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
次編輯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9 次修訂) | |||
第23行: | 第23行: | ||
| leader_name1 = [[施德賢|彰德今上皇帝]] | | leader_name1 = [[施德賢|彰德今上皇帝]] | ||
| leader_title2 = [[希望帝國首相|帝國首相]] | | leader_title2 = [[希望帝國首相|帝國首相]] | ||
| leader_name2 = [[ | | leader_name2 = [[唐繼恩]] | ||
| leader_title4 = [[希望帝國帝國參議院議長|參議院議長]] | | leader_title4 = [[希望帝國帝國參議院議長|參議院議長]] | ||
| leader_name4 = [[施德銘]] | | leader_name4 = [[施德銘]] | ||
| leader_title5 = [[希望帝國帝國眾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 | | leader_title5 = [[希望帝國帝國眾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 | ||
| leader_name5 = [[ | | leader_name5 = [[]] | ||
| leader_title6 = [[希望帝國御前大臣|御前大臣]] | | leader_title6 = [[希望帝國御前大臣|御前大臣]] | ||
| leader_name6 = [[何宏清]] | | leader_name6 = [[何宏清]] | ||
第72行: | 第70行: | ||
| population_census_year = [[2022年]] | | population_census_year = [[2022年]] | ||
}} | }} | ||
'''希望帝國'''(英語:'''Empire of Hinnia''',慶寧語:'''Hinnia Tegake'''),簡稱'''慶寧'''(英語/慶寧語:'''Hinnia'''),是建立於[[慶洲]]內的主權國家,並為世界上面積位居各國前茅的已發達國家。希望帝國東北方與信谷岸共和國接壤,東方與新大谷聯邦共和國接壤,東南緊接半州海峽,並與同屬慶寧的[[半州道]]與[[戶原尼亞共和國]]相望。希望帝國首都為[[山川都]],而當中由首都山川都、陪都[[海崎府]]、商業中心[[四都府]]及附近一帶地區共同構成的[[大都會區]],南部由銘誠府為首的[[大銘誠都會圈]],以及由明雲府為首的東部明雲地區,均為世界數一數二大的都市圈。 | |||
希望帝國是實行單一制、內閣制與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希望帝國君主|帝國君主]]為國家權力中心與國民的象徵,同時是國家的最高元首,而政治權力則由[[希望帝國國會|帝國國會]]的兩院,以及[[希望帝國首相|帝國首相]]所領導的[[希望帝國內閣|內閣]]掌管。希望帝國同時是三語國家,慶寧語、華語與英語均為官方語言。帝國現時所使用的年號為'''[[彰德]]''',並用於[[帝國年號紀年]]。 | |||
[[慶寧大陸]]的歷史早於公元前2000年已拉開序幕,而在氏族相爭後,由[[周啟]]在公元前1418年建立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晉朝]],他亦被專稱啟大帝。後來晉朝又相繼被四個朝代取代,直至[[景朝]]的成立。景朝是希望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朝代,由御榮大帝[[李濤]]所建立。景朝時,人民生活安平,文化發展迅速,為慶寧大陸將來各朝代帝王宏大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亦使慶寧文化由萌芽階段發展至有深厚底蘊,從當時外族對慶寧人的稱呼為「大景人」可見一斑,這亦是希望史上不可多得的時期。