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信物」: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第1行: 第1行:
'''五信物''',為[[希望帝國皇帝]]的信物,是歷代正統皇權的象徵,亦象徵着五種[[希望帝國]]最重要的文化習俗及意義,只有在即位大典等極為重要的場合才會亮相,但一般時候在皇帝特許下亦會公開。
'''五信物''',為[[希望帝國皇帝]]的信物,是歷代正統皇權的象徵,亦象徵着五種[[希望帝國]]最重要的文化習俗及意義,只有在即位大典等極為重要的場合才會亮相,但一般時候在皇帝特許下亦會公開。


五信物的保存地多是神,多為寓意為由神所賜的信物,而即使在君權神授,以及神格的觀念被一一廢除後,五信物仍在國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五信物的保存地多是神殿,多為寓意為由神所賜的信物,而即使在君權神授,以及神格的觀念被一一廢除後,五信物仍在國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五信物==
==五信物==
五信物出現的時間各異,但每信物在各朝均具有重要且崇高的地位。
五信物出現的時間各異,但每信物在各朝均具有重要且崇高的地位。
===長彥昌劍===
=== 傳國玉璽 ===
長彥昌劍源於晉朝太祖周啟所獲的寶劍,相傳在其登基時,一九頭巨龍出現晉太祖「奮起而斬之」。後來剖腹,在內取得此劍<ref>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一 - 太祖本紀:「...太祖登帝位而一九首龍現,太祖執刃,奮起而斬之,剖腹而見一劍,上書長彥昌之劍,便名長彥昌劍...」</ref>。後晉太祖以此劍為皇帝的信物得者必為帝<ref>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 太祖本紀」:「...太祖以劍為信物明令得者為帝...」</ref>供奉於上祖神宮,唯後上祖神宮被毀,此劍便移至新建之熱明神宮
'''傳國玉璽'''(英語:'''Great Seal of the Realm''')傳說大皇帝'''亞雅'''(慶寧語:'''Kiaya''';後為晉大帝)迎娶堯女帝'''納亞拉'''(慶寧語:'''Nal'ara''')時,雙帝大神降臨並授予其傳國玉璽,其幾近無瑕」,代表的是皇帝的神格如同雙帝大神分別天帝、冥帝一皇帝即人帝。晉大駕崩前將傳國玉璽交予次子堯王居樂亞雅保管


此劍象徵皇帝之勇亦是家軍隊大統帥象徵只有慶寧人的真命天子可以馴化
公元8年,農民軍推翻金朝並圍堵國君宮殿要求其頭銜皇國君在投降前將傳國玉璽埋在宮中地下,自傳國玉璽失蹤數百年


有傳聞曾指劍上有數行由太祖親手刻上,以告誡子孫的話語,唯因戰亂而早已磨損,後蕩然無存<ref>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一注 - 太祖野紀」:「...太祖於劍上刻字,誡子孫後代,後戰損,終不存...」</ref>。
直至景泰宗即位不久的公元560年法皇何鑄奉的一位農奴在農田中挖出傳國,何鑄奉獻此於泰宗,而泰宗大喜,親自將傳國以奉祀禮請入宮中,又親自提字,以篆書刻十六字「受天命,帝行仁道,君臣同心,萬世不衰」。後景朝滅亡後,亡國皇帝哀宗投井前將其與降書放在一起,象徵其交出皇權
 
===加冕禮服===
加冕禮服由金羊毛製成,禮服上鑲有一顆工匠李明豐在明泉山<ref>今山川都附近,已被剷平</ref>發現的珍稀寶石,供皇帝在即位加冕禮上使用。
 
在景仁宗即位後十年,李明豐將其獻於仁宗,仁宗時正自戰爭凱旋而歸,見此禮服,大喜,定其為皇帝的信物,並與因上祖神宮被毀而需另擇地方供奉的長彥昌劍,一同供於時新建的熱明神宮。
 
