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次編輯
imported>Ericchiueric (→行政區劃) |
無編輯摘要 標籤:流動版編輯 流動版網頁編輯 |
||
第35行: | 第35行: | ||
| established_event6 = [[1920年革命]] | | established_event6 = [[1920年革命]] | ||
| established_date6 = 1920年3月9日 | | established_date6 = 1920年3月9日 | ||
| established_event7 = [[ | | established_event7 = [[1992革命]] | ||
| established_date7 = | | established_date7 = 1992年4月 - 10月20日 | ||
| area_magnitude = | | area_magnitude = | ||
| area_km2 = | | area_km2 = | ||
第72行: | 第72行: | ||
普盧斯亞早在末次冰河時期時已有人類居住,並被稱作波羅的人,他們此後經過琥珀之路運送琥珀到羅馬帝國並進行交易。 | 普盧斯亞早在末次冰河時期時已有人類居住,並被稱作波羅的人,他們此後經過琥珀之路運送琥珀到羅馬帝國並進行交易。 | ||
13世紀,條頓騎士團進入普魯士和波羅的海東濱沿岸,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並令當地部落皈依天主教。但1510年在與波立聯邦的一連串戰爭中戰敗,因而被迫併入波立聯邦。直至1615年,因當地人越發不滿波立聯邦的統治,最終引發普盧斯亞獨立戰爭,並以普盧斯亞獨立,獲得與15世紀條頓範圍相等的領土為終。此後普盧斯亞經歷了三次瓜分波蘭,拿破崙戰爭,殖民時期,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成為了一個以君主立憲制,以及聯邦制為基礎的主權國家。以 | 13世紀,條頓騎士團進入普魯士和波羅的海東濱沿岸,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並令當地部落皈依天主教。但1510年在與波立聯邦的一連串戰爭中戰敗,因而被迫併入波立聯邦。直至1615年,因當地人越發不滿波立聯邦的統治,最終引發普盧斯亞獨立戰爭,並以普盧斯亞獨立,獲得與15世紀條頓範圍相等的領土為終。此後普盧斯亞經歷了三次瓜分波蘭,拿破崙戰爭,殖民時期,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成為了一個以君主立憲制,以及聯邦制為基礎的主權國家。以皇帝為國家權力中心與國民的象徵,同時是國家的最高元首,而實際政治權力則由兩院制的國會以及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管。 | ||
在國際政治方面,現擔任[[合眾國家聯盟]]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上也有足夠的話語權,亦為[[帝國公約]](德語:Kaiserlicher Pakt)的創始國之一,並與其轄下的[[尼日利亞王國]]、[[東非王國]]、[[西南非自治領]]、[[巴西帝國]]、[[德堪帝國]]、[[肯瑪蘭|肯瑪蘭共和國]]、[[小威尼斯皇家屬地]]、[[白俄羅斯王國|白羅斯王國]]、[[丹麥王國]]、[[萊茵蘭|萊茵蘭王國]]與[[普盧斯亞海外屬地|海外屬地]]共構成[[普魯士語國家聯邦共同體]],地位崇高。 | |||
大普盧斯亞帝國為當今世界的已發達國家,其中[[中歐都會帶]]與[[柯尼斯堡首都圈]]皆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都會圈之一。作為一個高度發達國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四的進口國及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排名世界第四,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
== 國家象徵 == | == 國家象徵 == | ||
=== 國旗 === | === 國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