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何氏家族」:修訂間差異

增加 5,931 位元組 、​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廣東何氏家族''',是中華民國著名金融資本家族,被認為是廣東商幫之首。1783年,何國瑩創立貿易行怡和行,是廣州十三行之一。在兩代人發展後,怡和行壟斷了中國的對外海上貿易,又通過他的義子鐵路大亨約翰・穆瑞・福布斯名下受其資助的旗昌洋行參與投資密西根中央鐵路,涉足美國鐵路工業,和從另外兩名義子施懷雅兄弟收購施懷雅家族的太古洋行。至今,廣州何氏旗下財團[[怡太中國]]經營遍布各大行業,包括航運業、銀行業、地產業等。19世紀至20世紀初,廣州何氏曾為中國最大鴉片商,又壟斷廣州、上海的黃賭毒產業,因此被稱為廣州地下皇帝。
'''怡和何氏家族'''
 
此外,廣州何氏是同盟會及國民黨創黨成員,也是辛亥革命最大金主,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資金和物力。家族府邸何秉鑒公館也成為革命活動的秘密場所,供以議事、交流、和藏匿革命人士及軍火。中國國父孫中山曾說過:「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為水災做出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黨軍」,何氏家族因此捐助60萬美元籌辦軍校。1月,孫中山正式委派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何為副委員長,展開籌備工作。1927年的四一五事件中,家族以中華協進會的名義協助蔣介石清黨。


== 歷史 ==
== 歷史 ==
=== 起源與崛起 (1640年代-1783年) ===
=== 起源與崛起 (1640年代-1783年) ===
==== 清初軍功與冊封 ====
==== 清初軍功與冊封 ====
何氏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40年代明軍入侵慶寧。堯王庶子上柱國大將軍何世國率領部下抵抗明軍失敗,因而與部下逃亡至今廣東一帶。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南方的南明勢力依然頑強抵抗。何世國與他的軍隊抵達廣東後,被清軍招募剿滅南明。
何氏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40年代明軍入侵慶寧。堯王庶子上柱國大將軍何世國率領部下抵抗明軍失敗,因而與部下逃亡至今廣東一帶。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南方的南明勢力依然頑強抵抗。何世國與他的軍隊抵達廣東後,被清軍招募剿滅南明。


何世國在清軍剿滅南明勢力的戰役中表現卓越,協助清廷成功鎮壓反叛,並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作為對其忠誠和功勳的嘉獎,清廷冊封何國昌為一等太古,成為廣東地區的封臣之一。
何世國在清軍剿滅南明勢力的戰役中表現卓越,協助清廷成功鎮壓反叛,並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作為對其忠誠和功勳的嘉獎,清廷冊封何國昌為一等太古,成為廣東地區的封臣之一。


何氏家族隨後依託其與清廷的密切關係,逐步在廣東地方勢力中崛起。他們逐漸掌控了粵海關,壟斷了廣東的對外貿易和稅收,成為當時最具經濟實力的家族之一。家族還積極參與地方的商業發展,尤其是在航運和對外貿易領域,逐漸控制了廣東的經濟命脈。
何氏家族隨後依託其與清廷的密切關係,逐步在廣東地方勢力中崛起。他們逐漸掌控了粵海關,壟斷了廣東的對外貿易和稅收,成為當時最具經濟實力的家族之一。家族還積極參與地方的商業發展,尤其是在航運和對外貿易領域,逐漸控制了廣東的經濟命脈。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之信因被家屬、部將告發仍懷有異志,被康熙帝賜死於廣州。何氏獲封為首個鐵帽子公,成為廣東龍頭勢力。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之信因被家屬、部將告發仍懷有異志,被康熙帝賜死於廣州。何氏獲封為首個鐵帽子公一等怡和公,成為廣東龍頭勢力。


==== 粵海關壟斷與財富積累 ====
==== 粵海關壟斷與財富積累 ====
第22行: 第18行:


