「東印度公司」: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英皇陛下尊貴的東印度公司'''(英語:'''The Honourable Royal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簡稱'''東印度公司''',是[[帝國聯邦]]的特別特許公司根據1784東印度公司法案以英皇陛下之名控制了[[大英帝國]]內的所有商業活動。由於其從未布過財務報表,因此被認為是全球最神秘的企業之一。據最保守估計東印度公司資產以百萬億鎊計算,是全球最大的商業組織。目前公司董事會主席為[[第六代柴郡公爵詹士·何佳臣|柴郡公爵詹士·何佳臣]],董事總經理為[[杜嘉祺]]。
'''尊貴的東印度公司'''(英語:'''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簡稱'''東印度公司''',是[[帝國聯邦]]的主權基金,成立於 1600 年,最初與東印度群島(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後來與東亞進行貿易。1784年皇權光復後,英皇佐治三世成功地重掌君主於國會的權威重塑帝國政治格局。自此開展英皇與東印度公司互相扶持的局面,公司控制了[[帝國聯邦]]內的所有商業活動。
 
東印度司在全球主要金融首都設有十個辦事處,在國際上投資於已開發市場股票、新興市場股票、名義債券和現金、通膨掛鉤債券、私募股權和房地產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WFI)估計,截至2023年9月,公司總資產為1,425,000億帝國鎊。
 
東印度公司外,帝國聯邦還擁有另一家主權財富基金亞茲特蘭控股,其管理的資產約為1,075,000億帝國鎊,管理資產(AUM)達2,500,000億帝國鎊。帝國聯邦中央銀行另外還持有670,000帝國
 
至今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一半。同時,公司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總兵力約為26萬人,並在部分行省行使軍事權力並承擔行政職能。目前公司董事會主席為[[帝國聯邦大總統|帝國大總統]][[亨利九世]],董事總經理為[[第六代柴郡公爵詹士·何佳臣|柴郡公爵詹士·何佳臣]]。


== 歷史 ==
== 歷史 ==
第66行: 第72行:
!持股量
!持股量
|-
|-
|[[英皇財產局]]
|[[帝國聯邦|帝國聯邦政府]]
|[[亨利九世]]
|[[亨利九世]]
|35%
|35%

於 2024年5月15日 (三) 15:09 的修訂

尊貴的東印度公司(英語: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簡稱東印度公司,是帝國聯邦的主權基金,成立於 1600 年,最初與東印度群島(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後來與東亞進行貿易。1784年皇權光復後,英皇佐治三世成功地重掌君主於國會的權威,重塑帝國政治格局。自此開展英皇與東印度公司互相扶持的局面,公司控制了帝國聯邦內的所有商業活動。

東印度公司在全球主要金融首都設有十個辦事處,在國際上投資於已開發市場股票、新興市場股票、名義債券和現金、通膨掛鉤債券、私募股權和房地產。根據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WFI)估計,截至2023年9月,公司總資產為1,425,000億帝國鎊。

除東印度公司外,帝國聯邦還擁有另一家主權財富基金亞茲特蘭控股,其管理的資產約為1,075,000億帝國鎊,管理資產(AUM)達2,500,000億帝國鎊。帝國聯邦中央銀行另外還持有670,000億帝國鎊。

至今,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一半。同時,公司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總兵力約為26萬人,並在部分行省行使軍事權力並承擔行政職能。目前公司董事會主席為帝國大總統亨利九世,董事總經理為柴郡公爵詹士·何佳臣

歷史

創建年代

東印度公司創立於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它是由一群有創業心和有影響力的商人所組成。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獲得了英國王室給予他們的對東印度的15年的貿易專利特許。公司共有125個持股人,資金為7.2萬英鎊。

