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都大學」: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7行: 第7行:
截止至2020年10月,四都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13位菲爾茲獎得主 、6位圖靈獎得主。 另有23位普立茲獎得主在景大工作或學習過。
截止至2020年10月,四都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13位菲爾茲獎得主 、6位圖靈獎得主。 另有23位普立茲獎得主在景大工作或學習過。


該校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
該校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由22所獨立學院及10所學部組成。各個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部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四都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亞瑟區亞瑟鎮。四都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


由22立學院及10所部組成各個獨立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自己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部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負責編制給予學術指引四都大並沒獨立於城鎮主校區大樓和施散見整個亞瑟區亞瑟鎮四都大作為跨領域的綜合大,其以法律學、治學、教、工程、會計學、命科學及見長
== 歷史 ==
 
=== 盛烏聖學宮 ===
四都大學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前470年,由萬和大教會設立的'''盛烏聖學宮'''。這學宮是萬和大教會在慶寧大陸上建的第一座高等教育府,最初的宗旨是培養高級祭司,負責解讀聖典、主持宗教儀式以及推動萬和教神學思想的發展。盛烏聖宮的誕生,標誌著萬和教在慶寧大陸的擴展與宗教思想的正式體系化
 
當時教會權力極大,術機構的設立往往與宗教勢力的擴展密切相關。萬和大教會了確保宗教教義的正統性與傳播,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培養精英祭司,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因此,盛烏聖學宮的設立不僅是宗教事業的一部分,更是一個深具長遠目標的術機構
 
聖學宮設立之初設置十分簡單,初期只少數的學生教職員,主要由教會的高級神職人員負責。學科內容圍繞神學、儀式、哲學、天文以歷法等領域,所有的教育內容都圍繞萬和教的核心思想進行。學宮設立之初,僅招收來自貴族家庭的子弟以及經教會認可的學徒,並且在當時的慶寧社會中,學宮的學術地位非常崇高,能夠進入學宮的學者往往被視為極其優秀的知識分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盛烏聖宮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多學科高等學府逐步擴展並開了不同的學院與學科這些學院不僅在神和宗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也開始在其他領域中取得重要成就。至景朝年間,盛烏聖學宮已有典院、監天院、算、治學禮律院五大學院。
 
==== 典學院 ====
典學院是盛烏聖學宮最早設立的學院之一,專門負責解讀萬和的聖典並培養高級神職人員。院的重點在於經文的精確詮釋,學生需深入習經典及其他宗教文獻,掌握聖經的語言結構其內在精神。典院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對宗教的傳播,也在於它對當時社會倫理與道德價值觀的深刻影響


== 歷史 ==
典學院的教學方法以經典詮釋為核心,強調對聖典的歷史背景、語言文字和內涵的多角度理解。隨著學宮發展,典學院開始吸納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學者,促進了慶寧大陸的宗教與哲學思想交流。典學院學生在宗教領域內的成就,對萬和教的傳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 監天院 ====
監天院的設立標誌著盛烏聖學宮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開端。學院專門研究天文學、宇宙學以及自然法則,並對天象的觀察與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學院的學者根據當時的天象進行細緻的記錄與分析,提出了許多天文現象的解釋,並且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監天院的學者對於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天氣變化以及地球與天體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較為完善的天文學理論。儘管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與現代相提並論,但監天院的研究成果在當時已經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並對其他學院的研究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 算學院 ====
算學院是專注於數學和邏輯學研究的學院,開設的課程包括算術、幾何學、統計學等。該院的學者不僅研究數學的基本理論,還探索數學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如天文學、工程學等。算學院的成立促進了數學理論的發展,並且為慶寧大陸的技術進步提供了理論支持。
 
在這一時期,算學院的研究焦點之一是數學與哲學的結合。數學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具體的計算問題,更是一種理解宇宙與自然界規律的工具。學院的數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邏輯推理與幾何學研究,並且與其他學院的學者進行了跨學科的合作,這些合作為後來的科學革命提供了基礎。
 
