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盧斯亞軍政府
格言:In Treue Fest 「在堅固的忠誠中」 | |
國歌:《旗幟高揚》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柯尼斯堡市 |
官方語言 | 德語,普魯士語 |
政府 |
君主立憲制 獨裁專制 軍政府 |
• 帝國皇帝 |
歐根一世(首任) 魯道夫一世(末任) |
埃爾溫·隆美爾(首任) 烏爾里希·德梅齊埃(末任) | |
• 帝國首相 |
埃爾溫·隆美爾(首任) 赫爾穆特·科爾(末任) |
立法機構 | 帝國國會 |
現役軍人 | 10,000,000(第2名) |
歷史 | |
• 建立 | 1937年6月26日 |
• 二戰 | 1939年-1945年 |
• 隆美爾自我政變 | 1944年7月20日 |
• 勃蘭登堡行動 | 1956年—1957年 |
• 普盧斯亞內戰 | 1961年—1962年 |
• 黃金二十年 | 1962年-1982年 |
• 勃馬抗爭 | 1986 |
• 1989革命 | 1989年4月 - 10月20日 |
![]() 帝國公約成員 大普盧斯亞帝國 |
軍政府(德語:Militärregierung),是1937年-1992年統治大普盧斯亞帝國的軍事獨裁政權。其統治始於1937年6月26日清晨普盧斯亞軍方發動政變,終於1992年5月20日,歷時55年。
軍政府由最高統帥為實際最高國家領導人,皇帝為虛權國君,在這55年間一共發生了6場政變,故也稱「六將時期」(德語:Sechs-Generationen-Zeitraum)。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開始(1937-1956)[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37年4月,因應時任普盧斯亞首相赫爾曼·穆勒宣佈大幅度裁軍、希望建立新的軍隊、以及試圖與蘇聯展開深入合作,引發軍方、貴族與保守派不滿,由卡爾·鄧尼兹所帶領的皇家海軍與艾爾溫·隆美爾所帶領的陸軍發動政變,以「尊皇討奸」的名義推翻民主政府,隆美爾自任最高統帥,鄧尼茨則成為帝國攝政,兩人發佈新的憲法並宣佈臨時取締國會直到1937年年底重新選舉,取消整軍計劃。
為了應對法西斯法國的野心,軍政府也開始發展軍備以應對法國,其率先建立齊格菲防線以應對萬一法軍入侵本土地區並直攻柏林,並稱「前首相的姑息政策完全是助長法國的氣焰,而不是帶來和平」。
1939年,隨著法國入侵荷蘭,二戰隨即開打,開戰初期,面對法軍的攻勢,軍政府采取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策略,另一方面整備殖民地軍力進行對法國非洲殖民地的反攻,1941年隨著開始對蘇作戰,鄧尼茨決定卸任自己兼任的首相一職,將內務交由國家黨「思想領袖」羅森堡。
羅森堡作為思想領袖,任內提出「普盧斯亞大民族構想」,將德意志民族概念以方言拆分為普盧斯亞族和奧斯特奇亞民族。然而在1944年,戰事從1939年持續了5年,依舊沒有任何反攻跡象,這令以艾爾溫·隆美爾爲首的「閃電戰派」對鄧尼茨作為攝政,對前綫戰事的無能感到不滿,並於1944年7月20日推翻鄧尼茨的攝政位置,隆美爾獨掌最高統帥與帝國攝政,鄧尼茨退居幕後,成為帝國參謀總長。而隆美爾吸取其部屬古德里安與曼斯坦因的建議,改變策略,采取突擊政策,發動了「風暴行動」並大獲成功,最後1945年法國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
二戰結束後,隆美爾透過他對外的大勝利而獲得巨大的名聲,使他成爲「國家大英雄」,並達到其人生巔峰。然而,雖然他軍事上天賦異稟,但經濟卻一竅不通,未能成功制止戰後因軍費需求而導致的龐大通脹以及軍人歸家後所造成的大量失業潮,也造成了德意志民族與普盧斯亞民族之間的民族糾紛,為後來的勃蘭登堡行動埋下伏筆。
1954年12月30日,歐根一世駕崩,終年91歲,因其死後無子嗣,故隆美爾決定召開攝政議會,自己代理皇帝職權並不立新君,此段時間被稱為「完全攝政年代」。
勃蘭登堡行動(1956)[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56年4月3日,一名前德意志地區偷賣禁酒者(當時所有酒類必須經過政府登記才能售賣)被衛生局官員遭到查封,並在隨後因官員過失毆打致死,消息一出,引發全德意志人民轟動,該行動於1956年8月14日開始並遍佈整個德國與普盧斯亞控制地區,並組織游行示威,引發德意志人反抗普盧斯亞統治的最大規模與最大殺傷力的活動—勃蘭登堡行動,起初隆美爾政府在奧國建議下選擇妥協並處決該數名官員以平息民怨,但民衆的憤怒反而越來越大,奧國也因此受到不少波及。但因此被軍內以斐迪南·舍爾納爲首的極端軍國主義份子認爲隆美爾過於軟弱,必須以武力推翻隆美爾政府並處置「反普份子」,最終在1956年6月6日清晨發動政變,推翻隆美爾政府,該行動也在軍政府強力鎮壓後在1956年8月16日停止。
共和國及內戰(1956-1962)[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斐迪南·舍爾納上臺後,極力推動國家軍事化並宣佈永久廢除國會及其他議政途徑,也宣佈包括皇室在內,全民皆兵,隨後舍爾納於1958年8月8日單方面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並建立第二共和國(第一共和國為拿破侖戰爭時代)這引得全民不滿,殖民地紛紛爆發獨立戰爭並宣佈效忠奧國所擁立的新君魯道夫一世,開始了4年的內戰,1962年10月8日,勤王軍攻入柯尼斯堡,舍爾納在圍城戰中自殺。最後於1962年10月30日,隨著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投訴,四年兩個月的第二共和國宣告終結,帝國重新建立。
