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imported>Marcus A Ho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香港聯合特別區'''(英語:'''United Special Region of Hong Kong'''),(英語:Hong Kong),雅稱香江,是個全球城市亞太地區、大中華地區、主要城市之一。處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毗鄰廣東省,西隔珠江與澳門、珠海相望,北沿深圳河接深圳市。位於中國大陸南端,地處西太平洋沿岸各國中心,又當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全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組成;香港地理環境上則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香港'''(英語:Hong Kong;縮寫:HK/HKG),全稱'''香港自由行政區'''(英語:'''Hong Kong Free Administrative Region'''),「''''''」,雅稱「'''香江'''」,是中華民國的一自治行政區亦是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大中華地區、亞太地區主要城市,以及全球城市之一。地域包括香港島、九龍(含新九龍)和「新界」,位廣東省珠江口東側。香港地處南海北岸北沿深圳河毗鄰廣東省深圳市,西隔珠江與澳門、珠海相望。位於中國大陸南端,地處西太平洋沿岸各國中心,又當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香港是球少有之「自港城」,開放區為整個香港地區,而世其它自由港多為「自由港區」,即只將口附近區作為自港。很早以前,香港便成為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各同世界各國交往之主要貿易通道轉口貿易也一直是居民生計來源。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貿易、交通和金融中心之一。更逐漸發展亞洲重要的商貿和金融中心、國際商業樞紐、國際金融中心、聯繫內地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服務樞紐、國際都會、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


根據香港基本及帝華聯合聲明規定,界限街以南主權由帝國聯邦政府持界限街以北主權由華國政府總督為香港首長對外代表香港,對內負責外交兩岸關係及香港重大變故之相關事項之行政權;也是三軍統帥,帝國聯邦任命;總理為政府首腦香港市民選出並由中華民國總統任命
香港制度優良、社會風氣廉潔、監管制度高效、市場開放;政府致力維良好的營商環境、自由開放的貿易並維低稅率、簡單稅制、法治及司法獨立。香港是號稱「東方之珠」的國際大都會「香港品牌」是香港政府重點宣傳計劃推廣香港為「亞洲際都會」。香港一向被評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安全經濟發達生活富足、具競爭力以平均壽命最長的城市,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合眾國傳統基金會曾於1995年至2019年曾連續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經濟體,2020年次於新加坡而得第二。而在GaWC公佈的世界全球都市列表中,香港的排名在2020年僅次於倫敦、紐約、咸美頓,位列第二類別的「Alpha+」城市。


