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
次編輯
imported>Ericchiueric (→歷任總統列表) |
無編輯摘要 |
||
第31行: | 第31行: | ||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設立於1948年,繼承[[國民政府主席]]的職能。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總統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可行使締結條約及[[宣戰]]、[[媾和]]之權;對內得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宣布[[戒嚴]],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任免文、武官員以及授與榮典。中華民國總統同時也是[[三軍統帥]],統率全國[[中華民國陸軍|陸]]、[[中華民國海軍|海]]、[[中華民國空軍|空軍]]。另規定中華民國總統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發布[[緊急命令]],以及當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時,在諮詢[[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立法院院長]]後宣告解散立法院。此外,因應行使職權需要,中華民國總統還設置有[[總統府]]為幕僚機關、[[國家安全會議]]為諮詢機關。 |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設立於1948年,繼承[[國民政府主席]]的職能。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總統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可行使締結條約及[[宣戰]]、[[媾和]]之權;對內得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宣布[[戒嚴]],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任免文、武官員以及授與榮典。中華民國總統同時也是[[三軍統帥]],統率全國[[中華民國陸軍|陸]]、[[中華民國海軍|海]]、[[中華民國空軍|空軍]]。另規定中華民國總統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發布[[緊急命令]],以及當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時,在諮詢[[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立法院院長]]後宣告解散立法院。此外,因應行使職權需要,中華民國總統還設置有[[總統府]]為幕僚機關、[[國家安全會議]]為諮詢機關。 | ||
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分兩輪,首輪由中華民國國民直接選舉,同日舉行[[國民代表大會]]選舉,得票最高的首兩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再由新選出之國大代表間接選出,任期為五年,得連選連任一次。原《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任期為六年,得連選連任一次;後於1992年憲法修訂時更改為現制,自1995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起實施,至今共已實施六次總統直選,最近一次選舉於2020年3月21日舉行。現任中華民國總統為李克強 | 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分兩輪,首輪由中華民國國民直接選舉,同日舉行[[國民代表大會]]選舉,得票最高的首兩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再由新選出之國大代表間接選出,任期為五年,得連選連任一次。原《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任期為六年,得連選連任一次;後於1992年憲法修訂時更改為現制,自1995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起實施,至今共已實施六次總統直選,最近一次選舉於2020年3月21日舉行。現任中華民國總統為栗戰書,於2023年10月27日因時任總統李克強逝世而就任。 | ||
== 沿革 == | == 沿革 == | ||
