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皇家大學」:修訂間差異

增加 2,439 位元組 、​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標籤流動版編輯 流動版網頁編輯 進階流動版編輯
DC對話 | 貢獻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第17行: 第17行:
|SealInfo            = 帝國皇家大學各校徽
|SealInfo            = 帝國皇家大學各校徽
|Motto              = 勤有功
|Motto              = 勤有功
|Established        = 公元47年6月建立明都國學監<br>公元260年12月易名坂京國學院<br>公元933年5月易名杉宮國學院<br>公元1190年7月易名慶京國學院<br>公元1545年8月6日改組為第一國學院<br>公元1804年9月1日易名帝國皇家大學
|Established        = 公元47年6月建立明都國學監<br>公元260年12月易名坂京國學院<br>公元933年5月易名杉宮國學院<br>公元1190年7月易名慶京國學院<br>公元1545年8月6日改組為第一國學院<br>公元1804年9月1日改組為帝國皇家大學
|former_names        = 明都國學監、坂京國學院、杉宮國學院、慶京國學院、第一國學院、國家大書
|former_names        = 明都國學監、坂京國學院、杉宮國學院、慶京國學院、第一國學院
|Type                = 法定國立綜合學院聯邦制大學
|Type                = 法定國立綜合學院聯邦制大學
|endowment          = 帝國皇室基金([[希望幣]]1000億元)<br>帝國皇家大學基金([[希望幣]]4000億元)
|endowment          = 帝國皇室基金([[慶寧元]]1000億元)<br>帝國皇家大學基金([[慶寧元]]4000億元)
|principal =   
|principal =   
|chancellor = [[施德賢|施德賢陛下]]
|chancellor = [[施德賢|施德賢陛下]]
第56行: 第56行:
後來坂京國學院亦先後更名,但其作為國家最高教育機構的地位從未變更。
後來坂京國學院亦先後更名,但其作為國家最高教育機構的地位從未變更。


至紀朝,時任皇帝紀文宗在位時,鑒於自古以來的教育政策的低效率,因而以現代教育制度為藍本,改組八所國學院,並成立「第一國學院」,「第二國學院」,「第三國學院」以及「第四國學院」共四所學院,分別執掌文科、理科、音科及軍科。唯未及建成,文宗便逝。和廣二年八月六日(1545年8月6日),合併後的第一國學院建成。後紀世宗再設四所國學院,並改革國考,如想應考者,必先在八所國學院就讀滿四年,使第一國學院之地位更為提高。
至紀朝,時任皇帝紀文宗在位時,鑒於自古以來的教育政策的低效率,因而以現代教育制度為藍本,改組八所國學院,並成立「第一國學院」,「第二國學院」,「第三國學院」以及「第四國學院」共四所學院,分別執掌文科、理科、音科及軍科。和廣二年八月六日(1545年8月6日),合併後的第一國學院建成。後紀世宗再設四所國學院,並改革國考制度明訂有意應考者,必須要先在八所國學院就讀滿四年,使第一國學院之地位更為提高。


明朝取代紀朝後,教育發達,學校興盛,對於民眾之教育水準愈加注重,因此選擇保留了第一國學院,又開設更多學科,第一國學院也在此段時間學生人數日漸增多,更被賦予了「慶寧首院」的美譽。
明朝取代紀朝後,教育發達,學校興盛,對於民眾之教育水準愈加注重,因此選擇保留了第一國學院,又開設更多學科,第一國學院也在此段時間學生人數日漸增多,更被賦予了「慶寧首院」的美譽。


而[[希望帝國]]開國後,當時因永祚帝以其主張的政策「洋化」,其政府將各國學院再次整合後,組成以國家大書院(後為帝國皇家大學為首的四所大學。原所重視的經文等學系不再重要,開始著重於新時代的文學、科學以及當代文化等方面。帝國皇家大學由於當時受到新知識及文化的陶冶,當時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學生開始著西服、使用西方餐具以及引入西醫學等洋化之行為,令帝大成為繼[[四都大學]]後推動「洋化」的各大學之首。
而[[希望帝國]]開國後,當時因永祚帝以其主張的政策「洋化」,其政府將各國學院再次整合後,組成以帝國皇家大學為首的四所大學。原所重視的經文等學系不再重要,開始著重於新時代的文學、科學以及當代文化等方面。帝國皇家大學由於當時受到新知識及文化的陶冶,當時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學生開始著西服、使用西方餐具以及引入西醫學等洋化之行為,令帝大成為繼[[四都大學]]後推動「洋化」的各大學之首。