而在經過景朝後,又相繼有四個朝代建立,當中由中原宋朝及明朝後裔所建立的同名朝代,使慶寧文化增添了一抹中原色彩。後現希望帝國在1802年11月25日由太祖永祚帝施永真建立,政體為絕對君主制,並在經由太宗,仁宗等皇帝的治理下,成為數一數二強大的國家 | 得益於豐富的天然資源,希望帝國是經濟發達、國民富裕的國家,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世界第二的進口國及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排名世界第一,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此主要奠基於在安顯帝施明德在位時所進行的現代化改革,並廢除一連串不合時宜政策,如農奴制,蓄奴制等,並將三大企業收歸國有,使得經濟巨幅增長。而踏入21世紀,希望帝國經濟重心已由原本的第二產業如製造業,改為第三產業如服務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而帝國的經濟中心四都府更是世界經濟重心,使希望帝國的經濟位列世界前茅。<!-- | ||
[[慶寧大陸]]的歷史早於公元前2000年已拉開序幕,而在氏族相爭後,由[[周啟]]在公元前1418年建立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晉朝]],他亦被專稱啟大帝。後來晉朝又相繼被四個朝代取代,直至[[景朝]]的成立。景朝是希望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朝代,由御榮大帝[[李濤]]所建立。景朝時,人民生活安平,文化發展迅速,為慶寧大陸將來各朝代帝王宏大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亦使慶寧文化由萌芽階段發展至有深厚底蘊,從當時外族對慶寧人的稱呼為「大景人」可見一斑,這亦是希望史上不可多得的時期。而在經過景朝後,又相繼有四個朝代建立,當中由中原宋朝及明朝後裔所建立的同名朝代,使慶寧文化增添了一抹中原色彩。後現希望帝國在1802年11月25日由太祖永祚帝施永真建立,政體為絕對君主制,並在經由太宗,仁宗等皇帝的治理下,成為數一數二強大的國家。至21世紀,在強大民主化風潮下,發生[[景祥政變]],[[施德賢]]登基為帝,而帝國亦改變政體為二元君主立憲制,因而開展了帝國的新一頁。 | |||
文化方面,其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因其位處世界東部,因而形成偏東方文化的慶寧文化;在宋,明兩個由中原文明所建立的朝代,亦因而使慶寧文化添上一抹中原風格;後因希望帝國初期崇尚大和文化及西方文化,使慶寧文化有部分風俗有大和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子。這些均使慶寧文化顯得更為獨特。而在文化傳播方面,希望帝國對各國的文化影響極廣,在各個層面上均有單方面影響他國,又或與他國互相影響,令帝國文化更為多樣。此外,希望帝國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佔大多數人口的慶寧族外,亦有分佈在明城縣,宋江縣,永寧縣的漢族,分佈在東海縣,西陸縣等地的坎森提人,分佈在新原縣的羅州族,以及後來遷入並散居各地的達斯特族等族群。 | 文化方面,其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因其位處世界東部,因而形成偏東方文化的慶寧文化;在宋,明兩個由中原文明所建立的朝代,亦因而使慶寧文化添上一抹中原風格;後因希望帝國初期崇尚大和文化及西方文化,使慶寧文化有部分風俗有大和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子。這些均使慶寧文化顯得更為獨特。而在文化傳播方面,希望帝國對各國的文化影響極廣,在各個層面上均有單方面影響他國,又或與他國互相影響,令帝國文化更為多樣。此外,希望帝國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佔大多數人口的慶寧族外,亦有分佈在明城縣,宋江縣,永寧縣的漢族,分佈在東海縣,西陸縣等地的坎森提人,分佈在新原縣的羅州族,以及後來遷入並散居各地的達斯特族等族群。 | ||
