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王國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於 2022年10月29日 (六) 09:39 由 imported>維尼 所做的修訂
東寧王國
東寧國旗
國旗
格言:東語不息,友遇萬邦
國歌:頌東寧
王都(首都) 新京都
王宮 承天府
最大城市 海興府
官方語言 中文(北京官話)
台語(閩南語)
客語
原住民十六族族語
常用語言 中文
官方文字 漢字
族群

漢人 88%
原住民十六族 8%

其他 4%
宗教(2021年) 道教
天主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教
政府 君主立憲制
• 東寧國王
鄭宏碁
• 內閣首輔
何正欽
• 議政院院長
張凌邵
• 律法院長
邵富
立法機構 議政院
軍事 185,000人(2021年)
成立 1677年
GDPPPP 估計
• 人均
30,158帝國鎊
• 歷法
陽曆
東寧的位置
東寧王國行政區劃

東寧王國(英語:Kingdom of Formosa),亦稱為大明(英語:Ming Dynasty),官方名稱為明帝國(英語:Ming Empire),為位於台灣群島的一君主立憲制國家,前身為東寧王國(英語:Kingdom of Tongning)、法屬東寧及東寧民主國,目前的東寧王國為東寧民主國修憲成立之。第一任國王為明聖祖鄭惠昭

政治

東寧王國自1920年來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有部分政治上的權力如批准國會法律、宣布國會解散及開議等各項。政府主要由內閣首輔組織,內閣首輔由議政院議員互選之,通常由最大黨黨魁擔任,現任為何正欽。

經濟

軍事

文化

歷史

與清朝的和約

1677年退回廈門後,清朝再度與鄭經展開和談,清朝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鄭經若從中國沿海的島嶼撤退,就答應比照朝鮮,成為清朝藩屬並通商、永無猜嫌。1678年的和談中,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的書信中聲稱,如果鄭軍肯退守臺灣,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臺灣,清廷把臺灣當成朝鮮、日本一樣的外國,不必剃髮易服、稱臣納貢也可以不必。鄭經予以接受。後簽訂《廈門和約》,展開長達數百年的兩岸和平。

東寧之變

1677年簽署和約後,鄭經在1681年因病病逝於大員城(原熱蘭遮城),庶長子鄭克𡒉即位,年號正統,翌年6月,馮錫範,聯合鄭哲順、劉國軒等宗室與將領聯合向太妃董友進「克𡒉非鄭氏骨肉,而是李氏之子」等讒言,藉口監國鄭克𡒉不是先王鄭經親生子,乃共同策劃、發動政變,是為「東寧之變」。「東寧之變」結束後。原繼位不及一年的監國、王世子的鄭克𡒉,遭到罷黜,並且殺害。馮錫範改立其女婿,鄭經次子鄭克塽繼承王位。

親近西方

鄭克塽即位後,外戚勢力逐漸增強,鄭克塽顧忌外戚勢力,1685年,宣布與英吉利國簽訂合作協議,結為盟邦,自此鄭克塽大量任用英國人作為官吏或者行政、軍事顧問藉此試圖壓垮外戚勢力,同時大量錄取年輕士子任官,並設立西式學堂「東明英校」教育書生,1690年,鄭哲順因貪汙被處死,外戚與宗室在政治上的勢力徹底瓦解。1691年,鄭克塽宣布改革政府,設內閣首輔一職,並委任其組織六部官員,在英國顧問建議下,設採用西敏制的議政院與國政院兩院作為監督與行政機構,皇帝自身則是調解兩院衝突,最初的內閣制便形成。

東洋帝國主義之始

熙治年間,東寧發兵西屬菲利普尼斯,並打下呂宋島等多個菲律賓北部島嶼,徹底使西班牙一蹶不振,熙治國王也建立起了屬於中華文化圈的第一個殖民地–焉南都護府。也促進了臺灣的經貿交流與文化交流。

惇明維新

1827年,新黨內閣發動了惇明維新,造新式船艦、建新式軍隊,試圖維持東寧在臺灣海峽地區的影響力及震懾力,也在這時期展開了僅此於熙治年間的大維穩及開山撫番行動,此舉導致原住民更激烈的反抗與暴亂,也造成朝廷財政缺口加劇,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新黨內閣於1851年被剛登基不到一年的聖彰王免職,隨後上台的儒黨內閣以財政不足為由暫緩改革,改以整頓吏治為主。

台海戰爭

1883年,聖彰王駕崩,法國隨即以「臺灣海峽盜匪海寇眾多,妨害本國通商通航,特此維安」為由向東寧王國宣戰,而宗主國大清也加入了這場戰爭,史稱台海戰爭。1883年年底,澎湖遭法軍控制,1884年年中,東寧海軍近乎全滅,明京遭到封鎖,年底南洋艦隊全滅。翌年,簽訂《澎湖條約》,割讓臺澎予法國,自此開啟法屬臺灣時代。

法屬臺灣

主條目:法屬印度支那

1885年,法軍登陸接管台灣,原住民與漢人聯合反抗法國統治,展開為期3年的武裝抗法,史稱「抗夷復華」時期,此時期法軍與漢原聯軍進行激烈的武裝對抗,最後聯軍不敵法軍慘敗。

1918年,法國在一戰戰敗投降,簽訂和約使台灣獨立,自此結束法屬臺灣的統治。

東寧民主國

因應民族自決風潮,和約簽訂後宣布台灣獨立,遂宣布東寧民主國成立。在由全台仕紳組成的臨時國會選舉下由鄭克塽三子鄭安福之後鄭泉惠當選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20年,國會修憲宣布改變政體為君主立憲制,東寧復國。

敦德復興

東寧王國復國後,鄭惠昭於1921年在承天府祭天登基,改元敦德,是為敦德女皇,其在任期間,東寧展開了更大規模的西化與擴軍防備來自北方日本與西方中國的威脅。1937年,日本開啟全面侵華戰爭與南進戰爭,以紅梅聯合共和國與沖繩為跳板對東寧展開攻勢,並於1939年攻佔台北府,軍隊勢力擴展到中部,承天府告急,1941年,東寧轉進台灣島東部與中央山脈持續苦戰,1943年,隨著希望帝國主權聯邦加入對日戰局,情況逐漸好轉,1944年初,明聖祖偏安至明屬焉南,1944年末,在美國支持下明軍佔領沖繩、紅梅等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戰後東寧領有明屬焉南、明屬琉球等地,並且也成功建立東南亞海軍強國的地位。

永貞至今

永貞年間以後,東寧迅速發展成一個以工業社會為主軸的現代化國家,都市化程度高達81%,以海興大都會區、台北大都會區及台中大都會區三大人口聚集地為主,產業也往科技業發展,民間在半導體、科技研發、品牌創新等領域上在世界各國名列前茅,並成為一個科技大國,素有「東亞矽島」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