1947年12月25日,中國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正式[[行憲]],國民政府依《[[中華民國憲法]]》(通稱《憲法》)規定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總統]]一職取代國民政府主席為中華民國之國家元首,同時設[[中華民國副總統]]為備位元首,並置[[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為總統、副總統行使職權所需之機構。[[國民大會]]依《憲法》規定於1948年4月舉行[[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任總統及副總統選舉]](總統及副總統分開選舉),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籍的蔣中正當選為總統(副總統為同黨籍的[[李宗仁]])。1948年5月20日,蔣中正就任為首任中華民國總統。 | 1947年12月25日,中國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正式[[行憲]],國民政府依《[[中華民國憲法]]》(通稱《憲法》)規定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總統]]一職取代國民政府主席為中華民國之國家元首,同時設[[中華民國副總統]]為備位元首,並置[[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為總統、副總統行使職權所需之機構。[[國民大會]]依《憲法》規定於1948年4月舉行[[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任總統及副總統選舉]](總統及副總統分開選舉),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籍的蔣中正當選為總統(副總統為同黨籍的[[李宗仁]])。1948年5月20日,蔣中正就任為首任中華民國總統。 | ||
第47行: | 第48行: | ||
此後,國民黨跟社會黨籍候選人又分別於2010年及2020年當選總統,實行政黨輪替。截至目前為止,中華民國自行憲以後共歷經三次政黨輪替。 | 此後,國民黨跟社會黨籍候選人又分別於2010年及2020年當選總統,實行政黨輪替。截至目前為止,中華民國自行憲以後共歷經三次政黨輪替。 | ||
目前,中華民國總統為社會黨籍的李克強 | 目前,中華民國總統為社會黨籍的栗戰書(副總統一職因時任總統李克強於2023年10月27日逝世,時任副總統栗戰書繼任總統一職而空缺)。 | ||
=== 選舉 === | === 選舉 === | ||
{{Main|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Main|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
第74行: | 第75行: | ||
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中華民國總統之彈劾案需經全立法院二分之一以上的立法委員提議、三分之二以上的立法委員同意提出方成立;之後將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若判決成立時,被彈劾的總統須即行解職。截至目前為止,仍未有總統被正式提起彈劾的案例。 | 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中華民國總統之彈劾案需經全立法院二分之一以上的立法委員提議、三分之二以上的立法委員同意提出方成立;之後將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若判決成立時,被彈劾的總統須即行解職。截至目前為止,仍未有總統被正式提起彈劾的案例。 | ||
=== 代理及繼任 === | === 代理及繼任 === | ||
{{Main|中華民國總統繼任順序}} | {{Main|中華民國總統繼任順序}} | ||
依據《憲法》規定,當中華民國總統因故不能視事(行使職權)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總統、副總統均不能視事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若總統因死亡、遭到罷免或彈劾而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任為總統,至總統任期屆滿為止;總統、副總統均缺位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並在三個月內依《憲法》規定進行總統補選。若前任總統任滿解職時次任總統尚未選出,或選出後總統、副總統均未就職時,則亦由行政院院長代行總統職權。 | 依據《憲法》規定,當中華民國總統因故不能視事(行使職權)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總統、副總統均不能視事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若總統因死亡、遭到罷免或彈劾而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任為總統,至總統任期屆滿為止;總統、副總統均缺位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並在三個月內依《憲法》規定進行總統補選。若前任總統任滿解職時次任總統尚未選出,或選出後總統、副總統均未就職時,則亦由行政院院長代行總統職權。 | ||
在《憲法》公布施行後,歷年來僅有第一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李宗仁曾因時任總統蔣中正於1949年1月21日下野而代理總統一職,後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宣布復行視事,李代總統之任務自然解除。1975年4月5日,蔣中正在第五任總統任內逝世,時任副總統嚴家淦遂繼任為總統;1994年2月24日,孫運璿因中風而辭職,總統一職依法由時任副總統蔣緯國繼任;1998年8月23日胡耀邦在其第九任總統任期逝世,總統一職依法由副總統薄熙來接任。 | 在《憲法》公布施行後,歷年來僅有第一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李宗仁曾因時任總統蔣中正於1949年1月21日下野而代理總統一職,後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宣布復行視事,李代總統之任務自然解除。1975年4月5日,蔣中正在第五任總統任內逝世,時任副總統嚴家淦遂繼任為總統;1994年2月24日,孫運璿因中風而辭職,總統一職依法由時任副總統蔣緯國繼任;1998年8月23日胡耀邦在其第九任總統任期逝世,總統一職依法由副總統薄熙來接任;2023年10月27日李克強在其第十四任總統任期逝世,總統一職依法由副總統栗戰書接任。 | ||