在世界政治上,希望帝國在20世紀中期曾是九大列強之一,而現時仍是一支世界顯著,並影響深遠的政治力量,更在科研能力和製造業技術上占據世界領導地位。 | 在世界政治上,希望帝國在20世紀中期曾是九大列強之一,而現時仍是一支世界顯著,並影響深遠的政治力量,更在科研能力和製造業技術上占據世界領導地位。 | ||
== 國家象徵 == | == 國家象徵 == | ||
=== 國名 === | === 國名 === | ||
第102行: | 第101行: | ||
後來,無論是哪個由慶寧族人所建立的朝代,均會將榮菊融合進其代表旗幟,成為慶寧族一大特徵。希望帝國建立後,更正式將榮菊立為國花,並以其為基礎,設計出帝國國徽。 | 後來,無論是哪個由慶寧族人所建立的朝代,均會將榮菊融合進其代表旗幟,成為慶寧族一大特徵。希望帝國建立後,更正式將榮菊立為國花,並以其為基礎,設計出帝國國徽。 | ||
--> | |||
== 歷史 == | == 歷史 == | ||
{{Main|希望帝國歷史}} | {{Main|希望帝國歷史}} | ||
==政 | == 地理 == | ||
== 政治 == | |||
=== 內政 === | |||
{{Main|希望帝國政府|希望帝國君主|希望帝國首相|希望帝國內閣|希望帝國國會|希望帝國最高法院}} | {{Main|希望帝國政府|希望帝國君主|希望帝國首相|希望帝國內閣|希望帝國國會|希望帝國最高法院}} | ||
{{Seealso|文檔:希望帝國憲法|文檔:希望帝國內閣組織法|文檔:希望帝國國會組織法|文檔:希望帝國政黨法|文檔:希望帝國法院組織法}} | {{Seealso|文檔:希望帝國憲法|文檔:希望帝國內閣組織法|文檔:希望帝國國會組織法|文檔:希望帝國政黨法|文檔:希望帝國法院組織法}} | ||
第125行: | 第126行: | ||
而在最高法院之下,則包括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兩者組成亦由《法院組織法》規定。而現行法制下,全國共設十二所高等法院,六十座地方法院。 | 而在最高法院之下,則包括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兩者組成亦由《法院組織法》規定。而現行法制下,全國共設十二所高等法院,六十座地方法院。 | ||
==行政 | === 行政區劃 === | ||
{{Main|希望帝國行政區劃}} | {{Main|希望帝國行政區劃}} | ||
[[File:2021年12月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png|500px|thumb|right|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 | [[File:2021年12月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png|500px|thumb|right|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 | ||
希望帝國最早使用州制,將全國 | 希望帝國最早使用州制,將全國四分再下分為十九州,下設多個府。開國四大元老分別為一方伯侯,下設稱為州牧的州首長,由皇帝統一指派,以輔助伯侯,並防止伯侯勢力過大。 | ||
為限制州牧勢力,太祖設下避免一州出身的官員擔任該州州牧,和任滿三年調任它州的不成文規矩,防止州牧在當州培養自己的勢力。 | |||
這種制度雖然能牽制伯侯勢力,但亦因州牧並非己州出身,不熟悉當地的環境,而在終於熟悉環境後,卻又因任期屆滿而未能作出政策,故出現了一個惡性循環,使州未能完善發展。 | |||
有見及此,再加上各府縣人口不斷增長,安顯皇帝在1900年進行現代化改革時決定一併改革州制。他先將四伯侯權力收回中央政府,又將州政府大部分權力下放予各府縣,並將知府一職分為由諸侯擔任的知事和當地議會選出的首席大臣。至於州政府本身職權則被大幅削減,實質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負責監督各府縣運作。此項改革令國家能更有效運作,行政管理大幅改善。 | |||
