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 |
---|---|
Republic of China | |
格言:「三民主義,天下為公」 | |
國歌:《中華民國國歌》 國旗歌:《中華民國國旗歌》 | |
首都 | 南京市 |
最大城市 | 上海 |
官方語言 | 國語/中央華語/普通話(北京官話) |
認可的地方語言 |
蒙古語 標準藏語 維吾爾語 標準壯語等少數民族語言 |
官方文字 |
中華繁體中文 中華簡體中文 |
族群 |
漢族(91.51%) 壯族(1.30%) 滿族(0.86%) 維吾爾族(0.79%) 回族(0.79%) 苗族(0.72%) 彝族(0.65%) 土家族(0.62%) 藏族(0.47%) 蒙古族(0.44%) 其他46個民族(1.05%) |
宗教 |
傳統中國民間信仰及無宗教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天主教 伊斯蘭教等 |
政府 |
單一制 半總統制 五權分立 |
• 總統 | 李克強 |
• 副總統 | 栗戰書 |
• 行政院院長 | 韓正 |
• 立法院院長 | 汪永清 |
• 司法院院長 | 周強 |
• 考試院院長 | 王岐山 |
• 監察院院長 | 任建華 |
立法機構 | 立法院、國民大會、監察院 |
堅尼系數 |
0.31(2020年) 中 |
人類發展指數 |
0.64 中 |
貨幣 | 新國幣(NND) |
中國的位置 |
中華民國(英文:Republic of China) ,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國家,首都是南京,陸地上與俄羅斯,韓國,印度支那,緬甸,印度,中亞各國連接,東方面臨黃海,台灣海峽,東海,渤海。南面面臨南海。
中國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亞洲第一大經濟體,同時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國,為13.95億人。中華民國領土面積為11,420,000平方公里。中華民國以科技,經濟,中國經濟奇蹟,世界工廠和歷史遺跡在國際成名,並成為世界上遊客參訪人數第三多的國家,共12,849.83萬人次。
國家象徵[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國旗[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華民國國旗由青天、白日、滿地紅三部分組成;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白日象徵坦白公正、無私無我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紅地象徵革命先烈的熱血、犧牲奉獻的奮鬥精神。青、白、紅三色又分別象徵著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以及十二個地支,象徵著國家的命脈隨著時間永存於世,亦勉勵國人時時刻刻精進奮鬥、自強不息。其同時也象徵中華文化所傳承的美德;即:禮義廉恥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四維八德精神。
另外,中華民國政府更賦予該旗幟以中華民族獨立自由的含義,譬如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1949年中華民國國慶日發表的講稿中宣示「只要有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插在我們中國領土之上,那就是我黃帝子孫獨立自由的標識。」
國旗設計的起源通常與戰爭和軍隊的旗幟有著緊密的關聯,甚至早期二者是共用的——因為新生政權面對著戰爭的壓力,此外軍事集團(如革命軍、起義軍、軍政府等)在一個政權中往往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國旗作為國家政權的旗幟標誌,其來源與該政權前身的政治實體旗幟標誌有關。這些政治實體的符號旗除軍旗外還可以追溯到政權前身的商會旗、黨旗、殖民地旗等旗幟上,它們在實際使用中會具有很多重性質的疊加,即政治實體的旗幟標誌在升格成為正式的國旗前就已經具備一定的代表軍隊、政權的符號含義了。如沙俄、德意志帝國的國旗最早都是應用於海上貿易的「商旗」,而孫中山在廣州領導國民大革命時所採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也是來源於陸皓東設計之興中會青天白日旗。
國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華民國的國歌自1912年建政以來共有4個版本;現行使用版本定於1937年,又因為歌詞第一句為「三民主義」,有時又被稱為「三民主義歌」,以與過往的中華民國國歌作區別。此歌曲先有詞而後有曲。歌詞又名「黃埔軍官學校訓詞」或「總理訓詞」,為孫文先生在1924年6月16日舉行的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對該校師生發表的訓詞;1928年底,當時已透過國民革命軍北伐統一全國的中國國民黨決定將總理訓詞定為黨歌、並對外徵求曲譜,最終由程懋筠的作品獲選。國民政府在1930年決定國歌時,亦決議選用此歌;之後對外徵求創作,但均定為「從缺」,此歌遂於1937年正式定為國歌並沿用至今。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簡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華文明(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0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漢朝(包含蜀漢)(公元前220年-公元263年)
三國(公元前220年-公元280年)
晉朝(公元280年-公元304年)
南北朝(黑暗時代)(公元304年-公元589年)
隋朝(公元557年-公元600年)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國(二次黑暗時代)(公元907年-公元1000年)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元朝(蒙古帝國管轄)(北方:公元1206年-1368年,南方: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大明帝國(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元1662年(南明))
大清帝國管轄(公元1636年-公元1840年)
中華內戰時期(公元1840年-公元1860年)
殖民時期(公元1860年-公元1911年)
中華民國第一共和成立(公元1911年-公元1927年)
第一次國共內戰(公元1927年-公元1936年)
黃金十年(公元1927年-公元1937年)
中日全面戰爭(公元1937年-公元1945年)
第二次國共內戰(公元1945年-公元1955年)
蔣家獨裁(公元1955年-公元1988年)
政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華民國現為一個五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的民主共和國,總統為國家最高之執政者,由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院立法委員投票選出,而政府則由五院所組成,並由《中華民國憲法》規定其職權。
《中華民國憲法》在1948年擬定並於12月25日通過由時任總統蔣介石宣布施行,憲法中詳細定明中華民國乃五權分立之國家。
地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領土疆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與太平洋西岸。中領土純陸地面積和領土總面積世界第六。中國總面積一般認為約有11,470,616平方公里。
