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
次編輯
無編輯摘要 |
(→行政分區) |
||
第135行: | 第135行: | ||
而在景祥政變後,皇帝施德賢為革新帝國形象,因而將首都遷至山川,而山川府亦因而改稱[[山川都]],海崎都則降為[[海崎府]],但仍作為陪都而存在。同時也在原來的「都,府,直轄市,縣,省」之外新設立「道」,並將較為需要中央政府經濟扶助的部分一級行政區劃為道,當中由[[川野府]],[[杉山縣]],[[山和縣]]及[[明道縣]]合併而成的[[北杉和道]],以及由[[南山縣]]及[[中橋縣]]合併而成的[[南橋道]]為最著名的例子,兩道均在合併後有顯著的經濟改善。 | 而在景祥政變後,皇帝施德賢為革新帝國形象,因而將首都遷至山川,而山川府亦因而改稱[[山川都]],海崎都則降為[[海崎府]],但仍作為陪都而存在。同時也在原來的「都,府,直轄市,縣,省」之外新設立「道」,並將較為需要中央政府經濟扶助的部分一級行政區劃為道,當中由[[川野府]],[[杉山縣]],[[山和縣]]及[[明道縣]]合併而成的[[北杉和道]],以及由[[南山縣]]及[[中橋縣]]合併而成的[[南橋道]]為最著名的例子,兩道均在合併後有顯著的經濟改善。 |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width=100% | |||
| colspan="9" align="center" class="nowrap" |'''希望帝國一級行政區劃''' | |||
|- | |||
| colspan="9"|[[File:Administrative_division_of_Empire_of_Hinnia.png|center|700px]]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width:5px;"| № | |||
! style="align:center; width:50px;"| 中文名稱 | |||
! style="align:center; width:50px;"| 英文名稱 | |||
! style="align:center; width:10px;"| 簡稱 | |||
! style="align:center; width:40px;"| 首府 | |||
! style="align:center; width:40px;"| 人口 | |||
! style="align:center; width:40px;"| 面積 | |||
! style="align:center; width:40px;"| 下轄區劃 | |||
! style="align:center; width:20px;"| 地理大區 | |||
|- | |||
| 1 | |||
| 海崎府 | |||
| Commandery of Kaisaki | |||
| 崎 | |||
| 海崎區 | |||
| 38,550,920 | |||
| 12大區4市 | |||
| | |||
| 京州 | |||
|} | |||
==外交== | ==外交== | ||
希望帝國外務部負責執掌希望帝國的對外事務,並隸屬於希望帝國首相。在景祥政變前,希望帝國已與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建立邦交關係。而在景祥政變後,希望帝國也積極增強與各國的邦交關係,至今已與多個國家建立良好的邦交關係,並互設大使館。同時外務部亦有發行[[希望帝國護照]],供希望帝國國民使用。 | 希望帝國外務部負責執掌希望帝國的對外事務,並隸屬於希望帝國首相。在景祥政變前,希望帝國已與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建立邦交關係。而在景祥政變後,希望帝國也積極增強與各國的邦交關係,至今已與多個國家建立良好的邦交關係,並互設大使館。同時外務部亦有發行[[希望帝國護照]],供希望帝國國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