== 歷史 ==
== 歷史 ==
=== 先秦時期 ===
人類在香港地區居住,大約已有7千年歷史。香港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大灣文化」,分佈在舂坎灣、南丫島的大灣和深灣、長洲的西灣、大嶼山的蟹地灣和赤鱲角的深灣、虎地灣等,陶器有圓底器和圈足器,夾砂陶為主,石器有樹皮布拍、錛、多孔石刀等。
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族就已在香港活動,完全不同於中原部族之南方部族,種類多,善於捕獵、駕船,以鳥形風神作圖騰,不斷南遷,經常由香港出發揚帆遠航。
=== 上古時期 ===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征服百越並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遷移50萬人開發嶺南;當時香港地區屬於南海郡番禺縣。
963年(大寶六年),南漢後主劉鋹在合浦的海門鎮和東莞的大步海(今新界大埔海,即吐露港),招採珠士兵數千人,設媚川都專事泅水採珠。
北宋神宗時,進士鄧符協(江西吉水人)遷往岑田(錦田),成為新界鄧、侯、廖、文、彭五大氏族之首。1277年4月,宋端宗一行逃到官富場(今九龍城以南),為行宮約5個月。宋元時期,不少宗族從中原遷居到新界本土及離島。
733年,唐設屯門軍鎮。「屯門」是最早出現在中國古籍中的香港地名,在《新唐書》中多次出現。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稱:「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濤沒」;劉禹錫在《踏浪歌》中稱:「屯門積日無回飊,滄波不歸成踏潮。」
=== 中古時期 ===
1370年,明朝設官富巡檢司,大致相當於今香港地區。
1521年(正德十六年),葡萄牙人強行駛入香港,企圖前往廣州貿易,曾在屯門附近與明朝水師激烈交鋒。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督師,次年凱旋。
「九龍」最早見於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應檟著《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則最早見於1573至1619年(明萬曆年間)郭棐著《粵大記》。
據《新安縣志》記載,1668年(康熙七年),在新安縣沿邊設置21座墩台,包括九龍墩台。所謂新界五大族,五族指元朗鄧氏、上水廖氏及侯氏,粉嶺文氏及彭氏。清嘉慶年間編《新安縣志》稱,赤柱有兵把守。
1810年,張保仔帶著中國帆船270艘和大炮1,200尊接受清朝招安。1817年,清在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和圍牆。當時香港屬南頭管轄。
=== 港英前期 ===
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訪華,曾停留香港,返回英國後使團一史家稱:「從船舶進出的便利和陸地環繞的地形看,這個港口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
1841年1月26日,英國海軍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4月,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香港島為「幾乎沒有人煙的荒島」。當時香港人口7,450人(包括2,000名船民)。6月7日,義律宣佈香港為自由港。
1843年4月5日,維多利亞女王頒佈《英王制誥》,宣佈設置「香港殖民地」。4月6日,維多利亞女王向砵甸乍頒發《王室訓令》。6月26日,香港正式歸屬英國。
1846年香港會開幕,同年跑馬地舉行賽馬。幾年之內,有10數家商行進駐香港,還有洋店主、醫生、酒館老闆和小商人;商行由英國、印度、合眾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和法國人開設,主要有3個:怡和洋行、顛地洋行和旗昌洋行。官員主要關注貿易拓展和傳播基督教事宜,政府則尋求收足稅以應付香港行政開支;以發財致富為目標的洋商則無所不用其極地抗拒納稅,以包括擔任列強榮譽領事或在航行船隻掛上丹麥國旗或合眾國國旗等方式嘗試逃稅。
1846年11月25日,九龍寨城開始動工,1847年5月31日完工。其後洪仁玕(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族弟)在香港醞釀提出《資政新篇》,強調法治和與外國通商。容閎在香港馬禮遜學堂讀書4年,畢業於合眾國耶魯大學,作《西學東漸記》,組織幼童出國留學。王韜1874年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推崇「君民共主(君主立憲)」。何啟和胡禮垣彙編《新政真詮》,提出改良主義。
1860年,訂立《北京條約》,正式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早期港英統治的基本特徵為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相結合。
英華書院校長理雅各於1861年出版《四書》香港英譯本,至1885年出齊《五經》英譯本。