2005年,景祥女皇會同御前會議宣布「州政府實際上已無需存在」,因此御准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各州政府正式解散,州級行政區成為歷史,完全虛化。而各府縣政府則實行地區自治制,府縣議會成為民選議會。同時也在原來的「都,府,直轄市,縣,省」之外新設立「道」,並將較為需要中央政府經濟扶助的部分一級行政區劃為道,當中由[[川野府]],[[杉山縣]],[[山和縣]]及[[明道縣]]合併而成的[[北杉和道]],以及由[[南山縣]]及[[中橋縣]]合併而成的[[南橋道]]為最著名的例子,兩道均在合併後有顯著的經濟改善。 | |||
==外交== | |||
而在景祥政變後,由於首都海崎遭受嚴重破壞,加上為革新帝國形象,新國會因而通過將國會及政府遷至山川,自此山川府改稱[[山川都]],為行政及立法首都。而海崎都則改為[[海崎府]],由於朝廷及最高法院仍留在海崎府,而根據憲政慣例朝廷所在地即為首都,因此海崎府仍為法律上首都。由於外國駐慶寧大使都使用駐海崎朝廷(Ambassador to the Court of Tashukodum)名義,因此各大使及大使館仍在海崎府。 | |||
{{希望帝國一級行政區劃列表}} | |||
== 外交 == | |||
<!--希望帝國外務部負責執掌希望帝國的對外事務,並隸屬於希望帝國首相。在景祥政變前,希望帝國已與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建立邦交關係。而在景祥政變後,希望帝國也積極增強與各國的邦交關係,至今已與多個國家建立良好的邦交關係,並互設大使館。同時外務部亦有發行[[希望帝國護照]],供希望帝國國民使用。 | |||
當前希望帝國除了同由彰德今上皇帝陛下兼任元首,同為[[泛慶寧民族國家聯盟]]成員國有着全方位的夥伴關係外,亦與以下18個國家有着全方位的夥伴關係,合供22國,如左列示: | 當前希望帝國除了同由彰德今上皇帝陛下兼任元首,同為[[泛慶寧民族國家聯盟]]成員國有着全方位的夥伴關係外,亦與以下18個國家有着全方位的夥伴關係,合供22國,如左列示: | ||
*{{Flagicon|ROH}} [[戶原尼亞共和國]] | *{{Flagicon|ROH}} [[戶原尼亞共和國]] | ||
*{{Flagicon|CRN}} [[東戶原尼亞聯合王國]] | *{{Flagicon|CRN}} [[東戶原尼亞聯合王國]] | ||
第145行: | 第151行: | ||
*{{Flagicon|DOV}} [[維亞森王國]] | *{{Flagicon|DOV}} [[維亞森王國]] | ||
*{{Flagicon|Sorano}} [[空野帝國]] | *{{Flagicon|Sorano}} [[空野帝國]] | ||
*{{Flagicon| | *{{Flagicon|Prussia}} [[大佛瑞德瑞斯亞帝國]] | ||
*{{Flagicon|Mitsujo}} [[光城帝國]] | *{{Flagicon|Mitsujo}} [[光城帝國]] | ||
*{{Flagicon|Enton}} [[圓墩帝國]] | *{{Flagicon|Enton}} [[圓墩帝國]] | ||
*{{Flagicon|Fuwa}} [[戶和帝國]] | *{{Flagicon|Fuwa}} [[戶和帝國]] | ||
*{{Flagicon|Moriyama}} [[森山大公國]] | *{{Flagicon|Moriyama}} [[森山大公國]] | ||
*{{Flagicon|Shankan}} [[香康共和國]] | *{{Flagicon|Shankan}} [[香康共和國]] | ||
*{{Flagicon|Moejigen}} [[萌次元民國]]<!-- | *{{Flagicon|Moejigen}} [[萌次元民國]]<!-- | ||
第165行: | 第171行: | ||