=== 怡和行與太古洋行的創立 (1783年-19世紀) ===
=== 怡和行與太古洋行的創立 (1783年-19世紀) ===
==== 怡和行 ====
1783年,怡和公何國瑩(1731—1810)作為何氏家族的重要領袖,成立了'''怡和行'''。怡和行專門經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尤其是對英國的貿易。通過控制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重要商品的出口,何氏家族迅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導力量。
怡和行的成立標誌著何氏家族從地方勢力躍升為國際貿易的巨頭。他們與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商業聯繫。這使得何氏家族能夠通過中介角色,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從而鞏固其在廣州乃至全國的經濟影響力。


==== 1783:怡和行的建立 ====
1833,國會結束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英貿易的專營權。渣甸洋抓緊機會,填補東印度公司留下的真空。公司第一次航海是渣甸的快速帆船「莎拉號」 運送茶葉到英格蘭。渣甸從東印度代理商變成了亞洲最大的英國洋行。這時渣甸被其他商人稱為「大班」,(中國俗語,意思是'總經理')。惟1841年一次航時,莎拉號於印度擱淺,渣甸本人陷入財政危機最終,何秉鑑(1769—1843)以四百萬兩(一百萬英鎊)入股渣甸成為大股東,渣甸洋行併入怡和行,但仍以渣甸為洋行以維持其英資洋行地位方便於殖民地經商自此,何氏家族進一步擴展其商業版圖,不僅在合法的貿易領域發展壯大,還成為中國最大鴉片進口商和分銷商
1783年太古何國瑩作為何氏家族領袖,了'''怡和'''。怡和行經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是對國的貿易通過控制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重要商品的出口,何氏家族迅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主導力量


怡和行成立標誌著何氏家族從方勢力躍升為國際貿易的巨頭。他們與西方列強尤其是英的東印度公司,立了緊密的商聯繫這使得何氏家族能夠通過介角色際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從而鞏固其廣州乃至全國的經濟影響力
1843年上海怡和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大陸及香港投資興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上海


==== 太古洋行 ====
==== 太古洋行 ====
在19世紀初,何氏家族進一步擴大其國際貿易影響力,與施懷雅兄弟合作成立了'''太古洋行'''。雖然施懷雅兄弟名義上是太古洋行的創辦者,但實際上背後的主要資金和運營決策均來自何氏家族。太古洋行很快發展成為中國與西方間貿易的重要機構,尤其是在鴉片貿易、茶葉和絲綢出口方面佔據了主導地位
1866年11月26日約翰·森美·施懷雅(John Samuel Swire)由十六鋪碼頭進入上海,並成立新公司太古洋行Hoare & Swire。雖然施懷雅名義上是太古洋行的創辦者,但實際上背後的主要資金和運營決策均來自何秉鑑孫何萬山(1838-1924)


19世紀中葉,何氏家族通過怡和行和太古洋行這兩大貿易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的貿易這為家族帶來了巨的財富使其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商業家族之一
太古洋行主要從事商品貿易。後再於1872年始創上海太古輪船公司,船隊有江輪4艘主營業務就由出入口貿易轉向航運業。發展過程中曾先後與美商旗昌輪船公司、中國輪船招商局進行過激烈競爭。1878年後再數次招商局、怡和輪船公司等訂立代理協議,躋身中航運業務。至1908年船公司增有各類輪船60餘艘,到1933年再增至87艘在中國陸各口岸陸續擁有碼頭,倉庫和駁船隊等各種資產與後續他不同經營實體一起形組織嚴密資本集團


=== 19世紀末至20世紀:黃賭毒與鴉片壟斷 ===
期航運以長江、大陸沿海和日本各航線為主,後期擴大到南洋群島和澳大利亞,同時在長江上還經營龐大的駁運業務,也為各國商號代理各種貨物的購銷業務,發展為遠東著名的資本集團。對日抗戰期間,太古洋行只剩下重慶和分行堅持營運。戰爭期間,部分太古船隻被日軍擊毀,倖存的船隊四散。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太古購入國泰航空的45%股權。從1866年到1951年,太古洋行(含太古輪船公司)除上海外,還在青島、煙台、大連、營口、天津、塘沽、張家口、寧波、汕頭、廣州、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漢口、沙市、宜昌、重慶、長沙、梧州等城市設分行或碼頭貨棧,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輪運業,同時在上海介入規模龐大保險業務,另在香港、爪哇、菲律賓建制糖廠,專設船隊進行全球糖業貿易。