英治時代前期的香港旗(1910年-1941年、1945年-1959年)由英國藍旗和阿群帶路圖所組成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曾為中方說項的德、法、俄三國更有藉口提出租地要求;其後,局勢緊張,英方認為如要防衞香港,必須取得鄰近土地的控制權。根據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方同意把九龍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的新界地域,以及235個島嶼租借予英國,為期99年。
在港居留的英國人曾數度力促成立自治政府,但英廷一直不予首允 ,稱香港華人佔多數,不會由少數歐籍人士統治。
1911年,在盧押努力下,香港大學成立。先後設立文學院、工學院和醫學院。
20世紀初期,香港華人大多生活艱苦,工時長、工資微薄,往往傷病纏身或染有毒癮;約1/4華人抽鴉片,有2,000家鴉片窟。
省港大罷工使糧食價格高漲,銀行出現擠提。司徒拔主張由英國海軍武力介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凡是擾亂這個殖民地太平的人,會受到的對待就是英國人會給予的那種:公正但嚴厲」;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罷工領袖提出:每日工時以8小時為限,禁用童工,禁止警察不人道的粗暴行為,終止山頂區隔離政策;證券、股票和地價急跌,1925年9月每天20宗破產;一群商人請求司徒拔向英國申請300萬貿易貸款,倫敦庫務署由西非貨幣發行局和海峽殖民地籌集。1926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正式發表開於停止封鎖、結束罷工的公告。當時,英國在中國境內擁有最大量的外資利益,因而成為排外運動的主要目標,但不久反日情緒取而代之。
1938年6月14日,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宋慶齡寓所成立。
=== 日佔時期 ===
1941年12月8日,毛澤東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工作布置,要加強南洋華僑工作,廖承志應大膽地在香港與英國建立關係。12月25日19時,香港總督楊慕琦與馬爾比少將在半島酒店向日軍無條件投降,21時45分東京宣佈日軍佔領香港,香港日佔時期開始。
1942年1月,港九獨立大隊成立。
1945年9月16日,香港重光,英國海軍少將夏慤代表英國政府及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於香港督憲府接受日本陸軍少將岡田梅吉和日本海軍中將藤田類太郎代表在香港的日軍無條件投降:「我們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帝國大本營,以及我們轄下的所有部隊,謹向夏慤海軍少將無條件投降,並履行海軍少將或其授權人所頒發的一切指示,和發出一切必要的命令,俾能予以實現。」
=== 戰後時期 ===
1947年5月15日,新華社香港分社成立。
1955年8月,發現李鄭屋古墓。
1963年,針對中國外部有人責難中國港澳政策,中國政府公開聲明:「香港、澳門這類問題,我們一貫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中國人民不需要在香港、澳門問題上顯示武力,來證明自己反對帝國主義的勇氣和堅定性。」
=== 社會問題 ===
1946年,各地甫受日軍蹂躪,世界經濟蕭條,香港主要轉口貨品如米、麵粉、糖等,均告短缺,有些物料甚至要嚴格配給;當時,工商及物料供應署在其年報內有以下評論:「商人本能地相信放任主義可行,我們雖未能完全同意,但卻承認,我們必須以市民福利和國際義務為大前提,盡量給予自由。」
1950年代,大批人士湧入香港,造成人口膨脹,香港社會須進行連串緊急任務。工廠多是山寨廠,工人長時間工作,賺取微薄工資,童工為主,環境惡劣,產品水準佳,利潤大。房屋短缺、工時長收入低、物價急升百物騰貴,長期為市民生活三大問題。
1952年調查報告顯示,平均每1,000戶香港華人家庭,687戶住在一個房間,120戶住在劏房,23戶住在屋頂天台,只有8戶有房住。
在1960年代中期之前,由於外來移民不斷湧入,政府必須集中力量先處理房屋、衛生、教育和福利等迫切問題。
1956年10月,九龍和荃灣發生雙十暴動。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政府大力整頓社會風氣;除投注站和馬場外,禁止賭博;同性戀、娼妓、放鞭炮、吃狗肉不合法;小公車不准企立,車費不設找贖,不准與司機談話、吸菸、攜狗上車。
1966年,由於受到在中國爆發文革影響,香港之局勢日趨動盪,至1967年更爆發六七暴動,癱瘓香港經濟並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暴亂大致在年底平息,香港得繼續平穩發展。
1966年4月4日,天星小輪加價引發市民示威抗議,並在港島天星碼頭絕食,是為天星小輪加價事件。澳門一二三事件後,香港左派仿效前者、將文化大革命鬥爭模式引入勞工組織並煽動造反。1967年4月,青洲英坭、香港人造花廠勞資糾紛,六七暴動正式爆發。5月15日,中國外交部要求英國政府責成港英釋放被捕人員。最初是罷工,毆打管工,青年團體騷動,示威遊行,包圍港督府,要「英國法西斯分子滾出去」。7月12日,代理布政司在立法局宣佈,政府決心抓住並掌握主動權;港府圍攻60餘個左派工會和學校,逮捕超過1,500人。受過香港政府援助的市民都支持香港政府,不肯響應大罷工。8月22日,北京紅衛兵數萬人放火焚燒英國代辦處;8月下旬,北京方面指示香港不宜照搬國內。12月25日,暴亂大致被鎮壓平息,銀行、證券交易所、出口貿易、旅遊事業,一切都恢復正常的繁榮。


