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國大公趙繁澆」: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無編輯摘要
 
第54行: 第54行:


=== 建立[[慶寧財團]] ===
=== 建立[[慶寧財團]] ===
1802年,希望帝國建國,兩大開國功臣護國大公何西,忠國大公趙繁澆,以及二王爺四都親王施永德在永祚帝御准下創辦希望帝國第一家國有企業'''慶寧行'''作為西化慶寧的領袖。當時的慶寧行擁有對外貿易專營權以及國有土地的優先使用權。
1802年,希望帝國建國,兩大開國功臣護國大公何西,忠國大公趙繁澆在永祚帝御准下創辦希望帝國第一家國有企業'''慶寧行'''作為西化慶寧的領袖。當時的慶寧行擁有對外貿易專營權以及國有土地的優先使用權。


1805年,何西辭官後,開始全盤接手慶寧行,並從趙繁澆手上接任大班一職,趙繁澆也開始從商界退休,開始專心研究醫術與地方事務。
1805年,何西辭官後,開始全盤接手慶寧行,並從趙繁澆手上接任大班一職,趙繁澆也開始從商界退休,開始專心研究醫術與地方事務。

於 2024年5月15日 (三) 17:23 的最新修訂

忠國大公趙繁澆,第一代銘誠公爵(英語: Dr. Nicholas Arthur Chiu Sr.)(1733年8月13日—1816年6月8日),出生於慶寧大明南沙府,為希望帝國開國功臣以及慶寧財團創辦者之一,亦是綠江集團第一任董事局總裁,與何西南邑植校北辰士祈合稱爲「慶寧開國四巨頭」,被稱爲「開國神醫」,「危機滅火器」以及「灰衣主教」,一手推動希望帝國骨科以及經濟的飛速發展,但同時開啓了希望帝國經濟被某幾個大財團壟斷的局面,與此同時也爲了平亂而大肆屠殺半州和勝人而被戶原地區歷屆政府稱爲「千古罪人」。

趙繁澆也提出了「趙繁澆資本主義」以及「大帝國共榮圈」概念,影響希望帝國近200年的對外政策,直到2019年才完全摒棄「大帝國共榮圈」概念。

此外,趙繁澆亦是希望帝國史上第一個出國留學的人,在漢諾威修讀骨科並在回國後成爲希望帝國史上第一個骨科醫生,同時也精通慶寧、日本以及中華醫術,號稱「開國神醫」,其開辦的寧德醫館(後來的帝國中央醫院以及寧德醫院)被稱爲「天下第一醫館」。

生平[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早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趙繁澆於1733年8月13日出生於慶寧大明南沙府趙家府邸,父親為銘國公趙慶凱,為大學士之一。10歲時就讀南沙私塾,並在18歲進入科舉,成爲進士,並擔任西安縣(今亞瑟府)擔任太守。1750年,趙繁澆入朝並擔任吏部郎中,並在此期間修得慶寧醫術,成爲醫師。

繼承公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趙繁澆入朝爲官後8年,其父趙慶凱因病辭退吏部尚書一職,改由趙繁澆繼承其銘國公和吏部尚書,執掌吏部。

趙繁澆就任吏部尚書後,便奏議皇帝希望設置醫舉,選拔太醫院人才,但遭到皇帝以成本為由駁回。

1770年被前太學士陳思成舉薦為下一任太學士兼任内閣首輔,首次執掌朝廷。

改革[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趙繁澆繼承内閣首輔後,深知明朝已腐敗不堪、内憂外患盡顯,應盡力進行西化改革,才能延續明朝國祚,於是便推動了晚明最後一次改革——寧真維新

寧真維新包括將國家經濟重新洗牌、設立醫部與外部處理醫療問題與外交事務,以及引進外國科技等,然而,此次改革卻遭到保守派以「國本難易」爲由大力反對,真宗皇帝也表明反對此次計劃,最終改革流產,趙繁澆被迫辭退内閣首輔,改任南沙府太守,而趙繁澆也在1773年辭任太守,開始周游列國之旅。

周游列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受當時殿閣大學士何武雍的贊助,趙繁澆率團前往歐洲旅游考察,先到達法國學習餐飲並覲見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而路易十五也對趙繁澆一行黃種人的到訪而對遙遠的東方感到興趣,並受到路易十六的邀請參與路易十五在1774年的葬禮。

