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何氏家族」: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
|||
第6行: | 第6行: | ||
何氏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40年代明軍入侵慶寧。堯王庶子上柱國大將軍何世國率領部下抵抗明軍失敗,因而與部下逃亡至今廣東一帶。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南方的南明勢力依然頑強抵抗。何世國與他的軍隊抵達廣東後,被清軍招募剿滅南明。 | 何氏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40年代明軍入侵慶寧。堯王庶子上柱國大將軍何世國率領部下抵抗明軍失敗,因而與部下逃亡至今廣東一帶。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南方的南明勢力依然頑強抵抗。何世國與他的軍隊抵達廣東後,被清軍招募剿滅南明。 | ||
何世國在清軍剿滅南明勢力的戰役中表現卓越,協助清廷成功鎮壓反叛,並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作為對其忠誠和功勳的嘉獎,清廷冊封何國昌為一等太古 | 何世國在清軍剿滅南明勢力的戰役中表現卓越,協助清廷成功鎮壓反叛,並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作為對其忠誠和功勳的嘉獎,清廷冊封何國昌為一等太古侯,成為廣東地區的封臣之一。 | ||
何氏家族隨後依託其與清廷的密切關係,逐步在廣東地方勢力中崛起。他們逐漸掌控了粵海關,壟斷了廣東的對外貿易和稅收,成為當時最具經濟實力的家族之一。家族還積極參與地方的商業發展,尤其是在航運和對外貿易領域,逐漸控制了廣東的經濟命脈。 | 何氏家族隨後依託其與清廷的密切關係,逐步在廣東地方勢力中崛起。他們逐漸掌控了粵海關,壟斷了廣東的對外貿易和稅收,成為當時最具經濟實力的家族之一。家族還積極參與地方的商業發展,尤其是在航運和對外貿易領域,逐漸控制了廣東的經濟命脈。 | ||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之信因被家屬、部將告發仍懷有異志,被康熙帝賜死於廣州。何氏獲封為首個鐵帽子公,成為廣東龍頭勢力。 |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之信因被家屬、部將告發仍懷有異志,被康熙帝賜死於廣州。何氏獲封為首個鐵帽子公一等怡和公,成為廣東龍頭勢力。 | ||
==== 粵海關壟斷與財富積累 ==== | ==== 粵海關壟斷與財富積累 ==== | ||
第19行: | 第19行: | ||
=== 怡和行與太古洋行的創立 (1783年-19世紀) === | === 怡和行與太古洋行的創立 (1783年-19世紀) === | ||
==== 怡和行 ==== | ==== 怡和行 ==== | ||
1783年, | 1783年,怡和公何國瑩(1731—1810)作為何氏家族的重要領袖,成立了'''怡和行'''。怡和行專門經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尤其是對英國的貿易。通過控制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重要商品的出口,何氏家族迅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導力量。 | ||
怡和行的成立標誌著何氏家族從地方勢力躍升為國際貿易的巨頭。他們與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商業聯繫。這使得何氏家族能夠通過中介角色,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從而鞏固其在廣州乃至全國的經濟影響力。 | 怡和行的成立標誌著何氏家族從地方勢力躍升為國際貿易的巨頭。他們與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商業聯繫。這使得何氏家族能夠通過中介角色,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從而鞏固其在廣州乃至全國的經濟影響力。 | ||
