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皇家大學」:修訂間差異

增加 7,935 位元組 、​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imported>Marcus A Ho
無編輯摘要
DC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3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檔案:Coat of arms of IRU.jpg|縮圖|208x208像素|校徽]]
{{Infobox University
'''帝國皇家大學'''(英語:Imperial University 非正式:帝位於[[希望帝國]][[山川都]]。是一所世界聞名立大學。它希望帝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早在朝年間已創校,是世上現存第三古老持續辦學的高教育機構。
|Name                = 帝國皇家大學
{| class="wikitable"
|EnglishName        = Imperial University
! colspan="2" |帝國皇家大
|SealImage_Full =
Imperial University
<tabs>
<tab name="大校徽">
[[file:IU_Logo.png|200px]]
</tab>
<tab name="校徽">
[[file:IU_Logo_Small.png|200px]]
</tab>
<tab name="盾徽">
[[file:IU_Logo_Coat.png|200px]]
</tab>
</tabs>
 
|SealInfo            = 帝國皇家大學各校徽
|Motto              = 勤有功
|Established        = 公元47年6月建立明都國學監<br>公元260年12月易名坂京國學院<br>公元933年5月易名杉宮國學院<br>公元1190年7月易名慶京國學院<br>公元1545年8月6日改組為第一國學院<br>公元1804年9月1日改組為帝國皇家大學
|former_names        = 明都國學監、坂京國學院、杉宮國學院、慶京國學院、第一國學院
|Type                = 法定國立綜合學院聯邦制大學
|endowment          = 帝國皇室基金([[慶寧元]]1000億元)<br>帝國皇家大學基金([[慶寧元]]4000億元)
|principal = 
|chancellor = [[施德賢|施德賢陛下]]
|Location            = {{Flag|EH}}[[海崎府]][[千代區]]<br>{{Flag|EH}}[[山川都]][[南雲區]]
|Campus              = {{Flag|EH}}海崎府千代區(千代校區)<br>{{Flag|EH}}山川都南雲區(南雲校區)
|Area                = 佔地52.5公頃(千代校區)<br> 佔地43公頃(南雲校區)
|Departments        = 7座成員學院<br>4學術學院
|Faculty            = 4,832人
|Student            = 36,023人
|Undergraduate      = 15,651人
|Postgraduate        = 20,372人
|Affiliations        = hi
|nickname            = 帝大、IU、大皇
|Celebration        = 8月6日
|Mascot              = 鳳凰(Phoenix)
|Colors              =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041E42;border:1px;color:#FFFFFF; padding:2px 20px;">帝大藍</span>
|athletics          = 56支運動代表隊
|logo                = IU.png
|doctoral=
|staff= 7,126人
|covered_area=
|affiliation= [[希望帝國教育部]]<br>[[國立大學聯盟]]<br>[[五星聯盟]]
}}
'''皇帝陛下的慶寧帝國大學'''(英語:'''His Imperial Majesty's University of the Empire of Hinnia'''),通稱'''帝國皇家大學'''(英語:'''Imperial University''',代號'''IU''')簡稱'''帝大'''('''Imperial''',是一所由[[希望帝國]][[希望帝國教育部|教育部]]直接管轄立大學,亦慶寧和全球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早在朝年間,其前身的明都國學監經已創校。而在經過多年演化後先後見證多個朝代變遷,最終在1804年與其餘七所國學院經整合後,組成以帝國皇家大學為首的四所大學。
 
帝國皇家大學素以培養眾多社會菁英而知名,校友包括皇室成員、前宰政大臣、帝國首相等政府高層,亦有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令皇家大學有「菁英搖籃」的稱號,在文學、政治、社會科學、醫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當今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它同時擁有規模完整的大學出版社,及全帝國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
 
而組成方面,根據創校之初由八所國學院共同簽訂的《八所國學院未來去向書》,八所國學院保留一定程度的財政自主權,以及管理學生膳宿及輔導,而原有開設和提供學術課程的權力則撥歸大學本部,由新成立的「學院」負責。後來隨著大學發展,時帝大設十八所書院和八所學院,學生人數超過萬人。
 
== 簡史 ==
帝國大學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弘孝宗在位時期,當時的孝宗鑒於自以來的教育政策的低效率,故在與時任文卿李榮惠商討後,仿照漢制,決議成立第一所「國監」,全稱為「明都國學監」,作為國家最高教育機構,畢業生均可入朝為官。
 
而在景朝太祖時,改「明都國學監」為「坂京國學院」、又仿照其體制,另在各地設立七所國學院。但不同的是,新設國學院的院生均需考試,方可入朝為官,而坂京國學院則不用,亦因此使坂京國學院有「眾院之首」的稱號。
 
