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最近修改
新手使用指南
隨機頁面
貢獻分數
建立新頁面
工具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搜尋
搜尋
建立賬號
登入
個人工具
暗色模式
建立賬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正在編輯
南瀛王國
(章節)
頁面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取得短網址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東寧王國時期 === 1745年(明熙治八年),東寧王國發兵攻佔呂宋島等島嶼,改菲利浦尼斯為焉南,設立焉南都護府。 1746年(明熙治九年),東寧王國統一飛利浦尼斯全境。 1880年(明聖章卅年),東寧王國為維護東南亞勢力範圍與欲殖民印度支那的法國爆發明法戰爭。 1884年(明永孝元年),惠宗皇帝崩,鏖戰四年的明軍已經略顯疲態,巴士海峽一役中明海軍徹底被法軍擊潰並斷絕與焉南都護府的聯繫,而在焉南督軍的文承親王鄭方理則被當地督護力勸登基,但基於法理上最後擔任攝政。 1885年(明永孝二年),懷宗皇帝與內閣首輔以身殉國。而在焉南,嘉善戰役的決定性勝利阻絕了法陸軍的攻擊 1887年(明永孝四年),焉南都護府以維護法統之名宣布將不會停止與法國的戰爭,但在國際外交上,法國與焉南則是達成事實上的停戰協議。 1888年(明永孝五年),焉南督護府以明政府名義與法國簽訂正式停戰協議,法國租借 1918年(明永孝三十五年),法國在一戰戰敗投降,台灣獨立結束法屬臺灣的統治,東寧民主國成立。 1920年(明永孝三十七年),國會修憲宣布改變政體為君主立憲制,東寧復國。 1921年(明敦德元年),鄭惠昭於承天府祭天登基,改元敦德,復立東寧王國。 1937年,日本開啟全面侵華戰爭與南進戰爭,以紅梅聯合共和國與沖繩為跳板對東寧展開攻勢, 1939年攻佔台北府,軍隊勢力擴展到中部,承天府告急, 1941年,東寧轉進台灣島東部與中央山脈持續苦戰, 1943年,隨著[[希望帝國]]與[[主權聯邦]]加入對日戰局,情況逐漸好轉, 1944年初,明聖祖偏安至明屬焉南, 1944年末,在合眾國支持下明軍佔領沖繩、紅梅等地,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戰後東寧領有明屬焉南、明屬琉球等地 1946年,因應焉南督護府公民表決,成立南瀛王國,仍奉東寧為正朔。 {| class="wikitable" |+南瀛國日均溫及日均雨量表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每月平均 |- |日均氣溫(°C) |25.3 |25.3 |26.1 |27.0 |27.3 |26.8 |26.5 |26.5 |26.3 |27.3 |26.0 |25.5 |26.3 |- |日均雨量(mm) |147.8 |99.4 |97.2 |93.3 |188.4 |235.9 |286.6 |273.1 |269.4 |273.7 |257.7 |226.7 |204.1 |- |備註 | | | | | | | | | | | | | |}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合眾百科 Unitedbook所做的貢獻會依據CC BY-NC-SA(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發佈(詳情請見
合眾百科: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