==== 鴉片貿易與黑社會壟斷 ====
19世紀,何氏家族通過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這兩大貿易行幾乎壟斷了中國對外貿易,尤其是英國的貿易。這為家族帶來了巨大財富使其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家族之一
19世紀末期,何氏家族進一步擴展其商業版圖不僅在合法的貿易領域發展壯大還積極參非法鴉片貿易。當時,中國社會受到鴉片嚴重影響而何氏家族通過國際貿易網絡,成為中國最鴉片進口商和分銷商。


此外,何氏家族還逐漸掌控廣州和上海的地下經濟,壟斷了這兩座城市黃賭毒產業通過對賭場、妓院和毒品市場的控制,何氏家族成為了廣州地下世界皇帝。這一時期,何氏家族的勢力達到頂峰,他們不僅掌控著合法的經濟活動,還通過非法手段控制了大量社會資源
=== 民初及軍閥時期 (20世紀初) ===
何氏家族經濟上取得成功外還積極參與中國政治活動。何氏家族憑藉其財力和社會網絡,成為了支持廣東革命勢力的重要資本來源。家族領袖何萬山利用家族龐大的財力支持革命,將其位於廣州的別墅和怡和行的倉庫作為革命黨的秘密據點,提供資金、武器和庇護。這一舉動不僅使何氏家族在廣東革命派中建立了深厚信任也讓他們逐漸參與到政治與軍事領域


=== 辛亥革命與國民黨的支持 (20世紀初) ===
20世紀初,何氏家族成為支持同盟會和孫中山革命事業重要力量之一。他們通過提供資金、物資和政治支持,幫助孫中山進行反清革命。


==== 辛亥革命 ====
家族領袖萬山將其家族位於廣州的別墅用作秘密會議場所,為革命黨人提供庇護、軍火和資金支持孫中山曾多次感謝何氏對革命事業的貢獻稱「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
家族除了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外,還積極參與中國政治活動。20世紀初何氏家族成為支持同盟會和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通過提供資金、物資和政治支持幫助孫中山進行反清革命。


家族的領袖秉鑒將其家族府邸用作秘密會議的場所為革命黨人供庇護、火和資金支持。孫中山曾多感謝何氏家族對革命事業的貢獻,稱「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
1911年11月8日,在萬山勸說下廣東水師督李准和新第二十五鎮統制龍濟光同意反正,民軍聲勢浩大,兩廣總督張鳴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廣東諮議局討論廣東獨立問題,決定日宣佈廣東獨立


==== 捐助黃埔軍校 ====
革命成功後廣東成為了孫中山及同盟的重要根據地,何萬山被任命為廣東都督,負責統領廣東的政事務。何氏家族在廣東的地位大大提高,家族成員被賦予了重大的軍政職責。何山利用怡和行的商業網絡通過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合眾國商人和海外僑民立貿易聯繫,將大量武器從香港和外地運入廣州以強化廣東的事力量。隨後的數年間,何氏家族在廣東的影響力迅速膨脹,逐控制了整個廣東地區軍隊和財政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決定創立黃埔校,何氏家族為此捐助了60美元協助孫中山籌軍校並為培養黨提供了大支持。何氏家族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因此進一提升,並成為國民黨革命事業重要金主之一


1927年蔣介石動四一五事件,何氏家族通過華協進會的名義支持蔣介石清黨進一步鞏固了家族在國民黨內的地位
==== 粵系軍閥 ====
1913年6月14日在宋教仁遭暗殺,二次革命爆前,袁世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都督替代作為孫中山政治盟友的萬山。惟消息提前被何萬山設於北京政府中的間諜以電報送至何萬山處,何萬山以此名義解除陳炯明軍職同時決定參與反袁戰爭


=== 20紀至現代:多元化發展與全球化 ===
7月18日,何萬山宣布廣東獨立,自組廣東軍(粵軍),自任大元帥。由於替代何萬山失敗,袁凱即命龍濟光為廣東鎮撫使討亂。8月4日,陳炯明所轄的粵軍第二師師長蘇慎初被袁世凱收買,在牛王廟炮擊都督府,惟粵軍因從英國所購置的軍備,迅速鎮壓蘇慎。


