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寧歷史」:修訂間差異

移除 11 位元組 、​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33行: 第33行:
公元前1418年,大慶皇帝'''啟亞雅'''(慶寧語:'''Kiaya''')迎娶大寧女帝'''納亞拉'''(慶寧語:'''Nal'ara'''),正式統一中原上下帝國,建立首個大一統皇朝,定都文寧<ref>今山川都豚丘區附近,確切位置已不可考</ref>。
公元前1418年,大慶皇帝'''啟亞雅'''(慶寧語:'''Kiaya''')迎娶大寧女帝'''納亞拉'''(慶寧語:'''Nal'ara'''),正式統一中原上下帝國,建立首個大一統皇朝,定都文寧<ref>今山川都豚丘區附近,確切位置已不可考</ref>。


啟亞雅改國號為'''大晉帝國'''(慶寧語:'''Jina Tegake''',意思為統一帝國),是為晉大帝。晉大帝與皇后育有兩子,長子杰金亞雅後繼位為晉二帝,次子居樂亞雅則以前大寧皇帝頭銜'''何佳臣'''為姓,獲封'''[[堯國|堯]]''',承襲堯德氏族總帥並建立[[何佳臣家族]],為晉國權力最大的諸侯,地位及權力僅次於晉天子。
啟亞雅改國號為'''大晉帝國'''(慶寧語:'''Jina Tegake''',意思為統一帝國),是為晉大帝。晉大帝與皇后育有兩子,長子杰金亞雅後繼位為晉二帝,次子居樂亞雅則以前大寧皇帝頭銜'''何佳臣'''為姓,獲封'''王''',承襲堯德氏族總帥並建立[[何佳臣家族]],為晉國權力最大的諸侯,地位及權力僅次於晉天子。


晉大帝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448年死後,傳位於長子杰金亞雅,是為晉二帝。
晉大帝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448年死後,傳位於長子杰金亞雅,是為晉二帝。
第40行: 第40行:


* 晉二帝杰金亞雅:在位三十二年,前1416年死前傳位十子都部亞雅。
* 晉二帝杰金亞雅:在位三十二年,前1416年死前傳位十子都部亞雅。
* 晉三帝都部亞雅:在位六十年,使大晉勢達首個高峯。三帝因此創立[[封建制度(慶寧)|封建制度]],除國外,其餘疆域劃分為七國,由三帝的同胞兄弟統治。七大諸侯分別為劉爵介虎亞雅([[夜靜劉氏]]始祖)、盧爵蘭德亞雅([[北靖盧氏]]始祖)、江爵鄂霍亞雅([[川野江氏]]始祖)、李爵蒂瓦亞雅([[千城李氏]]始祖)、郭爵上真亞雅([[成川郭氏]]始祖)、陳爵冠慈亞雅([[北海陳氏]]始祖)和施爵御成亞雅([[海崎施氏]]始祖)。
* 晉三帝都部亞雅:在位六十年,使大晉勢達首個高峯。三帝因此創立[[封建制度(慶寧)|封建制度]],除國外,其餘疆域劃分為七國,由三帝的同胞兄弟統治。七大諸侯分別為劉爵介虎亞雅([[夜靜劉氏]]始祖)、盧爵蘭德亞雅([[北靖盧氏]]始祖)、江爵鄂霍亞雅([[川野江氏]]始祖)、李爵蒂瓦亞雅([[千城李氏]]始祖)、郭爵上真亞雅([[成川郭氏]]始祖)、陳爵冠慈亞雅([[北海陳氏]]始祖)和施爵御成亞雅([[海崎施氏]]始祖)。
* 晉四帝慧閔亞雅:在位十八年,前1338年突暴斃,生前未立繼承人,引皇位爭奪之戰,終二子道迪亞雅在王支持下勝出。晉代中期,太師已成為晉國僭主,表面上晉天子仍為晉國皇帝,太師僅給予建議。然而,太師實際上卻獨攬大權,並獲天子尊為仲父。
* 晉四帝慧閔亞雅:在位十八年,前1338年突暴斃,生前未立繼承人,引皇位爭奪之戰,終二子道迪亞雅在王支持下勝出。晉代中期,太師已成為晉國僭主,表面上晉天子仍為晉國皇帝,太師僅給予建議。然而,太師實際上卻獨攬大權,並獲天子尊為仲父。
* 晉五帝道迪亞雅:在位六十九年,五帝登基後,為報答其靠山王而冊封其為太師。自此王權力更上一層樓。前1269年死前傳位十子吉樺亞雅。
* 晉五帝道迪亞雅:在位六十九年,五帝登基後,為報答其靠山王而冊封其為太師。自此王權力更上一層樓。前1269年死前傳位十子吉樺亞雅。
* 晉六帝吉樺亞雅:僅在位九年,便在前1260年因病而逝,死前傳位八子健文亞雅。
* 晉六帝吉樺亞雅:僅在位九年,便在前1260年因病而逝,死前傳位八子健文亞雅。
* 晉七帝健文亞雅:在位六十六年。由於七帝年少繼位,太師王成為晉國僭主。表面上七帝仍為晉國皇帝,太師僅給予建議。然而,太師實際上卻獨攬大權,並獲七帝尊為仲父。前1194年死前傳位十八子永賢亞雅。
* 晉七帝健文亞雅:在位六十六年。由於七帝年少繼位,太師王成為晉國僭主。表面上七帝仍為晉國皇帝,太師僅給予建議。然而,太師實際上卻獨攬大權,並獲七帝尊為仲父。前1194年死前傳位十八子永賢亞雅。
* 晉八帝永賢亞雅:在位二十八年,荒淫無道,使晉國勢衰敗,故在前1166年被其侄子錫寧亞雅所殺。錫寧亞雅又自稱為帝。八帝年間部分地方權貴不滿中央政府年年增加稅款而率領部下離開中原至蠻夷之地,成為北夷牧民、南港漁民,東域獵戶,中原人稱'''三夷'''。
* 晉八帝永賢亞雅:在位二十八年,荒淫無道,使晉國勢衰敗,故在前1166年被其侄子錫寧亞雅所殺。錫寧亞雅又自稱為帝。八帝年間部分地方權貴不滿中央政府年年增加稅款而率領部下離開中原至蠻夷之地,成為北夷牧民、南港漁民,東域獵戶,中原人稱'''三夷'''。
* 晉九帝錫寧亞雅:在位七十年,行仁政,前1096年死前傳位二十六子馳端亞雅。
* 晉九帝錫寧亞雅:在位七十年,行仁政,前1096年死前傳位二十六子馳端亞雅。
第50行: 第50行:
* 晉十一帝福定亞雅:在位五十二年,前1018年死前傳位三子慶興亞雅。
* 晉十一帝福定亞雅:在位五十二年,前1018年死前傳位三子慶興亞雅。
* 晉十二帝慶興亞雅:在位三十二年,不理政事,前986年死前傳位四子旋明亞雅。
* 晉十二帝慶興亞雅:在位三十二年,不理政事,前986年死前傳位四子旋明亞雅。
* 晉十三帝旋明亞雅:在位第十四年,前972年駕崩。由於旋明亞雅無子,大晉帝位無人繼承,晉國因此被[[國|]]、[[劉國|劉]]、[[盧國|盧]]、[[江國|江]]、[[李國|李]]、[[郭國|郭]]、[[陳國|陳]]、[[施國|施]]八大諸侯國瓜分,史稱「八家分晉」,戰國時期正式開始,晉朝滅亡。
* 晉十三帝旋明亞雅:在位第十四年,前972年駕崩。由於旋明亞雅無子,大晉帝位無人繼承,晉國因此被[[國|]]、[[劉國|劉]]、[[盧國|盧]]、[[江國|江]]、[[李國|李]]、[[郭國|郭]]、[[陳國|陳]]、[[施國|施]]八大諸侯國瓜分,史稱「八家分晉」,戰國時期正式開始,晉朝滅亡。


== 戰國時代(公元前972年至公元前602年) ==
== 戰國時代(公元前972年至公元前602年) ==
第58行: 第58行:
戰國初期中原由八大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諸侯國內外動盪,社會極不穩定。
戰國初期中原由八大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諸侯國內外動盪,社會極不穩定。


八大侯國互相兼併,盧國和李國相繼被消滅,封地被其他六家瓜分。以國為首的施、郭、江四國聯盟,於前900年合兵攻盧陳國,並在陳滅後瓜分了陳國的全部土地,史稱四國滅陳。到了公元前九世紀中期,剩下、劉、江、郭、施五大國。除已為王爵的以外的四大國爵相繼稱王,被稱為戰國五王。五大王國為了凸顯自己與晉國的差別,相繼建立了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
八大侯國互相兼併,盧國和李國相繼被消滅,封地被其他六家瓜分。以國為首的施、郭、江四國聯盟,於前900年合兵攻盧陳國,並在陳滅後瓜分了陳國的全部土地,史稱四國滅陳。到了公元前九世紀中期,剩下、劉、江、郭、施五大國。除已為王爵的以外的四大國爵相繼稱王,被稱為戰國五王。五大王國為了凸顯自己與晉國的差別,相繼建立了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


