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第6行: 第6行:
|總裁=[[克里斯蒂安·迪紹爾]]<br>[[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
|總裁=[[克里斯蒂安·迪紹爾]]<br>[[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
|領導人職稱1=創始人
|領導人職稱1=創始人
|領導人名稱1=
|領導人名稱1=[[奧托·格斯勒]]
|成立=1928年(第一次成立)<br>1990年(第二次成立)<br>2004年(第三次成立)
|成立=1928年(第一次成立)<br>1994年(第二次成立)<br>2004年(第三次成立)
|總部={{Flag|Prussia}}[[柯尼斯堡城邦]][[柯尼斯堡市]]
|總部={{Flag|Prussia}}[[柯尼斯堡城邦]][[柯尼斯堡市]]
|前身=
|前身=
第23行: 第23行:
|flag_title=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黨旗
|flag_title=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黨旗
}}
}}
'''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普語:'''Prussia Konstitutionell-Demokratische Partei''')是[[普盧斯亞]]中間偏左政黨,創立。
'''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普語:'''Prussia Konstitutionell-Demokratische Partei''')是[[普盧斯亞]]中間偏左政黨,最初在1928年創立。
== 歷史 ==
== 歷史 ==
=== 首次創立 ===
1928年,在華爾街金融風暴後,普盧斯亞的經濟發生大動蕩,[[奧托·格斯勒]]慨嘆當時主政的社會民主黨與在野的中央民主黨未能有效解決經濟問題,故毅然成立立憲民主黨,希望以中間偏左的政治路綫,在保障國民社會福利的同時,開始對經濟進行一定程度的指導與統整,使國家重回正軌。而其在1930年的選舉中獲得了38席,成為第七大黨。1934年,更以58席躍升為第五大黨,在國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
1937年,普盧斯亞發生政變,幾乎所有政黨被迫解散並加入新主流政黨國家黨與[[普盧斯亞中央民主黨|中央民主黨]]上,立憲民主黨也被迫加入中央民主黨,成為其中一個派系——立憲民政會。
=== 二次創立 ===
1990年,普盧斯亞取消黨禁,時任立憲民政會的會長[[因茨·卡利蒂斯]]遵循[[奧托·格斯勒]]在1955年臨終時立下的「重建立民黨、再創新輝煌」的遺訓,在1994年重新建立立憲民主黨,並在1996年斬獲了103席,成為當時僅次於中央民主黨與[[普盧斯亞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的第三大黨,更在1998年危機改選中,因收納了不少中央民主黨和社會民主黨人士,而躍升至第二大黨,大有取締社會民主黨,成為最大反對黨之勢。
唯黨内很快出現了内訌,前中央民主黨與前社會民主黨人士互相爭奪副總裁一職,也使逼迫[[因茨·卡利蒂斯]]與中央民主黨協商合併,前社會民主黨人士憤而轉投社會民主黨以及以後新生的[[民主綱領]]。
=== 三次創立 ===
2004年,[[因茨·卡利蒂斯]]帶領原先忠於立憲民政會的人士脫黨重建立憲民主黨,唯其在2008年只能在眾議院獲得1席,成為第十二大黨。
2014年,[[因茨·卡利蒂斯]]在國會進賬多1席後宣佈辭職,交由其副手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主内)與克里斯蒂安·迪紹爾(主外),開始了「馬克時代」。
=== 馬克時代與其偏右路綫 ===
2014年,[[因茨·卡利蒂斯]]在國會進賬多1席後宣佈辭職,交由其副手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主内)與克里斯蒂安·迪紹爾(主外),開始了「馬克時代」。
2018年,立憲民主黨在第三次建黨後首次在參議院獲得議席。
2022年,在民族自由黨的席捲下,立憲民主黨也進賬更多議席,也成功成為國會第八大黨,坐擁參議院3席與眾議院6席。
== 基本主張 ==
== 基本主張 ==
以下描述是根據該黨公佈的綱領和“基本政策”編寫的。  
以下描述是根據該黨公佈的綱領和“基本政策”編寫的。  
第118行: 第141行:
|-
|-
![[1930年大普盧斯亞帝國國會選舉|1930年]]
![[1930年大普盧斯亞帝國國會選舉|1930年]]
| rowspan="2" |[[奧托·格斯勒]]<small>Otto Geßler</small><small>(1875-1955)</small>
| rowspan="2" |[[奧托·格斯勒]]<br><small>Otto Geßler</small><br><small>(1875-1955)</small>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18|185|hex=#FFFF90}}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18|185|hex=#FFFF90}}
|''首次選舉''
|''首次選舉''
第149行: 第172行:
|-
|-
![[1996年大普盧斯亞帝國國會選舉|1996年]]
![[1996年大普盧斯亞帝國國會選舉|1996年]]
