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修訂間差異

增加 12 位元組 、​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標籤流動版編輯 流動版網頁編輯 進階流動版編輯
DC對話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標籤流動版編輯 流動版網頁編輯 進階流動版編輯
第75行: 第75行:


== 總統直選制的建立 ==
== 總統直選制的建立 ==
1988年,總統蔣經國在任內逝世,時為副總統的謝東閔繼任蔣經國餘下的兩年任期。而謝東閔上任不久後的1989年6月,野百合學運在南京、北平等大學間爆發,以「解除黨禁」「召開國是會議」、「全面廢止臨新條款和維新令」、「政經改革時間表」和「保障新聞自由」為目標,在南京總統府、北平中華門前等發起靜坐抗議,最終在同年9月,在行政院院長孫運璿的支持下,總統謝東閔同意解除對共產,民主及自由三黨的黨禁,允許三黨參加來年舉辦的第十四屆立法院選舉,同時又允諾將在來年總統選舉後,由新任總統召開國是會議,並在六年內完成民主改革。此舉雖平息了學生的抗議,但同時亦因而引起國民黨的進一步分裂,「非主流派」以開放共產黨有「危害國安之虞」,試圖左右新任總統和副總統人選,最終「主流派」為了平息爭議,妥協並同意以蔣經國胞弟蔣緯國為副總統人選。
1988年,總統蔣經國在任內逝世,時為副總統的謝東閔繼任蔣經國餘下的兩年任期。而謝東閔上任不久後的1989年6月,野百合學運在南京、北平等大學間爆發,以「解除黨禁」「召開國是會議」、「全面廢止臨新條款和維新令」、「政經改革時間表」和「保障新聞自由」為目標,在南京總統府、北平中華門前等發起靜坐抗議,最終在同年9月,在行政院院長孫運璿的支持下,總統謝東閔同意解除對共產,民主及自由三黨的黨禁,允許三黨參加來年舉辦的第十四屆立法院選舉,同時又允諾將在來年總統選舉後,由新任總統召開國是會議,並在六年內完成民主改革。此舉雖平息了學生的抗議,但同時亦因而引起國民黨的進一步分裂,「非主流派」以開放共產黨有「危害國安之虞」,試圖左右新任總統和副總統人選,最終「主流派」為了平息爭議,妥協並同意以蔣經國胞弟蔣緯國為副總統人選。


1990年總統選舉,國民黨推舉行政院院長孫運璿,並因國民黨在國民大會擁有席次優勢而當選,獲得六年任期。同日舉行的立法院選舉,改稱社會黨的前共產黨溫和派在胡耀邦的領導下,以一 1990年3月,爆發野百合學運,同年6月召開國是會議,形成了「總統應由全體公民一起選出」的共識。唯當時有修改憲法權限的國民大會以執政的國民黨員占大多數,因此國民黨內能不能討論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是最大的關鍵。鑒於國民黨內「非主流派」仍擁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非主流派」主張委任選舉。總統直選的構想被壓了下來。
1990年總統選舉,國民黨推舉行政院院長孫運璿,並因國民黨在國民大會擁有席次優勢而當選,獲得六年任期。同日舉行的立法院選舉,改稱社會黨的前共產黨溫和派在胡耀邦的領導下,以一席之差勝過 1990年3月,爆發野百合學運,同年6月召開國是會議,形成了「總統應由全體公民一起選出」的共識。唯當時有修改憲法權限的國民大會以執政的國民黨員占大多數,因此國民黨內能不能討論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是最大的關鍵。鑒於國民黨內「非主流派」仍擁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非主流派」主張委任選舉。總統直選的構想被壓了下來。
1992年3月,執政的國民黨舉行三中全會,但由於黨內不斷出現反對直選的聲音,因此這次會議沒能確定總統選舉方式。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對立越來越嚴重,民意則大多傾向簡單明快的直接選舉制。當時以社會黨為首主張直接選舉制的各黨,不斷在南京市及各市內發動遊行及靜坐抗議,強烈表達對直接選舉制的支持。
1992年3月,執政的國民黨舉行三中全會,但由於黨內不斷出現反對直選的聲音,因此這次會議沒能確定總統選舉方式。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對立越來越嚴重,民意則大多傾向簡單明快的直接選舉制。當時以社會黨為首主張直接選舉制的各黨,不斷在南京市及各市內發動遊行及靜坐抗議,強烈表達對直接選舉制的支持。
1,2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