== 象徵 == | == 象徵 == | ||
{{Main|中華民國統帥旗}} | {{Main|中華民國統帥旗}} | ||
第84行: | 第87行: | ||
依據《陸海空軍軍旗條例施行細則》規定,中華民國統帥旗應與中華民國國旗共同陳設於總統辦公室辦公桌之正後方,中華民國國旗居右、中華民國統帥旗居左;中華民國總統於軍事單位禮堂內主持各種典禮時,主席臺之後方亦應陳設中華民國國旗與中華民國統帥旗,中華民國國旗居右、中華民國統帥旗居左。中華民國統帥旗之旗桿長度與國旗一致,其顏色為銀白色,旗桿頂為金色矛形。 | 依據《陸海空軍軍旗條例施行細則》規定,中華民國統帥旗應與中華民國國旗共同陳設於總統辦公室辦公桌之正後方,中華民國國旗居右、中華民國統帥旗居左;中華民國總統於軍事單位禮堂內主持各種典禮時,主席臺之後方亦應陳設中華民國國旗與中華民國統帥旗,中華民國國旗居右、中華民國統帥旗居左。中華民國統帥旗之旗桿長度與國旗一致,其顏色為銀白色,旗桿頂為金色矛形。 | ||
== 職權及附屬機關 == | == 職權及附屬機關 == | ||
=== 職權 === | === 職權 === | ||
第99行: | 第103行: | ||
依據《憲法》規定,中華民國總統擁有「院際調解權」,即得在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等五院之間出現爭執時,召集各院院長會商解決。當行政院認為立法院通過的決議有窒礙難行之處時,得經總統之核可,在決議案送達行政院10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另外,當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時,總統得在諮詢立法院院長後宣告解散立法院。 | 依據《憲法》規定,中華民國總統擁有「院際調解權」,即得在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等五院之間出現爭執時,召集各院院長會商解決。當行政院認為立法院通過的決議有窒礙難行之處時,得經總統之核可,在決議案送達行政院10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另外,當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時,總統得在諮詢立法院院長後宣告解散立法院。 | ||
=== 附屬機關 === | === 附屬機關 === | ||
[[檔案:中华民国总统府·南京·航拍.jpg|縮圖|總統府現貌]] | [[檔案:中华民国总统府·南京·航拍.jpg|縮圖|總統府現貌]] | ||
第116行: | 第121行: | ||
依據《勳章條例》第三條規定,中華民國總統在職期間得佩帶國家最高榮譽勳章采玉大勳章。 | 依據《勳章條例》第三條規定,中華民國總統在職期間得佩帶國家最高榮譽勳章采玉大勳章。 | ||
== 歷任總統列表 == | == 歷任總統列表 == | ||
{| class="sortable 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class="sortable 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第207行: | 第211行: | ||
| 孫運璿於1994年2月24日因中風而辭職,總統一職依法由時任副總統蔣緯國繼任,副總統之位則遺缺至次屆選舉。 | | 孫運璿於1994年2月24日因中風而辭職,總統一職依法由時任副總統蔣緯國繼任,副總統之位則遺缺至次屆選舉。 | ||
|- | |- | ||
|8(繼任) | | 8(繼任) | ||
|[[蔣緯國]] | | [[蔣緯國]] | ||
|[[檔案:蔣緯國總統玉照.jpg|無框|100px]] | | [[檔案:蔣緯國總統玉照.jpg|無框|100px]] | ||
| 1994年2月24日 | | 1994年2月24日 | ||
| 1995年5月20日 | | 1995年5月20日 | ||
|[[1995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九任總統選舉]]於1994年3月21日舉行,此前蔣緯國宣佈不連任,最終由社會黨籍的[[胡耀邦]](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薄熙來]])擊敗國民黨籍對手魏京生(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李國鼎]])、自由黨籍對手汪洋(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北辰玄]])、無黨籍對手林洋港(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連戰]])及民主黨籍對手李登輝(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蔣孝嚴]]),結束了國民黨將近五十年的執政,並達成了第一次政黨輪替,也是第一次由前共產黨背景人士擔任總統,並為首任適用新選制之總統。 | | [[1995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九任總統選舉]]於1994年3月21日舉行,此前蔣緯國宣佈不連任,最終由社會黨籍的[[胡耀邦]](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薄熙來]])擊敗國民黨籍對手魏京生(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李國鼎]])、自由黨籍對手汪洋(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北辰玄]])、無黨籍對手林洋港(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連戰]])及民主黨籍對手李登輝(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蔣孝嚴]]),結束了國民黨將近五十年的執政,並達成了第一次政黨輪替,也是第一次由前共產黨背景人士擔任總統,並為首任適用新選制之總統。 | ||
|- | |- | ||
| 9 | | 9 | ||
第223行: | 第227行: | ||
|胡耀邦於1998年8月23日逝世,總統一職依法由副總統薄熙來接任,副總統之位則遺缺至次屆選舉。 | |胡耀邦於1998年8月23日逝世,總統一職依法由副總統薄熙來接任,副總統之位則遺缺至次屆選舉。 | ||
|- | |- | ||
|9(繼任) | | 9(繼任) | ||
|[[薄熙來]] | | [[薄熙來]] | ||
|[[檔案:薄熙來總統玉照.jpg|無框|114x114像素]] | | [[檔案:薄熙來總統玉照.jpg|無框|114x114像素]] | ||
| 1998年8月23日 | | 1998年8月23日 | ||
| 2000年5月20日 | | 2000年5月20日 |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十任總統選舉]]於2000年3月18日舉行,此前薄熙來宣佈不連任,最終由社會黨籍的[[胡錦濤]](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周永康]])擊敗國民黨籍對手[[魏京生]](副總統搭檔為民主黨籍的[[蔣孝嚴]])、自由黨籍對手[[汪洋]](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北辰玄]])及親民黨籍對手[[宋楚瑜]](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張昭雄]]),延續了社會黨的執政。本次選舉首兩組候選人得票率僅差0.71%,差距為歷年最低。 |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十任總統選舉]]於2000年3月18日舉行,此前薄熙來宣佈不連任,最終由社會黨籍的[[胡錦濤]](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周永康]])擊敗國民黨籍對手[[魏京生]](副總統搭檔為民主黨籍的[[蔣孝嚴]])、自由黨籍對手[[汪洋]](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北辰玄]])及親民黨籍對手[[宋楚瑜]](副總統搭檔為同黨籍的[[張昭雄]]),延續了社會黨的執政。本次選舉首兩組候選人得票率僅差0.71%,差距為歷年最低。 | ||
|- | |- | ||
| 10 | | 10 | ||
第257行: | 第261行: | ||
|- | |- | ||
| 14 | | 14 | ||
|[[李克強]] | | [[李克強]] | ||
|[[File:李克強總統玉照.jpg|無框|100px|]] | | [[File:李克強總統玉照.jpg|無框|100px|]] | ||
| width="1" bgcolor="#FF0000" rowspan=" | | width="1" bgcolor="#FF0000" rowspan="2" | | ||
| 中國社會黨 | | rowspan="2" | 中國社會黨 | ||
| 2020年5月20日 | | 2020年5月20日 | ||
| 2023年10月27日 | |||
| 李克強於2023年10月27日逝世,總統一職依法由時任副總統栗戰書繼任,副總統之位則遺缺至次屆選舉。 | |||
|- | |||
| 14(繼任) | |||
| [[栗戰書]] | |||
| [[檔案:栗戰書總統玉照.jpg|無框|114x114像素]] | |||
| 2023年10月27日 | |||
| 現任 | | 現任 | ||
| | | | ||
|} | |} | ||
{{#tag:timeline| | {{#tag:timeline| | ||
ImageSize = width: | ImageSize = width:1200 height:auto barincrement:12 | ||
PlotArea = top: | PlotArea = top:10 bottom:50 right:70 left:20 | ||
AlignBars = late | AlignBars = late | ||
第274行: | 第286行: | ||
Period = from:01/01/1948 till:{{#time:d/m/Y}} | Period = from:01/01/1948 till:{{#time:d/m/Y}} | ||
TimeAxis = orientation:horizontal | TimeAxis = orientation:horizontal | ||