| rowspan="2" |[[因茨·卡利蒂斯]]<small>Ints Cālītis</small><small>(1931-2023)</small>
| rowspan="2" |[[因茨·卡利蒂斯]]<br><small>Ints Cālītis</small><br><small>(1931-2023)</small>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46|340|hex=#FFFF90}}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46|340|hex=#FFFF90}}
|''首次選舉''
|''首次選舉''
第155行: 第178行:
|''首次選舉''
|''首次選舉''
|第三大黨
|第三大黨
| bgcolor="#bfd" |[[普盧斯亞中央民主黨|中央民主黨]]多數政府
| bgcolor="#bfd" |[[普盧斯亞中央民主黨|中央民主黨]]多數政府<br><small>([[普盧斯亞自由民主黨|自由民主黨]]信任補給)</small>
<small>([[普盧斯亞自由民主黨|自由民主黨]]信任補給)</small>
| rowspan="91" |
| rowspan="91" |
|-
|-
第181行: 第203行:
|-
|-
![[2010年大普盧斯亞帝國國會選舉|2010年]]
![[2010年大普盧斯亞帝國國會選舉|2010年]]
| rowspan="2" |[[因茨·卡利蒂斯]]<small>Ints Cālītis</small><small>(1931-2023)</small>
| rowspan="2" |[[因茨·卡利蒂斯]]<br><small>Ints Cālītis</small><br><small>(1931-2023)</small>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0|340|hex=#FFFF90}}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0|340|hex=#FFFF90}}
|''首次選舉''
|''首次選舉''
第187行: 第209行:
|''首次選舉''
|''首次選舉''
|第十二大黨
|第十二大黨
| bgcolor="#FAA14C" |[[民主綱領]] - [[普盧斯亞新人民黨|新人民黨]] - [[普盧斯亞綠黨|綠黨]] - [[普盧斯亞工黨|工黨]]聯合多數政府
| bgcolor="#FAA14C" |[[民主綱領]] - [[普盧斯亞新人民黨|新人民黨]] - [[普盧斯亞綠黨|綠黨]] - [[普盧斯亞工黨|工黨]]聯合多數政府<br><small>([[普盧斯亞新左翼|新左翼]]信任補給)</small><br><small>(全民福利同盟)</small>
<small>([[普盧斯亞新左翼|新左翼]]信任補給)</small>
<small>(全民福利同盟)</small>
| rowspan="93" |
| rowspan="93" |
|-
|-
第198行: 第218行:
|{{increase}} 1
|{{increase}} 1
|第十一大黨
|第十一大黨
| bgcolor="#bfd" |[[普盧斯亞中央民主黨|中央民主黨]] - [[普盧斯亞自由民主黨|自由民主黨]] - [[民主綱領]] - [[普盧斯亞綠黨|綠黨]]聯合多數政府
| bgcolor="#bfd" |[[普盧斯亞中央民主黨|中央民主黨]] - [[普盧斯亞自由民主黨|自由民主黨]] - [[民主綱領]] - [[普盧斯亞綠黨|綠黨]]聯合多數政府<br><small>(新行動聯盟)</small>
<small>(新行動聯盟)</small>
|-
|-
![[2018年大普盧斯亞帝國國會選舉|2018年]]
![[2018年大普盧斯亞帝國國會選舉|2018年]]
| rowspan="2" |[[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small>Mateusz Jakub Morawiecki</small><small>(1968-)</small>
| rowspan="2" |[[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br><small>Mateusz Jakub Morawiecki</small><br><small>(1968-)</small>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1|340|hex=#FFFF90}}
|{{Infobox political party/seats|1|340|hex=#FFFF90}}
|{{increase}} 1
|{{increase}} 1
第217行: 第236行:
|{{increase}} 4
|{{increase}} 4
|第八大黨
|第八大黨
| bgcolor="#FEF6E7" |[[普盧斯亞民族自由黨|民族自由黨]] - [[普盧斯亞綠黨|綠黨]] - [[普盧斯亞自由民主黨|自由民主黨]] - [[普盧斯亞新人民黨|新人民黨]] - [[普盧斯亞保守同盟|保守同盟]] - [[帝國前進]]聯合少數政府
| bgcolor="#FEF6E7" |[[普盧斯亞民族自由黨|民族自由黨]] - [[普盧斯亞綠黨|綠黨]] - [[普盧斯亞自由民主黨|自由民主黨]] - [[普盧斯亞新人民黨|新人民黨]] - [[普盧斯亞保守同盟|保守同盟]] - [[帝國前進]]聯合少數政府<br><small>([[民主綱領]]信任補給)</small><br><small>(帝國前進陣綫)</small>
<small>([[民主綱領]]信任補給)</small>
<small>(帝國前進陣綫)</small>
|}
|}
{{普盧斯亞政黨}}
{{普盧斯亞政黨}}

