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盧斯亞歷史」: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53行: 第53行:


== 普盧斯亞第二王國(1596-1808) ==
== 普盧斯亞第二王國(1596-1808) ==
1596年,在推翻了第一王國後,新成立的臨時總議會宣佈由同信基督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擔任國王,


== 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1808-1811) ==
== 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1808-1811) ==

於 2024年5月9日 (四) 20:29 的最新修訂

普盧斯亞是位於東歐平原東日耳曼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普盧斯亞最晚在末次冰期已經有人類捿息。11世紀,條頓騎士團在此地建立起神權國家。其後的12~13世紀,普盧斯亞國勢都非常的強盛。但在16世紀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吞併。1648年普盧斯亞獨立。17~19世紀是普盧斯亞的黃金時代,普盧斯亞得到了世界貿易大國的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后,普盧斯亞崛起,成爲一個超級大國。1992年,民主派推翻軍政府,開始民主化,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以及不少殖民地的獨立,但普盧斯亞至今仍然非常强勢。

條頓之前(-1291)[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羅馬帝國時期,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Mare Suebicum)或「薩爾馬提亞海」(Mare Sarmaticum)。塔西陀在他公元98年的作品《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中將春季的蘇維匯海(以蘇維匯人命名)稱作是一片汽水海域,在此海冰破散,冰塊漂浮。蘇維匯人後來向西南遷徙,並在萊茵蘭地區定居了一段時間,後來此地被稱作士瓦本。約達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將這片海域稱作「日耳曼海」(Mare Germanicum)。

自維京時期以來,斯堪地那維亞人將之稱作Austmarr(「東湖」)。「東海」一名出現在了《挪威王列傳》中。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在《丹麥人的業績》中提到了一個舊名Gandvik,其中「-vik」在古諾爾斯語中意為「灣」,意味著維京人正確地將其定義為海洋的內延部分。

除了漁業之外,波羅的海同時還產琥珀,尤其是在南岸地區。沿岸國家傳統上通過船運出口木材、松焦油、亞麻、麻和皮草。自中世紀早期,瑞典便開始出口鐵礦和銀礦,而波蘭則仍有大量的鹽礦。由此,波羅的海長久以來便是商運的要地。

在中世紀早期,諾爾斯人(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波羅的海區域建立起了龐大的貿易帝國,此後他們還與南岸的溫德族部落爭奪此區域的控制權,並且利用俄羅斯的河流進行貿易,一直深入到黑海和俄羅斯南部。這一由諾爾斯人統治的時代被稱作維京時期。

波羅的海東岸的地區是歐洲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地區之一。條頓騎士團在1190年取得普盧斯亞地區(波羅的海南岸和東岸部分地區)的控制權,並且在此建立了神權國家,即條頓騎士團國。

條頓騎士團國(1291-1410)[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條頓騎士團國的締建[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條頓騎士團的野心不只在普魯士,更企圖征服立陶宛地區。1236年寶劍騎士團敗於立陶宛,教廷命令其殘兵併入條頓騎士團,隨後條頓騎士團征服一系列據點。1291年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全境,1309年騎士團中心從威尼斯轉移至普魯士馬爾堡,並建立了以條頓騎士團為中心的國家。

稱霸東北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條頓騎士團國建立後,不斷的擴張領土。至1404年領土以涵蓋了整個波羅的海東岸與南岸,成為了東北歐的霸權。征服普魯士後,條頓騎士團國引入了大量的日耳曼人。也形成了普魯士的兩個階級,貴族與市民階級。普魯士的商業發達,其境內城市多為「漢撒同盟」的主要經濟體。

與波蘭王國的衝突[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條頓騎士團從建立以來,就與波蘭王國敵對。雖由波蘭的康拉德公爵引入,卻在勢力坐大後反過來攻擊波蘭。1309年騎士團奪得西普魯士,使波蘭退縮為內陸國家。於是波蘭與同為條頓騎士團敵人的立陶宛結盟。1386組成波立聯邦。其後數十年兩國爭鋒相對。對決之勢必不可免。

中衰[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條頓騎士團建立後,除統治階級騎士團以外,興起兩大階級,貴族階級以及市民階級。他們都有參與國政的要求。而騎士團悍然拒絕了他們,並與兩大階級形成對抗之勢。加上騎士團介入商業貿易後,累積了大量財富。過去的戰鬥力與信仰步入了腐化。內部矛盾與軍事武力的衰退下,慢慢步入衰亡。

重新崛起並改制[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為了舒緩內部矛盾壓力,1409年騎士團對波立聯邦發動攻擊,並在第一次坦能堡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在1411年攻入華沙,成功將條頓從中衰之中擺脫,其團長烏爾里希·馮·容金根也因而獲得極高聲望,被稱為「條頓的拯救者」,最終在1412年改制為王國,立志吸取條頓中衰的教訓。

