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最近修改
新手使用指南
隨機頁面
貢獻分數
建立新頁面
工具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搜尋
搜尋
建立賬號
登入
個人工具
暗色模式
建立賬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正在編輯
慶寧歷史
頁面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取得短網址
於 2025年1月12日 (日) 17:02 由
Hinnia
(
對話
|
貢獻
)
所做的修訂
(
差異
)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
差異
) |
下個修訂→
(
差異
)
警告:您目前正編輯頁面的舊修訂版本。
若您發布,在此修訂之後變更的任何內容將會遺失。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Update}} 慶寧歷史從第一個大一統帝國體系晉朝建立算起至今,已有約三千年的歷史,相當深遠,因此慶寧歷史所傳承下來的文化及制度風俗等等,對慶寧及鄰國都有著顯著影響。 == 史前時期 == === 舊石器時代 ===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慶寧曙猿在5,200萬年前生活在慶寧玉關一帶。考古証據顯示224萬年至225萬年前,慶寧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有玉關直立人、四都直立人等。 慶寧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接著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20至10餘萬年前。 === 中石器時代 === 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約在前1萬至前7千年間存在著一個人類技術發展的過渡時期,這段時間少部分人開始散播到大陸西部以外的地區。至於大部分位於西部的人則邁向定居,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使用弓箭狩獵、貝塚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製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而此時人們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稻。 === 新石器時代 === 鳴濱城、玉關城遺址的考古結果表明,慶寧人在1.8萬年前就已經會製作陶罐。陶罐的出現標誌著慶寧率先進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玉關文化,這一時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社會尚無明顯分層。緊接著是以鳴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社會性質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深,同時生產力水平有顯著提高。而以東幌文化(4900年至4100年前)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有[[氏族]]的組成,並有集君主和祭司職能於一身的氏族領袖。這或許表明在東幌時代,社會的組織形態發生較大的轉變。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慶寧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有中原的東幌文化、東大陸的長濱文化、南部的尼格文化等。 ==上古時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972年)== ==='''中原眾氏族國時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自首個氏族周安族(慶寧語:'''Choan''';意思為天族)的建立開始,慶寧中原氏族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根據此時期的文字記載,此時慶寧氏族多達百餘個,各氏族的邦國林立,並開始有了清晰的社會及政治架構。 隨著時間遞進,各氏族國開始相互兼併,並分成了上中原由原周安族領導的'''慶人'''(慶寧語:'''Heina'''),以及下中原的'''寧人'''(慶寧語:'''Ninga''')。最終,在公元前約3000年,永興氏族族長弗哈亞雅統一了上中原,建立了'''大慶帝國'''(慶寧語:'''Heina Tegake'''),堯德氏族族長北原亞雅則建立了'''大寧帝國'''(慶寧語:'''Ninga Tegake'''),自此開展了千餘年的中原兩帝時期。 === 中原兩帝時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418年)''' === 公元前3000年,慶寧文字史首次成體系的刀文出現。 == 晉朝大一統時期('''公元前1418年-前972年)''' == 主條目:[[晉朝]] 公元前1418年,大慶皇帝'''啟亞雅'''(慶寧語:'''Kiaya''')迎娶大寧女帝'''納亞拉'''(慶寧語:'''Nal'ara'''),正式統一中原上下帝國,建立首個大一統皇朝,定都文寧<ref>今山川都豚丘區附近,確切位置已不可考</ref>。 啟亞雅改國號為'''大晉帝國'''(慶寧語:'''Jina Tegake''',意思為統一帝國),是為晉大帝。晉大帝與皇后育有兩子,長子杰金亞雅後繼位為晉二帝,次子居樂亞雅則以前大寧皇帝頭銜'''何佳臣'''為姓,獲封'''[[堯國|堯王]]''',承襲堯德氏族總帥並建立[[何佳臣家族]],為晉國權力最大的諸侯,地位及權力僅次於晉天子。 晉大帝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448年死後,傳位於長子杰金亞雅,是為晉二帝。 晉朝各帝除大帝外,在位時政績多不可考。 * 晉二帝杰金亞雅:在位三十二年,前1416年死前傳位十子都部亞雅。 * 晉三帝都部亞雅:在位六十年,使大晉勢達首個高峯。三帝因此創立[[封建制度(慶寧)|封建制度]],除堯國外,其餘疆域劃分為七國,由三帝的同胞兄弟統治。七大諸侯分別為劉爵介虎亞雅([[夜靜劉氏]]始祖)、盧爵蘭德亞雅([[北靖盧氏]]始祖)、江爵鄂霍亞雅([[川野江氏]]始祖)、李爵蒂瓦亞雅([[千城李氏]]始祖)、郭爵上真亞雅([[成川郭氏]]始祖)、陳爵冠慈亞雅([[北海陳氏]]始祖)和施爵御成亞雅([[海崎施氏]]始祖)。 * 晉四帝慧閔亞雅:在位十八年,前1338年突暴斃,生前未立繼承人,引皇位爭奪之戰,終二子道迪亞雅在堯王支持下勝出。晉代中期,太師已成為晉國僭主,表面上晉天子仍為晉國皇帝,太師僅給予建議。然而,太師實際上卻獨攬大權,並獲天子尊為仲父。 * 晉五帝道迪亞雅:在位六十九年,五帝登基後,為報答其靠山堯王而冊封其為太師。自此堯王權力更上一層樓。前1269年死前傳位十子吉樺亞雅。 * 晉六帝吉樺亞雅:僅在位九年,便在前1260年因病而逝,死前傳位八子健文亞雅。 * 晉七帝健文亞雅:在位六十六年。由於七帝年少繼位,太師堯王成為晉國僭主。表面上七帝仍為晉國皇帝,太師僅給予建議。然而,太師實際上卻獨攬大權,並獲七帝尊為仲父。前1194年死前傳位十八子永賢亞雅。 * 晉八帝永賢亞雅:在位二十八年,荒淫無道,使晉國勢衰敗,故在前1166年被其侄子錫寧亞雅所殺。錫寧亞雅又自稱為帝。八帝年間部分地方權貴不滿中央政府年年增加稅款而率領部下離開中原至蠻夷之地,成為北夷牧民、南港漁民,東域獵戶,中原人稱'''三夷'''。 * 晉九帝錫寧亞雅:在位七十年,行仁政,前1096年死前傳位二十六子馳端亞雅。 * 晉十帝馳端亞雅:在位二十六年,前1070年死前傳位三子福定亞雅。 * 晉十一帝福定亞雅:在位五十二年,前1018年死前傳位三子慶興亞雅。 * 晉十二帝慶興亞雅:在位三十二年,不理政事,前986年死前傳位四子旋明亞雅。 * 晉十三帝旋明亞雅:在位第十四年,前972年駕崩。由於旋明亞雅無子,大晉帝位無人繼承,晉國因此被[[堯國|堯]]、[[劉國|劉]]、[[盧國|盧]]、[[江國|江]]、[[李國|李]]、[[郭國|郭]]、[[陳國|陳]]、[[施國|施]]八大諸侯國瓜分,史稱「八家分晉」,戰國時期正式開始,晉朝滅亡。 == 戰國時代(公元前972年至公元前602年) == 主條目:[[戰國時代(慶寧)|戰國時代]] === 中原五國 === 戰國初期中原由八大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諸侯國內外動盪,社會極不穩定。 八大侯國互相兼併,盧國和李國相繼被消滅,封地被其他六家瓜分。以堯國為首的施、郭、江四國聯盟,於前900年合兵攻盧陳國,並在陳滅後瓜分了陳國的全部土地,史稱四國滅陳。到了公元前九世紀中期,剩下堯、劉、江、郭、施五大國。除已為王爵的堯以外的四大國爵相繼稱王,被稱為戰國五王。五大王國為了凸顯自己與晉國的差別,相繼建立了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 公元前七世紀,北方的北江汗國完全吞併劉國,東域三國又連年攻伐中原東部的江國。為抵禦蠻夷的進一步入侵,四大國結成'''義旦聯盟'''(慶寧語:'''Yidan''';意思為同盟)繼續與兩蠻戰鬥。多年戰爭後,義旦聯盟與大蒼帝國以及東域三國在公元前602年簽訂拉麼河之盟,自此,從此八國的和平局面長達三百餘年,直至前276年大義滅亡。 === 北江汗國及大蒼帝國 === 公元前894年,寒鶯汗在各部族各自為政的草原上,寒鶯汗宣稱自己得到蒼天神的啟示,並在祭壇上利用各種武器打造工具,打造出天水金刀。 公元前884年,在花費十年時間後,寒鶯汗統一了各部族,成立了北慶寧第一個草原統一政權[[北江汗國]](慶寧語:'''Nada Tegake''',明代開始翻譯為北江汗國),並自封亞特索森(慶寧語:,明代開始翻譯為大汗)。 公元前八世紀,北江汗國開始入侵中原北方的劉國,成為中原最大威脅。 公元前七世紀,北江汗國完全吞併劉國,建立大蒼帝國。 === 東域三國 === 公元前八世紀,明梧、南仙、奉恩三國相繼在東域建立。 === 南慶寧 === 偏遠荒蕪邊陲,一直人口稀少並只有漁業及少量農業活動,於歷史舞台上的影響微乎其微。 ==三帝分治理時期(公元前602年至公元555年)== === 慶寧中原 === ==== 義朝(公元前602年至公元前276年) ==== 公元前602年,義旦聯盟在簽訂拉麼河之盟後,組成'''大義帝國''',成為歷史上首個聯邦君主制國家,四大國王輪流擔任皇帝。 義大帝漢和亞雅:原為堯王,在位三十六年,在位期間恢復晉代禮法,主張與民休息、清靜無為。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其統治下中原歌舞昇平。前566年死後傳位江王曼大亞雅。 義二帝曼大亞雅:在位十二年。前554年死後傳位郭王達斯亞雅。 義三帝達斯亞雅:在位四年,前550年因天花病逝,傳位施王德歐亞雅。 義四帝德歐亞雅:在位六十八年,訂下國策重文抑武,推崇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前482年年因天花病逝,傳位堯王虎將亞雅。 義五帝虎將亞雅:在位七十二年。在位期間宣稱獲得先祖雙帝大神感召,自封北原大祭司,建立萬和教會,使萬和教從無統一組織制度及神學教義體系的傳統信仰變成有組織架構的教會,亦正式將萬和教定為國教。北原大祭司作為萬和教會的第一位大祭司,享有各地教會的領袖地位,萬和教會亦從虎將亞雅開始一脈相承,以北原大祭司主教為普世教會。前410年臨終前將帝位傳位年僅5歲的江王馬哈亞雅,並將北原大祭司及堯王之位傳予兒子呢惹亞雅。自此堯王一脈實際上控制了堯江兩大王國以及國教教會,成為大義四王室中最強大的家族,帝國的真正主宰者。 義六帝馬哈亞雅:雖在位六十年,卻一直是堯王及教廷的傀儡。