後來坂京國學院亦先後更名,但其作為國家最高教育機構的地位從未變更。
 
至紀朝,時任皇帝紀文宗在位時,鑒於自古以來的教育政策的低效率,因而以現代教育制度為藍本,改組八所國學院,並成立「第一國學院」,「第二國學院」,「第三國學院」以及「第四國學院」共四所學院,分別執掌文科、理科、音科及軍科。和廣二年八月六日(1545年8月6日),合併後的第一國學院建成。後來紀世宗再復設四所國學院,並改革國考制度,明訂有意應考者,必須要先在八所國學院就讀滿四年,使第一國學院之地位更為提高
 
明朝取代紀朝後,教育發達,學校興盛,對於民眾之教育水準愈加注重,因此選擇保留了第一國學院,又開設更多學科,第一國學院也在此段時間學生人數日漸增多,更被賦予了「慶寧首院」的美譽。
 
而[[希望帝國]]開國後,當時因永祚帝以其主張的政策「洋化」,其政府將各國學院再次整合後,組成以帝國皇家大學為首的四所大學。原所重視的經文等學系不再重要,開始著重於新時代的文學、科學以及當代文化等方面。帝國皇家大學由於當時受到新知識及文化的陶冶,當時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學生開始著西服、使用西方餐具以及引入西醫學等洋化之行為,令帝大成為繼[[四都大學]]後推動「洋化」的各大學之首。
 
== 學院與課程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style="width: 15%;text-align:center"|學
! style="width: 10%;text-align:center"|成立年份
! style="width: 80%;text-align:center"|學系
|-
|-
!類型
| <small>文學院</small>
|國立級大專院校
| <small>1804</small>
| <small>人類學系、慶寧文化學系、中國文學系、中歷史文化學系、英文學系、日本研究學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學系、翻譯學系、藝術學系、歷史學系、哲學學系、音樂學系、藝文學系、全球創意產業學系</small>
|-
|-
!成立
| <small>理學院</small>
|1545年8月6日
| <small>1804</small>
| <small>數學系、統計學系、生物化學系、生物學系、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系、環境科學系、食品及營養科學系、分子生物技術學系、地球系統科學系、自然科學系、化學系、物理學系</small>
|-
|-
!創辦人
| <small>社會科學院</small>
|衛泰祖
| <small>1804</small>
| <small>政治與行政學系、建築學系、經濟學系、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新聞與傳播學系、外交學系、全球傳播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全球研究系、法律系</small>
|-
|-
!總部
| <small>醫學院</small>
|希望帝國山川都
| <small>1804</small>
| <small>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生物醫學系、化學病理學系、腫瘤學系、放射學系、內科學系、微生物學系、護理學系、婦產科學系、眼科學系、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兒科學系、藥劑學系、精神科學系、公共衞生系、社區健康系、外科學系、中醫學系</small>
|-
|-
!格言
| <small>商學院</small>
|勤有功
| <small>1804</small>
| <small>會計學系、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金融學系、酒店及旅遊管理學系、財務金融學系、國際企業學系、創新及資訊管理學系、市場學系</small>
|-
|-
!擁有人
| <small>教育學院</small>
|希望帝國教育
| <small>1804</small>
| <small>中語言及文學學系、英國語文教育學系、資訊及科技教育學系、多元教育學系、數理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言語及聽覺科學學系、教育心理學系、體育運動科學系</small>
|-
|-
!相關法例
| <small>交通學院</small>
|《帝國皇家大條例》
| <small>1923</small>
| <small>鐵道學系、公共交通學系、航空學系、海洋運輸系</small>
|-
|-
! colspan="2" |服務資料
| <small>工程學院</small>
| <small>1991</small>
| <small>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small>
|-
|-
! colspan="2" |附加資料
| <small>宗教學院</small>
| <small>2008</small>
| <small>基督宗教學系</small>
|-
|<small>何禮臣法律學院</small>
|<small>2023</small>
|<small>法律系</small>
|}
|}
帝國皇家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校友當中包括30位首相、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而截至2020年10月,帝國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79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菲爾茲獎得主、8位圖靈獎得主。帝國大學在數學、物理、醫學、法學、商學、文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它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帝國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


雖然帝沒有明確的成立日期,但按照現有記錄,其以某種形式教始於衛朝從1167年開始迅速發展、成型
== 書院 ==
根據《八所國學院未來去向書》,八所國學院在合併後除更名為「書院」外,仍得以保留財政自主權,以及管理學生住宿、膳食等權力,但管理學科權力則需撥歸大本部因此八所國學院相繼更名


