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最近修改
新手使用指南
隨機頁面
貢獻分數
建立新頁面
工具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搜尋
搜尋
建立賬號
登入
個人工具
暗色模式
建立賬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正在編輯
普盧斯亞歷史
頁面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取得短網址
於 2024年6月5日 (三) 14:31 由
CWF625
(
對話
|
貢獻
)
所做的修訂
(
差異
)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
差異
) |
下個修訂→
(
差異
)
警告:您目前正編輯頁面的舊修訂版本。
若您發布,在此修訂之後變更的任何內容將會遺失。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普盧斯亞歷史}} '''普盧斯亞'''是位於東歐平原東日耳曼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普盧斯亞最晚在末次冰期已經有人類捿息。11世紀,條頓騎士團在此地建立起神權國家。其後的12~13世紀,普盧斯亞國勢都非常的強盛。但在16世紀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吞併。1648年普盧斯亞獨立。17~19世紀是普盧斯亞的黃金時代,普盧斯亞得到了世界貿易大國的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后,普盧斯亞崛起,成爲一個超級大國。1992年,民主派推翻軍政府,開始民主化。 == 條頓之前(-1291) == 在羅馬帝國時期,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Mare Suebicum'')或「薩爾馬提亞海」(''Mare Sarmaticum'')。塔西陀在他公元98年的作品《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中將春季的蘇維匯海(以蘇維匯人命名)稱作是一片汽水海域,在此海冰破散,冰塊漂浮。蘇維匯人後來向西南遷徙,並在萊茵蘭地區定居了一段時間,後來此地被稱作'''士瓦本'''。約達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將這片海域稱作「日耳曼海」(''Mare Germanicum'')。 自維京時期以來,斯堪地那維亞人將之稱作''Austmarr''(「東湖」)。「東海」一名出現在了《挪威王列傳》中。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在《丹麥人的業績》中提到了一個舊名''Gandvik'',其中「''-vik''」在古諾爾斯語中意為「灣」,意味著維京人正確地將其定義為海洋的內延部分。 除了漁業之外,波羅的海同時還產琥珀,尤其是在南岸地區。沿岸國家傳統上通過船運出口木材、松焦油、亞麻、麻和皮草。自中世紀早期,瑞典便開始出口鐵礦和銀礦,而波蘭則仍有大量的鹽礦。由此,波羅的海長久以來便是商運的要地。 在中世紀早期,諾爾斯人(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波羅的海區域建立起了龐大的貿易帝國,此後他們還與南岸的溫德族部落爭奪此區域的控制權,並且利用俄羅斯的河流進行貿易,一直深入到黑海和俄羅斯南部。這一由諾爾斯人統治的時代被稱作維京時期。 波羅的海東岸的地區是歐洲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地區之一。條頓騎士團在1190年取得普盧斯亞地區(波羅的海南岸和東岸部分地區)的控制權,並且在此建立了神權國家,即條頓騎士團國。 == 條頓騎士團國(1291-1410) == === 條頓騎士團國的締建 === 條頓騎士團的野心不只在普魯士,更企圖征服立陶宛地區。1236年寶劍騎士團敗於立陶宛,教廷命令其殘兵併入條頓騎士團,隨後條頓騎士團征服一系列據點。1291年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全境,1309年騎士團中心從威尼斯轉移至普魯士馬爾堡,並建立了以條頓騎士團為中心的國家。 === 稱霸東北歐 === 條頓騎士團國建立後,不斷的擴張領土。至1404年領土以涵蓋了整個波羅的海東岸與南岸,成為了東北歐的霸權。征服普魯士後,條頓騎士團國引入了大量的日耳曼人。也形成了普魯士的兩個階級,貴族與市民階級。普魯士的商業發達,其境內城市多為「漢撒同盟」的主要經濟體。 === 與波蘭王國的衝突 === 條頓騎士團從建立以來,就與波蘭王國敵對。雖由波蘭的康拉德公爵引入,卻在勢力坐大後反過來攻擊波蘭。1309年騎士團奪得西普魯士,使波蘭退縮為內陸國家。