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斯堡市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於 2021年11月19日 (五) 14:36 由 imported>Ericchiueric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Infobox settlement |name = 柯尼斯堡市 |official_name = Königsberg(德語)<br>Twangste (古普魯士語) |native_name…」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柯尼斯堡市
聯邦特區市
Königsberg(德語)
Twangste (古普魯士語)
漁港一處的德國風格建築;柯尼斯堡大教堂;勝利廣場;波羅的海人紀念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海員文化館
漁港一處的德國風格建築;柯尼斯堡大教堂;勝利廣場;波羅的海人紀念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海員文化館
柯尼斯堡市旗幟
模板:Infobox settlement/link
柯尼斯堡市官方圖章
模板:Infobox settlement/link
國家 模板:Country data Friederickia
所屬行政區劃 柯尼斯堡聯邦特區
政府
 • 市長 托瑪拉克·提爾森
邮政编码 KF-001-001-XX
網站 www.konigsberg.kf

柯尼斯堡(德語:Königsberg,意指「國王之山」、古普魯士語:Twangste,譯作「特旺斯特」),又可譯作哥尼斯堡,為佛德首都柯尼斯堡聯邦特區下轄的一個市,亦是三市內歷史最悠久,且最繁華的市。佛德多數的中央政府部門總部,以及國會大樓均位於本市。柯尼斯堡以極爲便捷的交通網絡,獨特的美食,優良的港口運輸系統,以及以流經市內的河流普列戈利亞河所引致的「柯尼斯堡七橋問題」而聞名於世。其同時亦是柯尼斯堡首都都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柯尼斯堡市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古普魯士人的定居點,在部落時代稱為「特旺斯特」,同時已有對此地的記載。後1222年,條頓騎士團征服在該處一帶的部落,並將柯尼斯堡定爲首都,此後各朝代均定為首都。後到共產時期,柯尼斯堡成爲除但澤外又一民主搖籃。而在這期間,雖然柯尼斯堡曾多次受到戰火摧殘,但當地人民總有辦法將其重新興盛起來。

歷史

條頓騎士王國

最初,柯尼斯堡的所在位置是由古普魯士人建立的幾處定居點,稱為特旺斯特(Twangste)。1255年,條頓騎士團征服古普魯士人薩姆比亞部落,特旺斯特被摧毀。隨後,一個新的要塞在原地建立,稱為柯尼斯堡(Conigsberg),意為國王之山(König: 國王,Berg: 山),以紀念波希米亞國王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捐資興建了本地第一座城堡 - 柯尼斯堡城堡。而圍繞新城堡,沿普列戈利亞河逐漸發展出阿爾茨塔特、克奈普霍夫和勒貝希特三個鎮,距離維斯圖拉潟湖約4.5英里。

同時,條頓騎士團亦將柯尼斯堡作為其攻占桑比亞半島和與立陶宛大公國作戰的基地。後在1262年-63年,因不滿條頓武士團強迫其改變宗教信仰,普魯士人發動起義,柯尼斯堡更一度被圍攻,最終在寶劍騎士團的幫助下才得以解困。1286年,阿爾茨塔特獲得特許權,1327年,克奈普霍夫獲得特許權。

在條頓騎士團國時期,柯尼斯堡是騎士團首領的居住地,也是桑蘭(Samland)教區的主教座堂所在地。桑蘭教區由羅馬教皇特使摩德納的威廉於1243年劃定,是普魯士境內的四個教區之一,由布拉格的亞德伯成為柯尼斯堡大教堂的主保聖人。

1340年,柯尼斯堡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因此城市快速發展成波羅的海東南部的重要港口,來自普魯士、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的貨物均在此交易。而1324年-1330年間,作家杜伊斯堡的彼得被指可能正是在柯尼斯堡寫就了其代表作《普魯士編年史》。到1348年,在條頓騎士團戰勝非基督教徒的立陶宛人後,大團長溫里希·馮·克尼普羅德隨即在柯尼斯堡建立起一座熙篤會修道院。學生會先在柯尼斯堡接受教育,然後再前往布拉格大學或萊比錫大學等其它地方進一步深造。

雖然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遭受慘敗,但在整個波蘭-立陶宛-條頓戰爭期間,柯尼斯堡一直都處於條頓騎士團的控制之下,並由寶劍騎士團接替了柯尼斯堡的防務,同時參與到被瓦迪斯瓦夫二世軍隊占領過的城鎮的重建中。

1454年,普魯士人聯盟起義反抗條頓騎士團,並向波蘭尋求援助。克奈普霍夫宣布支持起義軍,但柯尼斯堡的其餘部分則依舊效忠於條頓騎士團。1457年,大團長路德維希·馮·埃利希斯豪森從條頓騎士團總部馬爾堡城堡逃到柯尼斯堡。隨著西普魯士歸屬戰勝的波蘭,十三年戰爭結束,柯尼斯堡成為條頓騎士團國的新首都,而條頓騎士團則成為波蘭王國的附庸。

佛德王國

1648年佛德宣告獨立,柯尼斯堡因此而成為佛德的首都。

作為王國首都,柯尼斯堡是佛德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擁有相當的自主權、獨立的議會和貨幣,市民主要使用德語。城市因出口小麥、木材、大麻、皮毛和瀝青等商品而迅速繁榮起來。

