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普盧斯亞歷史」:修訂間差異

增加 2,565 位元組 、​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普盧斯亞歷史}}
{{普盧斯亞歷史}}
'''普盧斯亞'''是位於東歐平原東日耳曼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普盧斯亞最晚在末次冰期已經有人類捿息。11世紀,條頓騎士團在此地建立起神權國家。其後的12~13世紀,普盧斯亞國勢都非常的強盛。但在16世紀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吞併。1648年普盧斯亞獨立。17~19世紀是普盧斯亞的黃金時代,普盧斯亞得到了世界貿易大國的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后,普盧斯亞崛起,成爲一個超級大國。1960,民主派推翻軍政府,開始民主化,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以及不少殖民地的獨立,但普盧斯亞至今仍然非常强勢。
'''普盧斯亞'''是位於東歐平原東日耳曼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普盧斯亞最晚在末次冰期已經有人類捿息。11世紀,條頓騎士團在此地建立起神權國家。其後的12~13世紀,普盧斯亞國勢都非常的強盛。但在16世紀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吞併。1648年普盧斯亞獨立。17~19世紀是普盧斯亞的黃金時代,普盧斯亞得到了世界貿易大國的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后,普盧斯亞崛起,成爲一個超級大國。1992年,民主派推翻軍政府,開始民主化,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以及不少殖民地的獨立,但普盧斯亞至今仍然非常强勢。
== 條頓之前(-1190) ==
== 條頓之前(-1291) ==
在羅馬帝國時期,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Mare Suebicum'')或「薩爾馬提亞海」(''Mare Sarmaticum'')。塔西陀在他公元98年的作品《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中將春季的蘇維匯海(以蘇維匯人命名)稱作是一片汽水海域,在此海冰破散,冰塊漂浮。蘇維匯人後來向西南遷徙,並在萊茵蘭地區定居了一段時間,後來此地被稱作'''士瓦本'''。約達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將這片海域稱作「日耳曼海」(''Mare Germanicum'')。
在羅馬帝國時期,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Mare Suebicum'')或「薩爾馬提亞海」(''Mare Sarmaticum'')。塔西陀在他公元98年的作品《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中將春季的蘇維匯海(以蘇維匯人命名)稱作是一片汽水海域,在此海冰破散,冰塊漂浮。蘇維匯人後來向西南遷徙,並在萊茵蘭地區定居了一段時間,後來此地被稱作'''士瓦本'''。約達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將這片海域稱作「日耳曼海」(''Mare Germanicum'')。


第10行: 第10行:
在中世紀早期,諾爾斯人(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波羅的海區域建立起了龐大的貿易帝國,此後他們還與南岸的溫德族部落爭奪此區域的控制權,並且利用俄羅斯的河流進行貿易,一直深入到黑海和俄羅斯南部。這一由諾爾斯人統治的時代被稱作維京時期。
在中世紀早期,諾爾斯人(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波羅的海區域建立起了龐大的貿易帝國,此後他們還與南岸的溫德族部落爭奪此區域的控制權,並且利用俄羅斯的河流進行貿易,一直深入到黑海和俄羅斯南部。這一由諾爾斯人統治的時代被稱作維京時期。


波羅的海東岸的地區是歐洲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地區之一。條頓騎士團在1190年取得普盧斯亞地區(波羅的海南岸和東岸部分地區)的控制權,並且在此建立了神權國家,即條頓騎士王國。
波羅的海東岸的地區是歐洲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地區之一。條頓騎士團在1190年取得普盧斯亞地區(波羅的海南岸和東岸部分地區)的控制權,並且在此建立了神權國家,即條頓騎士團國。
 
== 條頓騎士團國(1291-1410) ==
 
=== 條頓騎士團國的締建 ===
條頓騎士團的野心不只在普魯士,更企圖征服立陶宛地區。1236年寶劍騎士團敗於立陶宛,教廷命令其殘兵併入條頓騎士團,隨後條頓騎士團征服一系列據點。1291年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全境,1309年騎士團中心從威尼斯轉移至普魯士馬爾堡,並建立了以條頓騎士團為中心的國家。
 
=== 稱霸東北歐 ===
條頓騎士團國建立後,不斷的擴張領土。至1404年領土以涵蓋了整個波羅的海東岸與南岸,成為了東北歐的霸權。征服普魯士後,條頓騎士團國引入了大量的日耳曼人。也形成了普魯士的兩個階級,貴族與市民階級。普魯士的商業發達,其境內城市多為「漢撒同盟」的主要經濟體。
 
=== 與波蘭王國的衝突 ===
條頓騎士團從建立以來,就與波蘭王國敵對。雖由波蘭的康拉德公爵引入,卻在勢力坐大後反過來攻擊波蘭。1309年騎士團奪得西普魯士,使波蘭退縮為內陸國家。於是波蘭與同為條頓騎士團敵人的立陶宛結盟。1386組成波立聯邦。其後數十年兩國爭鋒相對。對決之勢必不可免。
 
=== 中衰 ===
條頓騎士團建立後,除統治階級騎士團以外,興起兩大階級,貴族階級以及市民階級。他們都有參與國政的要求。而騎士團悍然拒絕了他們,並與兩大階級形成對抗之勢。加上騎士團介入商業貿易後,累積了大量財富。過去的戰鬥力與信仰步入了腐化。內部矛盾與軍事武力的衰退下,慢慢步入衰亡。
 
=== 重新崛起並改制 ===
為了舒緩內部矛盾壓力,1409年騎士團對波立聯邦發動攻擊,並在第一次坦能堡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在1411年攻入華沙,成功將條頓從中衰之中擺脫,其團長[[烏爾里希·馮·容金根]]也因而獲得極高聲望,被稱為「條頓的拯救者」,最終在1412年改制為王國,立志吸取條頓中衰的教訓
 
== 條頓騎士王國(1412-1581) ==
 
== 普盧斯亞第一王國(1581-1596) ==
 
== 普盧斯亞第二王國(1596-1808) ==
 
== 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1808-1811) ==
 
== 普盧斯亞第三王國(1811-1878) ==
 
== 大普盧斯亞第一帝國(1878-1937) ==
 
== 大普盧斯亞第二帝國(1937-1958) ==
 
== 普盧斯亞第二共和國(1958-1962) ==
 
== 大普盧斯亞第三帝國(1962-1982) ==
 
== 大普盧斯亞第四帝國(1983-1992) ==
 
== 大普盧斯亞第五帝國(1992-) ==
 
== 時間綫 ==
== 時間綫 ==
{{普盧斯亞歷史時間綫}}
{{普盧斯亞歷史時間綫}}
[[分類:普盧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