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最近修改
新手使用指南
隨機頁面
貢獻分數
建立新頁面
工具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搜尋
搜尋
建立賬號
登入
個人工具
暗色模式
建立賬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正在編輯
希望帝國
(章節)
頁面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取得短網址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政治 == === 內政 === {{Main|希望帝國政府|希望帝國君主|希望帝國首相|希望帝國內閣|希望帝國國會|希望帝國最高法院}} {{Seealso|文檔:希望帝國憲法|文檔:希望帝國內閣組織法|文檔:希望帝國國會組織法|文檔:希望帝國政黨法|文檔:希望帝國法院組織法}} 希望帝國現為一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帝國君主為國家最高元首,政府則由帝國內閣,帝國國會和帝國最高法院組成,並由《2021年改革法令》規定其職權,皇帝作出任命。 《改革法令》在2020年9月底開始草擬,並在12月1日由現任皇帝施德賢宣佈施行。改革法令中詳細定明了希望帝國為一三權分立國家:行政權由帝國首相所帶領的帝國內閣施行;立法權由帝國國會內的帝國參議院和帝國眾議院共同施行;司法權則由帝國最高法院施行,並由希望帝國君主作最終決定,擁有決議及否決權。而以下會就各部分作出詳細解釋。 希望帝國皇帝為國家最高元首,在各項事務上均擁有決議及否決權,惟在一般情況下,因應憲政慣例和由彰德今上皇帝陛下所頒行的皇室詔令規管下,君主並不使用此權利,而更多的是作為禮儀性元首而存在,並處理如簽署法律,任命首相,宣佈各項活動開幕等。但改革法令仍明定帝國皇帝可隨時發出皇室詔令,以對某項事務作出最終決議。現任[[希望帝國君主|君主]]為[[施德賢|彰德今上皇帝]],在2019年11月27日即位,並作為立憲後首位皇帝。 希望帝國的行政機關則以帝國首相為首,並由「1府17部2廳」組成的帝國內閣共同構成,並由《內閣組織法》規定並組成。當中的「1府」為首相總務府,「17部」分別為內政部、財務部、經濟及建設部、農林水產部、外務部、法務部、憲制事務部、國防部、科技部、國土運輸部、文化部、教育部、家庭事務部、衛生部、環境資源部、國土統一部和勞動福利部,「2廳」則為復興廳和海外事務廳。同時,皇室典儀院亦在名義上為帝國內閣其中一個部門,但其首長只由帝國首相建議,比起其他部門亦有着更高的權力。而在帝國內閣中的府和部皆為常設機關,廳則是非常設機關。 而希望帝國的立法機關則為帝國國會,帝國國會為兩院制,分帝國參議院和帝國眾議院兩院,由《國會組織法》規定並組成。帝國參議院共有488席,當中分為兩種議員,分別為當然議員及民選議員。當然議員佔120席,為60位一級行政區首長,50位貴族成員及由10位君主委任之成員,無任期限制;至於民選議員佔368席,任期為六年,同時不能中途解散;而帝國眾議院則共有722席,全體議員均為民選任期為四年,但由於帝國眾議院可以在任期結束之前中途解散,所以實質上帝國眾議院議員任期未必會長達四年。兩院民選議員均由18歲或以上的國民投票選出,而兩院所掌有的權力相等,但帝國眾議院可在議案不獲帝國參議院通過時行使優越權。 而自帝國國會在2021年正式設立後,以[[自由民主黨]]、[[民主社會聯盟]]和[[維新黨]]為首的執政聯盟一直長期執政,至今帝國首相一職均由自民黨黨魁或其最大盟友民社盟黨魁出任,現任帝國首相則為[[施德明]],其在2020年1月10日接替臨時帝國首相[[施德銘]]出任第4任首相。雖然所有首相最終均需由帝國君主任命,但是並未規定帝國君主必須任命在選舉中勝出的任何人,故帝國君主可不遵循國會選舉結果而任命其他人,但帝國君主一般情況下均會按照選舉結果,任命執政黨(或執政聯盟)領導人為帝國首相。目前自民黨、民社盟、維新黨、慶寧民族聯盟和坎森提民族黨聯盟共同組成執政聯盟,主要在野黨則包括民進黨,繁榮黨等。 希望帝國司法由以帝國最高法院為首的三級制法院掌有,並由《法院組織法》規定並組成。最高法院作為審判事務的最高機構,由一位御前大臣和九位大法官共同組成,並由內閣提名,經國會審核後由皇帝任命,退休年齡為七十五歲。而每經過十年,各法官會接受國民審查,如無法通過,則會免職,且不得再擔任。帝國最高法院擔當解釋憲法的功能,同時亦會領導下級法院的最高司法行政職能,並有權制定法院訴訟程序。 而在最高法院之下,則包括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兩者組成亦由《法院組織法》規定。而現行法制下,全國共設十二所高等法院,六十座地方法院。 === 行政區劃 === {{Main|希望帝國行政區劃}} [[File:2021年12月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png|500px|thumb|right|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 希望帝國最早使用州制,將全國四分再下分為十九州,下設多個府。開國四大元老分別為一方伯侯,下設稱為州牧的州首長,由皇帝統一指派,以輔助伯侯,並防止伯侯勢力過大。 為限制州牧勢力,太祖設下避免一州出身的官員擔任該州州牧,和任滿三年調任它州的不成文規矩,防止州牧在當州培養自己的勢力。 這種制度雖然能牽制伯侯勢力,但亦因州牧並非己州出身,不熟悉當地的環境,而在終於熟悉環境後,卻又因任期屆滿而未能作出政策,故出現了一個惡性循環,使州未能完善發展。 有見及此,再加上各府縣人口不斷增長,安顯皇帝在1900年進行現代化改革時決定一併改革州制。他先將四伯侯權力收回中央政府,又將州政府大部分權力下放予各府縣,並將知府一職分為由諸侯擔任的知事和當地議會選出的首席大臣。至於州政府本身職權則被大幅削減,實質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負責監督各府縣運作。此項改革令國家能更有效運作,行政管理大幅改善。 2005年,景祥女皇會同御前會議宣布「州政府實際上已無需存在」,因此御准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各州政府正式解散,州級行政區成為歷史,完全虛化。而各府縣政府則實行地區自治制,府縣議會成為民選議會。同時也在原來的「都,府,直轄市,縣,省」之外新設立「道」,並將較為需要中央政府經濟扶助的部分一級行政區劃為道,當中由[[川野府]],[[杉山縣]],[[山和縣]]及[[明道縣]]合併而成的[[北杉和道]],以及由[[南山縣]]及[[中橋縣]]合併而成的[[南橋道]]為最著名的例子,兩道均在合併後有顯著的經濟改善。 而在景祥政變後,由於首都海崎遭受嚴重破壞,加上為革新帝國形象,新國會因而通過將國會及政府遷至山川,自此山川府改稱[[山川都]],為行政及立法首都。而海崎都則改為[[海崎府]],由於朝廷及最高法院仍留在海崎府,而根據憲政慣例朝廷所在地即為首都,因此海崎府仍為法律上首都。由於外國駐慶寧大使都使用駐海崎朝廷(Ambassador to the Court of Tashukodum)名義,因此各大使及大使館仍在海崎府。 {{希望帝國一級行政區劃列表}}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合眾百科 Unitedbook所做的貢獻會依據CC BY-NC-SA(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發佈(詳情請見
合眾百科: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