原本的組織架構

東印度公司由一名總督和24名董事組成全體董事。他們皆由全體經營者委任,並要向全體經營者定時匯報。全體董事下轄有10個要作定時匯報的委員會。

在印度立足

一開始東印度公司對荷蘭的香料貿易威脅很小,因此起初它也未能在東印度建立一個持久的據點。1608年,公司的船到達印度半島西岸的蘇拉特,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貿易點。此後兩年中,東印度公司得以在孟加拉灣烏木海岸的默蘇利珀德姆建立了它的第一所工廠。由於公司在印度登陸後報告說獲得了很高的利潤,促使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向其它公司頒發了特許狀。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東印度公司發出了一張不設期限的特許狀,特許狀只會在公司連續三年沒有盈利的情況下才會被取消。

後來英國商人經常在印度洋與荷蘭和葡萄牙競爭者發生武裝衝突。1612年東印度公司戰勝葡萄牙人,使他們獲得蒙兀兒帝國皇帝賈漢吉爾的青睞。英國人認識到在遠洋作戰的勝敗是暫時的,因此他們決定在印度本土建立受雙方政府支持的立足點。他們要求國王採取外交措施來達到這個目的。1615年,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派托馬斯·羅伊爵士拜訪賈汗吉爾,賈漢吉爾是印度亞大陸70%的領域的統治者。這次外交拜訪的目的在於在蘇拉特和其它地區授予東印度公司獨一無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廠的權利。作為交換,公司願意向賈汗吉爾提供歐洲市場上的貨物和珍品。這次旅程非常成功,賈汗吉爾通過羅伊爵士向詹姆士一世回信道:

作為對你的王室的恩愛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他們享受無限制的自由。不論他們到達哪個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准打擾他們。不論他們在哪個城市定居,我下令給所有我的總督和長官給予他們任何可以給予的、他們所需要的自由。他們可以任意交易和向他們的國家運輸。 為了鞏固我們之間的熱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們的船運來各種珍品和適合我的王宮的商品,以及您有機會給我傳遞您的王家信件,以讓我為您的健康瓦爾事業發展而歡欣。願我們的友誼永恆。

擴張

在這樣明顯的政策保護下東印度公司很快就超過了在果阿、吉大港和孟買建有基地的葡萄牙人,涉及的業務大幅擴張。公司先後在蘇拉特、欽奈(1639年)建立了大本營。1634年莫臥爾帝國皇帝將他對英國商人的優待擴展到孟加拉地區(1717年甚至完全敕免了孟加拉地區的關稅)。到1647年為止它在印度已經建立了23個工廠(即基地),有90個雇員。其中大的基地有位於孟加拉的威廉堡、在欽奈的聖喬治堡。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孟買作為嫁妝被凱薩琳帶給英國。1668年英格蘭國王將孟買承包給東印度公司。1687年東印度公司將總部從蘇拉特搬到孟買。1690年,東印度公司開發加爾各答。

1657年奧立佛·克倫威爾更新了1609年的特許狀並對公司的股份分配進行了小的調整。英國王室復辟後,公司的地位更加提高。1670年查理二世更發布了五條法律,授予東印度公司自主占領地盤、鑄造錢幣、指令要塞和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和在被占據地區就民事和刑事訴訟進行審判的權利,公司作為英國海外的代理人。

東印度公司的敵人包括商業競爭者、敵對國家和國內的敵對勢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護權利。從事軍事行動的權利因此對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1680年代公司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其主要人員來於對當地居民的徵募。到1689年為止東印度公司可以說擁有了一個「國家」的特性,它自主地控制著孟加拉、欽奈和孟買的統治,擁有可怕的和有威脅性的軍事力量。在1698年,公司擁有了自己的格言─「從屬於贊助者—英格蘭國王和國會」(Auspicio Regis et Senatus Angliae)。

東印度公司的主要貿易貨物是棉花、絲綢、靛青、智利硝石和茶葉。同時東印度公司不斷對荷蘭人通過馬六甲海峽對香料貿易的壟斷挑戰。1715年,東印度公司在廣東建立貿易點(澳門十六柱)來使用銀換取茶葉。

