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何氏家族」: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廣東何氏家族''',是中華民國著名金融資本家族,被認為是廣東商幫之首。1783年,何國瑩創立貿易行怡和行,是廣州十三行之一。在兩代人發展後,怡和行壟斷了中國的對外海上貿易,又通過他的義子鐵路大亨約翰・穆瑞・福布斯名下受其資助的旗昌洋行參與投資密西根中央鐵路,涉足美國鐵路工業,和從另外兩名義子施懷雅兄弟收購施懷雅家族的太古洋行。至今,廣州何氏旗下財團[[怡太中國]]經營遍布各大行業,包括航運業、銀行業、地產業等。19世紀至20世紀初,廣州何氏曾為中國最大鴉片商,又壟斷廣州、上海的黃賭毒產業,因此被稱為廣州地下皇帝。
'''怡和何氏家族'''
 
此外,廣州何氏是同盟會及國民黨創黨成員,也是辛亥革命最大金主,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資金和物力。家族府邸何秉鑒公館也成為革命活動的秘密場所,供以議事、交流、和藏匿革命人士及軍火。中國國父孫中山曾說過:「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為水災做出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黨軍」,何氏家族因此捐助60萬美元籌辦軍校。1月,孫中山正式委派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何為副委員長,展開籌備工作。1927年的四一五事件中,家族以中華協進會的名義協助蔣介石清黨。


== 歷史 ==
== 歷史 ==
=== 起源與崛起 (1640年代-1783年) ===
=== 起源與崛起 (1640年代-1783年) ===
==== 清初軍功與冊封 ====
==== 清初軍功與冊封 ====
何氏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40年代明軍入侵慶寧。堯王庶子上柱國大將軍何世國率領部下抵抗明軍失敗,因而與部下逃亡至今廣東一帶。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南方的南明勢力依然頑強抵抗。何世國與他的軍隊抵達廣東後,被清軍招募剿滅南明。
何氏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40年代明軍入侵慶寧。堯王庶子上柱國大將軍何世國率領部下抵抗明軍失敗,因而與部下逃亡至今廣東一帶。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南方的南明勢力依然頑強抵抗。何世國與他的軍隊抵達廣東後,被清軍招募剿滅南明。
第22行: 第18行:


=== 怡和行與太古洋行的創立 (1783年-19世紀) ===
=== 怡和行與太古洋行的創立 (1783年-19世紀) ===
==== 怡和行 ====
1783年,太古公何國瑩(1731—1810)作為何氏家族的重要領袖,成立了'''怡和行'''。怡和行專門經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尤其是對英國的貿易。通過控制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重要商品的出口,何氏家族迅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導力量。


==== 1783年:怡和行的====
怡和行的標誌著何氏家族從地方勢力躍升為國際貿易巨頭他們與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商業聯繫這使得何氏家族能夠通過介角色,在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從而鞏固其在廣州乃至全國經濟影響力。
1783年,太古公何國瑩作為何氏家族的重要領袖,成立了'''怡和行'''怡和行專門經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尤其是英國的貿易通過控制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重要商品的出口,何氏家族迅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導


怡和行的成立標誌著何氏家族從地方勢力躍升為貿易的巨頭他們與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建立緊密的商業聯繫這使得何氏家族能夠通過中介角色,在國際貿易中巨額利潤從而鞏固其廣州乃至全國的經濟影響力
1833年,國會結束了英東印度公司對中英貿易的專營權渣甸洋行抓緊機會,填補東印度公司留下的真空。公司的第一次航海,是渣甸的快速帆船「莎拉號」 運送茶葉到格蘭。渣甸從東印度公司的主要代理商變成亞洲最大英國洋行。這時渣甸被其他人稱為「大班」,(中國俗語,意思是'總經理')。惟1841年一次航行時,莎拉號於印度擱淺,渣甸本人陷入財政危機。最終,何秉鑑(1769—1843)以四百萬兩(一百萬英鎊)入股渣甸成為大股東,渣甸洋行併入怡和行自此,何氏家族進一步擴展其商業版圖不僅合法的貿易領域發展壯大,還成為國最大的鴉片進口商和分銷商。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 太古洋行 ====
==== 太古洋行 ====
在19世紀初,何氏家族進一步擴大其國際貿易影響力,與施懷雅兄弟合作成立了'''太古洋行'''。雖然施懷雅兄弟名義上是太古洋行的創辦者,但實際上背後的主要資金和運營決策均來自何氏家族。太古洋行很快發展成為中國與西方之間貿易的重要機構,尤其是在鴉片貿易、茶葉和絲綢出口方面佔據了導地位。
1866年11月26日約翰·森美·施懷雅(John Samuel Swire)由十六鋪碼頭進入上海,並成立新公司太古洋行Hoare & Swire。雖然施懷雅名義上是太古洋行的創辦者,但實際上背後的主要資金和運營決策均來自何氏家主何士文(1800-1873)。1873年,何士文之子何萬山(1832-1906)繼任太古董事
 