而在各邦交國之中,希望帝國在國際上最為親密的盟友為戶原尼亞共和國。兩國在各方而均有合作,包括軍事,經濟等。 | 而在各邦交國之中,希望帝國在國際上最為親密的盟友為戶原尼亞共和國。兩國在各方而均有合作,包括軍事,經濟等。 | ||
== 軍事 == | |||
{{Main|希望帝國皇家軍隊|希望帝國皇室禁衛軍}} | |||
希望帝國自立國而來便已是軍事大國,更曾一度成為世界上軍事力量最為強盛之國家,並擁有極多服役軍仕。雖然時至今天,皇家軍隊人數已並非排名第一,但仍然是有着世界第3大的現役軍人人數和第2大預備役隊伍的國家,在不少國家也有海外基地。 | |||
除此之外,近年皇家軍隊在科技方面狠下「重本」,使皇家軍隊有再次漸露頭角的趨勢。亦因科技方面的大筆開支,令希望帝國成為全球國防開支排名第三的國家,僅次於合眾國和奧國。 | |||
皇家軍隊由四種軍種所組成,分別為陸軍、海軍、空軍,以及星際軍,並以希望帝國皇帝為元帥(三軍統帥),但其權力大多由國防大臣(軍兵種元師)及國土統一大臣(上將)代行,惟在國家緊急狀態實行的時候,皇帝仍是唯一擁有最終決定權的軍隊指揮官。 | |||
皇家軍隊也實行義務役徵兵制,20到30歲之間身體健康、無殘疾的帝國男女性均需要服義務兵役,一般服役期限為六個月,而如果因先天、宗教、道德等因素而不願服兵役者,則可以參加與服役期相等的公共服務。 | |||
而在皇家軍隊之外,希望帝國亦有一支皇室禁衛軍,作為保護希望帝國皇帝,以及帝國皇室的武裝力量,指揮官亦是皇帝。同時,禁衛軍也可以在國家緊急狀態實行的時候投入戰場上。 | |||
== 經濟 == | == 經濟 == | ||
=== 基建和交通 === | === 基建和交通 === | ||
第174行: | 第193行: | ||
帝國的鐵路分別由帝國國立鐵路及私營企業,如都城特急,羽北鐵路等所營辦。自1804年傳至希望帝國,並興建首條鐵路山川至北原間鐵路後,經過多年發展,至今已成為各國中數一數二繁忙的鐵路系統,連接多個一級行政區,當中以首都地區內的山川都及海崎府為中心樞紐,以及三港地區擁有最為複雜的系統,並作為中心向外伸延發展出多條均已電氣化的鐵路。而各行政區內亦有自行營運的市區鐵路接駁各區。而自1990年代末開始,希望帝國開始規劃為高速鐵路,並在2010年開通,令帝國的「三天生活圈」進一步縮短到「兩天生活圈」。 | 帝國的鐵路分別由帝國國立鐵路及私營企業,如都城特急,羽北鐵路等所營辦。自1804年傳至希望帝國,並興建首條鐵路山川至北原間鐵路後,經過多年發展,至今已成為各國中數一數二繁忙的鐵路系統,連接多個一級行政區,當中以首都地區內的山川都及海崎府為中心樞紐,以及三港地區擁有最為複雜的系統,並作為中心向外伸延發展出多條均已電氣化的鐵路。而各行政區內亦有自行營運的市區鐵路接駁各區。而自1990年代末開始,希望帝國開始規劃為高速鐵路,並在2010年開通,令帝國的「三天生活圈」進一步縮短到「兩天生活圈」。 | ||
航空方面,自希望帝國在1933年成立 | 航空方面,自希望帝國政府及慶寧財團在1933年合資成立慶寧皇家航空後,空中運輸成為新興的交通,至今已覆蓋全國,當中以首都地區內的山川國際機場、東幌成澤國際機場及咸美頓國際機場為首,三者的旅客吞吐量分別為全球首十名,成為世界最繁忙機場。而三港地區的夜靜永平機場、亞奧里納機場亦名列榜上。 | ||
而航空公司方面,成立於1933年,現為國營的帝國皇家航空為希望帝國第一大航空運輸業者,而私營的慶寧航空則緊隨此後,兩者皆開設國際和國內航空。隨此之外,縣營的夜靜航空、千湖航空亦是帝國航空業重要業者,這些較小的航空公司則多開設國內航空,價格因而較為低廉。 | 而航空公司方面,成立於1933年,自慶寧皇家航空分拆而出,現為國營的帝國皇家航空按客運流量為希望帝國第一大航空運輸業者,而同樣自慶寧皇家航空分拆而出,私營的慶寧航空則緊隨此後,兩者皆開設國際和國內航空。隨此之外,縣營的夜靜航空、千湖航空亦是帝國航空業重要業者,這些較小的航空公司則多開設國內航空,價格因而較為低廉。 | ||