==== 戰後復興與商業帝擴張 ====
護法運動期間,1917年8月25日,南下的中華民國第一屆會議員已達150多人,由於不足法定人數不能召開正式會議便根據孫中山的提議決定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8月25日,非常會開幕,決定組織護法軍府會議通過:為維護《臨時約法》在廣州組'''法軍政府''',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一人、元帥三人,行使中華民行政權
二戰後何氏家族國政局不穩的情況下,成功保了家族的財富和影響力。他們逐漸將業務從中國轉向香港和繼續在航運業、地產業和銀業等領域發展壯大。何氏家族通過靈活的商業策略和與際金融機構的合作,維持了家族的經濟實力


==== 長太中國集團的成立 ====
9月1日,非常國會九十一人投票,以八十四票選出孫山為護軍政府大元帥;之後選出廣東都督何萬山為元帥兼兩廣督軍護法軍政府成立。宣佈段祺瑞為叛逆誓師北伐。在孫號召下,護法戰爭正式開始
20世紀末何氏家族與長江怡和集團合營成立了'''長太中國集團''',進一步擴大其商業版圖該集團涉足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多個行業成為國及全球商業領域重要力量


家族憑藉其歷史積累財富和影響力,至今仍在中國及國際商業界佔有一席之地。家族的企業網絡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並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
==== 文紳改革與軍備擴張 ====
1920年代,隨著何萬山的去世,其長子御用大律師何文紳(1869-1960)繼承了家族的事業。何文紳意識到軍事量的重要性立即著手進行廣東的軍事現代化改革何氏家族動用怡和太古兩大洋行資源,從歐洲、英國等地購買了大量現代化武器,並聘請來自德國的退役軍官訓練軍隊。何文紳的廣東軍短短數年內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現代化部隊,在南方軍閥勢力無人能敵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創立黃埔軍校,何文紳為此捐助了60萬鎊,協助孫中山籌建軍校,並為培養黨軍提供了大量支持。何氏家族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因此進一步提升,並成為國民黨革命事業的重要金主之一。


1925年1月1日,孫因病發住進協和醫院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救治無效。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逝世。孫中山死後,何文紳表示支持國民政府北伐。兩廣革命根據地統一,奠定基礎發動北伐戰爭,同時加大收編南方各省降部,何應欽、譚延闓、程潛、吳鐵城、唐生智等中國近代著名人物,均於此時加入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直至1926年7月,國民政府共收編擴充國民革命軍至八個軍。同時,在與其他軍閥的角逐中,何文紳深刻認識到,單純依靠軍事無法穩固權力,還必須掌控廣東的經濟命脈。於是,何文紳在廣州設立了“廣東金融管理局”,壟斷了當地的銀行業、稅收和金融業,為軍事擴張提供了穩定的財源。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五事件,何氏家族通過中華協進會的名義支持蔣介石清黨,進一步鞏固了家族在國民黨內的地位。


在1930年代初,何文紳又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秘密情報網絡,稱為廣東情報部。這一情報部利用何氏家族在香港、新加坡以及上海等地的商業據點,收集來自各地的軍事、經濟與政治情報。情報網的滲透能力迅速增強,不僅在廣東內部運行良好,還滲透至國民黨的高層,甚至在南京政府內部安插了家族間諜。


廣東情報部成為何氏家族權力的一個重要支柱。當時,廣東情報部在各大港口設有秘密情報站,僱用許多商人、船員、港口工人作為情報員,收集有關軍事裝備進口、外國勢力動態以及其他軍閥行動的情報。何氏家族因此能在多次重大政治事件中迅速做出應對,包括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部署的預判,甚至提前得知張學良與蔣介石合作的意圖。這一情報優勢使得何文紳在軍閥競爭中始終保持先機。


