淸水民國
淸水民國 Republic of Chingsui(英語) 淸水リパビク/ちィンスイリパビク(淸水語) | |
---|---|
國歌:《淸水民國國歌》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大興市 |
官方語言 | 漢語(中國國語/北京語、粵語/廣東語)、淸水語 |
認可的語言 | 英語 |
官方文字 | 正體中文 |
族群 | 淸水族,其他民族(漢族、東湖族) |
政府 |
單一制 總統制 |
• 總統 | 馬駿業 |
• 副總統 | 羅瑞琦 |
• 行政院長 | 鄭永仁 |
• 立法院長 | 孫正文 |
立法機構 | 淸水民國立法院 |
成立 | 1904年4月6日 |
人口 | |
• 2022年普查 | 125,751,592 |
基尼系數 |
0.32 中 |
貨幣 | 淸水元(¥)(CSD) |
日期格式 |
淸水yy年m月dd日 dd-mm-yyyy |
• 歷法 | 淸水民國紀年、公曆 |
道路通行方向 | 左側通行 |
電話區號 | +701 |
ISO 3166碼 | CS / CHS |
互聯網頂級域 | .cs |
淸水位於太平洋西部,鄰近日本,是實行單一制、總統制的共和國。人口約1億2575萬,其中大興首都圈人口約3500萬,約為總人口三分之一。
淸水為漢字文化圈的一部份,自7世紀開始已經與中國等地緊密交流,因此文化深受中國影響。在19世紀中期,淸水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技術的落後,積極推動維新運動,除現代科學、軍事外,亦引入自由民主等進步思想,使國力大幅增強,成為遠東地區的強權之一。1875年,XXX發動革命推翻持續屹立超過三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淸水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政權,史稱第一共和國。1904年,任唯賢領導癸卯革命成立淸水民國(第二共和國),並於20年代完全實現民主化。1945年,清水爆發國共內戰,並於兩年後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西部的淸水人民共和國佔領了大興、浦安、西港等經濟及工業重鎮,使戰後僅剩東部的淸水民國大受打擊。1954年,淸水實現1904年後首次政黨輪替,執政改革黨及真理聯盟推動修憲,成立第三共和國,仍然用「淸水民國」國號。1990年,兩淸正式決定於1992年元旦統一。
理論上,漢語和淸水語同為淸水的官方語言,但因為二戰後中國流行文化不斷流入,令淸水語母語人口急劇減少,因此淸水目前實際上的通用語言為粵語。
國家象徵
國旗
淸水國旗左藍右黃,中間為白色十字,在1875年首次被採用。其中藍色、白色、黃色自1875年第一共和國建立起已經成為淸水的代表色,它們在不同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寓意。現時最流行的解釋分別爲自由、純潔和光明。
國花
梅花於1905年元旦被確立爲淸水的國花。根據官方解釋,梅花凌冬耐寒,在寒冬之中綻放,象徵淸水民族堅貞崇高的人格。
梅花在傳統上一直是淸水的象徵之一,自頒佈以來,淸水不同時期的政權大多以其爲標誌、廣泛用於錢幣、郵票以至國徽等。
國徽
淸水國徽於1997年11月啓用。中央爲淸水的版圖,上方有一面國旗及梅花圖案,象徵了國家的獨立及主權。而旭日初升之象代表屋了國家的進步。外圍由穀穗包圍,象徵和平,下方爲藍、白、黃三色彩帶,象徵民主。
國歌
淸水現時的國歌旋律由音樂家張一鳴於1946年所作,爲前淸水人民共和國(西淸)的國歌。1992年統一後,淸水政府決定採用原西淸的國歌並配上新歌詞,代表國家的統一與和解。新歌詞由李靖所作,於1993年8月啓用。
政治
淸水民國實行總統制,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院組成。其中行政院及司法院長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任命;立法院長則分別由立法委員互相選舉產生。
淸水民國根據1955年制定的《憲法》規定,為三權分立的總統制國家。行政權由行政院及其內閣施行;立法、監察權由立法院施行;司法權由司法院施行。
總統及副總統由公民直選產生,四年一屆,可擔任兩屆,有宣佈法律、命令、特赦、宣戰、戒嚴及締結條約等權力。
淸水的行政機關以行政院為主,主要有13個部構成,包括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經濟部、文化部、農林水產部、教育部、財政部、法務部、環境部、科技部、衛生福利部及已經虛級化的海外事務部。
淸水國會為立法院。立法院自1906年起每四年改選一次。目前立法院共503席,所有議席均由各省人民普選產生。根據《憲法》,總統有權在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動以後宣佈解散立法院,但至今從未觸發。
司法院為三級制法院,其中最高法院由司法院長及九名大法官組成,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審核後任職,任期不限,亦不能以任何方式強制其辭任。最高法院同時享有釋憲權,可推翻任何違憲議案。
淸水實行多黨制,截止2024年末,現存政黨共92個,已經解散的政黨則超過400個。傳統的主要政黨包括國民黨、新希望、前線及自由民主黨等。這四大黨是淸水主要政治組織,除此以外,亦包括社會民主黨、光明之路等第三勢力。淸水的主要政治議題包括外交、國防、經濟政策。由1992年起,淸水已經歷兩次政黨輪替。
