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王國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於 2022年10月16日 (日) 22:11 由 imported>維尼 所做的修訂 →‎歷史
東寧王國
東寧國旗
國旗
格言:東語不息,友遇萬邦
國歌:頌東寧
王都(首都) 新京都
王宮 承天府
最大城市 海興府
官方語言 中文(北京官話)
台語(閩南語)
客語
原住民十六族族語
常用語言 中文
官方文字 漢字
族群

漢人 88%
原住民十六族 8%

其他 4%
宗教(2021年) 道教
天主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教
政府 君主立憲制
• 東寧國王
鄭宏碁
• 內閣首輔
何正欽
• 議政院院長
張凌邵
• 律法院長
邵富
立法機構 議政院
軍事 185,000人(2021年)
成立 1677年
GDPPPP 估計
• 人均
30,158帝國鎊
• 歷法
陽曆
東寧的位置
東寧王國行政區劃

東寧王國(英語:Kingdom of Formosa),為位於台灣群島的一君主立憲制國家,前身為東寧王國(英語:Kingdom of Tongning)、法屬東寧及東寧民主國,目前的東寧王國為東寧民主國修憲成立之。第一任國王為東寧聖王鄭惠昭

政治

東寧王國自1920年來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有部分政治上的權力如批准國會法律、宣布國會解散及開議等各項。政府主要由內閣首輔組織,內閣首輔由議政院議員互選之,通常由最大黨黨魁擔任,現任為何正欽。

經濟

軍事

文化

歷史

與清朝的和約

1677年退回廈門後,清朝再度與鄭經展開和談,清朝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鄭經若從中國沿海的島嶼撤退,就答應比照朝鮮,成為清朝藩屬並通商、永無猜嫌。1678年的和談中,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的書信中聲稱,如果鄭軍肯退守臺灣,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臺灣,清廷把臺灣當成朝鮮、日本一樣的外國,不必剃髮易服、稱臣納貢也可以不必。鄭經予以接受。後簽訂《廈門和約》,展開長達數百年的兩岸和平。

東寧之變

1677年簽署和約後,鄭經在1681年因病病逝於大員城(原熱蘭遮城),庶長子鄭克𡒉即位,年號正統,翌年6月,馮錫範,聯合鄭哲順、劉國軒等宗室與將領聯合向太妃董友進「克𡒉非鄭氏骨肉,而是李氏之子」等讒言,藉口監國鄭克𡒉不是先王鄭經親生子,乃共同策劃、發動政變,是為「東寧之變」。「東寧之變」結束後。原繼位不及一年的監國、王世子的鄭克𡒉,遭到罷黜,並且殺害。馮錫範改立其女婿,鄭經次子鄭克塽繼承王位。

親近西方

鄭克塽即位後,外戚勢力逐漸增強,鄭克塽顧忌外戚勢力,1685年,宣布與英吉利國簽訂合作協議,結為盟邦,自此鄭克塽大量任用英國人作為官吏或者行政、軍事顧問藉此試圖壓垮外戚勢力,同時大量錄取年輕士子任官,並設立西式學堂「東明英校」教育書生,1690年,鄭哲順因貪汙被處死,外戚與宗室在政治上的勢力徹底瓦解。1691年,鄭克塽宣布改革政府,設內閣首輔一職,並委任其組織六部官員,在英國顧問建議下,設採用西敏制的議政院與國政院兩院作為監督與行政機構,皇帝自身則是調解兩院衝突,最初的內閣制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