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帝國行政區劃」: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imported>Marcus A Ho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希望帝國]]'''的'''行政區劃'''範圍由地區行政法制定,分為都,府,直轄市及縣。
'''[[希望帝國]]'''的'''行政區劃'''範圍由地區行政法制定,分為都,府,直轄市及縣。


== 沿革 ==
== 沿革 ==
==本陸行政分區==
==本陸行政分區==
===行政區劃級===
{| class="wikitable"
{{Tree list}}State(虛級化
!級別
**Metropolis / Commandery / 直轄市 Municipality / 縣 Prefecture / 省 Province / 道 Canton
!中文
***大Region / 市 City
!英語
****District(適用於市)
!簡介
*****鎮 Town
|-
******鄉 Township{{Tree list/end}}
!第0級(已虛化)<br>州級行政區<br>State Level<br>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class=wikitable
|<small>州</small>
!第0(已虛級化)
|<small>State</small>
!width="120" |第1
|<small>1802年希望帝國立國後,永祚帝將天下分為十九州。</small><br><small>2005年,時任女皇施文慶宣佈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small><br><small>改革為現今的地區五級制,</small><br><small>將州行政區虛化並實行地區自治制。</small>
!colspan=2 width="120"| 第2
|-
!width="120" |第3級
! rowspan="7" |第1級<br>府級行政區<br>Commandery Level<br>Administrative Division
!width="120" |第4
|<small>都</small>
!width="120" |第5
|<small>Capital Metropolis</small>
|-align=center
|<small>帝國首都,</small><br><small>為中央政府直轄區,</small><br><small>最高權威機構為希望帝國國會,</small><br><<small>通過都政府實施市政治理,</small><br><<small>因此國會有權否決地方立法。</small>
| rowspan="2" |'''州'''
|-
|rowspan=5| '''都'''、''''''、'''直轄市'''、'''縣'''
|<small>府</small>
|colspan=2| '''市'''
| rowspan="2" |<small>Commandery</small>
|colspan=1|''''''
|<small>1802年希望帝國立國後,</small><br><<small>永祚帝在州以下所設的二級行政區。</small><br><<small>二級行政區中最富有的被編為府。</small><br><<small>2005年,</small><br><<small>時任女皇施文慶宣佈改革為現今的地區五級制,</small><br><<small>將級行政區化並實行地區自治制。</small><br><<small>人口500萬以上的保留府地位。</small>
|colspan=1| '''鎮'''
|-
|colspan=1| '''鄉'''
|<small>郡</small>
|-align=center
|<small>1802年希望帝國立國後,</small><br><<small>永祚帝在州以下所設的二級行政區。</small><br><<small>二級行政區中不及府最富有的被編為郡。</small><br><<small>2005年,</small><br><<small>時任女皇施文慶宣佈改革為現今的地區五級制後不再設置。</small>
| rowspan=2 colspan=5|'''特別區(適用於都、府)'''
|-
|<small>直轄市</small>
|<small>Municipality</small>
|<small>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通過後設立。</small><br><<small>一行政區中在政治、經濟、</small><br><<small>文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的被編為直轄市。</small><br><<small>由如同都一樣為中央政直轄區,</small><br><<small>最高權威機構為希望帝國國會,</small><br><<small>通過直轄市政府實施市政治理,</small><br><<small>因此國會有權否決地方立法。</small>
|-
|<small></small>
|<small>Province</small>
|<small>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通過後設立,</small><br><<small>一級行政中人口300至500萬的被編為省。</small>
|-
|<small>縣</small>
|<small>County</small>
|<small>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通過後設立,</small><br><<small>一級行政中人口100至300萬的被編為縣。</small>
|-
|<small>道</small>
|<small>Canton</small>
|<small>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通過後設立,</small><br><<small>一行政區中人口100萬以下的被編為道。</small>
|-
! rowspan="2" |第2級<br><市級行政區<br><City Level<br><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mall>大區</small>
|<small>Region</small>
|<small>僅在都和府設立的二級行政區。</small><br><<small>都所有二行政區皆為大區。</small><br><<small>府則僅有首府為大區。</small>
|-
|<small>市</small>
|<small>City</small>
|<small>府省縣道皆設置的二行政區。</small>
|-
! rowspan="2" |第3級<br><區級行政區<br><District Level<br><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mall>行政區</small>
|<small>Borough</small>
|<small>大區設立的三行政區。</small>
|-
|<small>區</small>
|<small>District</small>
|<small>市設置的三行政區。</small>
|-
! rowspan="2" |第4級<br><鎮級行政區<br><Township Level<br><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mall>鎮</small>
|<small>Township (Urban)</small>
| rowspan="4" |<small>標準由級行政區決定。</small>
|-
|<small>鄉</small>
|<small>Township (Rural)</small>
|-
! rowspan="2" |第5級<br><村級行政<br><Village Level<br><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mall>村</small>
|<small>Village (Rural)</small>
|-
|<small>里</small>
|<small>Village (Urban)</small>
|}
|}


第257行: 第305行:
|}
|}


[[分類:希望帝國]]
 


