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ed>Ericchiueric |
imported>Ericchiueric |
第2行: |
第2行: |
| '''佛德'''是位於東歐平原東日耳曼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佛德最晚在末次冰期已經有人類捿息。11世紀,條頓騎士團在此地建立起神權國家。其後的12~13世紀,佛德國勢都非常的強盛。但在16世紀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吞併。1648年佛德獨立。17~19世紀是佛德的黃金時代,佛德得到了世界貿易大國的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后,佛德崛起,成爲一個超級大國。1960年代,民主派推翻軍政府,開始民主化,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以及不少殖民地的獨立,但佛德至今仍然非常强勢。 | | '''佛德'''是位於東歐平原東日耳曼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佛德最晚在末次冰期已經有人類捿息。11世紀,條頓騎士團在此地建立起神權國家。其後的12~13世紀,佛德國勢都非常的強盛。但在16世紀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吞併。1648年佛德獨立。17~19世紀是佛德的黃金時代,佛德得到了世界貿易大國的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后,佛德崛起,成爲一個超級大國。1960年代,民主派推翻軍政府,開始民主化,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以及不少殖民地的獨立,但佛德至今仍然非常强勢。 |
| == 條頓之前(-1190) == | | == 條頓之前(-1190) == |
| 在羅馬帝國時期,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Mare Suebicum'')或「薩爾馬提亞海」(''Mare Sarmaticum'')。塔西陀在他公元98年的作品《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中將春季的蘇維匯海(以蘇維匯人命名)稱作是一片汽水海域,在此海冰破散,冰塊漂浮。蘇維匯人後來向西南遷徙,並在今日德國的萊茵蘭地區定居了一段時間,後來此地被稱作士瓦本。約達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將這片海域稱作「日耳曼海」(''Mare Germanicum'')。 | | 在羅馬帝國時期,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Mare Suebicum'')或「薩爾馬提亞海」(''Mare Sarmaticum'')。塔西陀在他公元98年的作品《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中將春季的蘇維匯海(以蘇維匯人命名)稱作是一片汽水海域,在此海冰破散,冰塊漂浮。蘇維匯人後來向西南遷徙,並在萊茵蘭地區定居了一段時間,後來此地被稱作'''士瓦本'''。約達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將這片海域稱作「日耳曼海」(''Mare Germanicum'')。 |
|
| |
|
| 自維京時期以來,斯堪地那維亞人將之稱作''Austmarr''(「東湖」)。「東海」一名出現在了《挪威王列傳》中。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在《丹麥人的業績》中提到了一個舊名''Gandvik'',其中「''-vik''」在古諾爾斯語中意為「灣」,意味著維京人正確地將其定義為海洋的內延部分。 | | 自維京時期以來,斯堪地那維亞人將之稱作''Austmarr''(「東湖」)。「東海」一名出現在了《挪威王列傳》中。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在《丹麥人的業績》中提到了一個舊名''Gandvik'',其中「''-vik''」在古諾爾斯語中意為「灣」,意味著維京人正確地將其定義為海洋的內延部分。 |
第258行: |
第258行: |
| |} | | |} |
|
| |
|
| == 佛德王國時期(1704-1807) ==
| |
|
| |
| === 李斯特王朝復辟 ===
| |
| 1704年,佛德里希四世(佛德里希三世之孫)於柯尼斯堡王宮宣佈成立佛瑞德瑞斯亞王國。
| |
|
| |
| 1714年,在建國十年後,即對波立進行三年的 [[佛波戰爭]],最終以佛德獲得其王國時代鼎盛領土告終,佛德里希四世亦因為其立國大功被尊稱為「佛德里希大王」。
| |
|
| |
| 1721年,路易斯一世登基,任內他開始進行小規模殖民,殖民地遍布美洲(費城)和非洲(黃金海岸)。
| |
|
| |