通向完全壟斷的道路

貿易壟斷

大量的財富讓東印度公司開始在英國政治中起到影響力,公司的職員發財回到英國後建立了自己的不動產、企業和獲得了政治權利。在英國國會中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說客隊伍。但一些原來與東印度有野心的商人也對公司施加壓力,他們希望能夠在印度建立自己的私人公司。在這些壓力下,1694年國會通過了一個非管制法案。這個法案允許任何英國公司與印度貿易,除非國會通過法案禁止該貿易。這樣英國國會實際上取消了施行了約100年的特許狀。

1698年國會通過法律建立了一個平行的「東印度公司」(官方名字為「英國東印度貿易公司」)這個公司擁有國家保障的二百萬英鎊的資金。但舊公司強大的分股人很快就購買了31.5萬英鎊的新公司的股份,這樣他們就在新公司中佔多數了。兩個公司在此後保持合作又對抗的關係,在英國和在印度抗爭了一段時間,都想獲得貿易的主宰地位。但很快就看得出老公司實際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競爭。最後兩個公司終於在1702年合併,同時參加合併的還有政府的一些機構和兩個其它公司。這個新公司向政府出借了320萬英鎊,作為交換獲得了此後三年的獨一特權。這個合併公司的全名為「英格蘭商人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

此後幾十年國會和東印度公司之間不斷爭戰,公司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永久性負責控制英國海外經濟的組織,而國會則不放過任何機會來佔用公司的財富而同時不使它獲得更大的自主權。1712年雖然政府還清了它的債,但仍立了一條法律重申了公司的地位和權力範圍。1720年英國15%的進口來自印度,幾乎所有進口通過東印度公司。公司通過其說客而再次保證了其影響,1730年公司的特許狀被延長到1766年。

此時英國和法國成為了大敵。兩國之間常常為控制殖民地而發生小戰爭。1742年,由於政府懼怕戰爭會導致財政困難,同意再將東印度公司的特許證的期限延長到1783年,代價是公司向政府再貸款100萬英鎊。最後小衝突真的導致了戰爭。從1754年到1763年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固其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土地。戰爭也波及到印度。公司軍隊與法軍在那裡爆發衝突。與此同時英國通過工業革命超過了它的歐洲競爭者。由於戰時軍隊和經濟的補給需要與印度的貿易大增,同時英國獲得原材料的能力和生產方式的效率也提高了。其結果是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這個富強導致的生產和需求又提高了它對遠洋貿易的需要。東印度公司成為英國對世界市場的單一最大佔有者,並對政府施政加以影響。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獨占在廣州的貿易權。

威廉·佩恩在他1808年的書《倫敦的微觀世界》中寫道:

1801年3月1日,東印度公司欠債5,393,989英鎊,擁有動產15,404,736英鎊,其銷售從1793年2月從4,988,300英鎊提高到今天7,602,041英鎊。

硝石貿易

自17世紀中期,東印度公司開始涉足硝石貿易。由於硝石是製造火藥的原料,因此英國軍隊對硝石的需求十分殷切,而英國君主每次訂下的合約往往需要上數百噸的硝石,東印度公司則可從中賺上數萬鎊。公司其中一位總督甚至曾經在1864年說到,從賣硝石賺的錢比課鹽稅還要高。

在這段時期,東印度公司於中國、印度和英國建立了一條呈三角關係的貿易航線,好使英國從當地進口茶葉和絲綢。

鴉片貿易

在18世紀,英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巨大,因此在1773年,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鴉片貿易的獨佔權。但由於中國禁止鴉片貿易,所以公司不能直接運輸鴉片到中國。公司在孟加拉地區生產的鴉片要先在加爾各答出售,再從那裡運到中國。

儘管中國政府一直禁止鴉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止鴉片煙,但公司仍從孟加拉透過貿易商和中介走私鴉片到中國廣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達900噸。鴉片源源不絕的輸入中國,使中英貿易形成了龐大的逆差,儘管中國輸出茶葉、絲綢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銀大量流出的問題。1802年威廉·渣甸是一名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與廣州之間航行的商船「布藍茲維號」上進行海上服務的外科醫生,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壟斷英國與印度及中國之間的貿易。在1838年,當時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400噸,中國不得不對走私者處以死刑,並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監督禁菸。禁菸與日後的銷煙使威廉·渣甸說服了英國對外用兵,引發了1840年鴉片戰爭,最終使中國開放國門,並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殖民壟斷