前350年在寢宮鬱鬱而終。而原繼承人郭王寧寧亞雅因較為年長不易控制而被教廷暗殺,因此帝位由寧寧亞雅之子,尚在襁褓中的胡惹亞雅繼承。 義七帝胡惹亞雅:在位70年, ==== 金朝(公元前276年至公元8年) ==== ==== '''[[弘朝]](公元8年至公元201年)''' ==== 弘大帝易成亞雅:公元8年建立弘朝,定都明城<ref>今山川都雙湖區</ref>。在位一年便逝世,死前未有立太子,群臣便擁立三子成邦亞雅為帝 弘二帝成邦亞雅:在位三十五年,將弘朝國勢推至頂峯,其於44年死後太子翔宇亞雅繼位。 弘三帝翔宇亞雅:三帝荒唐無道,在位三年,便被時任丞相龍拉亞雅廢黜,改立同父異母弟翔慶亞雅為帝 弘四帝翔慶亞雅:在位四十年,將弘朝國勢再次推上頂峯。四帝87年死後,國勢因令孔亞雅與三子令吉亞雅爭權而衰敗。最後令孔亞雅在群臣扶持下登基 弘五帝令孔亞雅:在位三十三年,依舊沒有使弘朝頹敗的國勢有任何起色。 弘六帝邦宜亞雅:在位二十三年,不思進取,國勢漸衰,國勢一日不如一日,對內連年饑荒,民心不穩,對外外族入侵,為弘朝之亡遺下伏筆。 弘七帝敬耀亞雅:在位三十五年,勉力挽國勢,卻力不從心。 弘八帝泰弘亞雅:在位二十三年,被時任軍督成亞雅奪位,弘朝滅亡。 ==== '''[[江朝]](公元201年至246年)''' ==== 江大帝成亞雅奪位後,建立江朝,不遷都。在位32年,多施仁政,使江朝國勢達到頂峯。 江大帝死後,其孫言斌亞雅繼位,意圖削瀋,結果因戰略失誤,加上臣子不順,故終時為禁軍提督的李濤(漢名,原名濤亞雅),攻入皇宮而滅,江二帝下落不明,江朝滅亡,國祚僅45年。而李濤自立為帝,開展前景朝。 ==== '''[[前景朝]](公元246年至555年)''' ==== 李濤在篡江朝之皇位後,自立為帝,自明城遷都至景地(今咸美頓),定名為'''慶寧''',是為太祖。大中京帝國又向李濤稱臣,成為其藩屬國,以獲其保護。太祖在位三十年期間,國家大約承繼前朝江仁宗之勢。 太祖死後,其五子李台即位,是為仁宗。 仁宗在位十七年,大約承繼太祖之國勢,並曾對外用兵,並大敗外族。仁宗死前,傳位長子李毓,是為慶宗。 慶宗在位六十四年,起初有太祖之遺風,但後卻以此自誇,又崇長生之道,三十年不上朝,最終因丹藥中毒而死,死前傳位李成,是為令宗。 令宗本體弱,在繼承皇位後,因操勞國事,故身體更不堪負荷,在繼位僅三年後逝世,死前留遺詔令其二弟李訓監國十年,待令宗長子李輝長大,再將皇位傳與其。 唯事與願違,李輝在其父死後七年亦因染病,隨之逝世,其叔李訓為其追尊為睿宗。而後令宗絕後,李訓便承繼大統,是為武宗。 武宗勵精圖治,在位三十八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民豐衣足食。死前,留遺詔,令長子李白繼位,是為文宗。 文宗在位四十二年,將前景朝之國勢推至高峯,人民豐衣足食。死前,宣二子李成入室,傳位後死。李成便是禮宗。 禮宗在位三十五年,雖國勢未如文宗在位時般強盛,卻亦為外族所敬及仿效。禮宗死前指定由五子李國繼位,是為瀛宗。 瀛宗勵精圖治於文教,但亦因而使軍事被忽略,至使在瀛宗在位第二十一年時,外族入侵,前景朝節節敗退,瀛宗氣急攻心,一病不起,故命長子李毅監國。惜李毅監國十年後逝世,為作紀念,追尊為廉宗。 瀛宗又命二子李理監國,十五年後,瀛宗逝世,在位共四十六年,監國李理繼承皇位,是為孝宗。 孝宗在位三十一年時,軍督江青自稱江朝皇族,意圖「反景復江」,卻被孝宗親征而滅,但孝宗亦在此戰傷重,回京後不久死,統治共三十二年,死前傳位五子李宗,是為英宗。 英宗少時繼位,但皇叔暨丞相李昌不服,起兵造反,英宗被逼禪讓與李昌,僅在位兩年,前景朝滅。 === 北江汗國及大蒼帝國 === === 東域三國 === === 南慶寧 === == 後大一統時期(公元'''555年至1644年)''' == === '''[[後景朝]](公元555年至918年)''' === 英宗禪讓與李昌後,李昌為帝,是為泰宗,其在位四十年,勵精圖治,使國家在各個方面均達致前所未有的高峯。 泰宗死後,其子光宗李崇繼位,但不久便離奇死亡,僅在位四年。 光宗暴斃前後,太子人選均未定,長子李敏及三子李敖明爭暗鬥三年,最後在2559年,李敖勝出,繼位為帝,是為安宗。 