=== 前途問題 ===
=== 前途問題 ===
1980年代,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屆滿期限逼近,帝國聯邦開始與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根據南京條約及北京條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屬於帝國聯邦,新界租約則於1997年到期。1982年9月23日:蔣經國總統,香港代表鄧蓮如,和帝國聯邦皇帝馬克斯十八在維多利亞城督府國聯邦以香港島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前提與華國開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
1980年代,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屆滿期限逼近,帝國聯邦開始與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根據南京條約及北京條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屬於帝國聯邦,新界租約則於1997年到期。1982年9月23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總統,帝國聯邦太政大臣戴卓爾夫人,和香港總理鄧蓮如女男爵在香港半島酒店會晤,三方開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
 
會談得出的結論為,香港主權將回歸中國,但香港將擁有完整自治決策權,行政立法司法職位任命皆不須要經過中央審核。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唯一權利是擁有知情權,可以隨時查看香港的行政、經濟、民生等狀況但卻無權干預。香港的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也不變。
 
英國政府及中國簽訂《英中聯合聲明》,規定香港之生活方式在1997年後保持不變,除防務外交事務外,香港將享有高度自治權。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元首及香港代表在香港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半島聲明]]);1985年5月27日,三大政府互換批准書,半島聲明正式生效。
 
=== 香港自治行政區時期 ===
1997年7月1日,在帝國聯邦大總統伊莉莎白二世、太政大臣何德、中國總統胡耀邦等見證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內舊香港旗伴緩緩降下香港自由邦旗徐徐升起。軍從深圳進駐,接替駐港英軍,履行防務職責。[[鄧蓮如|鄧蓮如女男爵]]就任自治行政區首任總督,[[陳方安生|陳方安生女爵士]]就任自治行政區首任總理。
 
== 地理 ==
在香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可見的扭曲六角柱狀凝灰岩 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05.6平方公里(香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及離島978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數字),水域面積1,650.64平方公里。香港土地可概括為香港島九龍半島、新三大部分及263個島嶼,眾島嶼中大嶼山面積最大。 香港為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亦屬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最高點為新界海拔957米的大帽山。現時香港有少於25%土地為已開發土地,約40%土地被劃為郊野公園及生態保育區。大面積天然平地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平原及粉嶺等,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其餘要城市發展區多數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岸,該平地是近百年來填海的成果。原來狹窄的土地經過多番填海而向外擴張,香港自1887年以來填海所得土地逾68平方公里。 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港闊水深和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躋身世界三大天然良港。香港最初就是從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平地開始發展,至今該區仍然是香港都市的命脈所在。 佔地50平方公里的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地質公園,包括西貢火山岩和新界東北沉積岩兩個園區,展現香港獨特的地貌。 香港位於中國內地南岸和珠江河口附近。深圳河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的邊界線。雖說是“一河之隔”,但深圳河的源頭和沙頭角河的源頭幾乎在同一點,兩地之間沒有陸地相連,在地理學上可以稱新界為島嶼。不過隨著1960年代沙頭角河河口因填海工程填塞而興建中英街後,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陸地相連,故此都可以說新界和中國內地相連


會談得出的結論為,新界主權將回歸華國並共同香港自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的不變生活方式也不變;香港香港人自己管理組織方政府作為華國的特別行政區,於界限街以掛華國國旗界限街以南掛帝國聯邦旗
=== 生態 ===
香港有75%土地郊區自然生態盎然。至2006年6月香港有逾3,100個管植物品種或變種,境內繁殖的陸棲哺乳動物超過50種,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分別都過百種。當中不乏香港特有種,例如香港細辛、香港巴豆及盧文氏樹蛙等。另外,香位於亞洲鳥類遷徙路線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澤區有最多候鳥棲息,所屬的后海灣濕地自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獲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瀕危品種包括黑臉琵鷺、白腹軍艦鳥和勺嘴鷸等亦會在香港過境。香港政府劃部分郊區為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以保護陸自然生態環境;亦設有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以保護海洋自然生態。 氣候 香港處北半球亞熱帶、北迴歸線的南部,背靠歐亞大陸及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偏溫暖。每年年底,西伯利亞聚積的高氣壓將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的太平洋,成為香港冬季時間季候風,使得緯度低的香港也感受到低溫。年中時間,太平洋形成高氣壓,此股夏季季候風則吹向歐亞大陸,為香港帶來多雨潮濕的夏季。每年約3月至5月為春季,氣候溫和潮濕,多云有霧,能見低。 6月至8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常有暴雨,降雨量高。 9月至11月為秋季,大致溫暖涼爽,陽光充沛。夏秋兩季亦是颱風季節有時會引發水浸及山泥傾瀉經常受到熱帶氣旋吹襲。 12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乾燥,高地偶有霜降,降雪機會極微。 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且密布,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新界部分地區例如打鼓嶺、石崗及北潭涌等接近內陸,早晚溫差亦普遍大過市區一般平均日溫差約8度。 中內地工廠產生污染物經東北風吹至香港,以致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高樓大廈林立的市也令到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和微塵難以吹散,屏風樓阻礙空氣流通,霾密布及低能見度等現象越來越常見。由其在冬季,霾多在弱北風剛到達香港或者當影響香港的東北季候風緩和時出現。另外當有熱帶氣旋台灣附近,香港就會受到其外圍環流影響而轉吹西風及出現下沉氣流空氣污染亦會變得嚴重


帝國聯邦及華國簽訂《帝華聯合聲明》規定香港之生活方式在1997年後保持不變,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香港將享有高自治權。1984年12月19日帝華兩國元首及香港代表在香港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帝華兩國府在香港互換批准書,帝華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 政治 ==
19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推行楊慕琦計劃,香港引入西敏國會制度,進入民主