=== 傳國玉璽 ===
傳國玉璽,源於在景泰宗時所製的一璽,在景泰宗即位不久,北聖武王何鑄奉的一位農奴在農田中挖出一塊白,其色「幾近無瑕」<ref>出自「御史祖典 - 後景朝 - 卷一 - 泰宗本紀」:「...該玉色幾近無瑕,而上隱現龍影,於夕下而現,如天之神物...」</ref>,何鑄奉獻此於泰宗,而泰宗大喜,親自將這塊玉以奉祀禮請入宮中,命人鑄成玉璽,又親自提字,以篆書刻十六字「受天命,帝行仁道,君臣同心,萬世不衰」。


玉璽鑄成後,便作為皇朝的國璽,一切重要文書均要有其印,方可通過。後景朝滅亡後,亡國皇帝哀宗投井前將其與降書放在一起,象徵其交出皇權,自此玉璽正式作為皇帝的信物,後由衛太宗以奉祀禮供奉於時新建的慶廣神宮
至今,傳國玉璽作為皇朝的國璽,一切重要文書均要有其印,方可通過。


此玉璽象徵皇帝之權力,亦代表神授皇權,間接代表皇帝具神格。
此玉璽象徵皇帝之權力,亦代表神授皇權,間接代表皇帝具神格。


====十二方璽====
====十二方璽====
傳國玉璽完成後,剩下許多白玉,在泰宗准許下,又這些白玉分別鑄成十二方小璽每方小璽以篆書刻八字。十二方小璽是用於批閱一般的文書。<ref>出自「御史祖典 - 後景朝 - 卷一 - 泰宗本紀」:「...鑄璽後,剩白玉,而泰宗皇帝又鑄十二方小璽,作平常用...」</ref>
'''十二方璽'''(英語:'''Twelve Seals of the State''')是指傳國玉璽失蹤後,弘朝皇帝一塊白玉分別鑄成十二方小璽每方小璽以篆書刻八字。十二方小璽是用於批閱一般的文書。<ref>出自「御史祖典 - 後景朝 - 卷一 - 泰宗本紀」:「...鑄璽後,剩白玉,而泰宗皇帝又鑄十二方小璽,作平常用...」</ref>
 
十二方璽各自的名字,來自於慶寧《太典》中的'''十二訣''',分別為'''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風、雷、電、靈'''。其中天方璽、地方璽與人方璽,為十二方璽中最尊貴的三方璽。十二方璽功用如下:


十二方璽各自名字來自慶寧《典》中的'''十二訣''',分別為'''天地、人、金、風、雷、電、靈'''。其中天方璽地方璽與人方璽,為十二方璽中最尊貴的三方璽。
* 天方璽(英語:Seal of Heaven):皇帝敬奉帝天大神的象徵物,祭祀帝天大神祝文祭文之用。
* 地方璽(英語:Seal of Earth):皇帝敬奉帝冥大神象徵物祭祀帝冥大神祝文祭文之用。
* 人方璽(英語:Stately Seal of Men):皇帝日常用璽,亦用冊立子用璽冊封爵位授予榮譽。
* 方璽(英語:Seal of Gold): 審批財政奏摺用璽。
* 方璽(英語:Seal of Wood): 審批銓敘奏摺用璽。
* 方璽(英語:Seal of Water): 審批刑法奏摺用璽。
* 方璽(英語:Seal of Fire): 審批軍事奏摺用璽。
* 土方璽(英語:Seal of Land): 審批土奏摺用璽。
* 風方璽(英語:Seal of Wind): 皇帝巡視四方時所用的辦公便印。
* 雷方璽(英語:Seal of Thunder): 向全國臣民發表訓令之用。
* 電方璽(英語:Seal of Lightning): 向官員發表訓令之用。
* 靈方璽(英語:Seal of the Spirit):祭祀其他神明祝文祭文之用


後景朝滅亡後,亡國皇帝哀宗投井前未將十二方璽的收藏地方說出,故十二方璽自此不知所終。而後世將傳國玉璽當作皇帝信物時,亦未將以同一塊玉鑄成的十二方璽一同當作信物。
後景朝滅亡後,亡國皇帝哀宗投井前未將十二方璽的收藏地方說出,故十二方璽自此不知所終。而後世將傳國玉璽當作皇帝信物時,亦未將以同一塊玉鑄成的十二方璽一同當作信物。