1833年,國會結束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英貿易的專營權。渣甸洋行抓緊機會,填補東印度公司留下的真空。公司的第一次航海,是渣甸的快速帆船「莎拉號」 運送茶葉到英格蘭。渣甸從東印度公司的主要代理商變成了亞洲最大的英國洋行。這時渣甸被其他商人稱為「大班」,(中國俗語,意思是'總經理')。惟1841年一次航行時,莎拉號於印度擱淺,渣甸本人陷入財政危機。最終,何秉鑑(1769—1843)以四百萬兩(一百萬英鎊)入股渣甸成為大股東,渣甸洋行併入怡和行。自此,何氏家族進一步擴展其商業版圖,不僅在合法的貿易領域發展壯大,還成為中國最大的鴉片進口商和分銷商。 | 1833年,國會結束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英貿易的專營權。渣甸洋行抓緊機會,填補東印度公司留下的真空。公司的第一次航海,是渣甸的快速帆船「莎拉號」 運送茶葉到英格蘭。渣甸從東印度公司的主要代理商變成了亞洲最大的英國洋行。這時渣甸被其他商人稱為「大班」,(中國俗語,意思是'總經理')。惟1841年一次航行時,莎拉號於印度擱淺,渣甸本人陷入財政危機。最終,何秉鑑(1769—1843)以四百萬兩(一百萬英鎊)入股渣甸成為大股東,渣甸洋行併入怡和行,但仍以渣甸為洋行門面,以維持其英資洋行地位方便於殖民地經商。自此,何氏家族進一步擴展其商業版圖,不僅在合法的貿易領域發展壯大,還成為中國最大的鴉片進口商和分銷商。 | ||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 ||
第57行: | 第57行: | ||
==== 何文紳改革與軍備擴張 ==== | ==== 何文紳改革與軍備擴張 ==== | ||
1920年代,隨著何萬山的去世,其長子御用大律師何文紳(1869-1960)繼承了家族的事業。何文紳意識到軍事力量的重要性,立即著手進行廣東的軍事現代化改革。何氏家族動用怡 | 1920年代,隨著何萬山的去世,其長子御用大律師何文紳(1869-1960)繼承了家族的事業。何文紳意識到軍事力量的重要性,立即著手進行廣東的軍事現代化改革。何氏家族動用怡和太古兩大洋行的資源,從歐洲、英國等地購買了大量現代化武器,並聘請來自德國的退役軍官訓練軍隊。何文紳的廣東軍在短短數年內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現代化部隊,在南方軍閥勢力中無人能敵。 | ||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創立黃埔軍校,何文紳為此捐助了60萬鎊,協助孫中山籌建軍校,並為培養黨軍提供了大量支持。何氏家族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因此進一步提升,並成為國民黨革命事業的重要金主之一。 |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創立黃埔軍校,何文紳為此捐助了60萬鎊,協助孫中山籌建軍校,並為培養黨軍提供了大量支持。何氏家族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因此進一步提升,並成為國民黨革命事業的重要金主之一。 | ||
第69行: | 第69行: | ||
廣東情報部成為何氏家族權力的一個重要支柱。當時,廣東情報部在各大港口設有秘密情報站,僱用許多商人、船員、港口工人作為情報員,收集有關軍事裝備進口、外國勢力動態以及其他軍閥行動的情報。何氏家族因此能在多次重大政治事件中迅速做出應對,包括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部署的預判,甚至提前得知張學良與蔣介石合作的意圖。這一情報優勢使得何文紳在軍閥競爭中始終保持先機。 | 廣東情報部成為何氏家族權力的一個重要支柱。當時,廣東情報部在各大港口設有秘密情報站,僱用許多商人、船員、港口工人作為情報員,收集有關軍事裝備進口、外國勢力動態以及其他軍閥行動的情報。何氏家族因此能在多次重大政治事件中迅速做出應對,包括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部署的預判,甚至提前得知張學良與蔣介石合作的意圖。這一情報優勢使得何文紳在軍閥競爭中始終保持先機。 | ||
在南京政府與各地軍閥的不斷衝突中,何文紳開始將粵軍擴展至廣東以外的地區,包括福建、湖南等地。他依靠其龐大的財力,招募了大量兵員,並派出訓練精良的軍官團隊,控制了南方的幾個重要城市。此時的何文紳被各地稱為南方大元帥 | 在南京政府與各地軍閥的不斷衝突中,何文紳開始將粵軍擴展至廣東以外的地區,包括福建、湖南等地。他依靠其龐大的財力,招募了大量兵員,並派出訓練精良的軍官團隊,控制了南方的幾個重要城市。此時的何文紳被各地稱為南方大元帥,並開始利用軍事力量與國民政府博弈,爭取廣東的自治權。 | ||