於是波蘭與同為條頓騎士團敵人的立陶宛結盟。1386組成波立聯邦。其後數十年兩國爭鋒相對。對決之勢必不可免。 === 中衰 === 條頓騎士團建立後,除統治階級騎士團以外,興起兩大階級,貴族階級以及市民階級。他們都有參與國政的要求。而騎士團悍然拒絕了他們,並與兩大階級形成對抗之勢。加上騎士團介入商業貿易後,累積了大量財富。過去的戰鬥力與信仰步入了腐化。內部矛盾與軍事武力的衰退下,慢慢步入衰亡。 === 重新崛起並改制 === 為了舒緩內部矛盾壓力,1409年騎士團對波立聯邦發動攻擊,並在第一次坦能堡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在1411年攻入華沙,成功將條頓從中衰之中擺脫,其團長[[烏爾里希·馮·容金根]]也因而獲得極高聲望,被稱為「條頓的拯救者」,最終在1412年改制為王國,立志吸取條頓中衰的教訓。 == 條頓騎士王國(1412-1581) == === 容金根王朝(1412-1429) === 1412年,[[烏爾里希·馮·容金根]]因在第一次坦能堡戰役取勝後所積累的聲望決定建立王國,自任國王為'''烏爾里希一世''',任内開展政治與經濟體制改革,禁止條頓騎士團從事商業貿易。回歸軍事與宗教本業,並簡化官僚體制,允許貴族階級與市民階級進入[[條頓總議會|總議會]]以非官守議員身份參政,並在王朝絕嗣之時有權利推舉他國王子擔任新任國王,這使條頓騎士王國的效率更為高效民主,並為後來的柯尼斯堡式西敏制的創造奠定基礎。 1429年,烏爾里希一世駕崩,因其創立的容金根王朝本沒有子嗣可言,故總議會推舉符騰堡王朝,符騰堡伯爵烏爾里希五世擔任新任國王,稱為'''烏爾里希二世''',開始符騰堡家族於條頓的統治。 === 符騰堡王朝(1429-1581) === 烏爾里希二世登基後,延續前任烏爾里希一世的政策,在其51年的統治期間,南討波立聯邦,也派遣兵團支援國外的戰爭,例如英法百年戰爭的蘭開斯特時期、胡斯戰爭和歐洲各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但連年的戰爭損耗也讓條頓騎士王國國力再次稍微衰退。盡管如此,烏爾里希二世仍被稱為「'''受人愛戴的烏爾里希'''」。 1480年,烏爾里希二世駕崩,死後傳位於其子'''海因里希一世''',在位期間,因其父的長年征戰,令海因里希在聽取大臣與總議會的意見後,開始休養生息,並重啟漢薩同盟的貿易,使其經濟重新復蘇,在其39年的統治中,條頓騎士王國的經濟達到了巔峰,國力上也能與西歐的法國所抗衡。然而,長達30年的休養生息也使條頓騎士團團員青黃不接,為後來的覆滅埋下伏筆。 1519年,海因里希一世駕崩,由其子喬治一世繼承。在位初期,喬治一世勵精圖治,有其父遺風,然而在後期,其烏爾里希新政所帶來的貴族階級與平民階級的崛起迅速腐化了這些階級,讓國力逐漸衰退,古斯塔夫一世所帶領的瑞典帝國以及波立聯邦虎視眈眈著條頓地區,新成立的俄羅斯沙皇國也開始嘗試進軍波羅的海,讓條頓三面受敵,最終於1558年駕崩。 1558年,佛德里希一世繼位,雖然三面受敵,但其仍然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甚至將條頓騎士團國舊有體制部分復辟,登基初期所開始的利沃尼亞戰爭也以條頓騎士王國的慘敗告終,利沃尼亞公國在1562年并入瑞典。1581年,隨著瑞典-波立聯軍攻入柯尼斯堡,佛德里希一世率領官兵投降,並獲准與家庭流亡至原有屬地符騰堡,開啟瓦薩王朝對條頓地區的統治。 == 普盧斯亞第一王國(1581-1595) == 1581年,隨著瑞典成功征服條頓地區,為了將該地區「去日耳曼化」,瑞典帝國在此建立了由瓦薩王朝率領的普盧斯亞王國,並由古斯塔夫一世三子馬格努斯·瓦薩擔任國王,稱為'''馬格努斯一世''',並由當地人戈特哈德·凱特勒擔任總督。 在位期間,政府采用暴力鎮壓政策消滅一切反動派,並收徵苛稅以支援瑞典對俄國和波立的戰爭,而凱特勒家族也趁此搜刮民膏,引發普盧斯亞地區居民不滿。 1595年,在波立聯邦的協助下,普盧斯亞居民於但澤發動暴動,最終演變成普盧斯亞大起義,馬格努斯一世流亡瑞典,埃里克十四世的次子,當時在普盧斯亞的古斯塔夫被當地既得利益者推舉為新任國王,稱為'''古斯塔夫一世''',但在2天後,隨著起義軍攻入皇宮,古斯塔夫被捕後驅逐出境,結束普盧斯亞第一王國,也因古斯塔夫一世一生從未登基,而被後世史學家質疑其普盧斯亞國王的身份。 == 普盧斯亞第二王國(1595-1807) == === 哈布斯堡王朝(1595-1662) === 1596年,在推翻了第一王國後,新成立的臨時總議會宣佈由同信基督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擔任國王,最終選出内奧地利大公攝政馬克西米利安擔任國王,是為'''[[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位期間休養生息,重啟漢薩同盟的貿易,並讓擔任瓦薩時期總督的凱特勒家族戴罪立功,開始殖民海外地區,將此前搜刮民膏的財富當作海外拓荒的資金,發展海軍,有助於讓普盧斯亞成為歐洲其中一個強國。 