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最近修改
新手使用指南
隨機頁面
貢獻分數
建立新頁面
工具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搜尋
搜尋
建立賬號
登入
個人工具
暗色模式
建立賬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正在編輯
普盧斯亞軍政府
(章節)
頁面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取得短網址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開始(1937-1956) === 1937年4月,因應時任普盧斯亞首相[[赫爾曼·穆勒]]宣佈大幅度裁軍、希望建立新的軍隊、以及試圖與蘇聯展開深入合作,引發軍方、貴族與保守派不滿,由[[卡爾·鄧尼兹]]所帶領的皇家海軍與[[艾爾溫·隆美爾]]所帶領的陸軍發動政變,以「尊皇討奸」的名義推翻民主政府,隆美爾自任最高統帥,鄧尼茨則成為帝國攝政,兩人發佈新的憲法並宣佈臨時取締國會直到1937年年底重新選舉,取消整軍計劃。 為了應對法西斯法國的野心,軍政府也開始發展軍備以應對法國,其率先建立[[齊格菲防線]]以應對萬一法軍入侵本土地區並直攻柏林,並稱「前首相的姑息政策完全是助長法國的氣焰,而不是帶來和平」。 1939年,隨著法國入侵荷蘭,二戰隨即開打,開戰初期,面對法軍的攻勢,軍政府采取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策略,另一方面整備殖民地軍力進行對法國非洲殖民地的反攻,1941年隨著開始對蘇作戰,鄧尼茨決定卸任自己兼任的首相一職,將內務交由國家黨「思想領袖」羅森堡。 羅森堡作為思想領袖,任內提出「普盧斯亞大民族構想」,將德意志民族概念以方言拆分為普盧斯亞族和奧斯特奇亞民族。然而在1944年,戰事從1939年持續了5年,依舊沒有任何反攻跡象,這令以[[艾爾溫·隆美爾]]爲首的「閃電戰派」對鄧尼茨作為攝政,對前綫戰事的無能感到不滿,並於1944年7月20日推翻鄧尼茨的攝政位置,隆美爾獨掌最高統帥與帝國攝政,鄧尼茨退居幕後,成為帝國參謀總長。而隆美爾吸取其部屬古德里安與曼斯坦因的建議,改變策略,采取突擊政策,發動了「風暴行動」並大獲成功,最後1945年法國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 二戰結束後,隆美爾透過他對外的大勝利而獲得巨大的名聲,使他成爲「國家大英雄」,並達到其人生巔峰。然而,雖然他軍事上天賦異稟,但經濟卻一竅不通,未能成功制止戰後因軍費需求而導致的龐大通脹以及軍人歸家後所造成的大量失業潮,也造成了德意志民族與普盧斯亞民族之間的民族糾紛,為後來的[[勃蘭登堡行動]]埋下伏筆。 1954年12月30日,歐根一世駕崩,終年91歲,因其死後無子嗣,故隆美爾決定召開攝政議會,自己代理皇帝職權並不立新君,此段時間被稱為「完全攝政年代」。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合眾百科 Unitedbook所做的貢獻會依據CC BY-NC-SA(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發佈(詳情請見
合眾百科: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