於 2024年8月18日 (日) 21:59 的最新修訂

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普語:Prussia Konstitutionell-Demokratische Partei)是普盧斯亞中間偏左政黨,最初在1928年創立。

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
Prussia Konstitutionell-Demokratische Partei
總裁 克里斯蒂安·迪紹爾
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
創始人 奧托·格斯勒
成立 1928年(第一次成立)
1994年(第二次成立)
2004年(第三次成立)
總部  普盧斯亞柯尼斯堡城邦柯尼斯堡市
意識形態 中間至中間偏左
社會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
立憲主義
協商民主
草根民主
國民主權
國際主義
共生主義
永續發展
和平主義
政黨色彩  金絲黃 
帝國參議院
3 / 345
帝國眾議院
3 / 615
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黨旗
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黨旗

歷史 編輯

首次創立 編輯

1928年,在華爾街金融風暴後,普盧斯亞的經濟發生大動蕩,奧托·格斯勒慨嘆當時主政的社會民主黨與在野的中央民主黨未能有效解決經濟問題,故毅然成立立憲民主黨,希望以中間偏左的政治路綫,在保障國民社會福利的同時,開始對經濟進行一定程度的指導與統整,使國家重回正軌。而其在1930年的選舉中獲得了38席,成為第七大黨。1934年,更以58席躍升為第五大黨,在國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

1937年,普盧斯亞發生政變,幾乎所有政黨被迫解散並加入新主流政黨國家黨與中央民主黨上,立憲民主黨也被迫加入中央民主黨,成為其中一個派系——立憲民政會。

二次創立 編輯

1990年,普盧斯亞取消黨禁,時任立憲民政會的會長因茨·卡利蒂斯遵循奧托·格斯勒在1955年臨終時立下的「重建立民黨、再創新輝煌」的遺訓,在1994年重新建立立憲民主黨,並在1996年斬獲了103席,成為當時僅次於中央民主黨與社會民主黨的第三大黨,更在1998年危機改選中,因收納了不少中央民主黨和社會民主黨人士,而躍升至第二大黨,大有取締社會民主黨,成為最大反對黨之勢。

唯黨内很快出現了内訌,前中央民主黨與前社會民主黨人士互相爭奪副總裁一職,也使逼迫因茨·卡利蒂斯與中央民主黨協商合併,前社會民主黨人士憤而轉投社會民主黨以及以後新生的民主綱領

三次創立 編輯

2004年,因茨·卡利蒂斯帶領原先忠於立憲民政會的人士脫黨重建立憲民主黨,唯其在2008年只能在眾議院獲得1席,成為第十二大黨。

2014年,因茨·卡利蒂斯在國會進賬多1席後宣佈辭職,交由其副手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主内)與克里斯蒂安·迪紹爾(主外),開始了「馬克時代」。

馬克時代與其偏右路綫 編輯

2014年,因茨·卡利蒂斯在國會進賬多1席後宣佈辭職,交由其副手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主内)與克里斯蒂安·迪紹爾(主外),開始了「馬克時代」。