經濟騰飛時期(1962-1986)[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帝國重新建立後,魯道夫一世與勤王軍首領海因里希·特雷特納效仿日本平安時代的關白制度,建立了最高統治委員會,並在新憲法中以4年選舉一次。魯道夫一世也任命康拉德·艾德諾為看守首相並代理至1962年9月底的選舉,選舉以軍方代表,公民正義黨的特雷特納以壓倒性局勢[1]勝出,出任了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由左翼軍方人士執政的「黃金二十年」。
在此期間,普盧斯亞透過工人福利改革,全民醫保,以及開放外貿區大幅發展,並從戰後的一片蕭條重建,經濟突飛猛進,而特雷特納也因此連任12年。,但隨著國民收入增加,社會對民主選舉的渴望越來越大,特雷特納的優勢便逐漸減少。
1972年,在中央民主黨首次在議席上超越了人民公正黨,並在特雷特納險勝於由社會民主黨與中央民主黨共同推薦的威廉·勃朗特後,決心發動61自我政變,構建維新體制,並以國家安全為由重選國會和逮捕威廉·勃朗特。其也修改憲法,將首相直接選舉改爲間接選舉,公民只保留直選國會之權利,但首相亦可跨過國會直接執行政策之權力,並限制民衆游行結社之自由,史稱「十一月維新」。維新後,但澤與勃蘭登堡民眾發動抗爭,均被武力鎮壓,史稱「勃馬第一次民主抗爭」。
經濟危機與結束 (1986-1992)[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隨著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普盧斯亞因過度依賴阿拉伯石油資源而損失慘重,為普盧斯亞經濟奇跡的結束,此後引發了一系列經濟危機,並為特雷特納後期統治帶來障礙,這段期間特雷特納以大力發展基建以及經濟轉型,期望經濟恢復,雖然到1980年時扭虧爲盈,但長期未能恢復到以前的高增長局面。
1984年,哈拉爾德·伍斯特發動政變,企圖以刺殺特雷特納的方式還政於民,然而刺殺失敗,但也成功讓特雷特納退休辭任最高統帥,以海因茨·凱斯勒為首的過渡委員會執行特雷特納退休後的政務。
1984年8月,右翼軍閥沃爾夫岡·阿爾滕堡率領首都防衛團發動政變,推翻海因茨·凱斯勒,也引發了勃馬第二次抗爭,勃蘭登堡甚至發生民眾被軍方掃射的事件,史稱「勃蘭登堡民主化運動」。
隨後沃爾夫岡·阿爾滕堡發佈新憲法,並保證自己只當六年,永不連任,也保證新政府完成任務後重新舉行民主選舉,但到1990年選舉前夕卻不願意履行民主選舉的承諾,民眾發動「六月民主革命」,要求民主自由,爲避免在奧運會前夕發生暴力事件,以及奧地利的干涉,沃爾夫岡·阿爾滕堡宣佈下臺,並發佈「罪己詔」,將權力交由副手烏爾里希·德梅齊埃。
1990年10月30日舉行了最後一場國民會議選舉,開始了民主轉型的進程。1992年5月20日,在奧運會舉行前三個月,普盧斯亞舉行了自1937年以來第一場徹底民主選舉,中央民主黨取得過半執政權,結束了長達半世紀的軍政府時代。
軍政府最高統帥列表[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主條目: 普盧斯亞軍政府最高統帥列表
政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憲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普盧斯亞軍政府時期一共施行了五部憲法,而五部憲法分別在1937年、1959年、1962年、1972年與1984年實施。
其中1962年的憲法被譽為「軍政府史上唯一尚算民主的憲法」。
軍政府憲法規定最高行政機關為最高統治委員會,並在1937年-1962年與1972年-1984年由國會選舉產生,1962年-1972年由人民選舉產生。
政黨和組織[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軍政府時期,軍政府所在的政黨基本上也會維持單獨過半執政的地位,而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執政黨,但其派系都是一脈相承。
在初期的隆美爾-鄧尼茨軍政府中,他們創立了極右翼的國家黨,而中央黨與人民黨則以「民族聯盟」形式作為花瓶政黨存在直到1946年,隆美爾授權由中央黨演變而成的中央民主黨可以與國家黨作為兩大黨存在。新的政治體制組成,被稱為「民主集中兩黨制」,在此(1946-1956)期間,中央民主黨與國家黨並列為兩大黨,而人民黨、基督教民主黨與自由民主黨作為花瓶政黨而存在。
1956年舍爾納執政後,除國家黨外的所有政黨均被取締,國家黨成為唯一政黨。
1962年特雷特納執政初期,其所制定的憲法也賦予人民民主選舉的權利。這段時期,其新成立的公民正義黨為執政黨,並與自由民主黨組成政黨聯盟「前進!」。在1972年自我政變後,公民正義黨成為唯一執政黨,中央民主黨被取締,取而代之的是花瓶政黨民主黨和人民民主黨。
1982年阿爾滕堡執政時期,公民正義黨被改組為更為右翼的國家民主黨,並作為執政黨直到1996年。