在南京政府與各地軍閥的不斷衝突中,何文紳開始將粵軍擴展至廣東以外的地區,包括福建、湖南等地。他依靠其龐大的財力,招募了大量兵員,並派出訓練精良的軍官團隊,控制了南方的幾個重要城市。此時的何文紳被各地稱為南方大元帥,並開始利用軍事力量與國民政府博弈,爭取廣東的自治權。


在經濟上,何文紳利用怡和行和太古洋行的網絡,將廣東的對外貿易壟斷在家族手中,對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的貿易加以嚴格控制。同時,何氏家族開始進軍製糖、造船和煤礦等產業,並設立了大量工廠,僱用大批工人。這一系列工業化的舉措,使何氏家族在1930年代中期成為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何文紳還於1935年成立了粵省第一銀行,並進一步發展金融業,甚至開始發行自己的貨幣“粵元”,以鞏固家族在經濟上的主導地位。粵省第一銀行的成立,使得何氏家族的金融影響力從廣東擴展到周邊省份,並為日後的抗日戰爭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支持。


==== 抗日戰爭中的貢獻與犧牲 (1937年-1945年) ====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何文紳立即宣佈粵軍加入國民革命軍參戰,並投入家族龐大的資金和物資支持國民政府的抗日戰爭。抗戰初期,何氏家族捐獻大量物資,包括糧食、武器和醫療設備。何文紳親自帶領粵軍參加戰鬥,駐守廣東一帶,對日軍展開頑強抵抗。


隨著清朝穩定下來廣東何氏家族利用其在粵海關的影響力,控制了廣東地區的商業活動特別是對外貿易粵海關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要窗口,為了當最繁忙的海關尤其是在對英、法等西方貿易往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何氏家族通過壟斷稅收與貿易進出渠道迅速積累大量財富並開始涉足航運、物流等相關產業
==== 香港與重慶的秘密基地 ====
在香港淪陷前,何氏家族提前將部分資產轉移到重慶以支援抗日戰爭何文紳在立“粵軍戰辦事處”,專門負責從外採購物資並將運往重慶並協助民政府進行軍備採購和分發戰時辦事處成為抗日戰爭期間何氏家族的戰略中心,其利用怡和行和太古洋行的商業網絡建立一個跨國的資金轉移網絡從歐洲美洲購買武器與戰爭資,支持前線的作戰需求


到了18世紀,何氏家族在廣東的影響力已經無人能及,家族財力與地位與日俱增。他們利用商貿與清廷的深厚關係,在朝廷與地方官員之間建立了的聯繫成為廣東方經濟與政治實際操控者。清乾隆年間粵海關為全國對外通商唯一口岸,廣州十三行因口通商壟斷出口商品交易更加擴展何家在全國影響力
戰爭期間,何文紳還設立了一支秘船隊專門運送戰爭物資到達中國沿海及內陸區。這支船隊在日軍嚴密封鎖下多次功突破防線將物資送達廣州、福建甚至重慶帶。據說,這支秘密船隊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共行了數百次運輸任務保障前線軍隊供給


1783年,主何瑩創立了怡和行,成為廣州十三中的領頭羊怡和行的成立標誌著氏家族對外貿易領域中進一步壟斷對外海上貿易,特別是在對英、荷蘭、葡萄牙等西方列強的貿易中何氏家族的網絡遍布全球。通過這些商業往來,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財富與國際影響力
==== 志成的犧牲與族的愛情懷 ====
在抗日戰爭的高峰期何文紳的幼弟何志自願參加了對日軍的突襲在一次激烈戰鬥中,何志不幸陣亡。文紳為悼念其弟,捐出巨額資金修建了一座戰爭紀念碑,以表彰戰爭犧牲的國軍士兵並獻身於家族的愛國事業。


