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朝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景朝,慶寧歷史上的朝代,國祚共歷672年,22位皇帝。由景太祖李濤所建立。李濤先祖李和在弘朝是五柱國之一,封為景國公。其孫子李濤為禁軍提督。李濤於246年在山川起兵,同年攻入海崎攻入皇宮而滅,江言斌下落不明,江朝滅亡,國祚僅45年。而李濤自立為帝,改明城為慶寧,是為太祖。大中京帝國又向李濤稱臣,成為其藩屬國,以獲其保護。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景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兩個時期,大致上以英昌之亂為界。

前景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前景時軍事實力強盛,但人口處於慶寧歷史上的低點。

李濤建立景朝,是為太祖。其子李台在景朝建立中立下赫赫戰功,號天蓬元帥。太祖死後,其李台即位,是為仁宗。

仁宗在位十七年,大約承繼太祖之國勢,並曾對外用兵,並大敗外族。仁宗死前,傳位長子李毓,是為慶宗。

慶宗在位六十四年,起初有太祖之遺風,但後卻以此自誇,又崇長生之道,三十年不上朝,最終因丹藥中毒而死,死前傳位李成,是為令宗。

令宗本體弱,在繼承皇位後,因操勞國事,故身體更不堪負荷,在繼位僅三年後逝世,死前留遺詔令其二弟李訓監國十年,待令宗長子李輝長大,再將皇位傳與其。唯事與願違,李輝在其父死後七年亦因染病,隨之逝世,其叔李訓為其追尊為睿宗。而後令宗絕後,李訓便承繼大統,是為武宗。

武宗勵精圖治,在位三十八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民豐衣足食。死前,留遺詔,令長子李白繼位,是為文宗。文宗在位四十二年,將前景朝之國勢推至高峯,人民豐衣足食。死前,宣二子李成入室,傳位後死。李成便是禮宗。

禮宗在位三十五年,雖國勢未如文宗在位時般強盛,卻亦為外族所敬及仿效。禮宗死前指定由五子李國繼位,是為瀛宗。

瀛宗勵精圖治於文教,但亦因而使軍事被忽略,至使在瀛宗在位第二十一年時,外族入侵,前景朝節節敗退,瀛宗氣急攻心,一病不起,故命長子李毅監國。惜李毅監國十年後逝世,為作紀念,追尊為廉宗。瀛宗又命二子李理監國,十五年後,瀛宗逝世,在位共四十六年,監國李理繼承皇位,是為孝宗。

孝宗在位三十一年時,軍督江青自稱江朝皇族,意圖「反景復江」,卻被孝宗親征而滅,但孝宗亦在此戰傷重,回京後不久死,統治共三十二年,死前傳位五子李宗,是為英宗。英宗少時繼位,但皇叔暨丞相李昌不服,起兵造反,英宗被逼禪讓與李昌,僅在位兩年,前景朝滅。

後景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英宗禪讓與李昌後,李昌為帝,是為泰宗,其在位四十年,勵精圖治,使國家在各個方面均達致前所未有的高峯。泰宗死後,其子光宗李崇繼位,但不久便離奇死亡,僅在位四年。

光宗暴斃前後,太子人選均未定,長子李敏及三子李敖明爭暗鬥三年,最後在2559年,李敖勝出,繼位為帝,是為安宗。

安宗在位六十年,前三十年勵精圖治,令後景朝國勢更上一層樓,唯後三十年便好大喜功,雖在表面上並無任何衰退的徵兆,但國勢實早已漸衰。安宗在位六十年後,決定禪位於五皇子李純,是為明宗。

明宗在位三十年,無大事發生,死前遺下詔書,要十四子李恆繼位,但李恆卻在回京時不幸遂馬,傷重而死,故由同母弟十五子李福少時繼位,是為神宗。

神宗起初勵精圖治,頗有泰宗之風,但他後來崇道教,為此曾有三十年不上朝,使朝政敗壞。神宗在位六十八年後逝,其十六子李康登基為帝,是為健宗。健宗力挽已衰之國勢,唯僅在位十年便逝世,死前要長子李旭繼位,是為福宗。

福宗續健宗之策,在位三十二年,以「與民休息」之策,使國勢再復。唯福宗突卒,便由三子李江繼位,是為敬宗。

敬宗勵精圖治,頗有泰宗之風,雖僅在位十三年,但後景朝的國勢創最後一次高峯。敬宗在位十三年,終因過累而卒,死前傳位予李安,是為公宗。

公宗即位後不思進取,國勢漸衰。在位六十三年,國勢一日不如一日,對內連年饑荒,民心不穩,對外外族入侵,為後景之亡遺下伏筆。公宗死前傳位予其五子李亞,是為端宗。

端宗在位二十七年,雖勉力挽國勢,卻力不從心,在即位二十年後病倒,由長子李誠監國。唯事與願違,監國李誠勞累過度,不久病倒並去世。端宗悲痛欲絕,在其死後三天亦過世,死前指定二子李官繼位,是為會宗。

會宗即位後,先為大行監國李誠上諡,是為爾宗;又續端宗之策,勉力挽勢,至使勞累過度,在位八年後逝世,死前指定幼子李產繼位,是為後景朝最後一位皇帝-哀宗。

哀宗即位時,後景已無法挽救,民變四起,當中又以郭江為首。哀宗即位第八年,民變部隊攻入京城,哀宗投井自盡,死前留下「朕在位八年,有意卻無力回天,現朕投井,望賊勿害百姓一人」,年僅十七,後景滅。後來攻入京城的郭江感其忠烈,為其厚葬。厚葬後即位為帝,開創衛朝。

版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景朝的疆域廣大,但因為境內俯首稱臣的異族眾多,時常變動,276年就超過隋朝極盛時的版圖。其鼎盛時期為6世紀,當時中亞的綠洲地帶受景朝支配,國土面積達2076萬平方公里。

社會[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景朝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成就,被認為是慶寧歷史中的鼎盛時期。景朝時期大量的科技發明出現,四大發明中的飛機杯即誕生於景朝、避孕套開始廣泛應用。

政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其政治體制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中後期宦官影響力大增。推行科舉制度,使得世族制度不再興起,慶寧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三元及第,都誕生於景朝,即322年狀元孫伏伽。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景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爭奪四方霸權。

經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景朝的經濟富盛,結合海崎、山川與四都的經濟,到後期更加倚重四都賦稅。土地、鹽鐵與賦稅制度隨著社會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慶寧大陸後半期的賦稅制度。

文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景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何太沖李尚仁等詩人,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景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景朝聲譽遠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19世紀海外多稱慶寧人為「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