之後,為了行政上的方便,新的十二方璽被鑄造出來。
之後,為了行政上的方便,新的十二方璽被鑄造出來。
===長彥昌劍===
'''長彥昌劍'''(英語:'''Grand''' '''Sword of Eternal Prosperity'''),源於[[晉大帝|晉大帝啟亞雅]]所獲的寶劍,相傳在其登基大典時,一九頭巨龍出現,晉大帝「奮起而斬之」。後來剖其腹,在內取得此劍<ref>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一 - 太祖本紀」:「...太祖登帝位,而一九首龍現,太祖執刃,奮起而斬之,剖腹而見一劍,上書長彥昌之劍,便名長彥昌劍...」</ref>。後大帝以此劍為皇帝的信物,得者必為帝<ref>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一 - 太祖本紀」:「...太祖以劍為信物,明令得者為帝...」</ref>,供奉於上祖神殿,唯後上祖神殿被毀,此劍便移至新建之熱明神殿。
此劍象徵皇帝之勇,亦是皇家軍隊大統帥的象徵。只有慶寧人的真命天子可以馴化此劍。
有傳聞曾指劍上有數行由太祖親手刻上,以告誡子孫的話語,唯因戰亂而早已磨損,後蕩然無存<ref>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一注 - 太祖野紀」:「...太祖於劍上刻字,誡子孫後代,後戰損,終不存...」</ref>。
===加冕禮服===
'''加冕禮服'''(英語:'''Coronation Robe'''),由金羊毛製成,禮服上鑲有一顆工匠李明豐在明泉山<ref>今山川都附近,已被剷平</ref>發現的珍稀寶石,供皇帝在即位加冕禮上使用。
在景仁宗即位後十年,李明豐將其獻於仁宗,仁宗時正自戰爭凱旋而歸,見此禮服,大喜,定其為皇帝的信物,並與因上祖神殿被毀而需另擇地方供奉的長彥昌劍,一同供於時新建的熱明神殿。


===帝國皇冠===
===帝國皇冠===
帝國皇冠,源於衛蘭宗時所製的皇冠,由工匠李儀所製,以顯示皇帝之地位。
'''帝國皇冠'''(英語:'''Imperial Crown of Hinnia'''),源於衛蘭宗時所製的皇冠,由工匠李儀所製,以顯示皇帝之地位。


皇冠以純金製作,上鑲有440顆珍珠,並以其他珠寶作襯托,亦因而重2.2公斤。皇冠的製作手法極其精巧,亦是當時最為精巧的手工藝物品。蘭宗對此皇冠極度滿意,並將其定為皇帝的信物,供於新建的京極神
皇冠以純金製作,上鑲有440顆珍珠,並以其他珠寶作襯托,亦因而重2.2公斤。皇冠的製作手法極其精巧,亦是當時最為精巧的手工藝物品。蘭宗對此皇冠極度滿意,並將其定為皇帝的信物,供於新建的京極神殿


此皇冠象徵皇帝在帝國的至尊地位,亦是帝國數一數二精巧的工藝品,但因其重量比其他信物為重,加上亦更為貴重,故相比起其他信物,甚少出現於皇帝特准的公開場合。
此皇冠象徵皇帝在帝國的至尊地位,亦是帝國數一數二精巧的工藝品,但因其重量比其他信物為重,加上亦更為貴重,故相比起其他信物,甚少出現於皇帝特准的公開場合。


===御史祖典===
===御史祖典===
御史祖典,源於紀文宗所始編的「通史大典」,而在紀朝亡後,明朝及希望帝國兩代均有予以續編,後更在諾亞一世在位時進行大幅擴編,同時亦改稱御史祖典。
'''御史祖典'''(英語:'''Imperial Chronicles of Hinnia'''),源於紀文宗所始編的「通史大典」,而在紀朝亡後,明朝及希望帝國兩代均有予以續編,後更在諾亞一世在位時進行大幅擴編,同時亦改稱御史祖典。


御史祖典是少數有公開的皇室書籍,其上達神話時代的各種傳疑故事,下達現代所發生的大事。而其正本則作為皇帝的信物,被供奉於永桓神
御史祖典是少數有公開的皇室書籍,其上達神話時代的各種傳疑故事,下達現代所發生的大事。而其正本則作為皇帝的信物,被供奉於永桓神殿