19世紀,何氏家族在怡和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其經濟版圖。他們通過義子施懷雅兄弟,建立了太古洋行,儘管太古洋行表面上由施懷雅兄弟經營,實際上背後主要資金和決策權來自何氏族。太古洋很快成為中國世界貿易的另一個重要力量壟斷了大部分中國對外貿易,尤其是茶葉、絲綢、瓷器和鴉片等重要商品
==== 戰爭資金鏈與海外支援 ====
為確保抗戰期間的資金流動不被日軍封鎖,何氏家族建立了以合眾國、英國和慶寧為據點秘密資金鏈。他們利用多海外銀行與貿易公司,通過複雜資金轉移系統將資金隱密地轉至中國,為國民政府提供了穩定財政支持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何氏家族迅速擴展其影響力,不僅壟斷了中國的合法商業貿易,也掌了大量非法活,成為當時國最大的鴉片商他們壟斷了廣州和上海的黃賭毒產業,成地下世界的主宰。由於其在非法交易中主導地位,何氏家族被稱為「廣州地下皇帝」掌控著當時南城市社會與經濟命脈
=== 戰後至現代:多元化發展與全球化 ===
1945年二戰結束,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何氏家族中國南方的控制權得以重新確立。然而隨後的國共內戰使得何氏家族不得不在尋求自保國民黨堅定盟友,何氏家族傾力支援蔣介石在財力、情報和後勤供應面都給予國民黨軍隊極大支持


20世紀初,何氏家族積極參與了中國政治活動,尤其是支持同盟會國民黨。何氏家族的產與財力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重要支柱之一家族領袖何秉鑒家族府邸設為革命基地支持孫中山等人進行秘密會議和藏匿革命人士
儘管蔣介石最終成功統一中國但為維持國內秩序,他實施了戒嚴政策。何氏家族在內戰結束後立即著手進行一系列戰後重整,尤其是在商業和資本領域調整他們意識到戒嚴下商業不如往日般開放因此開始將重點轉向穩定而發展迅速的香港


山曾稱讚何氏家族對辛亥革命的貢獻表示「革命成功受惠於何氏之力助」。何氏家族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的資軍火,並在創辦黃埔軍校時捐助了60萬美元,協助孫中山培養革命軍隊促進了國民黨軍事力量發展。1927年四一五件中,何氏家族以中協進會名義支持介石清黨,進一步鞏固在國民黨內影響力
至於在國大陸,何氏家族雖未直接參與政府運作但憑藉著龐大的商業政治網絡他們與國民黨高層保持密切聯繫。何文紳仍然經常受邀參加南京政府的高層會議,為政府經濟政策提供建議。通過參與政治,何氏家族不僅在南地區建立了穩固影響力還在中正的統治中扮演重要幕後角色


隨著中國政局的變遷,何氏家族在20世紀上半葉仍然維持其巨大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在國共內戰期間,何氏家族巧妙地各方勢力保持聯繫以保護家族資產。二戰後,何氏家族的業務進一步多元化,進入了銀行航運、地產業等領域。
==== '''長江怡和集團''' ====
20世紀中末,何氏家族與[[李嘉誠]]合營成立了'''長江怡和集團''',進一步擴大其商版圖。該集團涉足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等多個行業,成為中國及全球商業領域的重要力量


20世紀末,何氏家族與遠親何文紳家族李嘉誠的長江集團合營成立了長太中國集團中國商業界巨擘之一。該集團涉足各大行業,包括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等,何氏家族的影響力遍及全球。
何氏家族憑藉其歷史積累的財富影響力至今仍亞洲最富有家族之一。家族的企業網絡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並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廣東氏家族的歷史,是部從清初以軍功崛起、經商致富,逐漸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商業巨頭的家族傳奇。氏家族不僅通過壟斷粵海關對外貿易累積了巨額財富,還以靈活的策略參與中現代史上重大事件,尤其是在支持孫中革命與捐助黃埔軍校過程中展現了其政治影響力。如今,氏家族的商業帝國依然興旺,影響力遍及全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金融與政治家族之一。
* 一等太古侯何世國(1602-1672)
* 一等怡和公何鴻鏗(1624-1694)
* 一等怡和公何宗林(1652-1752)
* 一等怡和公權義(1680-1776)
* 等怡和公開平(1710-1765)
* 一等怡公何瑩(1731-1810)
* 一等怡和公何秉鑑(1769-1870)
* 威廉·渣甸(1784-1843)-何玉喬(1815-1895)
* 尊貴何萬爵士(1838-1924)
* 香港的何文紳勳爵(1869-1960)
2,4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