在葬禮之後,趙繁澆便前往意大利列國旅行,先是到杜林,然後前往羅馬,再到威尼斯,期間學習了文藝復興的藝術以及先進船舶技巧。

趙繁澆一行人之後到奧斯特奇亞學習音樂,見到了天才莫扎特,並覲見奧皇約瑟夫二世,再前往漢諾威學習醫術,1790年回國。

明末民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趙繁澆回國後,正式明末民亂開始之時,起初趙繁澆對此表示中立,並稱「必要時將出手阻止國家破裂」,隨後民亂日漸壯大,明真宗在鎮壓叛軍時才發現國庫已被何武雍完全虧空,明軍軍糧不足,軍心渙散,真宗迫不得已只能請趙繁澆出山平亂,並發佈諭旨,稱「平亂後之改革將全權交由趙愛卿操辦」,趙繁澆礙於形勢而答應。

建立安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趙繁澆重新官拜内閣首輔後,起初民軍紛紛被擊潰,但趙繁澆與當時民軍首領施永真洽談後,決定聯手推翻明廷。

1802年,明軍全體將領通報明廷,稱軍情緊急,請求王公大臣捐獻私財,毀家紓難,共濟時艱。這其實是趙壓制明廷主戰派的手段。

1月12日,趙繁澆在宮廷會議上提出皇帝退位和民軍政府優待明室條件。1月16日趙親自上奏明真宗,說明朝覆滅已是大勢,大明皇帝退位後亦可分封為明國公,享受尊貴待遇。趙於是加快了逼宮的腳步,1月26日,在趙授意下,明軍將領和朝廷大臣向真宗逼宮,不久,趙直接挑明「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直接以武力恐嚇真宗,真宗隨後宣旨退位,把政權交給趙繁澆,讓他組織臨時帝國政府,明朝統治宣告終止。

安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安朝建立後,施永真將各大公頭銜西化,並率先頒發趙繁澆忠國大公一銜,表彰他對希望帝國建立的重大貢獻,並委任趙繁澆為太傅,南沙府太守兼吏部尚書,輔助皇帝施政。

趙繁澆資本主義[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趙繁澆認為,資本主義不應只注重於市場的運作,應在有國家的配合和輔助之下才能在任何危急之時靈活應對。因此提出了「具東方特色的資本主義」,後世評價為「揉合了東方專制和西方資本主義的開明專制資本主義思想」,成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前身,被譽為「國家資本主義之父」。

大帝國共榮圈[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趙繁澆認為,雖然帝國國土廣大,資源豐富,惟國家缺乏足夠大的市場去支撐不斷增長的經濟,單靠國内消耗不足以利於國家長遠發展,因此他提出要建立「大帝國共榮圈」,將帝國影響力擴展至亞洲與美洲,影響了帝國之後的近兩世紀的發展,也使帝國版圖拓展至秘魯,日本等地。直到2019年景祥政變後,新政府確立以多邊主義為外交主軸,取締先前的「大帝國共榮圈」思想,並改革了慶寧國協,將附屬國地位提升。

半州和勝人大屠殺[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趙繁澆雖在南部土生土長,惟其卻認為為了消除帝國威脅,應將少數民族逐出帝國國土,以防民族主義叛亂滋生,於是下令南部部隊開始進行對半州的和勝人進行清洗;在此之前,趙繁澆也嘗試逐步將和勝人移出南部,並遷移至半州建立被稱為「新座」的集中營;對此,《慶明史·趙繁澆傳》提到「新座十里之内,餓殍遍野。途見平民者,一曰『新座建設穩中向好,和蕃之隔離工作以民為本,為趙公予和蕃及慶人之德政。』,一曰『和蕃叛亂已久,趙公今日之政,乃和蕃作亂之果。』」

1808年,和勝人發動第一次和勝起義,趙繁澆鎮壓後,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族清洗,除了將集中營在半州發揚光大,也開始采用慶寧醫術中的禁忌,毒術來處死和勝人,至此,趙繁澆開始被戶原地區歷屆政府稱爲「千古罪人」,譴責他在半州的邪惡與「不仁不義」。

建立慶寧財團[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802年,希望帝國建國,兩大開國功臣護國大公何西,忠國大公趙繁澆在永祚帝御准下創辦希望帝國第一家國有企業慶寧行作為西化慶寧的領袖。當時的慶寧行擁有對外貿易專營權以及國有土地的優先使用權。

1805年,何西辭官後,開始全盤接手慶寧行,並從趙繁澆手上接任大班一職,趙繁澆也開始從商界退休,開始專心研究醫術與地方事務。

退休、建立寧德醫館[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812年,趙繁澆自知年事已高,提出請辭所有公職,告老還鄉,獲太祖批准。

退休後的趙繁澆開始專心研究醫術,並在1814年創立了畢生願望的寧德醫館。

復出創辦綠江集團[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逝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頭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名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評價[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正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負面[編輯 | 編輯原始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