在海運方面,希望帝國曾為世界上海運吞吐量首名。但在航空和鐵路相繼在20世紀中期的興起後,海運因而失去帝國第一大運輸工具的地位,但至今仍是世界第四大海運吞吐量的國家,並由慶寧海運、帝國航運等負責營運。而港口之中,以首都地區的海崎港、亞瑟港,北原府的東幌港,及三港地區的杉和港為主要港口。近年,為加強帝國在海運的優勢,政府亦相繼在各港口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 在海運方面,希望帝國曾為世界上海運吞吐量首名。但在航空和鐵路相繼在20世紀中期的興起後,海運因而失去帝國第一大運輸工具的地位,但至今仍是世界第四大海運吞吐量的國家,並由慶寧海運、帝國航運等負責營運。而港口之中,以首都地區的海崎港、亞瑟港,北原府的東幌港,及三港地區的杉和港為主要港口。近年,為加強帝國在海運的優勢,政府亦相繼在各港口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 ||
第190行: | 第209行: | ||
=== 創新科研 === | === 創新科研 === | ||
== | == 社會 == | ||
=== 教育 === | |||
= | |||
== 教育 == | |||
希望帝國建立時,仍延續明代時的廣設學校政策,在各州設立不同等級的學校,當中可分為初學、府學、州學,以及當時的四所大學,並以學習新時代科學,以及古時的文學為主。而考生如想升學,則必需透過專屬的考試,方可升學,但由於當時上學仍需要付學費,而中央政府也並未大規模作出資助,至使不少在農村生活的適齡學童因窮困而未能上學。 | 希望帝國建立時,仍延續明代時的廣設學校政策,在各州設立不同等級的學校,當中可分為初學、府學、州學,以及當時的四所大學,並以學習新時代科學,以及古時的文學為主。而考生如想升學,則必需透過專屬的考試,方可升學,但由於當時上學仍需要付學費,而中央政府也並未大規模作出資助,至使不少在農村生活的適齡學童因窮困而未能上學。 | ||
第211行: | 第219行: | ||
時至今日,希望帝國已進一步提供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當中包括了六年小學,及六年中學。如果要從小學升上中學,則需要在小學五、六年級的上、下學期分別應考一次基礎試,一共四次,並以特定的佔比,計算出總分後,再以此分數,以及先前已填寫的選校表格,以電腦系統來分發中學。而在中學就讀滿六年後,則先後在中學五、六年級的下學期分別應考一次基礎試,一共兩次,並以特定的佔比,計算出總分後,由學生自行選擇錄取學校報到。 | 時至今日,希望帝國已進一步提供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當中包括了六年小學,及六年中學。如果要從小學升上中學,則需要在小學五、六年級的上、下學期分別應考一次基礎試,一共四次,並以特定的佔比,計算出總分後,再以此分數,以及先前已填寫的選校表格,以電腦系統來分發中學。而在中學就讀滿六年後,則先後在中學五、六年級的下學期分別應考一次基礎試,一共兩次,並以特定的佔比,計算出總分後,由學生自行選擇錄取學校報到。 | ||
== | == 文化 == | ||
希望帝國 | 希望帝國的文化在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已然成就極為深厚的底蘊。有着獨特的文化習促,同時卻亦不乏由外國傳入的習俗。這是因為在多個朝代中,不論是由自身民族建立的朝代,又或由外族所建立的朝代,均有為文化的發展作出極大的貢獻,使希望帝國成為一個擁有多種不同文化的文明大國。 | ||
除 | 而除了自身的文化發展,各朝各代皇帝與外來民族的交流亦是絡繹不絕,並在多重優勢下,各朝代,甚或希望帝國亦一直作為傳統文明大國而存在,並影響了不少國家的文化發展,同時也和已發展成熟的文明互相影響。這些影響促進不同國家的發展,而帝國與這些國家亦始終保持着良好的多方面交流。 | ||
在希望帝國立國後,因其西方化及現代化改革後,國力更為強盛,與各國的文化交流亦更為繁榮,其政治體制亦傳至不少國家,促使不少國家現代化的發展。 | |||
踏入21世紀,在現代民主化風氣愈來愈廣,以及各國相繼改革的情況下,文化傳播最終亦使希望帝國正式改革為二元君主立憲制,可見文化互相影響的重要性。 | |||
=== 國家節日 === | |||
=== 慶寧傳統文化 === | |||
==== 星光藝文祭 ==== | |||
== 參見 == | |||
== 外部連結 == | |||
{{希望帝國}} | {{希望帝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