安宗在位六十年,前三十年勵精圖治,令後景朝國勢更上一層樓,唯後三十年便好大喜功,雖在表面上並無任何衰退的徵兆,但國勢實早已漸衰。 安宗在位六十年後,決定禪位於五皇子李純,是為明宗。 明宗在位三十年,無大事發生,死前遺下詔書,要十四子李恆繼位,但李恆卻在回京時不幸遂馬,傷重而死,故由同母弟十五子李福少時繼位,是為神宗。 神宗起初勵精圖治,頗有泰宗之風,但他後來崇道教,為此曾有三十年不上朝,使朝政敗壞。 神宗在位六十八年後逝,其十六子李康登基為帝,是為健宗。健宗力挽已衰之國勢,唯僅在位十年便逝世,死前要長子李旭繼位,是為福宗。 福宗續健宗之策,在位三十二年,以「與民休息」之策,使國勢再復。 唯福宗突卒,便由三子李江繼位,是為敬宗。 敬宗勵精圖治,頗有泰宗之風,雖僅在位十三年,但後景朝的國勢創最後一次高峯。 敬宗在位十三年,終因過累而卒,死前傳位予李安,是為公宗。 公宗即位後不思進取,國勢漸衰。在位六十三年,國勢一日不如一日,對內連年饑荒,民心不穩,對外外族入侵,為後景之亡遺下伏筆。公宗死前傳位予其五子李亞,是為端宗。 端宗在位二十七年,雖勉力挽國勢,卻力不從心,在即位二十年後病倒,由長子李誠監國。 唯事與願違,監國李誠勞累過度,不久病倒並去世。端宗悲痛欲絕,在其死後三天亦過世,死前指定二子李官繼位,是為會宗。 會宗即位後,先為大行監國李誠上諡,是為爾宗;又續端宗之策,勉力挽勢,至使勞累過度,在位八年後逝世,死前指定幼子李產繼位,是為後景朝最後一位皇帝-哀宗。 哀宗即位時,後景已無法挽救,民變四起,當中又以郭江為首。 哀宗即位第八年,民變部隊攻入京城,哀宗投井自盡,死前留下「朕在位八年,有意卻無力回天,現朕投井,望賊勿害百姓一人」,年僅十七,後景滅。 後來攻入京城的郭江感其忠烈,為其厚葬。厚葬後即位為帝,開創衛朝。 ==='''[[衛朝|衛朝時期]](上元2918年至3182年)(公元918年至1182年)'''=== 上元2918年9月,郭江攻入京城,景哀宗投井自殺,郭江於自立為帝,建立衛朝,自稱衛太祖,並遷都海景<ref>今海崎市杉宮區</ref>。 太祖於海景稱帝五個月後便急病而亡,未作政策。其三子郭尚繼位,是為太宗。 太宗在位三十八年,其減免賦稅,又以休養生息主義治國,使國勢遂漸恢復,但其從未立太子,亦使其死時,發生五王奪位之事,使衛朝國勢漸漸衰敗。 五王奪位,是指太宗五子(長子郭書,三子郭豪,四子郭德,五子郭棋,七子郭嘉)為爭帝位而發動的政變。 首個自稱帝的是三子郭豪,為順帝,但一個月後便被後來的五子郭棋而殺,又追廢其帝號。 郭棋又自稱為帝,是為代帝,唯三個月後便被人下毒毒害而死。 長子郭書自立為帝,為明帝。先是為代帝追封廟號,是為代宗;又決定為順廢帝重追廟號,是為順宗,以此獲兩派人支持,而其亦行仁政,在位六年,後因勞累過度而逝,是五王奪位中少有的明君。 明帝死後,原本和平的衛朝朝廷又再次不平,而四子郭德和七子郭嘉同時自立為帝,郭德為興帝,郭嘉為獻帝,亦同時稱對方為偽帝。 此局面直至八年後,時太宗二子郭銘出馬,決定議和,而興帝和獻帝亦同意,並讓位郭銘,是為慶宗,五王奪位自此完結。 而興帝和獻帝死後,亦被追封廟號興宗及獻宗。 慶宗在位十八年,將自五王奪位以來的亂世平定,又如太宗般以休養生息之策治國,使國勢基本平定。 其亦為防五王奪位般的事再次發生,故先是在登基後立長子郭平為太子,但郭平不久便逝,諡懷恩太子。後又立三子郭化為太子。 慶宗死後,郭化為帝,是為華宗。先追封其兄懷恩太子為京宗,亦承繼其父之方針治國,使衛朝國勢增強,但僅在位七年,便因怪症<ref>有指為隱性心臟病,野史指被人下毒</ref>而亡,無子,死前傳位與其五弟郭歡為帝,是為清宗。 清宗在位二十二年,對內減免賦稅,安百姓;對外擊退有意入侵的外族「法令」,令其分裂成「外法令」及「內法令」,而內法令亦歸依衛朝。 清宗死前,詔其守邊疆之三子郭涌入宮為帝,但郭涌未及扺宮,清宗便已逝。而此時清宗四子郭英偽造清宗遺詔,令郭涌自殺,而自己則登基為帝,是為文帝。 唯文帝僅在位三個月,便因荒淫無道,被時宰相賀樸及太后李氏而廢,廢為邑王,其不久便逝,年三十九。 廢文帝後,太后李氏又迎郭涌之子郭崇為帝,是為曦宗。 曦宗即位後,先是追封其父郭涌為敬宗,亦勵精圖治,惜僅在位六年,便急病而逝,無子,亦未立太子。太皇太后李氏見此,便以兄終弟及之序,迎尚在世,清宗之孫,曦宗堂弟郭方為帝,是為蘭宗。 