==== 治學院 ====
治學院負責研究草藥學、解剖學及基礎醫學,並致力於發展治療技術。學院內的研究者針對當時常見的疾病進行了大量的草藥治療研究,並且對人體解剖學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雖然當時的醫學知識還處於萌芽階段,但治學院的學者們已經開始對人體結構、疾病病因以及治療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
 
治學院的學者們開發了許多草藥處方,並將這些知識傳播到其他地區。學院內的研究成果對慶寧大陸的醫學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並且影響了後來的醫學教育與治療實踐。
 
==== 禮律院 ====
禮律院,是盛烏聖學宮中最具影響力的學院之一。它不僅是慶寧古代法律體系的創立者,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學院之一。禮律院的核心工作是編撰《禮律大典》,並對慶寧古代的法律體系進行了系統化整理。該院的學者不僅致力於法律理論的研究,還積極參與法律實踐,為慶寧的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
 
禮律院的成立和發展,促進了慶寧社會法治意識的覺醒。隨著《禮律大典》的編纂,慶寧的法律系統變得更加完善與規範,成為東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法律體系之一。這一體系強調判例法和成文法的結合,使得慶寧的法律既穩定又具彈性,能夠適應各種社會變化。
 
=== 聖佐治神學院 ===
聖佐治神學院(St. George's College),最初建立於1772年,剛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咸美頓城,由總督咸美頓勳爵命令設立,目的是為了培養當地的基督教牧師、神學家與教士,並負責傳播基督宗教的教義,並為英國殖民政府提供宗教支持。聖佐治神學院的創立,是英國殖民政策的一部分,旨在加強基督宗教的傳播,並幫助殖民政府鞏固其統治地位。該神學院的設立,標誌著基督教的進一步傳入慶寧大陸,並逐步改變當地的文化面貌。
 
聖佐治神學院在創立初期,主要面對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一個有數千年傳統思想的社會中推廣基督教。由於基督教與當地的宗教觀念存在巨大差異,聖佐治神學院不僅需要教育學生理解基督教的基本教義,還需要面對當地人對外來宗教的排斥與疑慮。
 
最初,聖佐治神學院的課程設置較為簡單,主要集中於基督教神學、聖經研究和宗教儀式等基本領域。學院的教學內容強調基督教教義的正統性,並訓練神職人員如何在傳播基督教的過程中,維持宗教儀式的規範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學院開始逐漸拓展其學術範疇,除了基督教神學外,也開始設立一些與西方文化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引入,對當地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18世紀末,聖佐治神學院開始逐漸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學生,尤其是來自慶寧其他地區,對基督教有興趣的貴族家族。隨著學院的規模擴大,課程設置也開始多元化,除了基礎的宗教課程外,學院還開始設立西洋哲學、語言學、歷史等學科,以適應學生對西方知識的需求。這一階段,聖佐治神學院的學術體系逐步向西方大學的模式靠攏,並開始重視學術研究與知識創新。


=== 早期 ===
聖佐治神院的設立不僅是為了培養宗教領袖,更有著強烈政治與文化目的。大英帝國的殖民政府希望通過基督宗教的傳播來促進當地的社會秩序文化認同,並通過神學育,建起一批對英國政府忠誠精英群體。因此,佐治神院在教學中不僅強調基督教的宗教信仰,還注重英國的殖民價值觀對當地的社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都大起源於前470年設立的盛烏聖學宮是萬會所設立的第一所聖學專為教培養高級祭司而設


公元1772年聖學宮所在咸美頓割讓予大英,總督咸美頓勒令聖學宮改為聖佐神學院,為殖民培養神職人員傳播基督
在學院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強調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外英國文化、歷史與政治觀念也被大量引入課程中。這樣的文化輸出,對當時的慶寧大陸社會產生了長期的影響,尤其是在教育、法律及政治領域,基督教的教義與英國的政體制逐步融入當地的文化結構。儘管當的社會仍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隨著間的推移,基督教的思想與儒家思想逐漸交融,並產生了特殊的社會現象