ScaleMajor = unit:year increment:1 start: | ScaleMajor = unit:year increment:5 start:1948 | ||
ScaleMinor = unit:year increment:1 start:1949 | |||
Colors = | Colors = | ||
id:無黨籍 value:rgb(0.7,0.7,0.7) legend: | id:無黨籍 value:rgb(0.7,0.7,0.7) legend:無黨籍 | ||
id:中國國民黨 value:rgb(0,0,0. | id:中國國民黨 value:rgb(0,0,0.6) legend:中國國民黨 | ||
id:中國社會黨 value:rgb( | id:中國社會黨 value:rgb(1,0,0) legend:中國社會黨 | ||
Legend = columns:1 left: | Legend = columns:1 left:75 top:24 columnwidth:25 | ||
Define $dy = -20 | Define $dy = -20 | ||
第294行: | 第307行: | ||
PlotData = | PlotData = | ||
width:5 align:left fontsize:S shift:(5,-4) anchor:till | width:5 align:left fontsize:S shift:(5,-4) anchor:till | ||
BarData = | BarData = | ||
bar:Kai-shek | |||
bar:Zongren | |||
bar:Chia-kan | |||
bar:Ching-kuo | |||
bar:Tung-min | |||
bar:Yun-suan | |||
bar:Wei‑kuo | |||
bar:Yaobang | |||
bar:Xilai | |||
bar:Jintao | |||
bar:Jing-sheng | |||
bar:Keqiang | |||
bar:Zhanshu | |||
PlotData = | PlotData = | ||
width:5 align:left fontsize:S shift:(5,-4) anchor:till | width:5 align:left fontsize:S shift:(5,-4) anchor:till | ||
bar: | bar:Kai-shek | ||
from: 20/05/1948 till: 21/01/1949 color:中國國民黨 | |||
bar: | from: 01/03/1950 till: 04/05/1975 color:中國國民黨 text:"[[蔣介石]]" fontsize:8 | ||
bar:Zongren | |||
from: | from: 21/01/1949 till: 01/03/1950 color:中國國民黨 text:"[[李宗仁]]" fontsize:8 | ||
from: | bar:Chia-kan | ||
bar: | from: 06/04/1975 till: 20/05/1978 color:中國國民黨 text:"[[嚴家淦]]" fontsize:8 | ||
from: | bar:Ching-kuo | ||
bar: | from: 20/05/1978 till: 13/01/1988 color:中國國民黨 text:"[[蔣經國]]" fontsize:8 | ||
from:05/ | bar:Tung-min | ||
bar: | from: 13/01/1988 till: 20/05/1990 color:中國國民黨 text:"[[謝東閔]]" fontsize:8 | ||
from:10/ | bar:Yun-suan | ||
from: 20/05/1990 till: 24/04/1994 color:中國國民黨 text:"[[孫運璿]]" fontsize:8 | |||
bar:Wei‑kuo | |||
from: 24/04/1994 till: 20/05/1995 color:中國國民黨 text:"[[蔣緯國]]" fontsize:8 | |||
bar:Yaobang | |||
from: 20/05/1995 till: 23/08/1998 color:中國社會黨 text:"[[胡耀邦]]" fontsize:8 | |||
bar:Xilai | |||
from: 23/08/1998 till: 20/05/2000 color:中國社會黨 text:"[[薄熙來]]" fontsize:8 | |||
bar:Jintao | |||
from: 20/05/2000 till: 20/05/2010 color:中國社會黨 text:"[[胡錦濤]]" fontsize:8 | |||
bar:Jing-sheng | |||
from: 20/05/2010 till: 20/05/2020 color:中國國民黨 text:"[[魏京生]]" fontsize:8 | |||
bar:Keqiang | |||
from: 20/05/2020 till: 27/10/2023 color:中國社會黨 text:"[[李克強]]" fontsize:8 | |||
bar:Zhanshu | |||
from: 27/10/2023 till: {{#time:d/m/Y}} color:中國社會黨 text:"[[栗戰書]]" fontsize:8 | |||
}} | }} | ||
[[分類:使用時間軸的頁面]] | |||
[[分類:含無效檔案連結的頁面]] | [[分類:含無效檔案連結的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