19世紀中葉,何氏家族通過怡和行和太古洋行這兩大貿易行,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與英國的貿易。這為家族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使其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家族之一


===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黃賭毒鴉片壟斷 ===
太古洋行主要從事商品貿易。後再於1872年始創上海太古輪船公司,船隊有江輪4艘,主營業務就由出入口貿易轉向航運業。發展過程中,曾先後美商旗昌輪船公司、中國輪船招商局進行過激烈競爭。1878年後再數次與招商局、怡和輪船公司等訂立代理協議,躋身中國航運業務。至1908年船公司增有各類輪船60餘艘,到1933年再增至87艘。在中國大陸各口岸陸續擁有碼頭,倉庫和駁船隊等各種資產,與後續其他不同經營實體一起形成組織嚴密的資本集團。


==== 鴉片貿易與黑社會壟斷 ====
航運以長江、大陸沿海和日本各航線為主後期大到南洋群島和澳大利亞,同時在長江上還經營龐大的駁運業務,也為各國號代理各種貨物的購銷,發展為遠東著名的資本集團。對日抗戰期間太古洋行只剩下重慶和分行堅持營運戰爭期間,部分太古船隻被日軍擊毀倖存船隊四散。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太古購入泰航空的45%股權。從1866年到1951年,太古洋行(含太古輪船公司)除上海外,還在青島、煙台、連、營口、天津、塘沽、張家口、寧波、汕頭、廣州、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漢口、沙市、宜昌、重慶、長沙、梧州等城市設分行或碼頭貨棧,經營貿易輪運業,同時在上海介入規模龐大保險業務,另在香港、爪哇、菲律賓建制糖廠,專設船隊進行全球糖業貿易
19世紀末期,何氏家族進一步展其商業版圖不僅在合法的貿易領域發展壯大還積極參與非法的鴉片貿易當時中國社會受到鴉片嚴重影響而何氏家族通過其際貿易網絡成為中的鴉片進口分銷商


此外,何氏家族還逐漸掌控了廣州上海的地下經濟,壟斷了這兩座城市黃賭毒產業。通過賭場、妓院和毒品市場的控制何氏家族成為了廣州地下世界皇帝。這一時期,何氏家族的達到頂峰,他們不僅掌控著合法經濟活動,還通過非法手段控制了大量社會資源
19世紀,何氏家族通過怡和洋行太古洋行這兩大貿易行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與英國貿易。這家族帶來了巨大財富,使其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家族之一


=== 辛亥革命與國民黨的支持 (20世紀初) ===
=== 辛亥革命與國民黨的支持 (20世紀初) ===
==== 辛亥革命 ====
==== 辛亥革命 ====
何氏家族除了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外,還積極參與中國的政治活動。20世紀初,何氏家族成為支持同盟會和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通過提供資金、物資和政治支持,幫助孫中山進行反清革命。
何氏家族除了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外,還積極參與中國的政治活動。20世紀初,何氏家族成為支持同盟會和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通過提供資金、物資和政治支持,幫助孫中山進行反清革命。


家族領袖何秉鑒將其家族府邸用作秘密會議的場所,為革命黨人提供庇護、軍火和資金支持。孫中山曾多次感謝何氏家族對革命事業的貢獻,稱「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
家族領袖何萬山將其家族位於廣州的別墅用作秘密會議的場所,為革命黨人提供庇護、軍火和資金支持。孫中山曾多次感謝何氏父子對革命事業的貢獻,稱「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