=== 四都大學 ===
1794年,北原公何西繼承爵位後,向明真宗提出要在大明建立一所英式大學。不過,當時明真宗認為所謂的西方學問只是奇技淫巧,有關計劃也遭到擱置。1802年,[[希望帝國]]開國後,當時因永祚帝推行洋化政策,重點之一為教育改革,引入西式學制和課程內容。因此在1802年,已成慶寧宰相的護國大公何西便向殖民地政府提議將聖佐治神學院擴建並升格為大學,建立慶寧大陸最早提供西式教育的大學四都大學。同時,何西以重金聘請母校英國牛津大學和威辛頓大學的教授到新大學教書。
1794年,北原公何西繼承爵位後,向明真宗提出要在大明建立一所英式大學。不過,當時明真宗認為所謂的西方學問只是奇技淫巧,有關計劃也遭到擱置。1802年,[[希望帝國]]開國後,當時因永祚帝推行洋化政策,重點之一為教育改革,引入西式學制和課程內容。因此在1802年,已成慶寧宰相的護國大公何西便向殖民地政府提議將聖佐治神學院擴建並升格為大學,建立慶寧大陸最早提供西式教育的大學四都大學。同時,何西以重金聘請母校英國牛津大學和威辛頓大學的教授到新大學教書。



於 2025年2月6日 (四) 18:41 的最新修訂

四都大學
University of Shido
校訓 Ubi scientia, ibi magister(拉丁文)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中文)
創建時間 1802年
學校類型 私立研究型學院聯邦制大學
捐贈基金 四都大學基金(慶寧元6000億元)
校監 第七代北原公爵何禮臣親王
教師人數 6,945人
職工人數 14,500人
學生人數 25,103人
大學部人數 11,304人
研究生人數 13,799人
校區  慶寧四都府咸美頓亞瑟區本部校區
 慶寧四都府咸美頓中央區醫學校區
總面積 本部300英畝
醫學校區15英畝
其它資產5,000英畝
校隊 Division I (45支校隊)
代表色 四都紅
別稱 景大、UShido
吉祥物 獅子(Lion)
檔案:UShido.png

四都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Shido;簡稱:UShido;勳銜:Shd),簡稱景大,是四都府的一所世界頂級私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四都大學起源於前470年設立的盛烏聖學宮,是萬和大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所聖學宮,專為教會培養高級祭司而設。公元1772年,聖學宮所在的咸美頓被割讓予大英帝國,總督咸美頓勒令聖學宮改為聖佐治神學院,為殖民地培養神職人員,同時傳播基督宗教。1802年,何西從殖民地政府購買聖佐治神學院,並擴建校舍,建立慶寧大陸最早提供西式教育的大學四都大學。自創辦以來,四都大學常年位列各大學排行榜世界前十。

四都大學1802年由希望帝國開國功臣護國大公何西創辦,包括大學學院以及由十個學術部門組成,並擁有約11,304名學士生和13,799名研究生。 四都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

四都大學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在眾多領域均開創了「四都學派」,其中包括著名的「四都經濟學派」和「四都法學派」。 四都大學還是法律經濟學的先驅者,是經濟學、社會學、法學、人類學等學科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學中心之一。大批政治家及商界大班誕生於景大。

截止至2020年10月,四都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13位菲爾茲獎得主 、6位圖靈獎得主。 另有23位普立茲獎得主在景大工作或學習過。

該校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由22所獨立學院及10所學部組成。各個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部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四都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亞瑟區亞瑟鎮。四都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盛烏聖學宮[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四都大學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前470年,由萬和大教會設立的盛烏聖學宮。這所學宮是萬和大教會在慶寧大陸上建立的第一座高等教育學府,最初的宗旨是培養高級祭司,負責解讀聖典、主持宗教儀式以及推動萬和教神學思想的發展。盛烏聖學宮的誕生,標誌著萬和教在慶寧大陸的擴展與宗教思想的正式體系化。