後至[[景祥政變]],帝國皇家大學遭支持立憲的民眾的入侵,並遭到破壞以及毀壞,其中最著名的破壞事件包括兩件,一是支持立憲的民眾將當時的校園大門(上有由永祚帝御筆所提的「勤有功」三字)爆破炸毀;二是收藏自紀朝以來各典籍的圖書館遭支持立憲的民眾以坦克推倒,令典籍多散軼,甚或不存。
彰德元年,彰德帝即位後,對全國正式宣告將於彰德三年中旬開始重建帝國皇家大學校區。
== 學院與課程 ==
== 學院與課程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第111行: 第108行:
|<small>法律系</small>
|<small>法律系</small>
|}
|}
== 書院 ==
根據《八所國學院未來去向書》,八所國學院在合併後除更名為「書院」外,仍得以保留財政自主權,以及管理學生住宿、膳食等權力,但管理學科的權力則需撥歸大學本部,因此八所國學院相繼更名。
此後雖然有提出增建書院,但根據《去向書》,增建書院需獲八間書院一致同意,因而一直未能動工,八間書院的體制一直維持近八十年,直至安顯改革後帶來的學生人數暴增,加上學系大幅新增、更改及整併,逼使八間書院重新考慮增建事宜。最終在接受捐款後成立了四間新書院,令青院總數一舉增至十二間。而此後又分別於1888年及1909年相繼成立兩所新書院,令書院總數增至十四間。
後於1960年,隨帝國政府宣佈再次改革學制,令學生人數可預見地將迎來又一波高鋒,時任帝大校長胡法棟因而着手研究擴建大學,除包括擴建十四所書院外,亦提議增建六至十所書院,以「應對可預見之學生」。但此提議最終被校董會以「未來大學之預算不足以支撐計劃」之緣由,最終被修改僅成擴建原有的八所書院,及成立兩所新書院,令書院總數增至十六間,而計劃其他部分亦被縮減規模甚至取消。此舉後來多被認為是導致政府收緊入學標準,以免各所大學無法負荷的導火線,但亦因而造成帝大至今仍有不少因當時原定興建新建築而遺留下的空地。
此後四十年帝大均未有再增設書院,轉而在原有書院內興建新設施和宿舍。直至2003年在明章逝世後,帝大為紀念明章皇帝對教育改革的助力,加上學生人數再次增加,因而在2004年宣佈增設兩所新書院,成為為最近落成的兩所書院。
而至2024年,帝大共有十八所書院,分別為:
# 聯文書院(United Arts College ,1804年,自第一國學院改革而來)
# 紐頓書院(Newton College,1804年,自第二國學院改革而來)
# 弦音書院(Ying Yum College,1804年,自第三國學院改革而來)
# 司武書院(Sze Mu College,1804年,自第四國學院改革而來)
# 世基書院(HM Se-kay S. College,1804年,自第五國學院改革而來)
# 清雪書院(Ceng Chu College,1804年,自第六國學院改革而來)
# 和秋書院(HM Wo Chu C. College,1804年,自第七國學院改革而來)
# 新音書院(New Music College,1804年,自第八國學院改革而來)
# 雄宮書院(Wysaiaya College,1870年)
# 澄鏡書院(Spiegal College,1870年)
# 千里書院(Vastitude College,1870年)
# (College,1870年)
# 永祚書院(HIM Carlos S. College,1888年)
# 聖三一書院(Trinity College,1902年)
# 新里書院(New Miles College,1963年)
# 義飛書院(Yi-fei College,1964年)
# 安顯書院(HIM Philip S. College,2004年)
# 明章書院(HIM Noah S. College,2004年)


== 重大新聞事件 ==
== 重大新聞事件 ==
1,2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