中國法定疆域北至漠河縣以北的黑龍江河川航道中心線至北點,東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合處的黑瞎子島中部,西至新疆烏恰縣以西的帕彌爾高原,南至南海諸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橫跨5個時區),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中國海岸線有18,000公里,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其中渤海為中國內海,內海和邊海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沿海島嶼有7,600多個,面積500平方公尺以上的海島有5,000多個;島嶼海岸線14,000公里,總面積3.87萬平方公里。中華民國還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三大海峽。
中國邊界綫共計20982.2公里,長度世界第一。從與韓國的邊界河川鴨綠江出海口到與越南的邊界河川北崙河。
地形氣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是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公尺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二級階梯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山脈、武陵山脈、雪峰山脈一帶以東至黃海和東海沿岸,是沖積平原為主的第三階梯,人口多聚集在此處。各類地形面積依序為高原(33.30%)、山地(26.04%)、平原(18.75%)、盆地(11.98%)、丘陵(9.90%)。中國地貌景觀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中國西北地區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戈壁沙漠,南方則以丘陵和矮山為主,西側還有喜馬拉雅山脈在首的山地,後者海拔高度約6,000公尺;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則有海拔高度8,848公尺的珠穆朗瑪峰,爲地球海拔最高的山峰,中國最低點則是吐魯番窪地的艾丁湖。
幅員遼闊的中國氣候多樣,但人口聚集地主要是溫帶和副熱帶氣候為主,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四季生活型態,各地方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高山氣候區三個自然區,由於中國南北跨度較大,東部季風區又以秦嶺-淮河線為界,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東部季風區,冬季有寒冷且乾燥的北風自高緯度地區吹襲、而夏季有溫暖潮濕的南風從低緯度沿海地區吹襲。中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但山地多而平原少;同時耕地與林地比例較小,沙漠和荒漠占總面積12%以上。當中耕地集中東部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集中東北和西南部偏遠山區,草地分布在內陸高原和山區。草地面積4億公頃,是草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當中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為四大牧區。中國水資源總量達25,500億立方公尺,排行世界首位;當中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重要的河流有黃河、長江、西江、湄公河、雅魯藏布江、珠江、淮河、松花江和黑龍江等。
生物多樣性[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國是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同盟成員,亦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在2010年加入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是生物多樣性第三豐富的國家,僅次於巴西和小威尼斯皇家屬地。中國位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個生物地理分布區間,以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為界,以北地區主要是溫帶和寒溫帶動物群,以南地區則是熱帶性動物。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占全世界9.8%。境內至少有551種哺乳動物(世界排行第三名)、1,221種鳥(世界排行第八名)、424種爬行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333種兩棲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當中至少有840種動物因棲息地破壞、生態污染、非法狩獵等人類活動而瀕危,政府列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予以保護。自1956年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來,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729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的14.84%,其中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為主。
中國擁有北半球幾乎所有的植被類型,包括熱帶季風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等。中國北部多寒帶針葉林,棲息駝鹿和亞洲黑熊等動物、及超過120種鳥類。針葉林下層有竹林,山區則有刺柏、紅豆杉和杜鵑花。中部和南部則有亞熱帶森林,有著多達146,000種植物。雲南省和海南島則是熱帶季風雨林,有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物種。中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為世界第五名,並在2015年4月位於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重點國有林區已經停止商業性採伐,然而森林覆蓋率僅21.63%(2014),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準。中國有超過32,000種維管束植物,當中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和24,600個種,而被子植物則有2,946個屬(占世界的23.6%)。另外包含水杉在內,約有62%的古老植物僅存於中國。栽培植物有1,000多種有用材林木、4,000多種藥用植物、300多種果品植物、500多種纖維植物、300多種澱粉植物、600多種油脂植物、80多種蔬菜植物。另外中國還有超過10,000種真菌,其中近6,000種屬於雙核亞界。