| 其子路易斯二世則將殖民地領土拓展至[[曦嵐]]拉布拉多地區,以及與格萊茵共治[[聖瑪拉克]]。
| |
|
| |
| 奧托二世則成立[[佛德西印度公司]]以及 [[佛德東印度公司]]。
| |
|
| |
| === 李斯特-哈布斯堡王朝 ===
| |
| 李斯特王朝末期,王朝派系鬥爭激烈,奧托二世晚年變得廢於政事,故哈布斯堡王道派崛起。
| |
|
| |
| 1760年,以王后卡娜爲首的哈布斯堡王道派發動政變,李斯特嫡系子女全部被殺,李斯特-哈布斯堡王朝成立。
| |
|
| |
| 1762年,卡娜將費城殖民地以25萬英鎊歸還於英國。
| |
|
| |
| 卡娜在位期間,佛德國力日益上升,在瓜分波蘭後達到最頂端,並且積極拓展殖民地,以及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受惠國,工業積極機械化。
| |
|
| |
| 1772-1795年,參與三次瓜分波蘭。
| |
|
| |
| 1789年,卡娜大王去世,死後追尊為大王,以表彰其在努力讓佛德達致鼎盛的貢獻。
| |
|
| |
| 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開始,歐洲皇室都齊聚一起對抗民主進步勢力。
| |
|
| |
| 1799年,參與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派出58,000作戰,最後傷亡28,300人。
| |
|
| |
| 1805年,再次參與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在奧斯特里茲戰役慘敗,最終被迫議和。
| |
|
| |
| 1806年,與普魯士,俄羅斯和英國參與第四次反法同盟,在但澤圍城戰和弗里德蘭戰役皆以大敗收場,其中路易斯三世在但澤圍城戰中戰死,其弟佛德里希五世被迫與法國議和。
| |
|
| |
| 1807年,提爾西特條約簽訂,佛德王國滅亡,親法的佛德第一共和國成立。
| |
| {| class="wikitable"
| |
| |+佛瑞德瑞斯亞王國國王列表(1648-1807))
| |
| !年份
| |
| !國王
| |
| !王朝
| |
| |-
| |
| |1704-1721
| |
| |佛德里希四世
| |
| | rowspan="4" |李斯特王朝
| |
| |-
| |
| |1721-1740
| |
| |路易斯一世
| |
| |-
| |
| |1740-1755
| |
| |路易斯二世
| |
| |-
| |
| |1755-1760
| |
| |奧托二世
| |
| |-
| |
| |1760-1789
| |
| |卡娜大王
| |
| | rowspan="3" |李斯特-哈布斯堡王朝
| |
| |-
| |
| |1789-1806
| |
| |路易斯三世
| |
| |-
| |
| |1806-1807
| |
| |佛德里希五世
| |
| |}
| |
|
| |
| === 影響 ===
| |
| 王國時期作為佛德地區第一個以地區名為國號的國家,佛德民族的地位性開始增加。
| |
|
| |
| 在這103年的統治期間,佛德開始現代化和機械化,這為之後的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 |
|
| |
| 而且領土也奠定了佛德國土的基礎,特別是卡娜大王統治期間,在三次瓜分波蘭後達到鼎盛,
| |
|
| |
| 文化方面,古普魯士文化,條頓文化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騎士精神也開始發揚。
| |
|
| |
| == 佛德第一共和國(1807-1813) ==
| |
| 1807年佛德第一共和國成立,由當時民間領袖阿爾伯德金森為共和國總裁。
| |
|
| |
| 阿爾伯德任内進行了對政制改革,引進《法國民法典》,並頒佈《佛德共和國憲法》,為後來佛德王國立憲埋下伏筆。
| |
|
| |
| 1813年,法國征服俄羅斯失敗,俄羅斯軍隊攻進柯尼斯堡,阿爾伯德處以死刑,佛德王國復辟。
| |
|
| |
| === 影響 ===
| |
| 第一共和國的成立,為後來佛德王國君主立憲以及民主化樹立一個榜樣。
| |
|
| |
| 首次達到了民主思想,雖然它的存在只有6年,但它的代表性卻能延續數世紀。
| |
| {| class="wikitable"
| |
| |+佛德第一共和國總統列表
| |
| !總統
| |
| !年份
| |
| !生平
| |
| !頭像
| |
| !成就
| |
| |-
| |
| |阿爾伯德·金森
| |
| |1807-1813
| |
| |1757年8月9日-1813年3月6日(55歲)
| |
| |[[檔案:阿爾伯德金森.jpg|縮圖]]
| |
| |建立第一共和,頒布共和國憲法,引進民法典,民主先鋒。
| |
| |}
| |
|
| |
| == 李斯特-哈布斯堡復辟(1813-1848) ==
| |
| 隨著法俄戰爭的失敗,法蘭西帝國開始兵敗如山倒,1812年,俄羅斯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在倫敦流亡的佛德里希五世也代表佛德王國加入同盟並展開對佛德地區以及歐洲的解放。
| |
|
| |