當時教會權力極大,學術機構的設立往往與宗教勢力的擴展密切相關。萬和大教會為了確保宗教教義的正統性與傳播,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培養精英祭司,並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因此,盛烏聖學宮的設立不僅是宗教事業的一部分,更是一個深具長遠目標的學術機構。

聖學宮設立之初設置十分簡單,初期只有少數的學生和教職員,主要由教會的高級神職人員負責授課。學科內容圍繞神學、儀式、哲學、天文以及歷法等領域,所有的教育內容都圍繞萬和教的核心思想進行。學宮設立之初,僅招收來自貴族家庭的子弟以及經教會認可的學徒,並且在當時的慶寧社會中,學宮的學術地位非常崇高,能夠進入學宮的學者往往被視為極其優秀的知識分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盛烏聖學宮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多學科的高等學府,逐步擴展並開設了不同的學院與學科。這些學院不僅在神學和宗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也開始在其他學科領域中取得重要成就。至景朝年間,盛烏聖學宮已有典學院、監天院、算學院、治學院、禮律院五大學院。

典學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典學院是盛烏聖學宮最早設立的學院之一,專門負責解讀萬和教的聖典並培養高級神職人員。學院的重點在於經文的精確詮釋,學生需深入學習經典及其他宗教文獻,掌握聖經的語言結構及其內在精神。典學院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對宗教的傳播,也在於它對當時社會倫理與道德價值觀的深刻影響。

典學院的教學方法以經典詮釋為核心,強調對聖典的歷史背景、語言文字和內涵的多角度理解。隨著學宮發展,典學院開始吸納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學者,促進了慶寧大陸的宗教與哲學思想交流。典學院學生在宗教領域內的成就,對萬和教的傳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監天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監天院的設立標誌著盛烏聖學宮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開端。學院專門研究天文學、宇宙學以及自然法則,並對天象的觀察與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學院的學者根據當時的天象進行細緻的記錄與分析,提出了許多天文現象的解釋,並且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監天院的學者對於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天氣變化以及地球與天體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較為完善的天文學理論。儘管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與現代相提並論,但監天院的研究成果在當時已經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並對其他學院的研究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算學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算學院是專注於數學和邏輯學研究的學院,開設的課程包括算術、幾何學、統計學等。該院的學者不僅研究數學的基本理論,還探索數學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如天文學、工程學等。算學院的成立促進了數學理論的發展,並且為慶寧大陸的技術進步提供了理論支持。

在這一時期,算學院的研究焦點之一是數學與哲學的結合。數學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具體的計算問題,更是一種理解宇宙與自然界規律的工具。學院的數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邏輯推理與幾何學研究,並且與其他學院的學者進行了跨學科的合作,這些合作為後來的科學革命提供了基礎。

治學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治學院負責研究草藥學、解剖學及基礎醫學,並致力於發展治療技術。學院內的研究者針對當時常見的疾病進行了大量的草藥治療研究,並且對人體解剖學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雖然當時的醫學知識還處於萌芽階段,但治學院的學者們已經開始對人體結構、疾病病因以及治療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

治學院的學者們開發了許多草藥處方,並將這些知識傳播到其他地區。學院內的研究成果對慶寧大陸的醫學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並且影響了後來的醫學教育與治療實踐。

禮律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禮律院,是盛烏聖學宮中最具影響力的學院之一。它不僅是慶寧古代法律體系的創立者,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學院之一。禮律院的核心工作是編撰《禮律大典》,並對慶寧古代的法律體系進行了系統化整理。該院的學者不僅致力於法律理論的研究,還積極參與法律實踐,為慶寧的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

禮律院的成立和發展,促進了慶寧社會法治意識的覺醒。隨著《禮律大典》的編纂,慶寧的法律系統變得更加完善與規範,成為東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法律體系之一。這一體系強調判例法和成文法的結合,使得慶寧的法律既穩定又具彈性,能夠適應各種社會變化。

