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奇亞合眾國
大奧地利合眾國(簡稱:奧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Great Austria)是歐洲一個聯邦制君主立憲國,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大奧地利合眾國 | |
---|---|
格言:「Austriae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奧地利命中注定統治世界」)」 | |
首都 | 維也納 |
最大城市 | 布拉格 |
官方語言 |
德語 |
宗教 |
天主教 |
政府 | 君主立憲聯邦制 |
• 皇帝 | 卡爾二世 |
• 聯邦首相 | 塞巴斯蒂安·庫爾茨 |
立法機構 | 奧地利合眾國國會 |
• 上議院 | 聯邦議會 |
• 下議院 | 州聯議會 |
GDP(PPP) | 估計 |
• 人均 | 54178(2021年) |
基尼系數 |
0.19 低 |
貨幣 | 奧地利克朗(GSC) |
網站 Austria.gov.us | |
![]() 帝國公約成員 大奧地利合眾國 |
大奧地利合眾國是世界列強之一,版圖地跨東歐、中歐和南歐,面積大小為歐洲第三,僅次於佛瑞德瑞斯亞帝國與奧斯萊爾帝國;人口總數位居歐洲第二,稍遜於佛德。大奧地利合眾國亦為帝國公約(德語:Kaiserlicher Pakt)的創始國與發起國,亦為當今世界的已發達國家,其中中歐都會帶與北義大利城市帶皆為世界上數一數二大的城市都會帶。奧地利皇帝為奧國的國家元首,簡稱奧皇。奧國政府由民選的首相以及其所組織的內閣帶領。大奧地利合眾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國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三的進口國及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排名世界第三,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文化
主條目:奧地利-德意志文化
政治
主條目:奧地利政治
奧地利為多黨制國家,現屆內閣為奧地利自由黨與奧地利人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現任首相為賽巴斯蒂安.庫爾茨。奧地利皇帝在行政上擁有最終決定權,因此能夠仲裁各部會之間的糾紛。奧地利的主要政黨有奧地利自由黨、奧地利人民黨、社會民主黨、國民立憲黨、奧地利綠黨、奧地利黑黃聯盟與基督民主黨等。其中以奧地利人民黨、奧地利自由黨、社會民主黨為三大黨派。
地理
主條目:中歐地理
奧地利位處中歐樞紐,鄰近許多鄰國,北面有巴伐利亞;佛瑞德瑞斯亞,西面與瑞士、法國接壤。南方接亞得里亞海,並與義大利王國、塞爾維亞王國、科索沃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王國接壤。東面則是與烏克蘭及羅馬尼亞接壤。
此外,多瑙河流域也被稱為奧地利的動脈,貫穿中歐都會帶並直奔黑海,而奧國政府也因此設立戲水節來鼓勵人民休假戲水,順道感念上帝賜予奧地利這條生命之河。
軍事
主條目:奧地利軍事
奧地利武裝力量目前有帝國公約中的維也納軍團、奧地利國防軍以及奧地利國土防衛隊,在千禧年改革後,國防軍已經僅剩負責各地國土防衛隊員紀律的憲兵團與負責防護皇區的奧地利擲彈兵團。奧地利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為奧地利皇帝,目前奧地利的軍事調度由奧地利軍事聯席會議負責。
奧地利國防軍目前有215萬人,負責戍守奧地利國土與戰時維持治安與守護國土等任務,而奧地利在軍事科技的研發也使得奧地利的軍事開支位處全球第二,而奧地利保持的軍事科技前沿也連帶民用科技成長,也讓奧地利的基建躍升全球最優。
行政分區
主條目:奧地利行政區劃
現行奧地利的行政區劃,法源依據為1936年4月18日所公布之《奧匈帝國聯邦化法案》中所規定的各州。目前奧地利在2005年行政區劃修正後有1個皇家特別市、4個聯邦特別市以及15個州,還有2007年行政區劃法修正案通過的剛果自治領、哈尼什群島等海外非建制合併屬地。
奧國行政區劃的界定來源自最早的奧地利帝國以王冠領地來劃分管理區域的辦法。奧地利的所有一級行政區官員皆為民選,除維也納皇家特別市是由皇帝行法理形式任命。
而奧地利至今保有的封建制頭銜與貴族土地所有權在1914年以後都被重新分配並虛名化,故官方的行政區劃圖中不會出現相關的封地或其他貴族屬地等標示的出現。
外交
奧地利合眾國外交部掌管奧國的對外事務,外交部長與國務卿皆為對外可代表國家的象徵,但國務卿直接隸屬首相,不用對國會負責,外交部長為內閣閣員,須對國會負責。奧地利聯邦化以後,也致力於與各國保持良好的關係,至今已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保持良好關係並互設大使館。同時外交部亦有發行奧地利合眾國護照供國民使用。
當前合眾國除了同現任皇帝卡爾二世陛下兼任元首的4國(同為於1950年成立的泛日耳曼國家聯盟的成員)有著全方位合作夥伴的關係外,亦與以下27個國家有著全方位合作關係。如左列示:
教育