2018年,立憲民主黨在第三次建黨後首次在參議院獲得議席。

2022年,在民族自由黨的席捲下,立憲民主黨也進賬更多議席,也成功成為國會第八大黨,坐擁參議院3席與眾議院6席。

基本主張 編輯

以下描述是根據該黨公佈的綱領和“基本政策”編寫的。

政治 編輯

  • 進行基於立憲主義的民主政治。
  • 從深化立憲主義的角度出發,進行面向未來的憲法討論。
  • 執行適當的政治和行政財政改革。
  • 貫徹切實有效的檔案管理和資訊公開,建構透明公正的可信政府。
    • 推動建立防篡改和隱瞞機制,包括擴大公文對象。
  • 建立真正的地方自治,尊重多種主體的自治,允許地方責任和創造性的自主。
    • 根據「互補性原則」和「鄰近性原則」,盡可能將權力和財政資源移交給身邊的地方政府,以進行地方分權和地區主權改革。

社會 編輯

  • 爭取一個尊重人權的自由社會,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
    • 確立性別平等,建立一個不因性取向、性別認同、殘疾與否、就業形式、家庭結構等而受到歧視的社會。
    • 引入選擇性夫妻不同姓氏。
    • 使同性婚姻成為可能。
    • 打擊網路上的歧視和誹謗。
  • 承認多元性,建構相互支持的和諧社會。
    • 審查以固定性別角色分工為前提的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推動從戶主單位轉變為個人單位。
  • 在珍惜文化藝術的同時,與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進行交流,謀求振興廣泛的文化藝術活動。
    • 在保護工藝、藝能、祭典等傳統文化和培養後繼者的同時,推進電影、音樂、動漫、漫畫等廣泛領域的振興和資助。
    • 創造條件,使所有人,不論是否殘疾,終身享受文化藝術和體育運動。
  • 在為科學技術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努力建立一個人的信息和權利得到保護、個人生活不受侵犯的社會。

環境與能源 編輯

  • 建構以區域特色再生能源為基礎的分散式能源社會,儘早實現核電撤銷。
    • 不再新建或增建核電廠,而是力爭迅速關閉所有核電廠並決定關閉反應爐。
    • 大力推動應對氣候危機,力求2030年達到50% 左右的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到2050年達到碳中和。
  • 實現生物多樣性、自然環境和諧,建立永續發展社會。
    • 為了轉向廢棄物管理,我們將減少對環境的排放,包括控制一次性塑膠的使用。
    • 促進世界標準的動物福利和福祉,遏制虐待動物。

經濟 編輯

  • 重視“對人的投資”,不要陷入過度的自我責任論,透過公平分配消除不平等,建立“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社會”。
    • 打造分散、分權、內需驅動的經濟,實現持續經濟成長和恢復厚實的中產階級。
    • 透過提高薪資擴大個人消費機會與消費能力,建立經濟良性循環。
  • 以企業持續成長和國民穩定的資產形成為目標,透過異次元寬鬆實現財政融資化的貨幣政策正常化。
  • 維護《中小企業憲章》的概念,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生產力,創造新企業、創業和繼承業務。
  • 加強消費者行政和保護消費者,加強消費生活諮詢,加強對消費者團體的支持,同時探討防止消費者損失和恢復損失的新制度。
  •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夠確保食物、能源和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服務的經濟。
    • 推動提高糧食自給率和地產地消。
    • 為了提高農業、林業和漁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和創造就業機會,我們將推動恢復和擴大農民家庭收入補償制度,並促進第六次工業化。
    • 打擊外國漁船非法捕撈和管理漁獲量,確保和保護海洋和水產資源,穩定漁業經營。
  • 擴充對大學、研究機構、民間企業的研發支援和投資減稅等,在力爭成為世界最高技術立國的同時,致力於確保基礎研究的預算和改善研究者的待遇。

福利 編輯

  • 建立可持續可靠的社會保障。
    • 擴大“基本服務”,包括醫療、長期護理、殘疾人福利、兒童保育、教育和課後兒童俱樂部,以應對老齡化的社會。
    • 改善護理人員、殘障福利工作人員和幼兒園教師的待遇,並支持他們的職業發展。致力於控制離職。
  • 我們將透過加強預防性醫療和復健服務來延長健康壽命,同時加強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控制措施,並擴大不治之症的措施。
  • 為出租房屋提供租金補貼。