帝國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大學並沒有獨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鎮
此後雖然有提出增建書院,但根據《去向書》,增建書院需獲八間書一致同意,因而一直未能動工,八間書院的體制一直維持近八十年,直至安顯改革後帶來的學生人數暴增,加上系大幅新增、更改及整併,逼使八間書院重新考慮增建事宜。最終在接受捐款後成立了四間新書院,令青院總數一舉增至十二間而此後又分別於1888年及1909年相繼成兩所新書院令書院總數增至十四間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院提供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實驗室。帝學同為一個著名獎學金計劃舉辦: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施德賢獎學金
後於1960年,隨帝國政府宣佈再次改革學制,令學生人數可預見地將迎來又一波高鋒,時任帝大校長胡法棟因而着手研究擴建大學,除包括擴建十四所書院外,亦提議增建六至十所書院,以「應對可預見之生」。但此提議最終被校董會以「未來大之預算不足以支撐計劃」之緣由,最終被修改僅成擴建原有八所書院,及成立兩所新書院,令書院總數增至十六間,而計劃其他部分亦被縮減規模甚至取消此舉後來多被認為是導致政府收緊入學標準,以免各所大學無法負荷的導火線,但亦因而造成帝大至今仍有不少因當原定興建新建築而遺留下地。


== 簡史 ==
此後四十年帝大均未有再增設書院,轉而在原有書院內興建新設施和宿舍。直至2003年明章逝世後帝大為紀念明章皇帝對教育改革助力加上生人數再次增加,因而在2004年宣佈增設兩所新書院,成為為最近落成的兩所書院
學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衛太祖位時期當時的太祖鑒於自古以來的教育政策低效率決議成立「帝國皇家大唯帝國大學未及建,太祖便逝


到了明朝教育發達,學校興盛對於民眾之教育水準愈加注重因此選擇保留了帝皇家大學,又開設更多皇家大也在此段時間生人數日漸增多被賦予了「帝之首大」的美譽。
而至2024年,帝大共有十八所書院,分別為:
# 聯文書院(United Arts College ,1804年自第一國學院改革而來)
# 紐頓書院(Newton College,1804年自第二國院改革而來)
# 弦音書院(Ying Yum College,1804年自第三國學院改革而來)
# 司武書院(Sze Mu College,1804年自第四國學院改革而來)
# 世基書院(HM Se-kay S. College,1804年自第五國院改革而來)
# 清雪書院(Ceng Chu College,1804年自第六國學院改革而來)
# 和秋書院(HM Wo Chu C. College,1804年,自第七國院改革而來)
# 新音書院(New Music College,1804年自第八國學院改革而來)
# 雄宮書院(Wysaiaya College,1870年)
# 澄鏡書院(Spiegal College,1870年)
# 千里書院(Vastitude College,1870年)
# (College,1870年)
# 永祚書院(HIM Carlos S. College,1888年)
# 聖三一書院(Trinity College,1902年)
# 新里書院(New Miles College,1963年)
# 義飛書院(Yi-fei College,1964年)
# 安顯書院(HIM Philip S. College,2004年)
# 明章書院(HIM Noah S. College,2004年)


希望帝國開國後,當時因君迪克一世以其張的策「洋化」,帝國皇家大學所重視的經文等學系不再重要開始著重於新時代的文學、科學以及當代文化等方面。帝國大學由於當時受到新識及文化的陶冶,當時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學生開始著燕尾服、使用西方餐具以及引入西醫學等洋化之行為,令皇家大學成為推動「洋化」的各大學之首。
== 重大新聞事件 ==
== 知名校友 ==
* [[趙永成]]:政治與行政學系博士,[[希望帝國]][[公民進步黨]][[公民進步黨黨席|黨席]]
* [[李顯平]]:航空學系博士
* [[高橋次郎]]:政治與行學系博士[[希望帝國]][[希望帝國眾議院|帝國眾議院]]議員
* [[恆]]:新聞與傳播學系碩士[[希望帝國]][[夜靜縣]][[夜靜縣知事|事]]


後至景祥政變,皇家大學遭支持立憲民眾的入侵,並遭到破壞以及毀壞,其中最著名的破壞事件包括兩件,一是支持立憲的民眾將當時的校園大門(上有由迪克一世御筆所提的「勤有功」三字)爆破炸毀;二是收藏自紀朝以來各典籍的圖書館遭支持立憲的民眾以坦克推倒,令典籍多散軼,甚或不存。
[[分類:含無效檔案連結頁面]]


彰德元年,希望一世即位後,對全國正式宣告將於彰德三年中旬開始重建帝國皇家大學校區。
== 交通 ==


== 希望帝國大學排名 ==
[[分:含無效檔案連結的頁面]]
{| class="wikitable"
!排名
!種
!標誌
!簡稱
!大學
!備註
|-
|'''1'''
|'''國立'''
|
|'''IRU'''
|'''帝國皇家大學'''
|
|-
|2
|國立
|
|IGU
|帝國政治大學
|
|-
|3
|國立
|
|IMU
|帝國軍事大學
|
|-
|4
|國立
|
|ILU
|帝國法律大學
|
|-
|5
|國立
|
|IAU
|帝國農業大學
|
|}
1,2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