公元前七世紀,北方的北江汗國完全吞併劉國,東域三國又連年攻伐中原東部的江國。為抵禦蠻夷的進一步入侵,四大國結成'''義旦聯盟'''(慶寧語:'''Yidan''';意思為同盟)繼續與兩蠻戰鬥。多年戰爭後,義旦聯盟與大蒼帝國以及東域三國在公元前602年簽訂拉麼河之盟,自此,從此八國的和平局面長達三百餘年,直至前276年大義滅亡。
公元前七世紀,北方的北江汗國完全吞併劉國,東域三國又連年攻伐中原東部的江國。為抵禦蠻夷的進一步入侵,四大國結成'''義旦聯盟'''(慶寧語:'''Yidan''';意思為同盟)繼續與兩蠻戰鬥。多年戰爭後,義旦聯盟與大蒼帝國以及東域三國在公元前602年簽訂拉麼河之盟,自此,從此八國的和平局面長達三百餘年,直至前276年大義滅亡。
第84行: 第84行:
公元前602年,義旦聯盟在簽訂拉麼河之盟後,組成'''大義帝國''',成為歷史上首個聯邦君主制國家,四大國王輪流擔任皇帝。
公元前602年,義旦聯盟在簽訂拉麼河之盟後,組成'''大義帝國''',成為歷史上首個聯邦君主制國家,四大國王輪流擔任皇帝。


義大帝漢和亞雅:原為王,在位三十六年,在位期間恢復晉代禮法,主張與民休息、清靜無為。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其統治下中原歌舞昇平。前566年死後傳位江王曼大亞雅。
義大帝漢和亞雅:原為王,在位三十六年,在位期間恢復晉代禮法,主張與民休息、清靜無為。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其統治下中原歌舞昇平。前566年死後傳位江王曼大亞雅。


義二帝曼大亞雅:在位十二年。前554年死後傳位郭王達斯亞雅。
義二帝曼大亞雅:在位十二年。前554年死後傳位郭王達斯亞雅。
第90行: 第90行:
義三帝達斯亞雅:在位四年,前550年因天花病逝,傳位施王德歐亞雅。
義三帝達斯亞雅:在位四年,前550年因天花病逝,傳位施王德歐亞雅。


義四帝德歐亞雅:在位六十八年,訂下國策重文抑武,推崇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前482年年因天花病逝,傳位王虎將亞雅。
義四帝德歐亞雅:在位六十八年,訂下國策重文抑武,推崇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前482年年因天花病逝,傳位王虎將亞雅。


義五帝虎將亞雅:在位七十二年。在位期間宣稱獲得先祖雙帝大神感召,自封北原大祭司,建立萬和教會,使萬和教從無統一組織制度及神學教義體系的傳統信仰變成有組織架構的教會,亦正式將萬和教定為國教。北原大祭司作為萬和教會的第一位大祭司,享有各地教會的領袖地位,萬和教會亦從虎將亞雅開始一脈相承,以北原大祭司主教為普世教會。前410年臨終前將帝位傳位年僅5歲的江王馬哈亞雅,並將北原大祭司及王之位傳予兒子呢惹亞雅。自此王一脈實際上控制了江兩大王國以及國教教會,成為大義四王室中最強大的家族,帝國的真正主宰者。
義五帝虎將亞雅:在位七十二年。在位期間宣稱獲得先祖雙帝大神感召,自封北原大祭司,建立萬和教會,使萬和教從無統一組織制度及神學教義體系的傳統信仰變成有組織架構的教會,亦正式將萬和教定為國教。北原大祭司作為萬和教會的第一位大祭司,享有各地教會的領袖地位,萬和教會亦從虎將亞雅開始一脈相承,以北原大祭司主教為普世教會。前410年臨終前將帝位傳位年僅5歲的江王馬哈亞雅,並將北原大祭司及王之位傳予兒子呢惹亞雅。自此王一脈實際上控制了江兩大王國以及國教教會,成為大義四王室中最強大的家族,帝國的真正主宰者。


義六帝馬哈亞雅:雖在位六十年,卻一直是王及教廷的傀儡。前350年在寢宮鬱鬱而終。而原繼承人郭王寧寧亞雅因較為年長不易控制而被教廷暗殺,因此帝位由寧寧亞雅之子,尚在襁褓中的胡惹亞雅繼承。
義六帝馬哈亞雅:雖在位六十年,卻一直是王及教廷的傀儡。前350年在寢宮鬱鬱而終。而原繼承人郭王寧寧亞雅因較為年長不易控制而被教廷暗殺,因此帝位由寧寧亞雅之子,尚在襁褓中的胡惹亞雅繼承。


義七帝胡惹亞雅:在位70年,
義七帝胡惹亞雅:在位70年,
2,4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