自淸水民國於1904年成立,政局一直由藍綠兩營主導(1947-1991年僅限於東部地區)淸水主流左派以國民黨為首,又稱藍營,宣揚民族主義及社會民主。一般而言,同為左派的社民黨因為歷史原因並不會被視為藍營政黨,只會為其提供信任供給。而右派主要包括新希望、前線及自民黨,又稱綠營,通常主張小政府,收緊移民政策。藍綠雙方亦在部份層面有共識,包括主張建立福利國家及反共等。
國民黨自1904年起至1919年推行黨政一體,嚴格限制其他政黨的活動,其後雖然在法理上結束一黨專政制度,但藍營仍在國會中佔絕對多數至1954年修憲。在1954-2002年,綠營佔主導地位,在此期間總共執政40年,藍營於其後重奪執政權。由2022年開始,藍綠為應對光明之路等新興政黨的威脅,首次組成聯合政府。
傳統上,前東淸地區為右翼的大本營,而左派則集中在前西淸地區。因而有「東綠西藍」的概述。
行政區劃

現時淸水共有38個省、12個直轄市及2個自治區。其中自治區在法律、教育、經濟發展等享有極大的自主權。
根據憲法,各行政區劃首長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並設有省/市議會作爲民意代表機構。
淸水行政區劃列表如下:
編號 | 名稱 | 簡稱 | 省會 | 人口 | 編號 | 名稱 | 簡稱 | 省會 | 人口 | |
---|---|---|---|---|---|---|---|---|---|---|
01 | 大興市 | 興 | - | 876萬 | 27 | 大成省 | 成 | 瑞山市 | 255萬 | |
02 | 江州市 | 江市 | - | 503萬 | 28 | 西坪省 | 坪 | 坪湖市 | 370萬 | |
03 | 仁壽市 | 仁 | - | 462萬 | 29 | 大化省 | 化 | 大安市 | 174萬 | |
04 | 九曲市 | 九 | - | 178萬 | 30 | 北寧省 | 寧 | 桃灣市 | 189萬 | |
05 | 普渡市 | 普 | - | 209萬 | 31 | 海寧省 | 木 | 木前市 | 321萬 | |
06 | 西港市 | 港 | - | 651萬 | 32 | 和平省 | 和 | 和樂市 | 324萬 | |
07 | 浦安市 | 浦 | - | 303萬 | 33 | 同德省 | 德 | 淸安市 | 128萬 | |
08 | 金港市 | 金 | - | 527萬 | 34 | 天和省 | 天 | 天安市 | 81萬 | |
09 | 中原市 | 中 | - | 124萬 | 35 | 橋興省 | 橋 | 秋風市 | 76萬 | |
10 | 西昌市 | 昌 | - | 391萬 | 36 | 南境省 | 遖 | 南關市 | 56萬 | |
11 | 天涯市 | 天 | - | 301萬 | 37 | 北海省 | 海 | 吉灣市 | 221萬 | |
12 | 海平市 | 海 | - | 161萬 | 38 | 板潭省 | 板 | 阪田市 | 129萬 | |
13 | 江州省 | 江省 | 澤江市 | 858萬 | 39 | 林安省 | 林 | 茂林市 | 102萬 | |
14 | 仁崇省 | 崇 | 崇平市 | 822萬 | 40 | 淸溪省 | 淡 | 淡州市 | 143萬 | |
15 | 竹坑省 | 竹 | 竹南市 | 218萬 | 41 | 谷山省 | 谷 | 天東市 | 230萬 | |
16 | 江東省 | 涷 | 江華市 | 162萬 | 42 | 山尾省 | 隆 | 隆安市 | 89萬 | |
17 | 淸潭省 | 潭 | 海晏市 | 209萬 | 43 | 德明省 | 甲 | 六甲市 | 108萬 | |
18 | 永業省 | 永 | 福山市 | 147萬 | 44 | 山寧省 | 拎 | 山安市 | 134萬 | |
19 | 長冶省 | 長 | 樺林市 | 128萬 | 45 | 華昌省 | 華 | 高松市 | 112萬 | |
20 | 安亞省 | 安 | 淸州市 | 211萬 | 46 | 宣武省 | 武 | 度津市 | 97萬 | |
21 | 溪內省 | 溪 | 鶴城市 | 157萬 | 47 | 長山省 | 羽 | 益田市 | 121萬 | |
22 | 水銘省 | 銘 | 水源市 | 180萬 | 48 | 昌東省 | 務 | 昌城市 | 186萬 | |
23 | 遵義省 | 遵 | 遵州市 | 230萬 | 49 | 新田省 | 田 | 湖港市 | 118萬 | |
24 | 和尾省 | 和 | 田中市 | 273萬 | 50 | 崇明省 | 明 | 湖陽市 | 160萬 | |
25 | 淸化省 | 越 | 化城市 | 193萬 | 51 | 長樂自治區 | 樂 | 兩度市 | 90萬 | |
26 | 海山省 | 徽 | 徽州市 | 117萬 | 52 | 汀岸自治區 | 汀 | 汀角灣市 | 21萬 |
紀年
淸水民國紀年是淸水政府官方文件所使用的紀年系統,以1904年癸卯革命為元年,沿用至今。 淸水民國紀年早期以「民國」為簡稱,辛亥革命後,為免與中華民國紀年混淆,現時通常以「淸水」或「淸」作為簡寫。 在民間方面,淸水民國紀年在東部較為常用,而西部則因為曾受淸水人民共和國統治,大多改用公元年。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淸水的歷史習慣,淸水民國元年與淸水民國1年為兩個不同的年份,「淸水民國元年」實際上為「淸水民國0年」,則公元1904年,而「淸水民國1年」為1905年,因此換算淸水民國紀年為公元年時,應加上1904 ,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