=== 聯合特別區時期 ===
根據《香港基本法》,香港實行的是一院議制(閣制)政府為代議民主制單制體系分類上屬西敏制
1997年7月1日,在英皇卡斯帕一世及王儲卡斯帕王子、首相東尼·布萊爾和胡耀邦等見證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舊香港旗伴緩緩降下香港聯合特別區旗徐徐升起,香港正式迎來民主時期。國軍從深圳進駐新界,接替駐港英軍,履行防務職責。鄧連如就任第任聯合特別區總督陳方安生就任首任香港聯合特別區旗總理


香港政治體制是一院議會制(內閣制),元首為中華民國總統,總統不在香港時由香港總督代表。香港總督依據行政院的建議施政。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經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是香港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的行政權力。


[[香港自由行政區都督|都督]]任期六年,可以連任一次。[[香港自由行政區立法局|香港議會]]議員也是選舉產生,任期五年。[[香港自由行政區總理|總理]]為政府首腦,從議會多數黨中產生,其領導的內閣擁有行政權,並由獨立的公共服務委員會管理公務員的聘用以及處分。總理從議員中選出內閣各司。


<nowiki>*</nowiki>注:頁面所有資料純屬虛構
1997年香港自治行政區成立後,香港政治制度保持獨特,與英國及中國大陸不同。憲制文件《香港基法》確保「港人治港」得到落實,法治和司法獨立不會受到干預。香港可以「香港」名義參與國際事務,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於 2024年7月20日 (六) 20:08 的最新修訂

香港(英語:Hong Kong;縮寫:HK/HKG),全稱香港自由行政區(英語:Hong Kong Free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雅稱「香江」,是中華民國的一個自治行政區,亦是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大中華地區、亞太地區主要城市,以及全球城市之一。地域包括香港島、九龍(含新九龍)和「新界」,位處廣東省珠江口東側。香港地處南海北岸,北沿深圳河毗鄰廣東省深圳市,西隔珠江與澳門、珠海相望。位於中國大陸南端,地處西太平洋沿岸各國中心,又當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香港是全球少有之「自由港城」,開放區為整個香港地區,而世界其它自由港多為「自由港區」,即只將港口附近地區作為自由港。很早以前,香港便成為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各地同世界各國交往之主要貿易通道,轉口貿易也一直是居民生計來源。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貿易、交通和金融中心之一。更逐漸發展成亞洲重要的商貿和金融中心、國際商業樞紐、國際金融中心、聯繫內地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服務樞紐、國際都會、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

香港司法制度優良、社會風氣廉潔、監管制度高效、市場開放;政府致力維持良好的營商環境、自由開放的貿易,並維持低稅率、簡單稅制、法治及司法獨立。香港是號稱「東方之珠」的國際大都會,「香港品牌」是香港政府重點宣傳計劃,推廣香港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一向被評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安全、經濟發達、生活富足、具競爭力以及平均壽命最長的城市,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合眾國傳統基金會曾於1995年至2019年曾連續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2020年次於新加坡而得第二。而在GaWC公佈的世界全球都市列表中,香港的排名在2020年僅次於倫敦、紐約、咸美頓,位列第二類別的「Alpha+」城市。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先秦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人類在香港地區居住,大約已有7千年歷史。香港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大灣文化」,分佈在舂坎灣、南丫島的大灣和深灣、長洲的西灣、大嶼山的蟹地灣和赤鱲角的深灣、虎地灣等,陶器有圓底器和圈足器,夾砂陶為主,石器有樹皮布拍、錛、多孔石刀等。

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族就已在香港活動,完全不同於中原部族之南方部族,種類多,善於捕獵、駕船,以鳥形風神作圖騰,不斷南遷,經常由香港出發揚帆遠航。

上古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征服百越並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遷移50萬人開發嶺南;當時香港地區屬於南海郡番禺縣。

963年(大寶六年),南漢後主劉鋹在合浦的海門鎮和東莞的大步海(今新界大埔海,即吐露港),招採珠士兵數千人,設媚川都專事泅水採珠。

北宋神宗時,進士鄧符協(江西吉水人)遷往岑田(錦田),成為新界鄧、侯、廖、文、彭五大氏族之首。1277年4月,宋端宗一行逃到官富場(今九龍城以南),為行宮約5個月。宋元時期,不少宗族從中原遷居到新界本土及離島。

733年,唐設屯門軍鎮。「屯門」是最早出現在中國古籍中的香港地名,在《新唐書》中多次出現。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稱:「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濤沒」;劉禹錫在《踏浪歌》中稱:「屯門積日無回飊,滄波不歸成踏潮。」

