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次編輯
小 (文字取代 - "内" 取代為 "內") 標籤:流動版編輯 流動版網頁編輯 |
無編輯摘要 |
||
第89行: | 第89行: | ||
=== 俾斯麥時代 === | === 俾斯麥時代 === | ||
1862年卡爾四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衝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卡爾四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標志著「工業化二十年」與「鐵血二十年」的時代開始。 | 1862年卡爾四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衝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卡爾四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標志著「'''工業化二十年'''」與「'''鐵血二十年'''」的時代開始。 | ||
1878年,隨著卡爾四世逝世,年僅6歲的'''[[歐根一世]]'''即位,並任命俾斯麥為帝國攝政。1878年,國會通過了《[[國名改革法案]]》,正式從「普盧斯亞王國」轉型為「大普盧斯亞帝國」,歐根一世成為首位皇帝。 | |||
=== 社會變革 === | === 社會變革 === | ||
第99行: | 第101行: | ||
19世紀初期,普盧斯亞的封建制度慢慢解體,經過農奴制改革,農奴從田地釋放出來,為近代工業企業提供了貨幣資本和自由的勞動力。行會制度的削弱減少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限制,讓他們容易從英國進口機器和招聘技工。這些有利的條件使20年代的手工業有了良好發展。紡織業開始利用機器。然而手工生產在整個紡織業中仍佔統治地位。 | 19世紀初期,普盧斯亞的封建制度慢慢解體,經過農奴制改革,農奴從田地釋放出來,為近代工業企業提供了貨幣資本和自由的勞動力。行會制度的削弱減少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限制,讓他們容易從英國進口機器和招聘技工。這些有利的條件使20年代的手工業有了良好發展。紡織業開始利用機器。然而手工生產在整個紡織業中仍佔統治地位。 | ||
由於開始建立了使用焦煤的高爐和採用攪拌法煉鐵等新技術,刺激了煤和鐵的產量。同時,越來越多方面包括汽船及火車都使用蒸汽機。1846年,已經有1139台蒸汽機 | 由於開始建立了使用焦煤的高爐和採用攪拌法煉鐵等新技術,刺激了煤和鐵的產量。同時,越來越多方面包括汽船及火車都使用蒸汽機。1846年,已經有1139台蒸汽機。1835年,第一條鐵路把柯尼斯堡與但澤連結起來。1848年,全國鐵路線長達2500公里。1843年,普盧斯亞工廠工人上升至70萬人。可是,普盧斯亞的工業生產水平仍然落後於法國和英國。 | ||
1848年後,隨著關稅同盟的漸漸增強。期間的輕工業和重工業都迅速增長。工業棉花消費量和機器織布機各增加幾倍。1861年,在製造機器的工廠內的工人總數接近10萬,規模不下於英國的同類工廠。1850年至1870年,普盧斯亞的蒸汽機的動力由26萬匹馬力增加至248萬匹馬力,煤產量由670萬噸增加至3400萬噸,鐵產量由21萬噸增加至139萬噸,鋼產量由6000噸增加至17萬噸,鐵路線長度由5,822公里增長至18,876公里。1870年,普盧斯亞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上升到13.2%,超越了法國,成為了一個工業發達國家。 | 1848年後,隨著關稅同盟的漸漸增強。期間的輕工業和重工業都迅速增長。工業棉花消費量和機器織布機各增加幾倍。1861年,在製造機器的工廠內的工人總數接近10萬,規模不下於英國的同類工廠。1850年至1870年,普盧斯亞的蒸汽機的動力由26萬匹馬力增加至248萬匹馬力,煤產量由670萬噸增加至3400萬噸,鐵產量由21萬噸增加至139萬噸,鋼產量由6000噸增加至17萬噸,鐵路線長度由5,822公里增長至18,876公里。1870年,普盧斯亞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上升到13.2%,超越了法國,成為了一個工業發達國家。 | ||
第110行: | 第112行: | ||
==== 新聞報刊 ==== | ==== 新聞報刊 ==== | ||
雖然沒有全國性報紙,但許多 | 雖然沒有全國性報紙,但許多地方發行了種類繁多的印刷媒體,儘管它們很少超過地區性的意義。在一個典型的城鎮中只有一兩個網點,柏林和萊比錫等城市中心有幾十個。觀眾僅限於百分之幾的男性成年人,主要來自貴族和上層中產階級。自由派出版商大大超過保守派出版商。外國政府賄賂編輯以保證良好的形象。審查很嚴格,朝廷發佈了應該發表的政治新聞。1871年之後,俾斯麥實施了嚴格的新聞法,以遏制社會主義者和敵對的編輯。編輯側重於政治評論、文化、藝術、高雅文化和流行的連載小說。雜誌在政治上更具影響力並吸引了知識分子作家。 | ||
==== 科技文化 ==== | ==== 科技文化 ==== | ||
第118行: | 第120行: | ||
== 大普盧斯亞第一帝國(1878-1937) == | == 大普盧斯亞第一帝國(1878-1937) == | ||
1878年,隨著卡爾四世逝世,年僅6歲的'''[[歐根一世]]'''即位,並任命俾斯麥為帝國攝政。1878年,國會通過了《[[國名改革法案]]》,正式從「普盧斯亞王國」轉型為「[[普盧斯亞|大普盧斯亞帝國]]」,歐根一世成為首位皇帝。 | |||
=== 俾斯麥時代(1862-1886) === | |||
=== 後俾斯麥時代(1886-1906) === | |||
=== 第一次政黨政治時期(1906-1914)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20) === | |||
=== 第二次政黨政治時期(1920-1937) === | |||
== 大普盧斯亞第二帝國(1937-1958) == | == 大普盧斯亞第二帝國(1937-19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