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帝國」: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第130行: | 第130行: | ||
{{Main|希望帝國行政區劃}} | {{Main|希望帝國行政區劃}} | ||
[[File:2021年12月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png|500px|thumb|right|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 | [[File:2021年12月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png|500px|thumb|right|帝國國土行政區劃表暨全國地圖]] | ||
希望帝國最早使用州制,將全國 | 希望帝國最早使用州制,將全國四分再下分為十九州,下設多個府。開國四大元老分別為一方伯侯,下設稱為州牧的州首長,由皇帝統一指派,以輔助伯侯,並防止伯侯勢力過大。 | ||
為限制州牧勢力,太祖設下避免一州出身的官員擔任該州州牧,和任滿三年調任它州的不成文規矩,防止州牧在當州培養自己的勢力。 | |||
然 | 這種制度雖然能牽制伯侯勢力,但亦因州牧並非己州出身,不熟悉當地的環境,而在終於熟悉環境後,卻又因任期屆滿而未能作出政策,故出現了一個惡性循環,使州未能完善發展。 | ||
有見及此,再加上各府縣人口不斷增長,安顯皇帝在1900年進行現代化改革時決定一併改革州制。他先將四伯侯權力收回中央政府,又將州政府大部分權力下放予各府縣,並將知府一職分為由諸侯擔任的知事和當地議會選出的首席大臣。至於州政府本身職權則被大幅削減,實質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負責監督各府縣運作。此項改革令國家能更有效運作,行政管理大幅改善。 | |||
2005年,景祥女皇會同御前會議宣布「州政府實際上已無需存在」,因此御准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各州政府正式解散,州級行政區成為歷史,完全虛化。而各府縣政府則實行地區自治制,府縣議會成為民選議會。同時也在原來的「都,府,直轄市,縣,省」之外新設立「道」,並將較為需要中央政府經濟扶助的部分一級行政區劃為道,當中由[[川野府]],[[杉山縣]],[[山和縣]]及[[明道縣]]合併而成的[[北杉和道]],以及由[[南山縣]]及[[中橋縣]]合併而成的[[南橋道]]為最著名的例子,兩道均在合併後有顯著的經濟改善。 | |||
而在景祥政變後,由於首都海崎遭受嚴重破壞,加上為革新帝國形象,新國會因而通過將國會及政府遷至山川,自此山川府改稱[[山川都]],為行政及立法首都。而海崎都則改為[[海崎府]],由於朝廷及最高法院仍留在海崎府,而根據憲政慣例朝廷所在地即為首都,因此海崎府仍為法律上首都。由於外國駐慶寧大使都使用駐海崎朝廷(Ambassador to the Court of Tashukodum)名義,因此各大使及大使館仍在海崎府。 |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width=100% style="text-align:center;"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width=100%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colspan="9" align="center" class="nowrap" |'''希望帝國一級行政區劃''' | | colspan="9" align="center" class="nowrap" |'''希望帝國一級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