聖佐治神學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聖佐治神學院(St. George's College),最初建立於1772年,剛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咸美頓城,由總督咸美頓勳爵命令設立,目的是為了培養當地的基督教牧師、神學家與教士,並負責傳播基督宗教的教義,並為英國殖民政府提供宗教支持。聖佐治神學院的創立,是英國殖民政策的一部分,旨在加強基督宗教的傳播,並幫助殖民政府鞏固其統治地位。該神學院的設立,標誌著基督教的進一步傳入慶寧大陸,並逐步改變當地的文化面貌。

聖佐治神學院在創立初期,主要面對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一個有數千年傳統思想的社會中推廣基督教。由於基督教與當地的宗教觀念存在巨大差異,聖佐治神學院不僅需要教育學生理解基督教的基本教義,還需要面對當地人對外來宗教的排斥與疑慮。

最初,聖佐治神學院的課程設置較為簡單,主要集中於基督教神學、聖經研究和宗教儀式等基本領域。學院的教學內容強調基督教教義的正統性,並訓練神職人員如何在傳播基督教的過程中,維持宗教儀式的規範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學院開始逐漸拓展其學術範疇,除了基督教神學外,也開始設立一些與西方文化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引入,對當地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18世紀末,聖佐治神學院開始逐漸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學生,尤其是來自慶寧其他地區,對基督教有興趣的貴族家族。隨著學院的規模擴大,課程設置也開始多元化,除了基礎的宗教課程外,學院還開始設立西洋哲學、語言學、歷史等學科,以適應學生對西方知識的需求。這一階段,聖佐治神學院的學術體系逐步向西方大學的模式靠攏,並開始重視學術研究與知識創新。

聖佐治神學院的設立不僅是為了培養宗教領袖,更有著強烈的政治與文化目的。大英帝國的殖民政府希望通過基督宗教的傳播,來促進當地的社會秩序和文化認同,並通過神學教育,建立起一批對英國政府忠誠的精英群體。因此,聖佐治神學院在教學中不僅強調基督教的宗教信仰,還注重英國的殖民價值觀,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學院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強調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外,英國的文化、歷史與政治觀念也被大量引入課程中。這樣的文化輸出,對當時的慶寧大陸社會產生了長期的影響,尤其是在教育、法律及政治領域,基督教的教義與英國的政治體制逐步融入當地的文化結構。儘管當地的社會仍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的思想與儒家思想逐漸交融,並產生了特殊的社會現象

四都大學[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794年,北原公何西繼承爵位後,向明真宗提出要在大明建立一所英式大學。不過,當時明真宗認為所謂的西方學問只是奇技淫巧,有關計劃也遭到擱置。1802年,希望帝國開國後,當時因永祚帝推行洋化政策,重點之一為教育改革,引入西式學制和課程內容。因此在1802年,已成慶寧宰相的護國大公何西便向殖民地政府提議將聖佐治神學院擴建並升格為大學,建立慶寧大陸最早提供西式教育的大學四都大學。同時,何西以重金聘請母校英國牛津大學和威辛頓大學的教授到新大學教書。

1802年12月3日,四都大學正式開辦。何西於開學典禮上表示,本校畢業生將能把在校內和宿舍裏受訓期間學習到人生觀、責任感和理想在希望帝國全國散播,並在西方的自由制度下成長,享受着與西方大學為伍的好處,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和威信,為希望帝國的大學樹立一個榜樣。初建的四都大學包括西醫學院,工學院和文學院等四所學部。第一屆學生99人。開辦之初學生都是本地富商和士紳子弟,學制為四年(醫科五年),而且全部學生都是男寄宿生。初期,本部大樓集全校一切設施於一身,有辦公室、課室、圖書館、醫療室等。

由於學生宿舍宿位及設施供不應求,在其他學院未落成前,本部大樓的頂層甚至用作學生宿舍。因此1805年,時任校長創辦第二所學院新學院(New College),原大學全體師生則為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成員,四都大學正式引入書院聯邦制。