| 1813年,俄羅斯軍隊和佛德王國軍隊與佛德第一共和國軍隊和法國軍隊在但澤展開柯尼斯堡戰役,最終反法同盟攻入柯尼斯堡城堡,阿爾伯德金森被捕,隨後進行死刑。
| |
|
| |
| 阿爾伯德金森死亡後,佛德第一共和正式滅亡,佛德里希五世再次登基。
| |
|
| |
| 1814年,法蘭西帝國滅亡後,有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創立的維也納會議召開,佛德地區被俄羅斯吞并15%部分(華沙北部以及立陶宛少數東部地區),佛德現有領土大致確立。
| |
|
| |
| 1818年,加入歐洲協調,並且積極參與歐洲事務。
| |
|
| |
| 1829年,佛德里希五世病逝,由奧托四世繼位。
| |
|
| |
| 奧托四世在位期間,大舉推行君權神授政策,並大舉徵稅,使得一舉農民的不滿。
| |
|
| |
| 1830年4月6日,稅務庭的官員在波茲南市郊的一處農田裡沒收波蘭裔農民[[列娜·比斯特夫斯基]]的食鹽時,因不合作而被殺,此舉導致佛德農民的憤怒燃起,他們衝上波茲南稅務庭大樓和市政廳,並宣布建立[[波茲南公國]],史稱「46事變」。
| |
|
| |
| 波茲南公國在2個月後的6月8日被佛德軍隊打敗而滅亡,事後奧托四世決定減稅,以平息民望。
| |
|
| |
| 但減稅後,奧托四世卻大力在富人貴族間加稅,讓這些富商豪紳不滿,最後在1842年6月7日,奧托四世被推翻,由其弟路易斯四世繼承王位。
| |
|
| |
| 路易斯四世就位後,卻因為其腦部發育問題而變得不能施政,民眾所期望的君主立憲改革落空。
| |
|
| |
| 隨著歐洲1848年革命燃燒至佛德,民眾開始發起對李斯特哈布斯堡王朝的抗爭。
| |
|
| |
| 2月18日,農民與知識分子在各地起事。
| |
|
| |
| 5月8日,軍部以‘清君側’爲由發動政變,路易斯四世為首的內閣被軍部軟禁。
| |
|
| |
| 6月19日,以知識分子[[金斯堡·圖德]]爲首的起事派成立佛德第二共和國。
| |
|
| |
| 次日,路易斯四世頒布退位詔書,條件為必須擁立新王和保障李斯特-哈布斯堡家族的性命與名分,起事派接受。
| |
|
| |
| 路易斯四世退位後隨即前往英國流亡,而起事派則成立佛德臨時政府來進行過渡,是為「[[佛德1848革命]]」
| |
|
| |
| 而德國的革命讓佛德知識分子開始分裂成兩派,一個是支持與德意志地區統一的,簡稱(統一派),另外一個是支持繼續獨立的,簡稱(獨立派)。
| |
|
| |
| 兩派與8月29日簽署備忘錄,佛德地區將一分爲二,西部地區將擇機與德國統一,東部地區則保持獨立自主,史稱[[佛德分家]]。
| |
|
| |
| 而東部地區的新王則由原改革派康拉德四世於9月1日擔任,[[畢斯圖王朝]]成立,國號繼續為[[佛德王國]]。
| |
|
| |
| 西部地區則爲[[西佛德共和國]],由金斯堡擔任首任總統。
| |
|
| |
| === 影響 ===
| |
| 復辟時期在史學家眼中為佛德第二混亂的時期,僅次於20世紀初,各種民主思想開花,最終導致革命和佛德分家。
| |
|
| |
| 復辟時期也被視為君權主義復辟的象徵,它的結束也像徵著佛德絕對君權制的結束以及君主立憲的開始。
| |
|
| |
| 復辟時期的48事變,被視為波蘭民族對列強的反抗的前傳,在後續的一系列大起義中作為一個前車之鑑而存在。
| |
| {| class="wikitable"
| |
| |+佛瑞德瑞斯亞王國國王列表(1813-1848)
| |
| !年份
| |
| !國王
| |
| !王朝
| |
| |-
| |
| |1813-1829
| |
| |佛德里希五世
| |
| | rowspan="3" |李斯特-哈布斯堡王朝
| |
| |-
| |
| |1829-1842
| |
| |奧托四世
| |
| |-
| |
| |1842-1848
| |
| |路易斯四世
| |
| |}
| |
|
| |
| ==畢斯圖王朝時期(1848-1920)==
| |
| <blockquote>''主條目: [[畢斯圖王朝]]''</blockquote>畢斯圖王朝由康拉德亨利馮畢斯圖於1848年9月1日創立,其家族則早於1647年時便已成立。
| |
|
| |
| 畢斯圖家族在當上國王前是歐洲數一數二之富有家族,壟斷佛得45%經濟。
| |
|
| |
| 1868年佛德開始殖民。
| |
|
| |
| 1872年,佛德發生[[1872年共產革命]],雖成功鎮壓並頒佈《社會治安法》以解決未來有相同事宜,但此革命促成了歐洲第二個共產黨的成立—— [[佛德共產黨]]。
| |
|
| |
| 1915年,參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成功打敗以法國和德國為首協約國,德意志被奧地利和佛德瓜分,荷蘭王國和萊茵蘭王國成立。
| |
| ====殖民史(1868-)==== | | ====殖民史(1868-)==== |
| <blockquote>''主條目:[[佛德殖民史]]''</blockquote>佛德殖民步伐較歐洲其他國家遲,於1868年開始官方殖民。 | | <blockquote>''主條目:[[佛德殖民史]]''</blockquote>佛德殖民步伐較歐洲其他國家遲,於1868年開始官方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