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最近修改
新手使用指南
隨機頁面
貢獻分數
建立新頁面
工具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搜尋
搜尋
建立賬號
登入
個人工具
暗色模式
建立賬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正在編輯
普盧斯亞軍政府
(章節)
頁面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取得短網址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歷史 == === 開始(1937-1956) === 1937年4月,因應時任普盧斯亞首相[[赫爾曼·穆勒]]宣佈大幅度裁軍、希望建立新的軍隊、以及試圖與蘇聯展開深入合作,引發軍方、貴族與保守派不滿,由[[卡爾·鄧尼兹]]所帶領的皇家海軍與[[艾爾溫·隆美爾]]所帶領的陸軍發動政變,以「尊皇討奸」的名義推翻民主政府,隆美爾自任最高統帥,鄧尼茨則成為帝國攝政,兩人發佈新的憲法並宣佈臨時取締國會直到1937年年底重新選舉,取消整軍計劃。 為了應對法西斯法國的野心,軍政府也開始發展軍備以應對法國,其率先建立[[齊格菲防線]]以應對萬一法軍入侵本土地區並直攻柏林,並稱「前首相的姑息政策完全是助長法國的氣焰,而不是帶來和平」。 1939年,隨著法國入侵荷蘭,二戰隨即開打,開戰初期,面對法軍的攻勢,軍政府采取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策略,另一方面整備殖民地軍力進行對法國非洲殖民地的反攻,1941年隨著開始對蘇作戰,鄧尼茨決定卸任自己兼任的首相一職,將內務交由國家黨「思想領袖」羅森堡。 羅森堡作為思想領袖,任內提出「普盧斯亞大民族構想」,將德意志民族概念以方言拆分為普盧斯亞族和奧斯特奇亞民族。然而在1944年,戰事從1939年持續了5年,依舊沒有任何反攻跡象,這令以[[艾爾溫·隆美爾]]爲首的「閃電戰派」對鄧尼茨作為攝政,對前綫戰事的無能感到不滿,並於1944年7月20日推翻鄧尼茨的攝政位置,隆美爾獨掌最高統帥與帝國攝政,鄧尼茨退居幕後,成為帝國參謀總長。而隆美爾吸取其部屬古德里安與曼斯坦因的建議,改變策略,采取突擊政策,發動了「風暴行動」並大獲成功,最後1945年法國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 二戰結束後,隆美爾透過他對外的大勝利而獲得巨大的名聲,使他成爲「國家大英雄」,並達到其人生巔峰。然而,雖然他軍事上天賦異稟,但經濟卻一竅不通,未能成功制止戰後因軍費需求而導致的龐大通脹以及軍人歸家後所造成的大量失業潮,也造成了德意志民族與普盧斯亞民族之間的民族糾紛,為後來的[[勃蘭登堡行動]]埋下伏筆。 1954年12月30日,歐根一世駕崩,終年91歲,因其死後無子嗣,故隆美爾決定召開攝政議會,自己代理皇帝職權並不立新君,此段時間被稱為「完全攝政年代」。 === [[勃蘭登堡行動]](1956) === 1956年4月3日,一名前德意志地區偷賣禁酒者(當時所有酒類必須經過政府登記才能售賣)被衛生局官員遭到查封,並在隨後因官員過失毆打致死,消息一出,引發全德意志人民轟動,該行動於1956年8月14日開始並遍佈整個德國與普盧斯亞控制地區,並組織游行示威,引發德意志人反抗普盧斯亞統治的最大規模與最大殺傷力的活動—[[勃蘭登堡行動]],起初隆美爾政府在奧國建議下選擇妥協並處決該數名官員以平息民怨,但民衆的憤怒反而越來越大,奧國也因此受到不少波及。但因此被軍內以[[斐迪南·舍爾納]]爲首的極端軍國主義份子認爲隆美爾過於軟弱,必須以武力推翻隆美爾政府並處置「反普份子」,最終在1956年6月6日清晨發動政變,推翻隆美爾政府,該行動也在軍政府強力鎮壓後在1956年8月16日停止。 === 共和國及內戰(1956-1962) === 斐迪南·舍爾納上臺後,極力推動國家軍事化並宣佈永久廢除國會及其他議政途徑,也宣佈包括皇室在內,全民皆兵,隨後舍爾納於1958年8月8日單方面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並建立第二共和國(第一共和國為拿破侖戰爭時代)這引得全民不滿,殖民地紛紛爆發獨立戰爭並宣佈效忠奧國所擁立的新君[[魯道夫一世]],開始了4年的內戰,1962年10月8日,勤王軍攻入柯尼斯堡,舍爾納在圍城戰中自殺。最後於1962年10月30日,隨著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投訴,四年兩個月的第二共和國宣告終結,帝國重新建立。 === 經濟騰飛時期(1962-1986) === 帝國重新建立後,[[魯道夫一世]]與勤王軍首領[[海因里希·特雷特納]]效仿日本平安時代的關白制度,建立了[[普盧斯亞攝政輔佐局|最高統治委員會]],並在新憲法中以4年選舉一次。魯道夫一世也任命[[康拉德·艾德諾]]為看守首相並代理至1962年9月底的選舉,選舉以軍方代表,[[普盧斯亞公民正義黨|公民正義黨]]的[[海因里希·特雷特納|特雷特納]]以壓倒性局勢<ref>被民主派認爲是透過作弊來勝出選舉,但事實推翻了他們的猜測。</ref>勝出,出任了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由左翼軍方人士執政的「黃金二十年」。 在此期間,普盧斯亞透過工人福利改革,全民醫保,以及開放外貿區大幅發展,並從戰後的一片蕭條重建,經濟突飛猛進,而特雷特納也因此連任12年。,但隨著國民收入增加,社會對民主選舉的渴望越來越大,特雷特納的優勢便逐漸減少。 1972年,在中央民主黨首次在議席上超越了人民公正黨,並在特雷特納險勝於由社會民主黨與中央民主黨共同推薦的威廉·勃朗特後,決心發動61自我政變,構建維新體制,並以國家安全為由重選國會和逮捕威廉·勃朗特。其也修改憲法,將首相直接選舉改爲間接選舉,公民只保留直選國會之權利,但首相亦可跨過國會直接執行政策之權力,並限制民衆游行結社之自由,史稱「十一月維新」。維新後,但澤與勃蘭登堡民眾發動抗爭,均被武力鎮壓,史稱「勃馬第一次民主抗爭」。 === 經濟危機與結束 (1986-1992)=== 隨著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普盧斯亞因過度依賴阿拉伯石油資源而損失慘重,為普盧斯亞經濟奇跡的結束,此後引發了一系列經濟危機,並為特雷特納後期統治帶來障礙,這段期間特雷特納以大力發展基建以及經濟轉型,期望經濟恢復,雖然到1980年時扭虧爲盈,但長期未能恢復到以前的高增長局面。 1984年,哈拉爾德·伍斯特發動政變,企圖以刺殺特雷特納的方式還政於民,然而刺殺失敗,但也成功讓特雷特納退休辭任最高統帥,以海因茨·凱斯勒為首的過渡委員會執行特雷特納退休後的政務。 1984年8月,右翼軍閥[[沃爾夫岡·阿爾滕堡]]率領首都防衛團發動政變,推翻海因茨·凱斯勒,也引發了勃馬第二次抗爭,勃蘭登堡甚至發生民眾被軍方掃射的事件,史稱「勃蘭登堡民主化運動」。 隨後[[沃爾夫岡·阿爾滕堡]]發佈新憲法,並保證自己只當六年,永不連任,也保證新政府完成任務後重新舉行民主選舉,但到1990年選舉前夕卻不願意履行民主選舉的承諾,民眾發動「六月民主革命」,要求民主自由,爲避免在奧運會前夕發生暴力事件,以及奧地利的干涉,[[沃爾夫岡·阿爾滕堡]]宣佈下臺,並發佈「罪己詔」,將權力交由副手[[烏爾里希·德梅齊埃]]。 1990年10月30日舉行了最後一場國民會議選舉,開始了[[普盧斯亞民主轉型|民主轉型]]的進程。1992年5月20日,在奧運會舉行前三個月,普盧斯亞舉行了自1937年以來第一場徹底民主選舉,中央民主黨取得過半執政權,結束了長達半世紀的軍政府時代。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合眾百科 Unitedbook所做的貢獻會依據CC BY-NC-SA(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發佈(詳情請見
合眾百科: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