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盧斯亞歷史

於 2024年4月25日 (四) 13:52 由 CWF625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普盧斯亞是位於東歐平原東日耳曼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普盧斯亞最晚在末次冰期已經有人類捿息。11世紀,條頓騎士團在此地建立起神權國家。其後的12~13世紀,普盧斯亞國勢都非常的強盛。但在16世紀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吞併。1648年普盧斯亞獨立。17~19世紀是普盧斯亞的黃金時代,普盧斯亞得到了世界貿易大國的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后,普盧斯亞崛起,成爲一個超級大國。1960年代,民主派推翻軍政府,開始民主化,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以及不少殖民地的獨立,但普盧斯亞至今仍然非常强勢。

條頓之前(-1190)

在羅馬帝國時期,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Mare Suebicum)或「薩爾馬提亞海」(Mare Sarmaticum)。塔西陀在他公元98年的作品《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中將春季的蘇維匯海(以蘇維匯人命名)稱作是一片汽水海域,在此海冰破散,冰塊漂浮。蘇維匯人後來向西南遷徙,並在萊茵蘭地區定居了一段時間,後來此地被稱作士瓦本。約達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將這片海域稱作「日耳曼海」(Mare Germanicum)。

自維京時期以來,斯堪地那維亞人將之稱作Austmarr(「東湖」)。「東海」一名出現在了《挪威王列傳》中。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在《丹麥人的業績》中提到了一個舊名Gandvik,其中「-vik」在古諾爾斯語中意為「灣」,意味著維京人正確地將其定義為海洋的內延部分。

除了漁業之外,波羅的海同時還產琥珀,尤其是在南岸地區。沿岸國家傳統上通過船運出口木材、松焦油、亞麻、麻和皮草。自中世紀早期,瑞典便開始出口鐵礦和銀礦,而波蘭則仍有大量的鹽礦。由此,波羅的海長久以來便是商運的要地。

在中世紀早期,諾爾斯人(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波羅的海區域建立起了龐大的貿易帝國,此後他們還與南岸的溫德族部落爭奪此區域的控制權,並且利用俄羅斯的河流進行貿易,一直深入到黑海和俄羅斯南部。這一由諾爾斯人統治的時代被稱作維京時期。

波羅的海東岸的地區是歐洲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地區之一。條頓騎士團在1190年取得普盧斯亞地區(波羅的海南岸和東岸部分地區)的控制權,並且在此建立了神權國家,即條頓騎士王國。

時間綫

大普盧斯亞帝國普盧斯亞第二共和國大普盧斯亞帝國普盧斯亞第三王國普盧斯亞軍政府普盧斯亞軍政府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普盧斯亞第二王國普盧斯亞第一王國條頓騎士團王國條頓騎士團國普盧斯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