奧地利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德語:Nationale Grundbildung),法源依據為1968年頒布之《國民基本教育法》(德語:Nationales Grundbildungsgesetz)所成立之國民及學齡前教育規劃署制定之政策。 奧國實施六年小學(德語:Grundschule)、六年中學(德語:Mittelschule)、四年大學(德語:Die Universität)(部分校系五—七年),研究所二至四年的體制,但國內有完全中學、高中部(德語:Oberstufe)與國中部(德語:Junior High School)單獨設立的單一中學等。奧地利政府在1918年通過的教育法案也將師徒制修進法律之中,師徒制大多出現在由企業派遣人員進入技術性中學或大學中協助並教導學生以利其就業,也部分出現於學術性大學的實驗研究或高端技術研究中。
經濟
主條目:奧地利經濟
奧國的經濟主要產業為科技業、加工業、機械加工業,佔總GDP達32.87%,其次是奧國的服務業,以電商、軟體為大宗,同時奧國也有不少國際品牌如"斯柯達汽車"、"日耳曼百貨"、"維也納服飾"等國際大公司。2018年,被《財富雜誌》評選入前500強的企業奧國就有47家。奧國的農業為高機械化農業,5%的人口就能供給98%的全國人民,也是能夠糧食自給自足的歐洲國家之一。奧國的工業在世界上也有不錯的名聲,而政府對於要求民間企業對產品品質的把關也是相當嚴格,制訂了一系列的法案來維持住奧國產品的名聲。
第五產業
奧國的第五產業目前由奧國文化部與民間獨立工作室、團體等共同帶起,奧國的影視、漫畫、文創、多媒體/自媒體等新興產業正在快速成長,奧國的薩爾茨堡更被譽為"歐洲的好萊塢",不過與好萊塢不同的一點是,政府有強力推動反商業片模組化方案,就是商業大片必須要先給審查委員會審查是否有抄襲之嫌,而每次審查委員會的專案委員都大不相同,為奧國的獨立工作室給出了一條生路。奧國的遊戲產業也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奧國的遊戲工作室主要都是由大公司或者財團法人資助開發,但政府規定了工會與資方平等的相關規定,導致財團法人與大公司不能過多干涉獨立遊戲工作室,不過這也讓獨立遊戲工作室的金援不穩定。
奧地利國家基金
奧地利國家基金又稱帝國基金,最早源自於1938年由波蘭裔經濟學家讓.烏薩拉.冬德斯基提出,當時是為了利用主權基金解決剛聯邦化的帝國的財政窘困所用,隨後並在1930年大蕭條初期實施,並且在之後為奧國提供源源不絕的財源來源供養帝國的社會福利及發展內政。帝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也藉由國家基金的經費避免了帝國公約各國陷於破產危機,而在吸收成功經驗後,帝國政府也在2011年將四河管理基金會改成具主權法人性質的四河基金。
科技業
奧地利作為科技大國,目前主要方向是基因工程、半導體、3C產品、機甲、機器人、精準制導器具以及機械等方向進行發展,而近幾年由於產業的逐漸飽和,科技業也在尋找一片新天地繼續讓奧地利的科技前進。
政府
主條目:奧地利政府
基礎建設
交通
奧地利的交通網絡由鐵路(奧地利高速鐵路;奧地利城際快線;奧地利國鐵),海運,空運和公路(中央高速公路;州高速公路;州際公路)組成。 奧地利各大城市之間均有鐵路連接,奧國鐵路客運主要由國有化的帝國鐵路集團(德語:Kaiserlicher Bahn)經營。2019年時,奧國鐵路總長度約為399,000公里,鐵路路網的電氣化工程自1945年戰後便開始緊鑼密鼓的實施,同時原先在奧地利暫時保護之下的各國也開始進行鐵路重建暨電氣化工程,至今在國內已經達成99%的鐵路電氣化。快鐵自1954年被提出,該計畫在奧托一世的支持下很快便在1957年動工建設,至今也作為連繫中歐都會帶與北義都會帶的交通樞紐。1988年,奧地利交通部公布光橋計畫,宣布要打造以維也納為中心抵達各州首府的全國範圍的高速鐵路,預計總長來到100,890公里,並於2010年全數完工並通車,而各州首府基本上皆有完善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
網路
奧地利國內在2015年由亞諾什內閣所提出的光輝十年計畫中的5G普及化建設所致,目前4G普及率已是100%。首個5G服務在2018年11月5日開通,而5G覆蓋率也達到了88%,預計在2023年初便可全數完工。
醫療
奧地利作為高社會福利國家,醫療水準更是已開發國家之最,除了護病比來到驚人的1:4(平均每1個護士只要照顧4名病人)之外,醫生比例也是在1000人中有7.68個,病床比更是每1000人就有47.58張病床。
能源
根據奧國官方內政部主計總處2019年的數據表明,奧地利47%的能源來自於可再生能源,其中23%為核能,奧國也是核領域技術的大國。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更是從2014年的9.3%成長至2021年的24%,根據2022年官方公布的最新數字,可再生能源與核能已經可供應全國的用電量。在再生能源發展上,奧國僅僅次於中國。
根據官方數字,2010年可再生能源行業雇用了310,000人,特別是在中小型公司。與2009年(約125,000個工作)相比,這一數字增加了約74%,並且是2004年(60,500)的兩倍多。 其中約三分之二的工作被歸功於在2010年由阿爾伯特.亞爾罕內閣提出的可再生能源法案。
2020年,在奧國年度能源研討會上,許多專家一致表明應該採取分布向發電(Distributed Generation)轉變,並且應盡可能採取節能措施或者其他能夠提高效率的發電方式以盡可能的避免浪費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