環境問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數十年來,中國遭遇嚴重的環境惡化和污染問題。儘管政府在1970年代種植防風林,並在1979年制定《中華民國環境保護法》等法規,但地方政府與社區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問題,使得政府未能嚴格執法。長期的氣候乾旱與錯誤農業政策使得沙漠擴大,環境保護部於2007年時表示中國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而無法有效使用。每年春季,黃沙沙塵暴會襲擊華北地區,並影響到大韓帝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今日中國沙漠化得到部分遏制,森林覆蓋率亦逐年成長。截至2012年,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2011年中國在合眾國家聯盟氣候變化大會上同意接受2020年後的量化減排協議,承諾將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截止到2016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光能生產國,立下了自主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典範,以及全球潔淨能源的里程碑。
中國很多城市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並大大影響民眾健康。2013年,政府投資2,777億美元以有效降低空氣污染,並重視北部地區的環境問題。另外中國還存在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問題,大約有2.98億名農村居民仍然無法獲得良好的飲用水。除了喜馬拉雅山脈冰河的加速融化為數億人帶來水荒危機外,水汙染問題也讓水資源短缺日益加劇,特別是在中國東北地區。2011年底,中國約有40%的河流遭到工業和農業廢棄物汙染。中國政府除了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大力推動水汙染與空氣汙染等防治外,2011年投資新國幣4兆元至水利基礎設施和海水淡化項目,並規劃在2020年完成防洪抗旱系統。
行政區劃[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軍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外交[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華民國外交部負責執掌中華民國對外之事務,並隸屬於行政院,至今已與多個國家建立良好的邦交關係。
護照[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國外交部有發行中華民國國護照,供中國國民使用。
與中國有全方位夥伴關係之國家[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除了與金磚五國有夥伴關係外, 中國也對以下各國展開了全方位夥伴的關係,下表列示:
此外,中國也積極與大型國際組織展開合作,下表列示:
文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國因其歷史已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故其構成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炎黃華夏的文化温床,加上又不缺乏西方傳入之文化及習俗,且中國在歷史上有多個外來民族建立之朝代,如清朝、北魏等,均對中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不少的貢獻,在各文化的融合或接觸之下中國成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
國家節日[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名稱 | 日期 | 由來 | 節日性質 | 放假日 |
---|---|---|---|---|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 1月1日 | 紀念1912年同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南京成立,亦為「新曆元旦」(公曆/陽曆新年)。 | 紀念日 | 放假 |
農曆除夕 | 農曆臘月最後一日 | 漢族傳統民俗,於農曆新年前一日守歲、辭年。 | 節日 | 放假 |
春節/道教節 |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
(道教節僅限正月初一) |
漢族傳統民俗,舊時元旦,農曆/陰曆新年。 | 節日 | 從初一開始放假至初三。 |
和平紀念日 | 2月28日 | 1997年起,為悼念1947年之二二八事件,全國各機關並降半旗,以示哀悼。 | 紀念日 | 放假 |
婦女節 | 3月8日 | 引進國際節日,紀念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之貢獻,亦藉以反思性別議題。 | 節日 | 不放假 |
國父逝世紀念日 | 3月12日 | 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逝世,因同為植樹節,故以藉此提倡林木保育。 | 紀念日 | 不放假 |
國土統一日 | 3月15日 | 爲紀念第二次國共内戰後《北平和約》的簽訂,國土正式統一。 | 紀念日 | 不放假 |
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 | 3月29日 | 1998年起,為紀念黃花崗起義而立定,同為青年節、中樞春祭。 | 紀念日、節日 | 不放假 |
兒童節/婦女節、兒童節合併假期 | 4月4日 | 1931年中華慈幼協濟會呈請政府部門及響應1925年日內瓦會議通過之《兒童權利宣言》。曾易動為未放假之節日,2011年起再度回復放假。 | 節日 | 放假 |
民族掃墓節 | 農曆清明 | 漢族傳統民俗。依節氣清明之陽曆日期為準,通常落在4月4日或4月5日。 | 節日 | 放假 |
勞動節 | 5月1日 | 紀念勞工對社會與經濟的之貢獻。 | 節日 | 一般勞工放假。 |
佛陀誕辰紀念日 | 農曆四月初八 | 紀念釋迦牟尼誕辰,亦稱「浴佛節」。 | 宗教節日 | 不放假 |
端午節 | 農曆五月初五 | 漢族傳統民俗,驅除瘟疫、紀念楚國詩人屈原逝世。 | 節日 | 放假 |
軍人節 | 9月3日 | 紀念1945年對日八年抗戰勝利,中樞秋祭。 | 節日 | 軍人依國防部規定放假。 |
中秋節 | 農曆八月十五 | 漢族傳統民俗,闔家團聚(團圓)之日。 | 節日 | 放假 |
孔子誕辰紀念日/教師節 | 9月28日 | 為紀念「至聖先師」孔子誕辰,故於1998年立定,並藉以感念教師之貢獻。 | 紀念日 | 不放假 |
中華民國國慶日 | 10月10日 | 紀念1911年同日,武昌起義開始發動。 | 紀念日 | 放假 |
聯合國日 | 10月24日 | 紀念1945年同日,聯合國憲章實施。 | 紀念日 | 不放假 |
國父誕辰紀念日/中華文化復興節 | 11月12日 | 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誕辰,故於2001年立定之,並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 紀念日、節日 | 不放假 |
行憲紀念日 | 12月25日 | 紀念1947年同日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實施,並於2001年立定之。 | 紀念日 | 不放假 |
中國傳統文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教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科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國相繼掌握兩彈一星與雜交水稻技術。
