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大公南邑植校」:修訂間差異

移除 24 位元組 、​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imported>亨利代
imported>亨利代
第7行: 第7行:
1790年代,身為吏部員外郎的南邑植校由於和父親一樣,一直上書要求執行西化改革,也遭到了朝廷的冷落,官位一直得不到提升,更甚者有人說「蠻夷豈能論國事」,直接排擠了南邑植校,寫的奏摺也幾乎都被強制滯留,朝會時還被皇帝親軍擋在外面,理由僅僅是「北江公公子會使朕無法專心」。到了1799年,已經成為北江公的南邑植校決定撰寫辭呈,皇帝也相當高興地批准了。
1790年代,身為吏部員外郎的南邑植校由於和父親一樣,一直上書要求執行西化改革,也遭到了朝廷的冷落,官位一直得不到提升,更甚者有人說「蠻夷豈能論國事」,直接排擠了南邑植校,寫的奏摺也幾乎都被強制滯留,朝會時還被皇帝親軍擋在外面,理由僅僅是「北江公公子會使朕無法專心」。到了1799年,已經成為北江公的南邑植校決定撰寫辭呈,皇帝也相當高興地批准了。


1802年,安朝軍隊開始攻打明朝,皇帝明真宗下令兵部尚書北原公何西派員遞送詔令給南邑植校,下令南邑植校帶領旗下的勁旅北江鐵騎前去勤王,並開出事成後封其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為豐厚條件。然而,當時的北原公早已和安軍串通好了,就連派去遞送詔令的士兵也是北原公的親信。除了遞交詔令給南邑植校以外,也遊說南邑植校,讓南邑植校覺得明真宗已經無藥可救。於是便和使者約定好,會和安軍打一場假戰,順勢進入京城逼迫明真宗退位。最後與安軍裡應外合,逼迫明真宗退位。而在安朝統一後,安太祖施永真冊封南邑植校為築國大公及北江公爵,並官拜工部尚書(其後因北辰士祈改革而改稱為國家發展大臣),輔助何西進行現代化改革。
1802年,安朝軍隊開始攻打明朝,皇帝明真宗下令兵部尚書北原公何西派員遞送詔令給南邑植校,下令南邑植校帶領旗下的勁旅北江鐵騎前去勤王,並開出事成後封其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為豐厚條件。然而,當時的北原公早已和安軍串通好了,就連派去遞送詔令的士兵也是北原公的親信。除了遞交詔令給南邑植校以外,也遊說南邑植校,讓南邑植校覺得明真宗已經無藥可救。於是便和使者約定好,會和安軍打一場假戰,順勢進入京城逼迫明真宗退位。最後與安軍裡應外合,逼迫明真宗退位。而在安朝統一後,安太祖施永真冊封南邑植校為築國大公及北江公爵,並官拜工部尚書(其後因北辰士祈改革而改稱為工務尚書),輔助何西進行現代化改革。


== 安朝 ==
== 安朝 ==
第18行: 第18行:


=== 與宰相之位擦身而過 ===
=== 與宰相之位擦身而過 ===
北辰士祈任期末期,由於北辰士祈已經開始年老體衰,群臣開始提議盡快任命新宰相,並讓北辰士祈回鄉安養。此時的眾部大臣都被提及,尤其是國家發展大臣南邑植校因為主持帝國建設有功,且長年配合何西與北辰士祈的西化建設政策,所以擁有不小的呼聲。奈何保守派直言「築國大公雖有功,但依然無法抹滅他是蠻夷後代的事實。依照祖訓,蠻夷不得踏入朝堂。現在雖然放寬了,但我們依然要堅守這底線,不能讓蠻夷當內閣首腦。」因此,保守派與改革派發生衝突,最後安太祖為了平息紛爭,只能放棄讓南邑植校擔任下一任宰相,並且給予太子太保頭銜作為補償。隨後在1824年,北辰士祈於任內去世,安太祖也將何西招回擔任宰相。
北辰士祈任期末期,由於北辰士祈已經開始年老體衰,群臣開始提議盡快任命新宰相,並讓北辰士祈回鄉安養。此時的眾部大臣都被提及,尤其是工務尚書南邑植校因為主持帝國建設有功,且長年配合何西與北辰士祈的西化建設政策,所以擁有不小的呼聲。奈何保守派直言「築國大公雖有功,但依然無法抹滅他是蠻夷後代的事實。依照祖訓,蠻夷不得踏入朝堂。現在雖然放寬了,但我們依然要堅守這底線,不能讓蠻夷當內閣首腦。」因此,保守派與改革派發生衝突,最後安太祖為了平息紛爭,只能放棄讓南邑植校擔任下一任宰相,並且給予頭銜作為補償。隨後在1824年,北辰士祈於任內去世,安太祖也將何西招回擔任宰相。


=== 辭官 ===
=== 辭官 ===
匿名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