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imported>Marcus A Ho
無編輯摘要
imported>Marcus A Ho
第8行: 第8行:
1980年代,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屆滿期限逼近,帝國聯邦開始與華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根據南京條約及北京條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屬於帝國聯邦,新界租約則於1997年到期。1982年9月23日:蔣經國總統,香港代表鄧蓮如,和帝國聯邦皇帝馬克斯十八世在維多利亞城港督府會晤,帝國聯邦以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為前提與華國開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
1980年代,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屆滿期限逼近,帝國聯邦開始與華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根據南京條約及北京條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屬於帝國聯邦,新界租約則於1997年到期。1982年9月23日:蔣經國總統,香港代表鄧蓮如,和帝國聯邦皇帝馬克斯十八世在維多利亞城港督府會晤,帝國聯邦以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為前提與華國開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


會談得出的結論為,新界主權將回歸華國,並共同維持香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的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也不變;香港由香港人自己管理,組織地方政府,作為國的特別行政區,於界限街以北掛國國旗,界限街以南掛帝國聯邦旗。
會談得出的結論為,新界主權將回歸華國,並共同維持香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的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也不變;香港由香港人自己管理,組織地方政府,作為國的特別行政區,於界限街以北掛國國旗,界限街以南掛帝國聯邦旗。


帝國聯邦及華國簽訂《帝華聯合聲明》,規定香港之生活方式在1997年後保持不變,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香港將享有高度自治權。1984年12月19日,帝華兩國元首及香港代表在香港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帝華兩國政府在香港互換批准書,帝華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帝國聯邦及華國簽訂《帝華聯合聲明》,規定香港之生活方式在1997年後保持不變,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香港將享有高度自治權。1984年12月19日,帝華兩國元首及香港代表在香港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帝華兩國政府在香港互換批准書,帝華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於 2022年10月6日 (四) 13:48 的修訂

香港聯合特別區(英語:United Special Region of Hong Kong),通稱香港(英語:Hong Kong),雅稱香江,是個全球城市,亞太地區、大中華地區、主要城市之一。處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毗鄰廣東省,西隔珠江與澳門、珠海市相望,北沿深圳河接深圳市。位於中國大陸南端,地處西太平洋沿岸各國中心,又當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香港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根據香港基本法及帝華聯合聲明規定,界限街以南主權由帝國聯邦政府持有,界限街以北主權由中國政府持有。總督為香港首長,對外代表香港,對內負責外交及香港重大變故之相關事項之行政權,由帝國聯邦任命;總理為政府首腦,由香港市民選出並由中國總統任命。總督及總理分別為帝國聯邦駐港部隊及中國駐港部隊三軍總司令。

歷史

前途問題

1980年代,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屆滿期限逼近,帝國聯邦開始與華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根據南京條約及北京條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屬於帝國聯邦,新界租約則於1997年到期。1982年9月23日:蔣經國總統,香港代表鄧蓮如,和帝國聯邦皇帝馬克斯十八世在維多利亞城港督府會晤,帝國聯邦以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主權為前提與華國開始商討香港前途問題。

會談得出的結論為,新界主權將回歸華國,並共同維持香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的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也不變;香港由香港人自己管理,組織地方政府,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於界限街以北掛中國國旗,界限街以南掛帝國聯邦旗。

帝國聯邦及華國簽訂《帝華聯合聲明》,規定香港之生活方式在1997年後保持不變,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香港將享有高度自治權。1984年12月19日,帝華兩國元首及香港代表在香港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帝華兩國政府在香港互換批准書,帝華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聯合特別區時期

1997年7月1日,在英皇卡斯帕一世及王儲卡斯帕王子、首相東尼·布萊爾和胡耀邦等見證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內舊香港旗伴緩緩降下,香港聯合特別區旗徐徐升起,香港正式迎來民主時期。國軍從深圳進駐新界,接替駐港英軍,履行防務職責。鄧連如就任第一任聯合特別區總督,陳方安生就任首任香港聯合特別區旗總理。


*注:本頁面所有資料純屬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