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1889年4月20日-1976年4月30日),著名政治家、藝術家、貴族。其為奧地利古典畫派在1930-1970年代的領導者,為古典畫派帶來了最後的光輝,而其在一戰中作為連長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殺敵的英勇行為使他獲得了奧匈帝國的十字榮譽勳章,而在二戰中,受國家徵召再入伍,因在巴黎會戰中率領一個連的兵力與一個師的法國軍隊對峙並成功將法皇拿破崙六世拘捕,最後希特勒被授予爵級勳章,於1946年被奧皇冊封為「溫德堡男爵」與賜一座古堡,日後在黑黃聯盟中從政並當上上奧地利邦邦議會的議員,並於1976年4月30日因多重器官衰竭於家中逝世,享年87歲。

早期 編輯

家世 編輯

希特勒之父阿洛伊斯·希特勒是一私生子,因而在其39歲之前皆以其母之姓席克爾格魯貝(Schicklgruber)為姓。阿洛伊斯在出身上其父不詳,從而造成日後的許多爭議。如納粹黨律師漢斯·法郎克調查了希特勒姪兒的威脅信與回憶錄,宣稱其中有未公開的書信提到Schicklgruber太太被奧地利格拉茨一猶太家庭所僱傭的情況,而那個家庭中的19歲孩子就是阿洛伊斯·希特勒。但目前沒有證據可以支持法郎克的說詞,而法郎克自己也說希特勒明顯擁有雅利安人種的完整血統。法郎克的說詞在1950年代被廣泛地信服,但在1990年代,歷史學者提出質疑。曾寫過希特勒傳記的歷史學家Ian Kershaw駁斥了此說法,並提出格拉茨猶太人早在15世紀被驅逐,並禁止日後重返該城。


1876年,阿洛伊斯·希特勒改其繼父之姓希德勒(Hiedler),該姓氏除希德勒外尚可拼為許特勒(Hüttler、Huettler)及希特勒(Hitler),此姓名有可能由政府職員統一調整為希特勒。姓氏由來為「住在小房屋的人」。

童年 編輯

希特勒生於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公務員。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由於日後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影響,曾立志要成為牧師。

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歷史學家指出,在小時候,希特勒曾遭到學校同學的霸凌,這段「童年陰影」促使希特勒產生後來強烈的報復思想。他很愛他的家人。雖然他曾學習過繪畫,但在中學時期他學習成績非常差,尤其是法語,在他的所有學科中,只有繪畫一門是「優」等。因此,他未畢業就退學了。他的父親1895年退休,1903年1月3日去世,死於胸膜出血。緊接著母親1907年12月21日死於乳癌。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他搬到維也納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並在第二次成功被錄取,隨後也成功從維也納美術學院畢業成為一名畫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在1916年,奧地利政府要求當時逗留在慕尼黑販售畫作的希特勒回國,但希特勒痛恨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他不想與斯拉夫人、猶太人一同服役,但是奧地利政府同時也開出了宣傳部相關的職缺,希特勒應徵也順利的取得了職位。1917年,希特勒從宣傳部被調到軍中,一支全部由奧地利德裔組成的第4步兵團,隨後也跟著參與了第五次伊松佐河戰役突破義大利防線,並參與了威尼斯會戰。在卡波雷托戰役中負傷回國。

戰間期 編輯

1918年,希特勒剛退役後日耳曼邦聯中的北德意志聯盟與大普盧斯亞帝國爆發了內戰,希特勒對於普盧斯亞殘害日耳曼同胞的行為很是不解與憤怒,日後也埋下了他對普盧斯亞的痛恨,並在他1925年的著作《我的奮鬥》中提到,普盧斯亞所打響的內戰是對於奧國的警鐘,這證明了普盧斯亞沒有民族情誼等等之類的極端民族主義言論,也促使他日後加入大德意志黨並成為黨中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