==== 捐助黃埔軍校 ====
==== 捐助黃埔軍校 ====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創立黃埔軍校,何氏家族為此捐助了60萬美元,協助孫中山籌建軍校,並為培養黨軍提供了大量支持。何氏家族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因此進一步提升,並成為國民黨革命事業的重要金主之一。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創立黃埔軍校,何文紳為此捐助了60萬,協助孫中山籌建軍校,並為培養黨軍提供了大量支持。何氏家族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因此進一步提升,並成為國民黨革命事業的重要金主之一。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五事件,何氏家族通過中華協進會的名義支持蔣介石清黨,進一步鞏固了家族在國民黨內的地位。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五事件,何氏家族通過中華協進會的名義支持蔣介石清黨,進一步鞏固了家族在國民黨內的地位。


=== 20世紀至現代:多元化發展與全球化 ===
=== 20世紀至現代:多元化發展與全球化 ===
==== 戰後復興與商業帝國擴張 ====
==== 戰後復興與商業帝國擴張 ====
二戰後,何氏家族在中國政局不穩的情況下,成功保護了家族的財富和影響力。他們逐漸將業務從中國大陸轉向香港和海外,繼續在航運業、地產業和銀行業等領域發展壯大。何氏家族通過靈活的商業策略和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維持了家族的經濟實力。
二戰後,何氏家族在中國政局不穩的情況下,成功保護了家族的財富和影響力。他們逐漸將業務從中國大陸轉向香港和海外,繼續在航運業、地產業和銀行業等領域發展壯大。何氏家族通過靈活的商業策略和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維持了家族的經濟實力。


==== 太中國集團的成立 ====
==== '''江怡和集團''' ====
20世紀末,何氏家族與長江怡和集團合營成立了'''長太中國集團''',進一步擴大其商業版圖。該集團涉足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等多個行業,成為中國及全球商業領域的重要力量
20世紀末,何氏家族與李嘉誠合營成立了'''長江怡和集團''',進一步擴大其商業版圖。該集團涉足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等多個行業,成為中國及全球商業領域的重要力量。
 
何氏家族憑藉其歷史積累的財富和影響力,至今仍在中國及國際商業界佔有一席之地。家族的企業網絡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並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隨著清朝穩定下來,廣東何氏家族利用其在粵海關的影響力,控制了廣東地區的商業活動,特別是對外貿易。粵海關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繁忙的海關之一,尤其是在對英、法等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何氏家族通過壟斷稅收與貿易進出渠道,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並開始涉足航運、物流等相關產業。
 
到了18世紀,何氏家族在廣東的影響力已經無人能及,家族財力與地位與日俱增。他們利用商貿與清廷的深厚關係,在朝廷與地方官員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成為廣東地方經濟與政治的實際操控者。清乾隆年間,粵海關成為全國對外通商唯一口岸,廣州十三行因一口通商壟斷進出口商品交易,更加擴展了何家在全國的影響力。
 
1783年,何氏家主何國瑩創立了怡和行,成為廣州十三行中的領頭羊。怡和行的成立標誌著何氏家族在對外貿易領域中進一步壟斷中國的對外海上貿易,特別是在對英國、荷蘭、葡萄牙等西方列強的貿易中,何氏家族的商業網絡遍布全球。通過這些商業往來,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財富與國際影響力。
 
19世紀,何氏家族在怡和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其經濟版圖。他們通過義子施懷雅兄弟,建立了太古洋行,儘管太古洋行表面上由施懷雅兄弟經營,實際上背後的主要資金和決策權來自何氏家族。太古洋行很快成為中國與世界貿易的另一個重要力量,壟斷了大部分中國對外的貿易,尤其是茶葉、絲綢、瓷器和鴉片等重要商品。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何氏家族迅速擴展其影響力,不僅壟斷了中國的合法商業貿易,也掌控了大量非法活動,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鴉片商。他們壟斷了廣州和上海的黃賭毒產業,成為地下世界的主宰。由於其在非法交易中的主導地位,何氏家族被稱為「廣州地下皇帝」,掌控著當時南方城市的社會與經濟命脈。
 