御史祖典象徵皇帝在帝國的歷史及文化地位,同時加強了君權神授之概念;亦是帝國數一數二的歷史書籍,具極大之歷史價值。
御史祖典象徵皇帝在帝國的歷史及文化地位,同時加強了君權神授之概念;亦是帝國數一數二的歷史書籍,具極大之歷史價值。

於 2024年4月28日 (日) 21:21 的修訂

五信物,為希望帝國皇帝的信物,是歷代正統皇權的象徵,亦象徵着五種希望帝國最重要的文化習俗及意義,只有在即位大典等極為重要的場合才會亮相,但一般時候在皇帝特許下亦會公開。

五信物的保存地多是神殿,多為寓意為由神所賜的信物,而即使在君權神授,以及神格的觀念被一一廢除後,五信物仍在國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五信物

五信物出現的時間各異,但每信物在各朝均具有重要且崇高的地位。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英語:Great Seal of the Realm),傳說大周皇帝啟亞雅(慶寧語:Kiaya;後為晉大帝)迎娶大堯女帝納亞拉(慶寧語:Nal'ara)時,雙帝大神降臨並授予其傳國玉璽,其色「幾近無瑕」,代表的是皇帝的神格,如同雙帝大神分別為天帝、冥帝一般,皇帝即為人帝。晉大帝駕崩前,將傳國玉璽交予次子堯王居樂亞雅保管。

公元8年,農民軍推翻金朝,並圍堵皇國君的宮殿要求其頭銜。皇國君在投降前將傳國玉璽埋在宮中地下,自此傳國玉璽失蹤數百年。

直至景泰宗即位不久的公元560年,法皇何鑄奉的一位農奴在農田中挖出傳國玉璽,何鑄奉獻此於泰宗,而泰宗大喜,親自將傳國玉璽以奉祀禮請入宮中,又親自提字,以篆書刻十六字「受天地命,帝行仁道,君臣同心,萬世不衰」。後景朝滅亡後,亡國皇帝哀宗投井前將其與降書放在一起,象徵其交出皇權。

至今,傳國玉璽作為皇朝的國璽,一切重要文書均要有其印,方可通過。

此玉璽象徵皇帝之權力,亦代表神授皇權,間接代表皇帝具神格。

十二方璽

十二方璽(英語:Twelve Seals of the State)是指傳國玉璽失蹤後,弘朝皇帝將一塊白玉分別鑄成的十二方小璽。每方小璽以篆書刻八字。十二方小璽是用於批閱一般的文書。[1]

十二方璽各自的名字,來自於慶寧《太典》中的十二訣,分別為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風、雷、電、靈。其中天方璽、地方璽與人方璽,為十二方璽中最尊貴的三方璽。十二方璽功用如下:

  • 天方璽(英語:Seal of Heaven):皇帝敬奉帝天大神的象徵物,祭祀帝天大神祝文祭文之用。
  • 地方璽(英語:Seal of Earth):皇帝敬奉帝冥大神的象徵物,祭祀帝冥大神祝文祭文之用。
  • 人方璽(英語:Stately Seal of Men):皇帝日常用璽,亦用於冊立太子用璽、冊封爵位、授予榮譽。
  • 金方璽(英語:Seal of Gold): 審批財政奏摺用璽。
  • 木方璽(英語:Seal of Wood): 審批銓敘奏摺用璽。
  • 水方璽(英語:Seal of Water): 審批刑法奏摺用璽。
  • 火方璽(英語:Seal of Fire): 審批軍事奏摺用璽。
  • 土方璽(英語:Seal of Land): 審批土地奏摺用璽。
  • 風方璽(英語:Seal of Wind): 皇帝巡視四方時所用的辦公便印。
  • 雷方璽(英語:Seal of Thunder): 向全國臣民發表訓令之用。
  • 電方璽(英語:Seal of Lightning): 向官員發表訓令之用。
  • 靈方璽(英語:Seal of the Spirit):祭祀其他神明祝文祭文之用。