蘭宗即位後,想追封其父郭家為帝,唯朝臣不允,指蘭宗乃小宗入繼大宗,應以敬宗為父,生父為皇叔父。蘭宗不願,堅決要追封,又威脅朝臣,如不允其追封,他將退位。朝臣懼怕,加上太皇太后李氏批准,才追封其父為寧宗,歷時三年,史稱追封之議。 蘭宗在位十六年,除追封之議一事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有太宗之風,死前傳位其長子郭宏,是為樂宗。 樂宗在位四十二年,承蘭宗之勢,使衛朝國勢大增。死前傳位長子郭承,是為中宗。 中宗在位第十年,外族「月隙」又大舉入侵。有見及此,中宗希望仿效清宗般御駕親征,但卻因宦官李元貞之遲疑不決,終導至中宗被俘。 此消息傳至海景時,朝臣均大驚,不知如何是好。此時皇太后周氏和中宗皇后庾氏決定擁樂宗三子郭亮為帝,是為珠宗。遙尊中宗為太上皇,又向「月隙」宣戰,歷經八年,終戰勝,正式迎回中宗。但此戰亦使蘭,樂二皇所創的盛世一掃而空,埋下衛朝滅亡之伏筆。 迎回中宗後,朝臣又為應以誰為帝而爭吵。以李寧和高國為首的一派主張珠宗為攝政王,只不過為局勢,才讓其登基為帝,現中宗已回,應將皇位交出;而以魏月,陳烈為首的一派就主張珠宗已登基祭祖,已是正式的皇帝,不用再交出皇位。 兩派之爭一直持續至珠宗和中宗在十三年後相繼逝世後依舊未結束。 珠宗和中宗死前,均已擇定珠宗四子郭熙兼祧兩家,並將繼位為帝。而兩皇死後,郭熙繼位,是為紹宗。 紹宗在位五十四年,不思進取,任由黨爭持續,自己醉心道教,不理朝政,死前傳位郭理,是為恭宗。 恭宗先是平定黨爭,後又試圖挽回衛朝局勢,可惜積弱難改,其亦於在位十四年後死。 恭宗未有指定繼承人,朝臣便擁恭宗長子郭紋為帝,是為思宗,但此時以北宋皇室後裔趙成本為首的起義軍已攻入京城,思宗自知無力回天,便投井自殺,僅在位一年,衛朝滅亡。 ==='''宋朝(上元3182年至3430年)(公元1182年至1430年)'''=== 上元3182年,南慶寧銘誠趙氏為首的起義軍已攻入京城,衛思宗自知無力回天,便投井自殺。 趙成本得知衛思宗死後,便登基為帝,是為宋德祖。又改海景為慶京。 德祖在位十八年,復行了宋朝的眾多措施,當中多是重文興武之策,令前中世紀以來武人當政的局面被扭轉。德祖死前,擇十子趙鉢為帝,是為明宗。 明宗即位後,起用文人曾任為相,又繼續推行其父的重文興武之策。其本人亦擅於作詩文,在位三十二年,撰寫高達一百多首詩,故後人又俗稱「詩帝」。死前,召六子趙基為帝,是為寧宗。 寧宗即位,其在位並無特別政績,多是沿行其父之策,但卻以其「十年廢三后」而聞名於世。寧宗在位十九年,死前以福皇貴妃(後尊太后)所生之子趙和為帝,是為合宗。 合宗即位,卻在三年後逝世,死前無特別政績。而由於其突然逝世,太子未立,太后便以合宗長子趙柴為帝,是為孝宗。因其年幼,太后垂簾聽政。 孝宗以五歲之齡即位,十六歲時親政,在位八十二年,重視文教,又完善科舉之制,亦以此取士。同時亦令外族順服,各國爭相來朝貢,為宋朝國勢的高峯。唯其在選擇繼承人上,卻是失敗。 品興十二年,立長子趙板為太子,趙板行事謹慎,一直獲孝宗稱讚,唯其卻因於太后之喪禮上失儀,被孝宗訓斥,不久逝世,孝宗贈諡「全文太子」。 品興三十年,又立六子趙光為太子,但其在品興六十二年先於孝宗而逝,孝宗贈諡「聖武太子」,足見其在孝宗心中之地位。 品興七十年,立十二子趙璂為太子,並在孝宗死後即位為帝,是為光宗。 光宗即位,沿行孝宗重文之策,更於首都慶京及陪都江京設立大學院,又完善科舉制,在文教上之成就不小於其父。同時,其亦開展秘密建儲制,光宗在位二十八年,死後,皇后打開金盒,上令六子趙嘉為帝,是為福宗。 福宗即位,卻不如其父般勤政,又好色,在位十三年後突,死前未立太子,又未指定傳位與誰,自此展開間接導致宋滅的「皇位之爭」。 福宗既死,未立太子,其皇后李氏便以旨意傳福宗二子趙豐為帝。福宗三子趙儀不服,決定自立為帝。兩帝均稱對方為偽帝,但礙於太后李氏之影響力,朝臣均以趙豐為正帝。 定武八年,太后李氏崩,部分曾因礙於太后臉色而承認趙豐的大臣迅速投靠趙儀,朝中分成勢均力敵的兩派,於各方面均持相反的意見,使國家事務未能處理,亦使自福宗以來已衰敗的國勢雪上加霜。 定武四十六年,趙豐在皇宮處理政務時突斃,朝臣私諡道宗。由時太子趙記即位為帝。趙儀得知後,便決定領兵入京,趙記在紛亂中被殺。