20世紀初,何氏家族積極參與了中國的政治活動,尤其是支持同盟會和國民黨。何氏家族的資產與財力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支柱之一。家族領袖何秉鑒將家族府邸設為革命基地,支持孫中山等人進行秘密會議和藏匿革命人士。
 
孫中山曾稱讚何氏家族對辛亥革命的貢獻,表示「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何氏家族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軍火,並在創辦黃埔軍校時捐助了60萬美元,協助孫中山培養革命軍隊,促進了國民黨軍事力量的發展。1927年四一五事件中,何氏家族以中華協進會的名義,支持蔣介石清黨,進一步鞏固了在國民黨內的影響力。
 
隨著中國政局的變遷,何氏家族在20世紀上半葉仍然維持其巨大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在國共內戰期間,何氏家族巧妙地與各方勢力保持聯繫,以保護家族資產。二戰後,何氏家族的業務進一步多元化,進入了銀行業、航運業、地產業等領域。
 
20世紀末,何氏家族與遠親何文紳家族和李嘉誠的長江集團合營成立了長太中國集團,成為中國商業界的巨擘之一。該集團涉足各大行業,包括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等,何氏家族的影響力遍及全球


廣東何氏家族歷史,是一部從清初以軍功崛起、經商致富,逐漸成中國乃至世界商業巨頭的家族傳奇。何氏家族不僅通過壟斷粵海關和對外貿易累積了巨額財富,還以靈活的策略參與中國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在支持孫中山革命與捐助黃埔軍校的過程中展現了其政治影響力如今,何氏家族的帝國依然興旺,影響力遍及全球,成為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金融與政治家族之一
何氏家族憑藉其歷史積累的財和影響力至今仍亞洲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家族的網絡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並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

於 2024年10月4日 (五) 21:30 的最新修訂

怡和何氏家族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起源與崛起 (1640年代-1783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清初軍功與冊封[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何氏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40年代明軍入侵慶寧。堯王庶子上柱國大將軍何世國率領部下抵抗明軍失敗,因而與部下逃亡至今廣東一帶。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南方的南明勢力依然頑強抵抗。何世國與他的軍隊抵達廣東後,被清軍招募剿滅南明。

何世國在清軍剿滅南明勢力的戰役中表現卓越,協助清廷成功鎮壓反叛,並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作為對其忠誠和功勳的嘉獎,清廷冊封何國昌為一等太古公,成為廣東地區的封臣之一。

何氏家族隨後依託其與清廷的密切關係,逐步在廣東地方勢力中崛起。他們逐漸掌控了粵海關,壟斷了廣東的對外貿易和稅收,成為當時最具經濟實力的家族之一。家族還積極參與地方的商業發展,尤其是在航運和對外貿易領域,逐漸控制了廣東的經濟命脈。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之信因被家屬、部將告發仍懷有異志,被康熙帝賜死於廣州。何氏獲封為首個鐵帽子公,成為廣東龍頭勢力。

粵海關壟斷與財富積累[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何氏家族在控制粵海關的同時,也開始積極拓展其商業網絡。清乾隆年間,粵海關成為全國對外通商唯一口岸,吸引了大量西方商人,特別是英國、荷蘭和葡萄牙等國。何氏家族利用其在海關和航運業的優勢,通過貿易壟斷和徵稅,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

何家不僅在粵海關和地方商業上壟斷一方,還將其勢力擴展到更大範圍的貿易網絡中,逐漸形成大清帝國最大的商幫-廣東商幫。到18世紀末期,何氏家族在廣東的影響力已經無人能及,家族財力與地位與日俱增。他們利用商貿與清廷的深厚關係,在朝廷與地方官員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成為廣東地方經濟與政治的實際操控者。

怡和行與太古洋行的創立 (1783年-19世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怡和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783年,太古公何國瑩(1731—1810)作為何氏家族的重要領袖,成立了怡和行。怡和行專門經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尤其是對英國的貿易。通過控制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重要商品的出口,何氏家族迅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導力量。

怡和行的成立標誌著何氏家族從地方勢力躍升為國際貿易的巨頭。他們與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商業聯繫。這使得何氏家族能夠通過中介角色,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從而鞏固其在廣州乃至全國的經濟影響力。