後景朝滅亡後,亡國皇帝哀宗投井前未將十二方璽的收藏地方說出,故十二方璽自此不知所終。而後世將傳國玉璽當作皇帝信物時,亦未將以同一塊玉鑄成的十二方璽一同當作信物。

之後,為了行政上的方便,新的十二方璽被鑄造出來。

長彥昌劍

長彥昌劍(英語:Grand Sword of Eternal Prosperity),源於晉大帝啟亞雅所獲的寶劍,相傳在其登基大典時,一九頭巨龍出現,晉大帝「奮起而斬之」。後來剖其腹,在內取得此劍[2]。後大帝以此劍為皇帝的信物,得者必為帝[3],供奉於上祖神殿,唯後上祖神殿被毀,此劍便移至新建之熱明神殿。

此劍象徵皇帝之勇,亦是皇家軍隊大統帥的象徵。只有慶寧人的真命天子可以馴化此劍。

有傳聞曾指劍上有數行由太祖親手刻上,以告誡子孫的話語,唯因戰亂而早已磨損,後蕩然無存[4]

加冕禮服

加冕禮服(英語:Coronation Robe),由金羊毛製成,禮服上鑲有一顆工匠李明豐在明泉山[5]發現的珍稀寶石,供皇帝在即位加冕禮上使用。

在景仁宗即位後十年,李明豐將其獻於仁宗,仁宗時正自戰爭凱旋而歸,見此禮服,大喜,定其為皇帝的信物,並與因上祖神殿被毀而需另擇地方供奉的長彥昌劍,一同供於時新建的熱明神殿。

帝國皇冠

帝國皇冠(英語:Imperial Crown of Hinnia),源於衛蘭宗時所製的皇冠,由工匠李儀所製,以顯示皇帝之地位。

皇冠以純金製作,上鑲有440顆珍珠,並以其他珠寶作襯托,亦因而重2.2公斤。皇冠的製作手法極其精巧,亦是當時最為精巧的手工藝物品。蘭宗對此皇冠極度滿意,並將其定為皇帝的信物,供於新建的京極神殿。

此皇冠象徵皇帝在帝國的至尊地位,亦是帝國數一數二精巧的工藝品,但因其重量比其他信物為重,加上亦更為貴重,故相比起其他信物,甚少出現於皇帝特准的公開場合。

御史祖典

御史祖典(英語:Imperial Chronicles of Hinnia),源於紀文宗所始編的「通史大典」,而在紀朝亡後,明朝及希望帝國兩代均有予以續編,後更在諾亞一世在位時進行大幅擴編,同時亦改稱御史祖典。

御史祖典是少數有公開的皇室書籍,其上達神話時代的各種傳疑故事,下達現代所發生的大事。而其正本則作為皇帝的信物,被供奉於永桓神殿。

御史祖典象徵皇帝在帝國的歷史及文化地位,同時加強了君權神授之概念;亦是帝國數一數二的歷史書籍,具極大之歷史價值。

登基大典上

在登基大典上,五信物均有出現,象徵神賦予權力於皇帝。

皇帝在登基大典時,身穿加冕禮服,頭戴帝國皇冠,手執長彥昌劍,同時亦會有一張檀木桌,用以放置傳國玉璽及御史祖典,而由於長久以來各朝皇帝登基所使用的均是同一張由前景朝便已使用的檀木桌,故又有人以檀木桌為第六件信物,意為人民是皇帝乃至全帝國的基礎,雖不起眼,但重要。

  1. 出自「御史祖典 - 後景朝 - 卷一 - 泰宗本紀」:「...鑄璽後,剩白玉,而泰宗皇帝又鑄十二方小璽,作平常用...」
  2. 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一 - 太祖本紀」:「...太祖登帝位,而一九首龍現,太祖執刃,奮起而斬之,剖腹而見一劍,上書長彥昌之劍,便名長彥昌劍...」
  3. 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一 - 太祖本紀」:「...太祖以劍為信物,明令得者為帝...」
  4. 出自「御史祖典 - 晉朝 - 卷一注 - 太祖野紀」:「...太祖於劍上刻字,誡子孫後代,後戰損,終不存...」
  5. 今山川都附近,已被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