1618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駕崩後並無子嗣,最後指定了内奧地利大公,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擔任國王,稱為'''[[斐迪南一世]]。'''在繼任神聖羅馬帝國後,他重新調整各國版圖,並將總議會權力削弱,也在三十年戰爭中取得階段性勝利。為了延續其祖先卡爾五世任内提出的版圖分割政策,遂將普盧斯亞在身後給予其第三子利奧波德,是為'''[[利奧波德一世]]'''。 利奧波德一世任内被迫將部分領土短暫割讓給瑞典,但隨著古斯塔夫二世的駕崩與瑞典國力的逐漸衰頹而奪回。新教也在此時被大幅衰弱,使其開始重振基督教在王國的地位。在此期間,普盧斯亞殖民軍隊也擊潰了葡萄牙在巴西的遺留,正式入駐巴西地區,也因其對軍隊的愛好故被稱為「'''士兵國王'''」。死後因無子嗣,總議會通過讓由哈布斯堡王朝推薦的洛林公爵卡爾·利奧波德繼任國王,是為'''[[卡爾一世]]''',開啟了洛林王朝的統治。 === 洛林王朝(1662-1780) === 卡爾一世在位期間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殖民亞洲地區與·建立小威尼斯皇家屬地,並進行教育改革,除了軍事外新增教授科學與人文,為後來普盧斯亞崛起為世界霸權鋪路。其也在歐洲大陸上南征北戰,成功開拓了哈布斯堡與洛林的生存空間,身後傳位於長子'''[[利奧波德二世]]'''。 利奧波德二世在位時因其愛民如子,被稱為「'''好人的利奧波德'''」,任内隨著法國霸權的確立,普盧斯亞開始避之鋒芒,放開對商業市場的限制,並從荷蘭引進資本主義模式,成功發展普盧斯亞經濟。在位期間其也大肆抓捕異己,並采用酷刑對待罪犯,駕崩後傳位於十二子卡爾·亞歷山大,是為'''[[卡爾二世(普盧斯亞)|卡爾二世]]'''。 卡爾二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將國家經濟搞得有聲有色,但對外戰爭三次敗於「軍事天才」勃蘭登堡國王腓特烈大帝成為其在位半世紀以來的遺憾,同時普盧斯亞的文化也逐漸自立為一個新的文化,奠定在中北歐的全方位霸權,其死後因無子嗣,傳位於其侄子馬克西米利安,是為'''[[馬克西米利安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洛林的統治。 ===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1780-1807) ===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位期間建立巴西帝國,自任皇帝,並開始殖民非洲與海地島。但其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組建了反法同盟,接連被法國軍隊擊敗,最終因傳染病駕崩,死後傳位於侄子卡爾,是為'''[[卡爾三世]]'''。 卡爾三世在位期間全力應付拿破侖崛起所帶來的威脅,可惜敗於法軍亡國,自己則逃亡至巴西,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建立。 == 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1807-1813) == 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建立後,拿破侖任命了法國元帥安德烈·馬塞納為總統,並開始了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民法典也於1810年編纂完成,建立了普盧斯亞憲政民主的雛形,並為未來的1848年革命埋下伏筆。 隨著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以反法同盟的勝利結束,俄軍攻入柯尼斯堡並重新建立普盧斯亞第三王國,卡爾三世得以重新回歸普盧斯亞本土,結束六年的流亡生涯。 == 普盧斯亞第三王國(1813-1878) == 1813年,隨著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勝利,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滅亡,卡爾三世回到柯尼斯堡重新建立了普盧斯亞第三王國。 卡爾三世在位期間參與奧地利主導的歐洲協調,但其君主專制的風格卻不討經歷完共和制後的國民歡喜,故在其統治末期,便開始有不少示威游行,譬如1830年革命,抗議卡爾三世的統治。其在任期間也將精力放於維護歐洲協調之上。殖民事業隨之被荒廢。凱特勒家族也因此逐漸受到皇家疏遠。1847年,其駕崩後傳位給長子'''[[卡爾四世]]。''' === 柯尼斯堡式西敏制的建立 === 卡爾四世上位初期,便與其崇尚君主專制的父親不同,其頗同情自由主義。他放寬了報章審查,而且不阻止自由主義的活動。在1847年,他甚至召開了一個國會,普魯士各區議會均派出了代表。但是國王拒絕給予該國會任何憲法上的權力,自由主義者因而失望地解散。但隨著1848年革命的總爆發,卡爾四世意識到必須以改革回應民眾訴求。