1833年,國會結束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英貿易的專營權。渣甸洋行抓緊機會,填補東印度公司留下的真空。公司的第一次航海,是渣甸的快速帆船「莎拉號」 運送茶葉到英格蘭。渣甸從東印度公司的主要代理商變成了亞洲最大的英國洋行。這時渣甸被其他商人稱為「大班」,(中國俗語,意思是'總經理')。惟1841年一次航行時,莎拉號於印度擱淺,渣甸本人陷入財政危機。最終,何秉鑑(1769—1843)以四百萬兩(一百萬英鎊)入股渣甸成為大股東,渣甸洋行併入怡和行。自此,何氏家族進一步擴展其商業版圖,不僅在合法的貿易領域發展壯大,還成為中國最大的鴉片進口商和分銷商。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太古洋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866年11月26日約翰·森美·施懷雅(John Samuel Swire)由十六鋪碼頭進入上海,並成立新公司太古洋行Hoare & Swire。雖然施懷雅名義上是太古洋行的創辦者,但實際上背後的主要資金和運營決策均來自何氏家主何士文(1800-1873)。1873年,何士文之子何萬山(1832-1906)繼任太古董事。

太古洋行主要從事商品貿易。後再於1872年始創上海太古輪船公司,船隊有江輪4艘,主營業務就由出入口貿易轉向航運業。發展過程中,曾先後與美商旗昌輪船公司、中國輪船招商局進行過激烈競爭。1878年後再數次與招商局、怡和輪船公司等訂立代理協議,躋身中國航運業務。至1908年船公司增有各類輪船60餘艘,到1933年再增至87艘。在中國大陸各口岸陸續擁有碼頭,倉庫和駁船隊等各種資產,與後續其他不同經營實體一起形成組織嚴密的資本集團。

初期航運以長江、大陸沿海和日本各航線為主,後期擴大到南洋群島和澳大利亞,同時在長江上還經營龐大的駁運業務,也為各國商號代理各種貨物的購銷業務,發展為遠東著名的資本集團。對日抗戰期間,太古洋行只剩下重慶和分行堅持營運。戰爭期間,部分太古船隻被日軍擊毀,倖存的船隊四散。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太古購入國泰航空的45%股權。從1866年到1951年,太古洋行(含太古輪船公司)除上海外,還在青島、煙台、大連、營口、天津、塘沽、張家口、寧波、汕頭、廣州、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漢口、沙市、宜昌、重慶、長沙、梧州等城市設分行或碼頭貨棧,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輪運業,同時在上海介入規模龐大保險業務,另在香港、爪哇、菲律賓建制糖廠,專設船隊進行全球糖業貿易。

19世紀,何氏家族通過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這兩大貿易行,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與英國的貿易。這為家族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使其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家族之一。

辛亥革命與國民黨的支持 (20世紀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辛亥革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何氏家族除了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外,還積極參與中國的政治活動。20世紀初,何氏家族成為支持同盟會和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通過提供資金、物資和政治支持,幫助孫中山進行反清革命。

家族領袖何萬山將其家族位於廣州的別墅用作秘密會議的場所,為革命黨人提供庇護、軍火和資金支持。孫中山曾多次感謝何氏父子對革命事業的貢獻,稱「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

捐助黃埔軍校[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創立黃埔軍校,何文紳為此捐助了60萬鎊,協助孫中山籌建軍校,並為培養黨軍提供了大量支持。何氏家族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因此進一步提升,並成為國民黨革命事業的重要金主之一。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五事件,何氏家族通過中華協進會的名義支持蔣介石清黨,進一步鞏固了家族在國民黨內的地位。

20世紀至現代:多元化發展與全球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戰後復興與商業帝國擴張[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二戰後,何氏家族在中國政局不穩的情況下,成功保護了家族的財富和影響力。他們逐漸將業務從中國大陸轉向香港和海外,繼續在航運業、地產業和銀行業等領域發展壯大。何氏家族通過靈活的商業策略和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維持了家族的經濟實力。

長江怡和集團[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世紀中末,何氏家族與李嘉誠合營成立了長江怡和集團,進一步擴大其商業版圖。該集團涉足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等多個行業,成為中國及全球商業領域的重要力量。

何氏家族憑藉其歷史積累的財富和影響力,至今仍為亞洲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家族的企業網絡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並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