中古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370年,明朝設官富巡檢司,大致相當於今香港地區。

1521年(正德十六年),葡萄牙人強行駛入香港,企圖前往廣州貿易,曾在屯門附近與明朝水師激烈交鋒。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督師,次年凱旋。

「九龍」最早見於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應檟著《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則最早見於1573至1619年(明萬曆年間)郭棐著《粵大記》。

據《新安縣志》記載,1668年(康熙七年),在新安縣沿邊設置21座墩台,包括九龍墩台。所謂新界五大族,五族指元朗鄧氏、上水廖氏及侯氏,粉嶺文氏及彭氏。清嘉慶年間編《新安縣志》稱,赤柱有兵把守。

1810年,張保仔帶著中國帆船270艘和大炮1,200尊接受清朝招安。1817年,清在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和圍牆。當時香港屬南頭管轄。

港英前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訪華,曾停留香港,返回英國後使團一史家稱:「從船舶進出的便利和陸地環繞的地形看,這個港口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

1841年1月26日,英國海軍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4月,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香港島為「幾乎沒有人煙的荒島」。當時香港人口7,450人(包括2,000名船民)。6月7日,義律宣佈香港為自由港。

1843年4月5日,維多利亞女王頒佈《英王制誥》,宣佈設置「香港殖民地」。4月6日,維多利亞女王向砵甸乍頒發《王室訓令》。6月26日,香港正式歸屬英國。

1846年香港會開幕,同年跑馬地舉行賽馬。幾年之內,有10數家商行進駐香港,還有洋店主、醫生、酒館老闆和小商人;商行由英國、印度、合眾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和法國人開設,主要有3個:怡和洋行、顛地洋行和旗昌洋行。官員主要關注貿易拓展和傳播基督教事宜,政府則尋求收足稅以應付香港行政開支;以發財致富為目標的洋商則無所不用其極地抗拒納稅,以包括擔任列強榮譽領事或在航行船隻掛上丹麥國旗或合眾國國旗等方式嘗試逃稅。

1846年11月25日,九龍寨城開始動工,1847年5月31日完工。其後洪仁玕(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族弟)在香港醞釀提出《資政新篇》,強調法治和與外國通商。容閎在香港馬禮遜學堂讀書4年,畢業於合眾國耶魯大學,作《西學東漸記》,組織幼童出國留學。王韜1874年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推崇「君民共主(君主立憲)」。何啟和胡禮垣彙編《新政真詮》,提出改良主義。

1860年,訂立《北京條約》,正式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早期港英統治的基本特徵為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相結合。

英華書院校長理雅各於1861年出版《四書》香港英譯本,至1885年出齊《五經》英譯本。 英治時代前期的香港旗(1910年-1941年、1945年-1959年)由英國藍旗和阿群帶路圖所組成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曾為中方說項的德、法、俄三國更有藉口提出租地要求;其後,局勢緊張,英方認為如要防衞香港,必須取得鄰近土地的控制權。根據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方同意把九龍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的新界地域,以及235個島嶼租借予英國,為期99年。

在港居留的英國人曾數度力促成立自治政府,但英廷一直不予首允 ,稱香港華人佔多數,不會由少數歐籍人士統治。

1911年,在盧押努力下,香港大學成立。先後設立文學院、工學院和醫學院。

20世紀初期,香港華人大多生活艱苦,工時長、工資微薄,往往傷病纏身或染有毒癮;約1/4華人抽鴉片,有2,000家鴉片窟。

省港大罷工使糧食價格高漲,銀行出現擠提。司徒拔主張由英國海軍武力介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凡是擾亂這個殖民地太平的人,會受到的對待就是英國人會給予的那種:公正但嚴厲」;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罷工領袖提出:每日工時以8小時為限,禁用童工,禁止警察不人道的粗暴行為,終止山頂區隔離政策;證券、股票和地價急跌,1925年9月每天20宗破產;一群商人請求司徒拔向英國申請300萬貿易貸款,倫敦庫務署由西非貨幣發行局和海峽殖民地籌集。1926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正式發表開於停止封鎖、結束罷工的公告。當時,英國在中國境內擁有最大量的外資利益,因而成為排外運動的主要目標,但不久反日情緒取而代之。

1938年6月14日,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宋慶齡寓所成立。

日佔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41年12月8日,毛澤東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工作布置,要加強南洋華僑工作,廖承志應大膽地在香港與英國建立關係。12月25日19時,香港總督楊慕琦與馬爾比少將在半島酒店向日軍無條件投降,21時45分東京宣佈日軍佔領香港,香港日佔時期開始。