教育 編輯

  • 確保終身學習和挑戰的機會,實現靈活選擇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安全社會。
  • 在整個社會中支持兒童的發展,創造一個有需要的人可以安心生育和撫養孩子的社會。
  • 透過小學、中學的學校供餐免費化、沒有收入限制的高中學費免費化、擴大大學學費減免、補助型獎學金等修學支援制度的大幅擴充,減輕父母的教育負擔,防止家庭教育及其兒童貧困。

勞力 編輯

  • 僱傭合約以無限期直接僱用為原則。
  • 實現同等價值工作同等報酬。修改工人派遣製度,將物件限定為真正具有專業性的職業。
  • 採取措施強制執行工作間隔(休息時間)和提高帶薪休假的比例。推行工作守則教育。
  • 擴大對中小型和微型企業的支持,同時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旨在縮小男女薪資差距。
  • 徹底禁止職場一切形式的性騷擾、虐待、權力騷擾、霸凌等騷擾,並加強防範措施。

危機管理 編輯

  • 在災害和傳染病等社會危機發生時,建立切實發揮作用的有執行力的政府。
  • 反對賭場項目,因為擔心賭博成癮患者增加,治安和風紀紊亂。

外交與安全 編輯

  • 堅持國際合作和專守防衛,推行務實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 在自由、民主、法治和尊重基本人權的前提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法各項原則的基礎上開展積極的締造和平外交。
    • 應對灰色地帶的發展,包括提高海岸警衛隊的能力,並考慮制定新的法律。
    • 提昇在網路、太空、電磁波等新領域的應變能力。
  • 在聯合國等其他國際合作架構的基礎上,應對氣候變遷等全球性挑戰,為國際社會的持久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
    • 推動人道援助、經濟合作等,以消除核武為目標,實現無核化人類安全。
    • 追求“開放的國家利益”,不僅與本國,而且與其他國家一起享受利益。

以往選舉 編輯

第一次成立 編輯

選舉 領導人 帝國上議院議席 +/- 帝國眾議院議席 +/- 政黨地位 政府組成 其他
1930年 奧托·格斯勒
Otto Geßler
(1875-1955)
18 / 185
首次選舉
20 / 470
首次選舉 第七大黨 中央民主黨 - 人民黨 - 自由黨 - 立憲民主黨 - 民主正義黨- 自由經濟黨聯合多數政府
1934年
22 / 185
4
36 / 470
16 第五大黨 中央民主黨 - 進步黨 - 自由民主黨 - 自由黨 - 立憲民主黨 - 民主正義黨- 自由經濟黨聯合多數政府

第二次成立 編輯

選舉 領導人 帝國參議院議席 +/- 帝國眾議院議席 +/- 政黨地位 政府組成 其他
1996年 因茨·卡利蒂斯
Ints Cālītis
(1931-2023)
46 / 340
首次選舉
57 / 615
首次選舉 第三大黨 中央民主黨多數政府
自由民主黨信任補給)
1998年
88 / 340
42
103 / 615
46 第二大黨 中央民主黨 - 自由民主黨 - 立憲民主黨聯合多數政府

第三次成立 編輯

選舉 領導人 帝國參議院議席 +/- 帝國眾議院議席 +/- 政黨地位 政府組成 其他
2010年 因茨·卡利蒂斯
Ints Cālītis
(1931-2023)
0 / 340
首次選舉
1 / 615
首次選舉 第十二大黨 民主綱領 - 新人民黨 - 綠黨 - 工黨聯合多數政府
新左翼信任補給)
(全民福利同盟)
2014年
0 / 340
2 / 615
1 第十一大黨 中央民主黨 - 自由民主黨 - 民主綱領 - 綠黨聯合多數政府
(新行動聯盟)
2018年 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
Mateusz Jakub Morawiecki
(1968-)
1 / 340
1
2 / 615
第十二大黨 中央民主黨 - 自由民主黨 - 民主綱領 - 綠黨聯合多數政府

(新行動聯盟)

2022年
3 / 340
2
6 / 615
4 第八大黨 民族自由黨 - 綠黨 - 自由民主黨 - 新人民黨 - 保守同盟 - 帝國前進聯合少數政府
民主綱領信任補給)
(帝國前進陣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