故在同年宣佈要編纂《普盧斯亞王國憲法》,並以條頓騎士團的總議會制度為基礎,發展出[[柯尼斯堡式西敏制]]。任内也開始著點於殖民事業上,並成功吞并南印度,建立德堪帝國。其在位期間亦建立了情報局,以及開始工業化進程。 在君主立憲初期,普盧斯亞政治便有政治三巨頭([[佛德里希·威廉·勃蘭登堡]]、[[奧托·特奧多爾·馮·曼陀菲爾]]與[[約瑟夫·馮·拉多維茲]])長期壟斷普盧斯亞政治,其中曼陀菲爾更連續擔任11年首相,被稱為「'''曼陀菲爾十年'''」。 === 俾斯麥時代 === 1862年卡爾四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衝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卡爾四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標志著「工業化二十年」與「鐵血二十年」的時代開始。 === 社會變革 === ==== 人口增長 ==== 1815年至1865年間,普盧斯亞的人口從2100萬增加到3400萬,增長了約60%。與此同時,隨着前工業化國家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市經濟和農業系統的低出生率和死亡率轉變,人口轉型發生了。隨着飢荒和流行病的減少,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確保了穩定的糧食供應。這讓人們可以更早結婚,生更多孩子。高出生率被極高的嬰兒死亡率和1840年後大規模移民美國所抵消。1840年代移民總數為480,000人,1850年代為1,200,000人,1860年代為780,000人。上層和中產階級首先實行節育,很快就會被普遍採用。 ==== 工業革命 ==== 19世紀初期,普盧斯亞的封建制度慢慢解體,經過農奴制改革,農奴從田地釋放出來,為近代工業企業提供了貨幣資本和自由的勞動力。行會制度的削弱減少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限制,讓他們容易從英國進口機器和招聘技工。這些有利的條件使20年代的手工業有了良好發展。紡織業開始利用機器。然而手工生產在整個紡織業中仍佔統治地位。 由於開始建立了使用焦煤的高爐和採用攪拌法煉鐵等新技術,刺激了煤和鐵的產量。同時,越來越多方面包括汽船及火車都使用蒸汽機。1846年,已經有1139台蒸汽機。1824年,第一艘汽輪在萊茵河上開航。1835年,第一條鐵路把紐倫堡與費爾伯特連結起來。1848年,全國鐵路線長達2500公里。1843年,普盧斯亞工廠工人上升至70萬人。可是,普盧斯亞的工業生產水平仍然落後於法國和英國。 1848年後,隨著關稅同盟的漸漸增強。期間的輕工業和重工業都迅速增長。工業棉花消費量和機器織布機各增加幾倍。1861年,在製造機器的工廠內的工人總數接近10萬,規模不下於英國的同類工廠。1850年至1870年,普盧斯亞的蒸汽機的動力由26萬匹馬力增加至248萬匹馬力,煤產量由670萬噸增加至3400萬噸,鐵產量由21萬噸增加至139萬噸,鋼產量由6000噸增加至17萬噸,鐵路線長度由5,822公里增長至18,876公里。1870年,普盧斯亞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上升到13.2%,超越了法國,成為了一個工業發達國家。 ==== 城鎮發展 ==== 1800年,人口以農村為主,只有10%的人居住在5,000人或更多人的社區,只有2%的人居住在100,000人以上的城市。1815年後,由於農村年輕人的湧入,城市人口迅速增長。柏林從1800年的172,000人增加到1870年的826,000人,漢堡從130,000人增加到290,000人,柯尼斯堡從1800年的280,000人暴增至928,900人。 ==== 鐵路運輸 ==== 起初缺乏技術基礎,工程和硬件都是從英國進口的。在許多城市,新的鐵路商店是技術意識和培訓的中心,因此到1850年,普盧斯亞能夠自給自足地滿足鐵路建設的需求,鐵路成為新鋼鐵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觀察家們發現,即使到了1890年,他們的工程技術也不如英國。然而,俾斯麥上臺後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刺激了合併、國有化為國有企業,並進一步快速增長。與法國的情況不同,目標是支持工業化。最終,許多線路縱橫交錯地穿過魯爾區和其他工業中心,並為漢堡和不來梅的主要港口提供了良好的連接。到1880年,9,400輛機車每天運送43,000名乘客和30,000噸貨物。 ==== 新聞報刊 ==== 雖然沒有全國性報紙,但許多邦國發行了種類繁多的印刷媒體,儘管它們很少超過地區性的意義。在一個典型的城鎮中只有一兩個網點,柏林和萊比錫等城市中心有幾十個。觀眾僅限於百分之幾的男性成年人,主要來自貴族和上層中產階級。自由派出版商大大超過保守派出版商。外國政府賄賂編輯以保證良好的形象。審查很嚴格,朝廷發佈了應該發表的政治新聞。