1812年,四都大學迎來10週年紀念,慶寧皇帝、慶寧聖公會、何佳臣家族、以及四大異人家族因此各自捐贈10萬慶寧元創辦一所以自己命名的學院。

1840年,施永德獲封四都親王,因此捐贈25萬慶寧元創辦卡萊爾學院。

1886年,北辰緒勳爵夫人何士素逝世,其於遺囑中遺贈50萬慶寧元予四都大學創辦北辰夫人學院Lady Baquson College),為四都大學的第一個全女生學院,自此女生亦可入讀四都大學(此前唯一入讀四都大學的女性為仁淑皇后南邑生涵)。

組織與行政架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四都大學的校訓是「Ubi scientia, ibi magister」,意思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四都大學為學院聯邦制,因此行政架構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較為陌生。大學由各個獨立學院 (College) ,及以校長為首的中央行政機關組合而成。學院享有很大的自治權,如他們有權調整開支及管理自己的資產等,同時會獨立招收來自於各個學術領域的學生,為學生安排住宿及安排每週的輔導課程。

學部 (School) 則是負責統整學術研究及教育,並由學系 (Faculty)直接負責進行。各個學部及相關部門均位於大學本部,並不隸屬任何一所學院。他們安排教職員負責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不過,所有學部教職員也會挑選進入自己喜歡的學院,成為學院成員。每所學院學堂均囊括來自不同學術圈的成員。

四都大學的設施,如圖書館分為三種類型:一類由大學提供(何佳臣圖書館);二類由學部及學系提供(如英文系的圖書館);最後一類則由學院自己開辦(這類均為跨學科圖書館,通常被稱為藏書庫(Archives))。

中央行政機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學的會眾(Congregation)由學校各學術及行政人員組成,成員亦包括所有的大學畢業生(此乃終生身份)。其負責商討及正式頒發由大學評議會所草議的政策,並擁有最終的立法權力。雖然四都大學的正式領袖是其校監(Chancellor),但此職位並不介入學校的日常事務。其只負責監察學校的行政。真正處理學校行政事務的主領,為大學校長(Vice-chancellor)。而大學目前也有4位副校長(Pro vice-chancellors),專門負責教育、研究、學校計劃及資源分配、學校發展及對外事務和人事及平等機會五大範疇的監督。大學評議會(University Council)負責政策與行政事務,成員包括校長及所有由會眾所選出來的學術部門的首長,學生會則為評議會的監察者。這種的民主中央行政架構全球僅有牛津、劍橋以及四都大學三所大學特有。

另外,眾學院每年會輪流選出兩名學監(Proctors),作為額外的巡視官。他們負責檢察大學所有的成員是否按照規令行事,查看學校各個行政會議是否按照合法的程序進行,另也負責學生的秩序及福利。

四都大學眾多學術部門被歸入六大學部內,分別為文學部、理學部、醫學部、社學部、法學部和商學部。大學的教授獲稱為「法定教職員」,他們決定著大學(特別是研究生)課程的發展。

學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作為四都大學的學生或教職員,每人必定是其中一所學院的成員。大學共有22所學院(Colleges),他們負責管轄自己的學生,並有各自的組織架構及學生活動安排。 不是所有的書院都取錄任何主修課程的學生,不過一般所涉領域都很廣。

22所學院分別為:

  1. 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1802年創辦,1805年組成學院
  2. 新學院(New College):1805年創辦
  3. 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1812年創辦
  4. 皇家學院(Imperial College):1812年創辦
  5. 何佳臣學院(Hokyeson College):1812年創辦
  6. 懷特學院(White College):1812年創辦
  7. 丹拿學院(Tanner College):1812年創辦
  8. 阿丁頓學院(Addington College):1812年創辦
  9. 咸美頓學院(Hamilton College):1812年創辦
  10. 聖母學院(St Mary's College):1820年創辦
  11. 聖佐治學院(St George's College):1820年創辦
  12. 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1822年創辦
  13. 聖保羅學院(St Paul's College):1822年創辦
  14. 卡萊爾學院(Carlisle College):1840年創辦
  15. 北辰夫人學院(Lady Baquson College):1886年創辦
  16. 守醇學院(Sau Chun College):1900年創辦
  17. 耶穌學院(Jesus College):1902年創辦
  18. 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1902年創辦
  19. 元明公爵學院(Duke of Ming's College):1912年創辦
  20. 和敏學院(Elizabeth College):1951年創辦
  21. 明章學院(Mingjong College):2002年創辦
  22. 雋鑄學院(Goldsmith College):2003年創辦