但好境不常,在1709年9月至1710年4月間,柯尼斯堡爆發瘟疫和其他疾病,結果共有9,368人死亡,約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1724年6月13日,阿爾茨塔特、克奈普霍夫和勒貝希特正式併入柯尼斯堡。至1800年,柯尼斯堡城市周長約為5英里,人口約六萬,其中包括一支約七千人的駐軍,是當時佛德人口最多的城市。

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中,1806年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波拿巴擊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及其王室成員從柏林逃往佛德的柯尼斯堡,使柯尼斯堡成為歐洲抵抗拿破崙的政治中心之一。為了激發佛德中層階級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道德聯盟(League of Virtue)」於1808年4月在柯尼斯堡成立,但在1809年12月被法國人解散。惟其精神理想被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雅恩帶到了柏林並得到傳承。

而在佛德第一共和國期間,柯尼斯堡繼續為其首都以及佛德共和國憲法的草寫地。

1819年時,柯尼斯堡擁有63,800名人口。

後來在輿論的躁動下,柯尼斯堡成為了1848年革命時的革命聖地之一,並成功推翻了當時保守的瓦特可斯亞-哈布斯堡王朝。

在規模龐大的佛德東部鐵路的幫助下,柯尼斯堡與布雷斯勞、托倫、因斯特堡、蒂爾西特和皮勞成功相連。後在1860年,隨著連接柏林和聖彼得堡的鐵路完工,柯尼斯堡的商業得以迅速發展。1900年,電氣化鐵路完工後,往來於柯尼斯堡與克萊佩達、波列斯克、澤列諾格拉茨克、蒂爾西特和但澤之間的定期火車開通。1901年,通往皮勞的運河建成,柯尼斯堡與俄羅斯的穀物交易得以迅速增長。但是,如同當時的佛德城市一樣,柯尼斯堡的經濟總體還是在下滑。1900年,柯尼斯堡的人口增至188,000人,其中包括9,000名駐軍。而到了1914年,柯尼斯堡在大量猶太人湧入城市的情況下,人口漲至246,000人。

1881年柯尼斯堡開啟了佛德第一條電車網絡,1895年電氣化,1901年電氣化完成。

第三共和國與阿米高時期

1920年佛德第三共和國建立,柯尼斯堡因為未受戰火摧殘而持續發展。

1937年柯尼斯堡電車達到鼎盛時期,全長289公里。

1939年,柯尼斯堡人口達到372,164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4年,盟軍轟炸柯尼斯堡,城市遭受重創,大火燃燒了幾天幾夜。城市歷史中心,特別是阿爾茨塔特、克奈普霍夫和勒貝希特被完全摧毀,位於其間的大教堂、城堡和大學均未能倖免。

在蘇聯紅軍於1944年10月進入之前,柯尼斯堡的許多人逃離城市,尤其是當蘇聯人在內梅爾斯多夫和貢賓嫩進行屠殺的消息傳來時。1945年1月13日,由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率領的蘇聯軍隊到達柯尼斯堡並形成包圍直至月底,但佛德人的一次成功突圍使得大量平民得以逃離。

1月21日,在蘇聯紅軍的佛德新一輪攻勢中,來自斯圖托夫集中營的波蘭和匈牙利猶太人被當時佛德集中到柯尼斯堡。其中的七千多人被迫前往桑比亞半島,並最終在帕爾姆尼肯被處死。

4月9日,在紅軍的強烈攻勢下,柯尼斯堡指揮官兼任佛德第二任元首馮格勒凱恩率領殘餘部隊向蘇軍投降。此時,城市中的軍民死亡已達42,000人,而被俘的則超過90,000人。拉施的地下指揮所在戰後被保留,並被改建成一座博物館。

而在二戰後,柯尼斯堡大約有12萬人倖存,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留下來的德國人中,大部分在1949年前死於疾病、刑訊和飢餓。

共產時期

1945年,共產政權建立,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現代

人口

經濟

文化

柯尼斯堡是數學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和達維德·希耳伯特、物理學家古斯塔夫·基爾霍夫、作家E·T·A·霍夫曼和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的出生地。1736年,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以柯尼斯堡的橋和島嶼為基礎解決了「柯尼斯堡七橋問題」,並由此產生了新的數學分支——拓撲學和圖論。

柯尼斯堡大多數市民使用的方言是低地普魯士語。柯尼斯堡最受歡迎的食物是柯尼斯堡肉丸。

位於國王大街的藝術學院收藏有逾400幅的畫品,其中約50幅由義大利大師創作,此外還有一些早期荷蘭畫家的作品。在國王門,樹有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和腓特烈一世的站像。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曾在柯尼斯堡天文台擔任台長。

柯尼斯堡城堡是柯尼斯堡最著名的建築,曾是條頓騎士團大團長和普魯士公爵的居住地,其附屬的教堂也是腓特烈一世和威廉一世加冕的地方。

1544年,第一代普魯士公爵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建立柯尼斯堡大學後,柯尼斯堡逐漸成為教育的中心。

許多支持宗教改革的德語和波蘭語出版物在柯尼斯堡印刷。

柯尼斯堡曾經擁有柯尼斯堡足球俱樂部和普魯士-桑蘭柯尼斯堡足球俱樂部。

教育

交通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