議會和選舉[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婦女和家庭政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政治反對者及壓制[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普盧斯亞反對派別(Prussia-Opposition)一詞指代普盧斯亞存續半世紀中諸多不同形式和目標的異見者。早期對普盧斯亞反對派通常通過清洗和有選擇性地起訴壓制。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許多致力於推進人權、和平與裁軍以及反對環境污染的反對派團體。許多新教教會為反對派提供支持,為其提供活動場所和印刷工具。
普盧斯亞反對派受歷代政府嚴密監視,特別是在1964年特雷特納成立了國家安全部史塔西(普盧斯亞居民俗稱「聽和看公司」,德語:Firma Horch und Guck)的官方和非官方線人的監視。持不同政見者會因程度不同遭受政治迫害、騷擾或長期監禁。
史塔西在所謂的「拘留中心」(Untersuchungshaftanstalten des MfS)中運用虐待和單獨監禁等諸多強制手段使政治犯坦白供認。20世紀60年代後,虐待等酷刑漸漸變得少見,而更多使用心理折磨來拖垮政治犯的意志,這種轉變的原因之一是施加心理折磨很難取證。
軍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人口[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經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交通[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文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宗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新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宗教改革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東德地區90%都是路德派新教徒,在1946年到1956年,1962年到1972年間普盧斯亞路德教會改變對政府的反對態度開始合作。從東德成立開始,軍政府即著力減少宗教對東德新一代的影響。教會因此開始開始保持同政府的距離,教會成員的減少和對青年信徒的歧視使在1946年時教會有條件地開始和政府合作。
天主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假日[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普盧斯亞法定公眾假期如下:
日期 | 中文名稱 | 官方名稱(德語) | 備註 |
---|---|---|---|
每一個星期日 | 禮拜日 | Tag des Herrn | |
1月1日 | 元旦 | Neujahrstag | |
1月6日 | 主顯節 | Epiphaniasfest | |
3月5日 | 條頓騎士團成立紀念日 | Jahrestag der Gründung des Deutschen Ordens | |
3月8日 | 婦女日 | Frauentag | |
3月23日—4月8日 | 春假 | Frühlingsferien | 只適用於學生、教師 |
4月5日 | 憲法日 | Nationalfeiertag 5 April, Verfassungstag | 紀念普盧斯亞於1807年頒布的第一部憲法《普盧斯亞共和國憲法》 |
4月15-18日 | 復活節 | Ostern | |
4月20日 | 播種節 | Aussaatfest | |
5月1日 | 勞動節 | Naionalfeilertag | |
5月20日 | 母親節 | Muttertag | |
6月16日 | 感謝祭 | Erntedankfest | 類似合眾國的感恩節,用於感恩對自己有恩的人 |
7月8日 | 文化日 | Kulturtag | 促進文化交流,於1967年成立 |
7月16日—8月31日 | 暑假 | Sommerurlaub | 只適用於學生、教師 |
8月2日 | 軍人節 | Armee Tag | |
8月8日 | 父親節 | Vatertag | |
8月15日 | 豐收節 | Erntedankfest | |
9月5日 | 國慶(皇帝生辰) | Nationalfeirtag(Geburtstag des Königs) | |
9月11日 | 敬師節 | Respektiere den Tag des Lehrers | 只適用於學生、教師 |
9月20日 | 世界兒童節 | Weltkindertag | 只適用於學生、教師 |
10月31日 | 宗教改革日/萬聖節 | Reformationstag/Halloween | |
11月2日 | 諸靈節 | Allerseelen | 用於拜祭先人 |
11月11日 | 退伍軍人節 | Veteranen-Tag | |
12月15日—1月5日 | 寒假 | Winterurlaub | 只適用於學生、教師 |
12月31日 | 除夕 | Mond-Silvester |
外交[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影響[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 被民主派認爲是透過作弊來勝出選舉,但事實推翻了他們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