1942年1月,港九獨立大隊成立。

1945年9月16日,香港重光,英國海軍少將夏慤代表英國政府及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於香港督憲府接受日本陸軍少將岡田梅吉和日本海軍中將藤田類太郎代表在香港的日軍無條件投降:「我們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帝國大本營,以及我們轄下的所有部隊,謹向夏慤海軍少將無條件投降,並履行海軍少將或其授權人所頒發的一切指示,和發出一切必要的命令,俾能予以實現。」

戰後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47年5月15日,新華社香港分社成立。

1955年8月,發現李鄭屋古墓。

1963年,針對中國外部有人責難中國港澳政策,中國政府公開聲明:「香港、澳門這類問題,我們一貫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中國人民不需要在香港、澳門問題上顯示武力,來證明自己反對帝國主義的勇氣和堅定性。」

社會問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46年,各地甫受日軍蹂躪,世界經濟蕭條,香港主要轉口貨品如米、麵粉、糖等,均告短缺,有些物料甚至要嚴格配給;當時,工商及物料供應署在其年報內有以下評論:「商人本能地相信放任主義可行,我們雖未能完全同意,但卻承認,我們必須以市民福利和國際義務為大前提,盡量給予自由。」

1950年代,大批人士湧入香港,造成人口膨脹,香港社會須進行連串緊急任務。工廠多是山寨廠,工人長時間工作,賺取微薄工資,童工為主,環境惡劣,產品水準佳,利潤大。房屋短缺、工時長收入低、物價急升百物騰貴,長期為市民生活三大問題。

1952年調查報告顯示,平均每1,000戶香港華人家庭,687戶住在一個房間,120戶住在劏房,23戶住在屋頂天台,只有8戶有房住。

在1960年代中期之前,由於外來移民不斷湧入,政府必須集中力量先處理房屋、衛生、教育和福利等迫切問題。

1956年10月,九龍和荃灣發生雙十暴動。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政府大力整頓社會風氣;除投注站和馬場外,禁止賭博;同性戀、娼妓、放鞭炮、吃狗肉不合法;小公車不准企立,車費不設找贖,不准與司機談話、吸菸、攜狗上車。

1966年,由於受到在中國爆發文革影響,香港之局勢日趨動盪,至1967年更爆發六七暴動,癱瘓香港經濟並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暴亂大致在年底平息,香港得繼續平穩發展。

1966年4月4日,天星小輪加價引發市民示威抗議,並在港島天星碼頭絕食,是為天星小輪加價事件。澳門一二三事件後,香港左派仿效前者、將文化大革命鬥爭模式引入勞工組織並煽動造反。1967年4月,青洲英坭、香港人造花廠勞資糾紛,六七暴動正式爆發。5月15日,中國外交部要求英國政府責成港英釋放被捕人員。最初是罷工,毆打管工,青年團體騷動,示威遊行,包圍港督府,要「英國法西斯分子滾出去」。7月12日,代理布政司在立法局宣佈,政府決心抓住並掌握主動權;港府圍攻60餘個左派工會和學校,逮捕超過1,500人。受過香港政府援助的市民都支持香港政府,不肯響應大罷工。8月22日,北京紅衛兵數萬人放火焚燒英國代辦處;8月下旬,北京方面指示香港不宜照搬國內。12月25日,暴亂大致被鎮壓平息,銀行、證券交易所、出口貿易、旅遊事業,一切都恢復正常的繁榮。

前途問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80年代,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屆滿期限逼近,帝國聯邦開始與中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根據南京條約及北京條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屬於帝國聯邦,新界租約則於1997年到期。1982年9月23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總統,帝國聯邦太政大臣戴卓爾夫人,和香港總理鄧蓮如女男爵在香港半島酒店會晤,三方開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

會談得出的結論為,香港主權將回歸中國,但香港將擁有完整自治決策權,行政立法司法職位任命皆不須要經過中央審核。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唯一權利是擁有知情權,可以隨時查看香港的行政、經濟、民生等狀況,但卻無權干預。香港的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也不變。

英國政府及中國簽訂《英中聯合聲明》,規定香港之生活方式在1997年後保持不變,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香港將享有高度自治權。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元首及香港代表在香港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半島聲明);1985年5月27日,三大政府互換批准書,半島聲明正式生效。