學部[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學部 學系
文學部 School of Humanities 非洲學系 Faculty of African Studies
考古學系 Faculty of Archaeology
建築學系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藝術系 Faculty of Art
古典學系 Faculty of Classics
英語文學系 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歐洲學系 Faculty of European Studies
慶寧學系 Faculty of Hinnese Studies
歷史系 Faculty of History
園境建築學系 Facul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語言學、文字學與音韻學系 Faculty of Linguistics, Philology, and Phonetics
中世紀與現代語言系 Faculty of Medieval and Modern Languages
音樂系 Faculty of Music
東方學系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哲學系 Faculty of Philosophy
神學與宗教系 Faculty of Theology and Religion
理學部 School of Sciences 生物學系 Faculty of Biology
化學系 Faculty of Chemistry
電腦科學系 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s
地球科學系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工程科學系 Facul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材料科學系 Faculty of Materials Sciences
數學系 Faculty of Mathematics
物理學系 Faculty of Physics
植物科學系 Faculty of Plant Sciences
房地產及建設系 Faculty of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統計學系 Faculty of Statistics
測量學系 Faculty of Surveying
城市規劃及設計系 Facult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動物學系 Faculty of Zoology
醫學部 School of Medicine 生物化學系 Faculty of Biochemistry
臨床醫學系 Faculty of Clinical Medicine
臨床神經科學系 Faculty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
實驗心理學系 Facult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腫瘤學系 Faculty of Oncology
骨科、風濕科和肌肉骨骼科學系 Faculty of Orthopaedics, Rheumatology, and Musculoskeletal Sciences
兒科學系 Faculty of Paediatrics
病理學系 Faculty of Pathology
藥理學系 Faculty of Pharmacology
生理學、解剖學與遺傳學系 Faculty of Physiology, Anatomy, and Genetics
人口健康學系 Faculty of Population Health
基層醫療健康科學系 Faculty of Primary Care Health Sciences
精神病學系 Faculty of Psychiatry
外科學系 Faculty of Surgical Sciences
社會科學部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人類學及博物館人類學系 Faculty of Anthropology and Museum Ethnography
經濟學系 Faculty of Economics
教育學系 Faculty of Education
地理與環境學系 Faculty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政府與政治學系 Faculty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國際關係與發展學系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社會政策與介入學系 Faculty of Social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社會學系 Faculty of Sociology
法學部 School of Law 商業法系 Faculty of Commercial Law
比較法系 Faculty of Comparative Law
刑事法系 Faculty of Criminal Law
犯罪學系 Faculty of Criminology
環境及能源法系 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Law
人權及社會正義法系 Faculty of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Law
國際法系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Law
法學系 Faculty of Jurisprudence
私法系 Faculty of Private Law
公法系 Faculty of Public Law
商學部 School of Business 會計學系 Faculty of Accounting
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學系 Faculty of Business Ethic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創業與創新學系 Faculty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金融學系 Faculty of Finance
國際商業學系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營運與供應鏈管理學系 Faculty of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管理研究學系 Faculty of Management Studies
行銷學系 Faculty of Marketing
科技與數位商業學系 Faculty of Technology and Digital Business

學術排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四都大學是希國最富聲譽的大學之一,在多個國內外大學排名中均在十強之列。在2024年的全國大學排名中,名列全國大學第二。QS世界大學排名2021年世界大學的排名中,名列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