後來提出四個現代化、望舒計劃、功成計劃,強調科學研究,並改革學術制度。中國在2009年有超過1萬名工程博士和50萬名理學士;科學論文出版數量世界第二,申請專利數世界第一,但也發生過多起學術腐敗問題。
2012年,政府投資1,630億美元,而研究開發經費位居世界第二名。
近年來,中國在航空航太、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有許多成果。
中國自1990年代初壟斷氟硼鈹酸鉀晶體製造技術,亦是繼美國、法國後實現單束雷射出光超萬焦耳的國家。
北京大學在細胞分化培植幹細胞獲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藥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核技術領域,中國的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同類裝置,使中國在磁局限融合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中國還建有神光系列慣性約束核融合實驗裝置。
中國擁有華為、聯想集團等個人電腦企業,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超級電腦中擁有167臺,高於美國的165台,為世界最多。
2010年12月,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國首個用於開展暗物質探測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亦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厚度達2400公尺。
中國亦積極發展量子通訊,完成長途量子密鑰分發、全通型量子通訊網、量子態隱形傳輸、規模化網絡等實驗,在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工業用機器人在2008年至2011年成長136%左右。中國於2016年完工的500公尺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無線電望遠鏡,至今已發現超過80顆脈衝星。中國於2015年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現了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中國也於2017年發射了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開展X射線巡天,通過觀測黑洞等高能天體,研究緻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中物質的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
2013年1月,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布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路由器,並在實驗室成功演示;同年3月,薛其坤清華大學院士團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果。2021年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馬延和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技術。
1954年7月3日,中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首飛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飛機的歷史。
1956年7月19日,中國首架噴氣式殲擊機F-1原型機在瀋陽首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進入噴氣式時代。
中國當前擁有多款世界先進級別風洞,可自行生產多型軍用戰鬥機、殲擊機、運輸機和直升機。民用航天方面,中國研發生產的國產噴氣式支線客機ARJ21已於2016年正式投入運營,研製中的大型民用客機C919於2017年完成首飛,並在2022年12月9日交付第一架至中國東方航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最早建成的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
自1970年使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遠東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進行航天發射的國家以來,中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至2021年12月,中國已擁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發射場,其長征系列火箭已完成400次發射,年發射次數位居世界前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研發製造並管理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給商之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2012年起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服務,在2018年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2020年6月23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並定點,標誌著自1994年制定並實施的北斗系統「三步走」規劃圓滿完成。2020年7月31日,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自21世紀以來,中國在深空探測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項以來先後實現了嫦娥一號(2007)、嫦娥二號(2010)的繞月探測,並對拉格朗日點和小行星4179進行探測。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玉兔號月球車著陸於月球表面,中國成為繼奧地利、美國、帕國、佛德之後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與巡視的國家。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成功軟著陸,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在月球軟著陸並採集月球樣本後於12月17日返回,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除月球探測外,中國的首次獨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於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目標為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順利實施近火製動,成功進入環火軌道,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器攜帶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中國成為第三個完全成功著陸地外行星並進行巡視的國家。