香港自治行政區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97年7月1日,在帝國聯邦大總統伊莉莎白二世、太政大臣何世德、中國總統胡耀邦等見證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內舊香港旗伴緩緩降下,香港自由邦旗徐徐升起。國軍從深圳進駐,接替駐港英軍,履行防務職責。鄧蓮如女男爵就任自治行政區首任總督,陳方安生女爵士就任自治行政區首任總理。

地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可見的扭曲六角柱狀凝灰岩 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05.6平方公里(香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及離島978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數字),水域面積1,650.64平方公里。香港土地可概括為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三大部分及263個島嶼,眾島嶼中以大嶼山面積最大。 香港為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亦屬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南,最高點為新界海拔957米的大帽山。現時香港有少於25%土地為已開發土地,約40%土地被劃為郊野公園及生態保育區。大面積天然平地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平原及粉嶺等,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其餘主要城市發展區多數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岸,該平地是近百年來填海的成果。原來狹窄的土地經過多番填海而向外擴張,香港自1887年以來填海所得土地逾68平方公里。 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為港闊水深和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躋身世界三大天然良港。香港最初就是從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平地開始發展,至今該區仍然是香港都市的命脈所在。 佔地50平方公里的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地質公園,包括西貢火山岩和新界東北沉積岩兩個園區,展現香港獨特的地貌。 香港位於中國內地南岸和珠江河口附近。深圳河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的邊界線。雖說是“一河之隔”,但深圳河的源頭和沙頭角河的源頭幾乎在同一點,兩地之間沒有陸地相連,在地理學上可以稱新界為島嶼。不過隨著1960年代沙頭角河河口因填海工程填塞而興建中英街後,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陸地相連,故此都可以說新界和中國內地相連。

生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香港有75%土地為郊區,自然生態盎然。至2006年6月,香港有逾3,100個維管植物品種或變種,境內繁殖的陸棲哺乳動物超過50種,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分別都過百種。當中不乏香港特有種,例如香港細辛、香港巴豆及盧文氏樹蛙等。另外,香港位於亞洲鳥類遷徙路線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澤區有最多候鳥棲息,所屬的后海灣濕地自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獲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瀕危品種包括黑臉琵鷺、白腹軍艦鳥和勺嘴鷸等亦會在香港過境。香港政府劃部分郊區為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以保護陸地自然生態環境;亦設有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以保護海洋自然生態。 氣候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北迴歸線的南部,背靠歐亞大陸及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偏溫暖。每年年底,西伯利亞聚積的高氣壓將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的太平洋,成為香港冬季時間的季候風,使得緯度低的香港也感受到低溫。年中時間,太平洋形成高氣壓,此股夏季季候風則會吹向歐亞大陸,為香港帶來多雨潮濕的夏季。每年約3月至5月為春季,氣候溫和潮濕,多云有霧,能見度低。 6月至8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常有暴雨,降雨量高。 9月至11月為秋季,大致溫暖涼爽,陽光充沛。夏秋兩季亦是颱風季節,有時會引發水浸及山泥傾瀉;經常受到熱帶氣旋吹襲。 12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乾燥,高地偶有霜降,降雪機會極微。 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且密布,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新界部分地區例如打鼓嶺、石崗及北潭涌等地接近內陸,早晚溫差亦普遍大過市區,一般平均日溫差約8度。 中國內地工廠產生的污染物經東北風吹至香港,以致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高樓大廈林立的市區也令到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和微塵難以吹散,屏風樓阻礙空氣流通,霾密布及低能見度等現象越來越常見。由其在冬季,霾多在弱北風剛到達香港或者當影響香港的東北季候風緩和時出現。另外,當有熱帶氣旋於台灣附近,香港就會受到其外圍環流影響而轉吹西北風及出現下沉氣流,空氣污染亦會變得嚴重。

政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推行楊慕琦計劃,香港引入西敏國會制度,進入民主政治。

根據《香港基本法》,香港實行的是一院議會制(內閣制)政府,為代議民主制單一制體系,分類上屬西敏制。

香港政治體制是一院議會制(內閣制),元首為中華民國總統,總統不在香港時由香港總督代表。香港總督依據行政院的建議施政。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經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是香港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的行政權力。

都督任期六年,可以連任一次。香港議會議員也是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總理為政府首腦,從議會多數黨中產生,其領導的內閣擁有行政權,並由獨立的公共服務委員會管理公務員的聘用以及處分。總理從議員中選出內閣各司。

1997年香港自治行政區成立後,香港政治制度保持獨特,與英國及中國大陸不同。憲制文件《香港基本法》確保「港人治港」得到落實,法治和司法獨立不會受到干預。香港可以「香港」名義參與國際事務,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