條頓騎士王國(1412-1581)[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容金根王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412年,烏爾里希·馮·容金根因在第一次坦能堡戰役取勝後所積累的聲望決定建立王國,自任國王為烏爾里希一世,任内開展政治與經濟體制改革,禁止條頓騎士團從事商業貿易。回歸軍事與宗教本業,並簡化官僚體制,允許貴族階級與市民階級進入總議會以非官守議員身份參政,並在王朝絕嗣之時有權利推舉他國王子擔任新任國王,這使條頓騎士王國的效率更為高效民主,並為後來的柯尼斯堡式西敏制的創造奠定基礎。

1429年,烏爾里希一世駕崩,因其創立的容金根王朝本沒有子嗣可言,故總議會推舉符騰堡王朝,符騰堡伯爵烏爾里希五世擔任新任國王,稱為烏爾里希二世,開始符騰堡家族於條頓的統治。

符騰堡王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烏爾里希二世登基後,延續前任烏爾里希一世的政策,在其51年的統治期間,南討波立聯邦,也派遣兵團支援國外的戰爭,例如英法百年戰爭的蘭開斯特時期、胡斯戰爭和歐洲各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但連年的戰爭損耗也讓條頓騎士王國國力再次稍微衰退。盡管如此,烏爾里希二世仍被稱為「受人愛戴的烏爾里希」。

1480年,烏爾里希二世駕崩,死後傳位於其子海因里希一世,在位期間,因其父的長年征戰,令海因里希在聽取大臣與總議會的意見後,開始休養生息,並重啟漢薩同盟的貿易,使其經濟重新復蘇,在其39年的統治中,條頓騎士王國的經濟達到了巔峰,國力上也能與西歐的法國所抗衡。然而,長達30年的休養生息也使條頓騎士團團員青黃不接,為後來的覆滅埋下伏筆。

1519年,海因里希一世駕崩,由其子喬治一世繼承。在位初期,喬治一世勵精圖治,有其父遺風,然而在後期,其烏爾里希新政所帶來的貴族階級與平民階級的崛起迅速腐化了這些階級,讓國力逐漸衰退,古斯塔夫一世所帶領的瑞典帝國以及波立聯邦虎視眈眈著條頓地區,新成立的俄羅斯沙皇國也開始嘗試進軍波羅的海,讓條頓三面受敵,最終於1558年駕崩。

1558年,佛德里希一世繼位,雖然三面受敵,但其仍然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甚至將條頓騎士團國舊有體制部分復辟,登基初期所開始的利沃尼亞戰爭也以條頓騎士王國的慘敗告終,利沃尼亞公國在1562年并入瑞典。1581年,隨著瑞典-波立聯軍攻入柯尼斯堡,佛德里希一世率領官兵投降,並獲准與家庭流亡至原有屬地符騰堡,開啟瓦薩王朝對條頓地區的統治。

普盧斯亞第一王國(1581-1596)[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581年,隨著瑞典成功征服條頓地區,為了將該地區「去日耳曼化」,瑞典帝國在此建立了由瓦薩王朝率領的普盧斯亞王國,並由古斯塔夫一世三子馬格努斯·瓦薩擔任國王,稱為馬格努斯一世,並由當地人戈特哈德·凱特勒擔任總督。

在位期間,政府采用暴力鎮壓政策消滅一切反動派,並收徵苛稅以支援瑞典對俄國和波立的戰爭,而凱特勒家族也趁此搜刮民膏,引發普盧斯亞地區居民不滿。

1595年,在波立聯邦的協助下,普盧斯亞居民於但澤發動暴動,最終演變成普盧斯亞大起義,馬格努斯一世流亡瑞典,埃里克十四世的次子,當時在普盧斯亞的古斯塔夫被當地既得利益者推舉為新任國王,稱為古斯塔夫一世,但在2天後,隨著起義軍攻入皇宮,古斯塔夫被捕後驅逐出境,結束普盧斯亞第一王國,也因古斯塔夫一世一生從未登基,而被後世史學家質疑其普盧斯亞國王的身份。

普盧斯亞第二王國(1596-1808)[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596年,在推翻了第一王國後,新成立的臨時總議會宣佈由同信基督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擔任國王,

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1808-1811)[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普盧斯亞第三王國(1811-1878)[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普盧斯亞第一帝國(1878-1937)[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普盧斯亞第二帝國(1937-1958)[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普盧斯亞第二共和國(1958-1962)[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普盧斯亞第三帝國(1962-1982)[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普盧斯亞第四帝國(1983-1992)[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普盧斯亞第五帝國(1992-)[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時間綫[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普盧斯亞帝國普盧斯亞第二共和國大普盧斯亞帝國普盧斯亞第三王國普盧斯亞軍政府普盧斯亞軍政府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普盧斯亞第二王國普盧斯亞第一王國條頓騎士團王國條頓騎士團國普盧斯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