在經濟上,何文紳利用怡和行和太古洋行的網絡,將廣東的對外貿易壟斷在家族手中,對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的貿易加以嚴格控制。同時,何氏家族開始進軍製糖、造船和煤礦等產業,並設立了大量工廠,僱用大批工人。這一系列工業化的舉措,使何氏家族在1930年代中期成為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 在經濟上,何文紳利用怡和行和太古洋行的網絡,將廣東的對外貿易壟斷在家族手中,對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的貿易加以嚴格控制。同時,何氏家族開始進軍製糖、造船和煤礦等產業,並設立了大量工廠,僱用大批工人。這一系列工業化的舉措,使何氏家族在1930年代中期成為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 ||
第92行: | 第92行: | ||
1945年二戰結束,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何氏家族在中國南方的控制權得以重新確立。然而隨後的國共內戰使得何氏家族不得不在動盪中尋求自保。作為國民黨的堅定盟友,何氏家族傾力支援蔣介石,在財力、情報和後勤供應方面都給予國民黨軍隊極大的支持。 | 1945年二戰結束,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何氏家族在中國南方的控制權得以重新確立。然而隨後的國共內戰使得何氏家族不得不在動盪中尋求自保。作為國民黨的堅定盟友,何氏家族傾力支援蔣介石,在財力、情報和後勤供應方面都給予國民黨軍隊極大的支持。 | ||
儘管蔣介石最終成功統一中國,但為維持國內秩序,他實施了戒嚴政策。何氏家族在內戰結束後立即著手進行一系列的戰後重整,尤其是在商業和資本領域的調整。他們意識到戒嚴下商業將不如往日般開放,因此開始將重點轉向穩定而發展迅速的 | 儘管蔣介石最終成功統一中國,但為維持國內秩序,他實施了戒嚴政策。何氏家族在內戰結束後立即著手進行一系列的戰後重整,尤其是在商業和資本領域的調整。他們意識到戒嚴下商業將不如往日般開放,因此開始將重點轉向穩定而發展迅速的香港。 | ||
至於在中國大陸,何氏家族雖未直接參與政府運作,但憑藉著龐大的商業資源和政治網絡,他們與國民黨高層保持密切聯繫。何文紳仍然經常受邀參加南京政府的高層會議,為政府的經濟政策提供建議。通過參與政治事務,何氏家族不僅在華南地區建立了穩固的影響力,還在蔣中正的統治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後角色。 | 至於在中國大陸,何氏家族雖未直接參與政府運作,但憑藉著龐大的商業資源和政治網絡,他們與國民黨高層保持密切聯繫。何文紳仍然經常受邀參加南京政府的高層會議,為政府的經濟政策提供建議。通過參與政治事務,何氏家族不僅在華南地區建立了穩固的影響力,還在蔣中正的統治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後角色。 | ||
==== '''長江怡和集團''' ==== | ==== '''長江怡和集團''' ==== | ||
20世紀中末,何氏家族與李嘉誠合營成立了'''長江怡和集團''',進一步擴大其商業版圖。該集團涉足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等多個行業,成為中國及全球商業領域的重要力量。 | 20世紀中末,何氏家族與[[李嘉誠]]合營成立了'''長江怡和集團''',進一步擴大其商業版圖。該集團涉足航運、銀行、地產、製造業等多個行業,成為中國及全球商業領域的重要力量。 | ||
何氏家族憑藉其歷史積累的財富和影響力,至今仍為亞洲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家族的企業網絡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並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 何氏家族憑藉其歷史積累的財富和影響力,至今仍為亞洲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家族的企業網絡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並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