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次編輯
(→以往選舉) |
無編輯摘要 |
||
第6行: | 第6行: | ||
|總裁=[[克里斯蒂安·迪紹爾]]<br>[[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 | |總裁=[[克里斯蒂安·迪紹爾]]<br>[[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 | ||
|領導人職稱1=創始人 | |領導人職稱1=創始人 | ||
|領導人名稱1= | |領導人名稱1=[[奧托·格斯勒]] | ||
|成立=1928年(第一次成立)<br> | |成立=1928年(第一次成立)<br>1994年(第二次成立)<br>2004年(第三次成立) | ||
|總部={{Flag|Prussia}}[[柯尼斯堡城邦]][[柯尼斯堡市]] | |總部={{Flag|Prussia}}[[柯尼斯堡城邦]][[柯尼斯堡市]] | ||
|前身= | |前身= | ||
第23行: | 第23行: | ||
|flag_title=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黨旗 | |flag_title=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黨旗 | ||
}} | }} | ||
'''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普語:'''Prussia Konstitutionell-Demokratische Partei''')是[[普盧斯亞]]中間偏左政黨, | '''普盧斯亞立憲民主黨'''(普語:'''Prussia Konstitutionell-Demokratische Partei''')是[[普盧斯亞]]中間偏左政黨,最初在1928年創立。 | ||
== 歷史 == | == 歷史 == | ||
=== 首次創立 === | |||
1928年,在華爾街金融風暴後,普盧斯亞的經濟發生大動蕩,[[奧托·格斯勒]]慨嘆當時主政的社會民主黨與在野的中央民主黨未能有效解決經濟問題,故毅然成立立憲民主黨,希望以中間偏左的政治路綫,在保障國民社會福利的同時,開始對經濟進行一定程度的指導與統整,使國家重回正軌。而其在1930年的選舉中獲得了38席,成為第七大黨。1934年,更以58席躍升為第五大黨,在國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 | |||
1937年,普盧斯亞發生政變,幾乎所有政黨被迫解散並加入新主流政黨國家黨與[[普盧斯亞中央民主黨|中央民主黨]]上,立憲民主黨也被迫加入中央民主黨,成為其中一個派系——立憲民政會。 | |||
=== 二次創立 === | |||
1990年,普盧斯亞取消黨禁,時任立憲民政會的會長[[因茨·卡利蒂斯]]遵循[[奧托·格斯勒]]在1955年臨終時立下的「重建立民黨、再創新輝煌」的遺訓,在1994年重新建立立憲民主黨,並在1996年斬獲了103席,成為當時僅次於中央民主黨與[[普盧斯亞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的第三大黨,更在1998年危機改選中,因收納了不少中央民主黨和社會民主黨人士,而躍升至第二大黨,大有取締社會民主黨,成為最大反對黨之勢。 | |||
唯黨内很快出現了内訌,前中央民主黨與前社會民主黨人士互相爭奪副總裁一職,也使逼迫[[因茨·卡利蒂斯]]與中央民主黨協商合併,前社會民主黨人士憤而轉投社會民主黨以及以後新生的[[民主綱領]]。 | |||
=== 三次創立 === | |||
2004年,[[因茨·卡利蒂斯]]帶領原先忠於立憲民政會的人士脫黨重建立憲民主黨,唯其在2008年只能在眾議院獲得1席,成為第十二大黨。 | |||
2014年,[[因茨·卡利蒂斯]]在國會進賬多1席後宣佈辭職,交由其副手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主内)與克里斯蒂安·迪紹爾(主外),開始了「馬克時代」。 | |||
=== 馬克時代與其偏右路綫 === | |||
2014年,[[因茨·卡利蒂斯]]在國會進賬多1席後宣佈辭職,交由其副手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主内)與克里斯蒂安·迪紹爾(主外),開始了「馬克時代」。 | |||
2018年,立憲民主黨在第三次建黨後首次在參議院獲得議席。 | |||
2022年,在民族自由黨的席捲下,立憲民主黨也進賬更多議席,也成功成為國會第八大黨,坐擁參議院3席與眾議院6席。 | |||
== 基本主張 == | == 基本主張 == | ||
以下描述是根據該黨公佈的綱領和“基本政策”編寫的。 | 以下描述是根據該黨公佈的綱領和“基本政策”編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