趙儀便成為宋朝正統皇帝。 唯好景不常,紹寧七年,起義軍首領陳元益攻入京城,趙儀被殺,宋朝滅。 ==='''紀朝時期(上元3431年至3644年)(公元1431年至1644年)'''=== 宋紹寧七年,起義軍首領陳益元攻入宋首都慶京,宋帝趙義被殺。陳益元在慶京即位,建立紀朝,是為紀高祖,又改慶京為泉州。 紀高祖在位四十二年,推行多項惠民之策,又將原宋朝之重文輕武之策改為兩者平衡。高祖以八十之齡逝世,死前傳位予十五子陳品良,是為太宗。 太宗在位二十六年,續其父之策,更大力發展軍事,使當時的大紀帝國成為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太宗死前,擇八子陳興寧為帝,是為文宗。 文宗在位四十四年,在太宗的發展軍事政策之外,更注重文教,改革自古以來的教育政策,以時靜平聯合王國之制度為藍本,決議成立「帝國皇家大學」,「帝國文律大學」,「帝國大藏大學」以及「帝國軍事大學」,唯未及建成,文宗便逝,死前傳位太子陳平年,是為英宗。 英宗即位後,見證四座大學的建成。但其本人好玄學,不理政事,十年後突暴斃,群臣便擇文宗九子陳平年為帝,年少即位,是為景宗,其嫡母明成太后,生母明和太后垂簾聽政,合稱南北太后。 景宗雖為皇帝,但實權卻掌握在南北太后手中。直至兩宮太后在靜鼎二十八年及三十二年逝世,景宗方正式掌權。 靜鼎三十五年至四十四年,景宗七次御駕親征,意圖擴大紀朝之版圖,卻反被外族奪去富沙地區,使紀朝失去天然屏衛帝國的地區。而景宗本人亦因此一病不起,直至靜鼎五十四年逝世。太子陳和秋繼位,是為世宗。 世宗在位時,力挽已走下坡的紀朝,但未能。其在位十五年,僅將帝國教育制度多加改良,設帝國國考,成績優異者可入朝為官。 清亞十四年九月初八,世宗被刺,兩天後不治,太子陳勝周繼位,是為寧宗。 寧宗在位二十年,見紀朝已無力回天,便是更為放縱自我,終於而立之年時逝世,其長子陳敬儀以兩歲之齡登基為帝,是為高宗。 紀高宗仙儀二年,以明皇室成員朱慈炯為首的朱家軍攻入首都泉州,紀朝皇室東遷,自此開始東紀朝紀元。 == 明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802年) == 公元1644年,明皇室後裔朱慈炯為首的朱家軍攻入京城,並殺害紀哀宗及其他紀朝皇族。同時祭天,自立為帝,改泉州為理天府,是為弘祖。 弘祖在位五十五年,以嚴法治國,設特務機構「軍國處」,民眾和官員便因畏嚴,多不犯法。弘祖又勤於教育改革,於各地設中小學,使文盲率進一步降低。死前傳位太子朱和坂,是為純宗。 純宗在位二十八年,承弘祖治國之法,人民安居樂業,亦無大事發生,可謂和平之世。死前傳位太子朱怡鑠,是為尚宗。 尚宗在位四十九年,初期仍勵精圖治,使國勢得以維持;但後期醉心修道,不理政事,使國勢漸衰。而此時,外國的思想漸傳入明朝,但尚宗卻為守舊,不願接受外國思想。再加上為何武雍所欺,開啟濫發寶鈔的行為,為明亡埋下伏筆。死前傳位太子朱伯淅,是為真宗。 真宗在位二十六年,面對外國思想之傳播,他不僅並未接納,更是多加壓制。除了不思進取以外,還為了建立新鈔票'''和義銀鈔'''的信用,用嚴刑峻法強迫人民將持有的白銀、黃金和大明寶鈔全數換成和義銀鈔,導致因為換鈔而生活苦不堪言以及已接納外國思想的人民決定起義。於此同時,東紀朝發生革命,海崎公施永真登基為帝,建立安朝,開始對明朝進行統一戰爭。 和義二十六年,安軍攻入京城,以施永真為首的成員要求真宗退位,真宗允,明朝滅,也象徵的封建朝代的沒落。施永真建立希望帝國,亦稱安朝。 ==希望帝國時期(公元1802年至今)== 上元3802年,施永真帶領革命軍攻入明首都,明真宗決定退位。施永真建立[[神聖的希望帝國]],又為使國民適應,故又名安朝。他登基為帝,取尊號迪克一世,又稱太祖。 迪克一世先是將外國思想傳入帝國,其本人確立帝國未來二百年均以絕對君主制治國之綱領。又以外國之議會為例子,設立只供皇帝議政所用的「軍機處」。又大力發展工業,使希望帝國開展了首次工業革命。在位五十八年,死前傳位予子施明翰,是為約克一世,又稱太宗。 約克一世繼承其父以開明思想治國之法,又大力發展軍事,多次率軍平外族,又重獲富沙地區,以及佔領海羅大陸,並建立多個殖民地,使帝國疆域進一步擴大。其亦大力發展經濟,為後來的帝國盛世立下基礎。