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戶
「瑞典聯合帝國」: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imported>亨利代 (→歷史) |
imported>DC 無編輯摘要 |
||
第45行: | 第45行: | ||
=== '''第一聯合帝國時期(1727~1920)''' === | === '''第一聯合帝國時期(1727~1920)''' === | ||
瑞典聯合帝國前身是瑞典、芬蘭與挪威三國。1700年到1721年,由於和俄羅斯帝國爭奪波羅地海霸權,瑞典 | 瑞典聯合帝國前身是瑞典、芬蘭與挪威三國。1700年到1721年,由於和俄羅斯帝國爭奪波羅地海霸權,瑞典時任國王梅瑟三世與俄羅斯帝國爆發[[大北方戰爭]]。瑞典原先處於劣勢,但在1717年布萊克伊世即位後,隨即指揮軍隊展開了猛烈反擊,最終以兩國簽下和約,並平分芬蘭作為收場,而瑞典亦得到芬蘭的拉普蘭地區,而不久後瑞典亦在拉普蘭地區扶植親瑞典的芬蘭皇族擔任新的芬蘭國王。 | ||
直至1725年,史稱「北方大帝」的瑞典國王布萊克一世,因與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發生了衝突,率領著整個瑞典王國與丹挪聯合王國交戰。最終在得到維京人主要群體的支持下,布萊克一世成功策反兩國內部發動政變。並在以極少犧牲的情況下,逼迫時任丹挪聯合王國承認挪威的獨立性,並扶植親瑞典的挪威皇族擔任新的挪威國王。 | 直至1725年,史稱「北方大帝」的瑞典國王布萊克一世,因與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發生了衝突,率領著整個瑞典王國與丹挪聯合王國交戰。最終在得到維京人主要群體的支持下,布萊克一世成功策反兩國內部發動政變。並在以極少犧牲的情況下,逼迫時任丹挪聯合王國承認挪威的獨立性,並扶植親瑞典的挪威皇族擔任新的挪威國王。 | ||
1727年,布萊克一世與芬蘭拉普蘭和挪威兩國國王簽署了《聯合帝國條約》,挪威王國與芬蘭-拉普蘭王國正式併入瑞典,象徵挪威與芬蘭拉普蘭實質上的滅亡。而為了表明安撫兩國之意,條約中明定了三國國王在絕對效忠於瑞典聯合帝國的情況下,有絕對的自治權。同時,布萊克一世為促進三國皇室的融合,同時迎娶了挪威公主與芬蘭公主,這也為歐洲世界打下了罕見的後宮制度基礎。 | |||
1813年,布萊克一世的嫡長孫 | 1813年,布萊克一世的嫡長孫—貝洛夫五世,藉由外派至歐洲各國的使節的提議下,決定下令執行工業化,瑞典聯合帝國自始開始進入工業化階段。但隨之而來的勞資問題,卻也為之後的大事埋下伏筆。 | ||
1920年,歐洲社會發生社會革命浪潮,聯合帝國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工人示威浪潮越演越烈,最終在國內嚴重的勞資問題沒有獲得解決的情況下,聯合帝國皇室被政變推翻,而皇帝亦被迫簽署退位詔書。從此,聯合帝國滅亡,取而代之的則是聯合工團。 | |||
=== 聯合工團時期'''(1920~1947)''' === | === 聯合工團時期'''(1920~1947)''' === | ||
=== 第二聯合帝國時期'''(1947至今)''' === | === 第二聯合帝國時期'''(1947至今)'''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工團因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工團因德國長期入侵而疲憊不堪,多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再加上政府無法妥善處理國內經濟,更因錯誤政策而導致財閥並起,同時在帝國聯邦的細作從中作亂意圖分裂國家的困境下,聯合工團政府被迫在人民的抗議聲中緊急召開國是會議,並就未來政體舉行公投。 | ||
公投最終以復辟帝國,並實施君主立憲制為結果,而隨後聯合工團政府亦表示承認公投,並決定迎接聯合帝國皇族復辟,同時亦與聯合帝國皇室家族首領共同簽下《聯合大憲章》,正式移交權力。 | |||
至此,聯合帝國復辟,並以君主立憲制及雙首長制為主要政體,由皇帝和首相共有行政權。 | |||
== 政治 == | == 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