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聯邦歷史」: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imported>Marcus A Ho
無編輯摘要
imported>Marcus A Ho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亞特蘭-大英帝國'''(英語:'''Atlantic-British Empire''';簡稱:'''亞英帝國''')是一個橫跨全球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神聖帕蘭波爾帝國」,「大帝國」個主權國共同組成,其創立的法理依據和運作方式依照《亞特蘭憲章》。
'''亞特蘭-大英帝國'''(英語:'''Atlantic-British Empire''';簡稱:'''亞英帝國''')是一個橫跨全球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神聖帕蘭波爾帝國」,「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印度及東南亞帝國」個主權國共同組成,其創立的法理依據和運作方式依照《亞特蘭憲章》。


== 歷史 ==
== 歷史 ==


=== 成立初期 ===
=== 成立初期 ===
1869年神聖帕帝國大英帝國為集合兩之力成為合併成為亞特-大英帝國,並於5月4日在會議上簽署了《亞特憲章》。同年宣布帝國鎊為唯一法定貨幣
聖馬克斯十六世在登基後宣布統一英格,威蘇格蘭三國為大不列顛王。同時,大不顛王國愛爾國,神聖帕波爾帝國成立共主邦聯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23行: 第23行: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民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立法局繼任成為第一任香港立法會。下級議會即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和區議會都作相類的安排。大部分政府高官順利過渡到新政府。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民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立法局繼任成為第一任香港立法會。下級議會即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和區議會都作相類的安排。大部分政府高官順利過渡到新政府。
=== '''印度及東南亞帝國''' ===
2017年5月22日,印度帝國、馬來亞聯邦、英屬印度尼西亞、英屬緬甸及英屬汶萊簽署印度-東南亞協議,脫離英國殖民地身份,組成一個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國家並以構成國身份加入亞特蘭-大英帝國。

於 2022年6月29日 (三) 21:10 的修訂

亞特蘭-大英帝國(英語:Atlantic-British Empire;簡稱:亞英帝國)是一個橫跨全球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神聖帕蘭波爾帝國」,「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印度及東南亞帝國」四個主權國共同組成,其創立的法理依據和運作方式依照《亞特蘭憲章》。

歷史

成立初期

聖馬克斯十六世在登基後,宣布統一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三國為大不列顛王國。同時,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神聖帕蘭波爾帝國成立共主邦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亞特蘭國協向法國為首的軸心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香港回歸

主條目:香港回歸

1967年:中國總統訪問倫敦,表示希望香港回歸。惟英廷以大清政府於1842年至1898年,先後三次租借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予英國99年,而租約尚未到期為由拒絕。

1982年9月23日:英皇馬克斯十八世,中國總統,和香港總督在維多利亞城港督府會晤,三方同意舉行公投決定香港未來。

1983年9月18日:香港發起前途公投,通過回歸中國。香港總督尤德爵士和馬克斯十八世表示遵照條約和民意。

1990年12月19日,中國總統和英皇陛下馬克斯十八世在中國國會大樓正式簽署《中華民國政府和大英帝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大英帝國與中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規定香港在1997年後成為特別行政區,一百年不變。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民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立法局繼任成為第一任香港立法會。下級議會即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和區議會都作相類的安排。大部分政府高官順利過渡到新政府。

印度及東南亞帝國

2017年5月22日,印度帝國、馬來亞聯邦、英屬印度尼西亞、英屬緬甸及英屬汶萊簽署印度-東南亞協議,脫離英國殖民地身份,組成一個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國家並以構成國身份加入亞特蘭-大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