載人航天方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啟動,以「三步走」走的方式發展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整,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搭載著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的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返回艙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奧地利、普盧斯亞、神聖帕蘭波爾、希望帝國之後世界上第六個有能力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完成「第一步」。
2005年,神舟六號完成首次「多人多天」載人航天飛行任務。2007年,神舟七號的翟志剛和劉伯明成功實施了中國首次太空艙外活動。2011年至2012年,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先後與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完成首次無人與有人空間交會對接,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完全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2017年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並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著中國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順利完成。
從2020年開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啟動,共規劃12次無人與載人飛行任務以在2022年前後完成天宮太空站的建造。2021年4月29日,搭載太空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並成功將核心艙進入預定軌道,中國太空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對接,三人乘組順利進入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駐留後於9月17日順利返回,順利完成中國太空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0月17日,神舟十三號乘組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始為期六個月的首次太空站長期駐留。
經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17年中國大陸最富有的地區爲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地區。2019年中和國經濟的三產業比重分別為農業7.1%,工業39.0%,服務業53.9%。
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從傳統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藉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中國國際經濟策略的影響下,第二產業成爲中國經濟的重要部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爲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出適合環境。以中美經貿關係爲例,為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將其大部分勞力密集工業委託給中國。世界其他已開發國家亦有不同程度的將其低技術產業轉而至中國,中國遂成爲製造業第一大國,超過200多種產品產量和出口量排行首位、數十種出口產品占世界70%以上。
中國政府視製造業為重要的經濟基礎,在2015年國務院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到2025年時從「製造大國」升級高級技術的「製造強國」,並在2035年達到日本和德國的高度創新為動力的工業水準。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827122億元,比2016年成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成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成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成長8.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2011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神聖帕蘭波爾、希望帝國、佛德帝國、奧地利帝國的第五大經濟體,而依購買力平價則為世界最四的經濟體。
中國經濟第二產業占比較高,其一是造成中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偏低;2017年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依國際匯率為8,643美元,列全球第72位;依購買力平價則為16,695美元,列全球第79位。其次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廠商生產出的財貨並不滿足國內市場,已開發國家卻因其具有價格競爭優勢而對此類產品進口需求巨大,中國廠商會出口其財貨至其他國家換取利潤,這種經濟模式受制於進出口貿易環境及受控於國際貿易政策;匯率波動、進出口稅等都會影響中國廠商的利潤。在中國工資水準上升、出口貿易飽和、國際貿易環境嚴竣,及其他經濟誘因底下,中國工業發展將面臨瓶頸;2010年後成長明顯地減速。現時中國正處於產業轉型,以第三產業替換舊有的第二產業經濟模式,改以零售和服務業帶動經濟成長,並自動化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以提升生產效率,滿足國內持續成長的第三產業對基礎工業的需求。大陸的第三產業在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毛額最大比重。2015年時消費佔中國經濟成長66.4%,目前中國政府正在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往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政府計畫到2025年,成為製造業強國。2019年人均GDP為10276美元(國家統計局數據)。
中國的軟體產業屬於第三產業,這領域最近十幾年發展迅速,規模從2000年的593億人民幣成長到2010年的18400億人民幣。複合年均成長率為36.65%。現時中國軟體產業面對的挑戰是填補自身的核心系統軟體和工業軟體領域的缺陷,例如對作業系統、資料庫、程式語言、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計算機輔助工程軟體、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的研發,減少依賴外國軟體,去降低外部壓力造成的生產風險,以滿足未來中國在複雜工業的自動化控制需求。
迄今中國政府預算所得和支出都位居世界第二名,2010年的財政赤字有新國幣1兆元;但政府因經濟增幅放緩而考慮擴大財政赤字,2015年時達到新國幣1.62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