===二級行政區劃===
===二級行政區劃===
第412行: 第460行:
=== 半州非建制帝國屬地 ===
=== 半州非建制帝國屬地 ===
{{希望帝國}}
{{希望帝國}}
[[分類:含無效檔案連結的頁面]]
[[分類:希望帝國]]
[[分類:希望帝國]]

於 2023年11月5日 (日) 20:58 的修訂

希望帝國行政區劃範圍由地區行政法制定,分為都,府,直轄市及縣。

沿革

本陸行政分區

級別 中文 英語 簡介
第0級(已虛化)
州級行政區
State 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tate 1802年希望帝國立國後,永祚帝將天下分為十九州。
2005年,時任女皇施文慶宣佈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
改革為現今的地區五級制,
將州級行政區虛化並實行地區自治制。
第1級
府級行政區
Commandery 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Capital Metropolis 帝國首都,
為中央政府直轄區,
最高權威機構為希望帝國國會,
<通過都政府實施市政治理,
<因此國會有權否決地方立法。
Commandery 1802年希望帝國立國後,
<永祚帝在州以下所設的二級行政區。
<二級行政區中最富有的被編為府。
<2005年,
<時任女皇施文慶宣佈改革為現今的地區五級制,
<將州級行政區虛化並實行地區自治制。
<人口500萬以上的保留府地位。
1802年希望帝國立國後,
<永祚帝在州以下所設的二級行政區。
<二級行政區中不及府最富有的被編為郡。
<2005年,
<時任女皇施文慶宣佈改革為現今的地區五級制後不再設置。
直轄市 Municipality 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通過後設立。
<一級行政區中在政治、經濟、
<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的被編為直轄市。
<由如同都一樣為中央政府直轄區,
<最高權威機構為希望帝國國會,
<通過直轄市政府實施市政治理,
<因此國會有權否決地方立法。
Province 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通過後設立,
<一級行政區中人口300至500萬的被編為省。
County 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通過後設立,
<一級行政區中人口100至300萬的被編為縣。
Canton 2005年行政區劃法案通過後設立,
<一級行政區中人口100萬以下的被編為道。
第2級
<市級行政區
<City 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大區 Region 僅在都和府設立的二級行政區。
<都所有二級行政區皆為大區。
<府則僅有首府為大區。
City 府省縣道皆設置的二級行政區。
第3級
<區級行政區
<District 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行政區 Borough 大區設立的三級行政區。
District 市設置的三級行政區。
第4級
<鎮級行政區
<Township 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Township (Urban) 標準由府級行政區決定。
Township (Rural)
第5級
<村級行政區
<Village 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Village (Rural)
Village (Urban)

一級行政區劃

現今主要劃分為1個都、18個府、96個縣、6個直轄市、5個省、5個道。

代號 中文名稱 行政區類型 英文名稱 位置 首府
YA 山川都 Yamagawa Metropolis 山川本陸 山川區
KI 海崎府 Commandery of Kaisaki 海崎區
AO 荒角府 Commandery of Arakado 荒角區
SD 四都府 Commandery of Shido 咸美頓區
BK 北原府 Commandery of Buckuen
西平島府
北濱府
雲城府
柏原府
中川府
平川府
川野府
紅霧府
西陸府 Commandery of Tabokechuma
南千湖府
AS 銘誠府 Akishiro
北江府
亞瑟府
東海府
孝宗直轄市 直轄市
北水戶直轄市 直轄市
靖州直轄市 直轄市
千湖直轄市 直轄市
南紡直轄市 直轄市
柏岬直轄市 直轄市
二田省
九山省
明戶省
御海省
京原省
北靖道
北杉和道
北千湖道
南橋道
SE 沙洲縣 Sand-State Prefecture N/A
TI 東海縣 Tokai Prefecture 東海市


二級行政區劃

山川都

代號 中文名稱 行政區類型 英文名稱 位置
YAD 山川區 Yamagawa District 山川都
TSD 大沙區 Tai Sha District
BLD 雙湖區 Twin Lakes District
BOD 豚丘區 Butano-oka District
NYD 南雲區 Nam Yun District
ICD 林旻群區 Isabella Carol District
ACD 機場商業區 Airport Commercial District
NAD 西山區 Nishi-Yama District

海崎府

代號 中文名稱 行政區類型 英文名稱 位置 首長
KAD 海崎區 海崎區 山川都

荒角府

四都府

代號 中文名稱 行政區類型 英文名稱 位置
CW 咸美頓區 Camelot Ward 四都府
AHW 亞瑟山區 Arthur Hill Ward
MPW 梅林港區 Merlin Port Ward
GBW 加拉哈德灣區 Galahad Bay Ward
DC 杜布里德區 Dubrid Ward
SLW 聖路易斯區 Saint Louis Ward
GW 古拉斯頓區 Gurasdon Ward
CC 坎斯伯里區 Camsbury Ward
LC 蘭斯洛特市 Lancelot City
PC 珀西瓦里市 Percival City
MC 莫頓市 Morton City
DLC 迪拉菲市 De Lafite City

沙洲縣

東海縣

新彗縣

非建制特殊領地

半州非建制帝國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