在位三十七年,因無子女,死前傳位其弟施明德,是為約克二世,又稱仁宗。 約克二世在迪克一世及約克一世的統治基礎上,大力發展各方面的事業。在軍事上,他提倡應於國內建立大規模兵器工廠,以生產軍備;在經濟上,他大力推行利民之策,鼓勵人民創業;在工業上,他開展帝國史上第二次的工業革命,並將其傳至海羅大陸,使工業再次邁向快速發展。在位十五年,在出外巡遊時被槍傷,不久逝世,子施亮慶登基為帝,是為塞文一世,又稱敬宗。 塞文一世見帝國多專於海、陸二軍,而欠缺能在空中進行攻擊的軍隊,便以民用飛機為藍本,設計出戰鬥機及一系列軍用飛機,空軍也隨之成立,並在佔領寧沙地區的戰役中,佔了重大的功勞。在位二十五年,因癌症而逝世,死前傳位予子施厚朗,是為諾亞一世,又稱理宗。 諾亞一世一改前三位皇帝多專於軍事的作風,改為注重於教育方面,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又親自定立並撰寫「帝國常用詞典」,是帝國至今依舊正在使用的詞典,為教育方面作出極大貢獻。而在其統治下,海羅大陸上的殖民地獲其御准而獨立成維多利亞帝國,並與希望帝國關係良好;寧沙地區則亦獲御准而獨立成寧沙王國,後又併入靜港帝國。在位六十六年,後人對其毀譽參半,死前傳位予唯一在世之女施文慶,是為柯莉金女皇。 柯莉金女皇將帝國實行起過二百年的州制更改為地區四級制,並沿用至今。同時,其亦一如其父般,為守舊派,堅決守護君主的絕對權力,儘管即位不久,帝國便多次發生要求立憲的示威,但其並未予以理會,終導致景祥政變的發生。 景祥十八年七月初一,一群支持立憲的王公大臣衝入皇宮,並要求柯莉金女皇退位,又四處破壞,女皇並未同意。僵持一個月後,王公大臣們決定成立希望民主國,擁時十皇子,光城親王施德賢為大總統,後又改成[[希望聯邦共和國]],施德賢仍為聯邦主席。 景祥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柯莉金女皇宣佈退位,並立即舉行公投,以決定國家未來的政體,而君主立憲制亦獲最多支持,時聯邦主席施德賢及柯莉金女皇商討後,改國號為希望王國,施德賢正式成為新君主,取尊號希望一世,同時改年號為彰德,意為彰顯德行。 希望一世即位後,即將首都遷至山川,把原首都海崎改為陪都,又重建各地在景祥政變中被破壞的建築。 彰德元年十月十八日,希望一世正式宣佈制定憲法,並因應此,將國號改回希望帝國。同年十二月二十日,憲法正式制訂完成,並於來年一月一日生效,意味將改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其餘基本法律亦分別在十二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及二十九日完成制訂,史稱「一憲八法」,而大多均由希望一世參照他國法律而制定。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合眾百科 Unitedbook所做的貢獻會依據CC BY-NC-SA(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發佈(詳情請見
合眾百科: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Ambox
(
編輯
)
模板:Update
(
編輯
)
模組:Arguments
(
編輯
)
模組:Category handler
(
編輯
)
模組:Category handler/blacklist
(
編輯
)
模組:Category handler/config
(
編輯
)
模組:Category handler/data
(
編輯
)
模組:Category handler/shared
(
編輯
)
模組:Message box
(
編輯
)
模組:Message box/configuration
(
編輯
)
模組:Namespace detect/config
(
編輯
)
模組:Namespace detect/data
(
編輯
)
模組:Yesno
(
編輯
)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