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加索戰爭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外高加索戰爭是發生在外高加索邦聯的數場內戰,而因為這些戰爭外高加索也被稱為「帝國公約的火藥桶」。

第一次外高加索戰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二戰後,由蘇聯留下的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布獨立並成立外高加索聯邦共和國,但由於時任外高加索書記阿卡什•盧揚茲繼任第一任外高加索聯邦總統,宣布將納卡等爭議地區劃為亞美尼亞所有,引發阿塞拜疆人的武裝運動,並在最後演變成內戰。

1945年5月4日,盧揚茲下達全國動員令,要求喬治亞自治區聽令中央三十天,引發喬治亞人民不滿遂宣布開始獨立公投,公投期間盧揚茲宣布公投違憲出兵意圖鎮壓喬治亞的獨立氣焰,喬治亞國民軍在接收到喬治亞自治區區長格奧爾基•伊太什達維利的命令後與盧揚茲軍正式開戰。 1946年7月6日,各國正在討論蘇聯遺毒處理事宜時,高加索仍然在戰爭的沐浴下,奧地利在聽聞此事的第一時間只是給予喬治亞數十門火炮與坦克作為軍援。 1947年8月18日,葉里溫第一次淪陷,盧揚茲遷移到亞馬維爾作為臨時首都。 1948年1月5日,亞塞拜然臨時國會推舉維利.阿洪多夫為第一任臨時總統兼亞塞拜然最高統帥。 1951年6月24日,喬治亞軍圍攻亞馬維爾長達74天,當地5400名守軍彈盡糧絕。在沒有任何補給與補員的情況下,盧揚茲軍隊損失異常慘重,共和國衛隊也瀕臨崩潰。 1953年6月7日,三國攻勢逐漸緩和下來,喬治亞方面準備整軍再戰,亞美尼亞方面損失慘重已經無法再發起任何大型攻勢,至於亞塞拜然部分則是開始修築防線打算固守現有疆域。 1954年,帝國公約委員會正式宣布以維護人權、和平、自由等名義干涉外高加索內戰。 1955年5月7日,帝國公約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召開四方會談。 1955年10月14日,四方會談在亞美尼亞代表的憤怒離席作結,高加索內戰狼煙再起。 1956年1月16日,由帝國公約各國組成的5個師旅級戰鬥部隊宣布進軍外高加索。 1956年4月3日,喬治亞共和國同意由帝國公約提出的《亞斯多夫邦聯案》並同意帝國公約駐軍。 1956年4月5日,亞塞拜然同意《亞斯多夫邦聯案》 1956年4月17日,亞美尼亞投降,盧揚茲自戕。 1956年4月20日,喬治亞共和國、亞美尼亞共和國、亞塞拜然共和國代表於葉里溫簽字宣布外高加索戰爭結束。

第二次外高加索戰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第三次外高加索戰爭[編輯 | 編輯原始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