七年戰爭中法軍戰敗,重重打擊了法國的帝國夢,也削弱了法國境內工業革命的影響。英軍統帥羅伯特·克萊芙少將在印度獲得了一次出奇的勝利,擊敗了那裡的法軍,重佔聖喬治堡。在1763年的巴黎條約中法國在印度的勢力僅限於本地治裡、馬希、雅南等幾個沒有武裝的貿易點。雖然這些小貿易點在此後兩百年中保留在法國手中,但法國對印度土地的願望被打破了,對東印度公司來說這消滅了它的一個大的經濟對手。相反的,東印度公司此時擁有一支有紀律、有經驗的軍隊,它得以從其在欽奈的基地出發,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強國的影響,保障它從孟加拉到加爾各答的利益。

地方反抗

但是當地統治者依然反抗東印度公司的統治。 1757年克萊芙在普拉西戰役中擊敗了法國支持的最後一支反抗力量。這次勝利卻使得英國與莫臥爾帝國之間的關係惡化。在奧朗則布皇帝去世後,莫臥爾帝國已經處於分裂過程中。在與公司作戰失敗後,莫臥爾皇帝放棄了對孟加拉、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的統治。克萊芙由此成為第一位英國在孟加拉的總督。傳奇的邁索爾國王提普蘇丹也為英軍製造了一些麻煩。他是法國的同盟者,在四次英邁戰爭中,他繼續反抗東印度公司的統治。 1799年英軍佔領邁索爾,提普蘇丹被殺。此後公司繼續逐漸削弱當地的反抗勢力,佔據了孟買及其附近地區。在這些戰爭中,亞瑟·韋爾斯利,後來的第一代威靈頓公爵,初露鋒芒,這是他通向半島戰爭和滑鐵盧戰役的道路的起點。這樣英國占據了整個南印度、東印度和西印度。最後的阻力來自北部德里、奧德、拉傑普塔納和旁遮普的地方勢力。公司通過施加壓力、挑撥離間、提供可疑的保護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這些公國聯合抗英。從1757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東印度公司不斷加固其統治,它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國家,而不像一個貿易企業了。

公司事務的規管

經濟困難

雖然公司在征服反抗國家方面越來越大膽和野心勃勃,但公司無法管理占據地盤的巨大耗資也越來越明顯。1770年的孟加拉大饑荒(當地六分之一的居民餓死)在英國本土也敲響警鐘。由於勞動效率的降低,英國在孟加拉占領地區的軍備和管理支付不斷增加,失去控制。同時在工業革命後時期,歐洲的貿易也蕭條。絕望的公司總裁們向國會呼籲提供經濟資助。1773年國會通過《茶葉法案》。這個法令給予東印度公司在與美洲貿易時更大的自主權。公司的壟斷行為導致波士頓茶葉事件。這是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導火線。英國捲入美國革命,法國也瀕於爆發革命。

在公司面臨經濟危機幾乎無法支持之時,慶寧貴族北原公何武雍出資收購東印度公司,自此何佳臣家族獲得大英帝國巨大影響力。

皇權光復

1784年皇權光復,為大英帝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在東印度公司支持下,英皇佐治三世成功地重掌君主於國會的權威,重塑帝國政治格局。自此開展英皇與東印度公司互相扶持的局面,在東印度公司龐大資源支持下,國會自此以皇帝為主導力量。作為交換大英帝國實行了新封建制度,東印度公司以英皇名義控制了帝國內的所有商業活動。

股東列表

股東名稱 最終控制人 持股量
帝國聯邦政府 亨利九世 35%
何佳臣家族信託 何昭鏗 25%
柴郡集團 詹士·何佳臣 10%
怡和洋行 何禮華 10%
朱勘臣公司 朱秉輝 10%
康內留斯·何佳臣公司 康內留斯·何佳臣八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