1871年之後,俾斯麥實施了嚴格的新聞法,以遏制社會主義者和敵對的編輯。編輯側重於政治評論、文化、藝術、高雅文化和流行的連載小說。雜誌在政治上更具影響力並吸引了知識分子作家。 ==== 科技文化 ==== 19世紀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深受法國大革命和偉大詩人和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戈特霍爾德·萊辛(1729-1781)和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的啟發。狂飆突進運動被接受,情感得到自由表達,以回應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伊曼紐爾·康德的範式轉變徹底改變了哲學原理和方法。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1827)是從古典音樂到浪漫主義音樂時期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他以允許顯着擴展音樂形式和結構的方式使用音調架構,立即被認為為音樂帶來了新的維度。尤其是他後來的鋼琴音樂和弦樂四重奏,展示了通往一個完全未被探索的音樂世界的道路,並影響了弗朗茨·舒伯特和羅伯特·舒曼(1810-1856)。在歌劇中,卡爾·瑪麗亞·馮·韋伯(1786-1826年)首先成功地實現了一種在民俗語境中結合超自然恐怖和情節劇情節的新浪漫主義氛圍,並由理查德·瓦格納(1813-1883年)在他的《尼伯龍根大指環》中完善。格林兄弟(1785-1863和1786-1859)將民間故事收集到廣受歡迎的格林童話中,並被列為普盧斯亞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們發起了《德語詞典》的工作,這成為了最德語綜合工作。 大學教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特別是在以歷史和語言學為主導的人文學科方面,為政治史、神學、哲學、語言和文學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歷史視角。與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1831)、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亞瑟·叔本華、弗里德里希·尼采、馬克斯·韋伯(1864-1920)、卡爾·馬克思(1818-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在哲學上,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在神學和利奧波德·馮·蘭克(1795-1886)在歷史上成名。柏林大學成立於1810年,成為世界領先的大學。例如,馮蘭克將歷史專業化並為史學設定了世界標準。到1830年代,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歷山·馮·洪堡(1769-1859)和數學領域的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領導下,數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隨着世界一流的科學而出現。年輕的知識分子經常轉向政治,但他們對1848年失敗的革命的支持迫使許多人流亡,這些人被稱為48年人。 == 大普盧斯亞第一帝國(1878-1937) == == 大普盧斯亞第二帝國(1937-1958) == == 普盧斯亞第二共和國(1958-1962) == == 大普盧斯亞第三帝國(1962-1982) == == 大普盧斯亞第四帝國(1983-1992) == == 大普盧斯亞第五帝國(1992-) == == 時間綫 == {{普盧斯亞歷史時間綫}} [[分類:普盧斯亞]] [[分類:普盧斯亞歷史]]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合眾百科 Unitedbook所做的貢獻會依據CC BY-NC-SA(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發佈(詳情請見
合眾百科: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Aligned table
(
編輯
)
模板:Sidebar
(
編輯
)
模板:普盧斯亞歷史
(
編輯
)
模板:普盧斯亞歷史時間綫
(
編輯
)
模組:Aligned table
(
編輯
)
模組:Arguments
(
編輯
)
模組:Navbar
(
編輯
)
模組:No globals
(
編輯
)
模組:Sidebar
(
編輯
)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