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聯合帝國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瑞典聯合帝國 瑞典聯合帝國
瑞典聯合帝國國旗
國旗
首都 斯德哥爾摩
宗教 新教路德宗
民間宗教
政府 單一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內閣制
• 聯合皇帝
兼瑞典國王
切斯特五世·古斯塔夫
拜倫·庫里安·康柏拜區男爵
歷史  
• 瑞典聯合帝國成立
1727年
立法機構 瑞典聯合帝國雙議會
帝國議院
聯省議院
成立 1727年
貨幣 瑞典克朗(SEK)
日期格式 yyyy-mm-dd
• 歷法
西元紀年
道路通行方向 左側通行
互聯網頂級域 .se

瑞典聯合帝國(英語:Swedish United Empire,瑞典文:Svenska Förenade Imperiet,縮寫:瑞典SUE),是一個建立於北歐的君主制政權,為帝國公約的成員國之一。其主體由瑞典、芬蘭、挪威三個王國組成,首都為斯德哥爾摩。瑞典政體施行君主立憲雙首長制,由聯合皇帝與首相擔任雙首長。聯合皇帝是聯合帝國世襲的共主,是國家權力中心與國民象徵,也是國家的最高元首。立法方面則有帝國雙議會主導,行政方面由聯合首相掌管。紀年採用西元紀年。現任聯合皇帝兼任瑞典國王為切斯特五世·古斯塔夫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第一聯合帝國時期(1727~1920)[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瑞典聯合帝國前身是瑞典、芬蘭與挪威三國。瑞典國王之位在歷史上擁有「北方雄獅」稱號、瓦薩王朝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死後,由其女克里斯蒂娜登基為女王,但在女王不婚的決定導致國會集體憤慨的情況下,女王宣布退位並讓予自己的表哥開創普爾法茨王朝。後來與俄羅斯帝國爆發了大北方戰爭,由於戰爭中兩國國力因此戰幾乎消耗殆盡,最終以兩國簽下和約,並以割讓芬蘭南境作為收場,而瑞典依舊保有芬蘭的拉普蘭地區,但此戰役中,瑞典徹底喪失作為列強的實力,該國王也被國會放逐並迎新君,此時瓦薩王朝的後裔,揚二世·卡齊米日之孫的布萊克·瓦薩繼承王位,恢復瓦薩王朝,被稱為布萊克一世。

直至1725年,瑞典國王布萊克一世因與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發生了衝突,率領著整個瑞典王國與丹挪聯合王國交戰。最終在得到維京人主要群體的支持下,布萊克一世成功策反該國內部發動政變。並在以極少犧牲的情況下,逼迫時任丹挪聯合王國國王承認挪威的獨立性,成立挪威王國,並於隔年發動瑞典-挪威戰爭。

1727年,布萊克一世、芬蘭–拉普蘭大公與挪威國王簽訂《聯合帝國條約》,挪威王國與芬蘭-拉普蘭大公國正式併入瑞典,象徵挪威與芬蘭拉普蘭實質上的滅亡。布萊克一事也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被稱為「北方大帝」。

為了表明安撫兩國之意,條約中明定了三國國王在絕對效忠於瑞典聯合帝國的情況下,有絕對的自治權。同時,布萊克一世為安撫民心與促進統治階層的融合,有意同時迎娶丹挪聯合王國時任王儲(挪威國王)之女路易絲公主以及拉普蘭女大公,但因為時任烏普薩拉大主教的反對與神羅境內新教諸侯國的外交施壓下,決定另外迎娶國內貴族貝洛夫公爵之女為妻,並將「皇室情婦」正名化,使的路易斯公主和拉普蘭女大公成為了布萊克一世的皇室情婦。可以說,這場政治婚姻算是遊走在大主教的底線之上。

1813年,布萊克一世的曾孫—卡爾十三世,藉由外派至歐洲各國的使節的提議下,決定下令執行工業化,雖然成效不彰,但依舊使瑞典聯合帝國開始進入工業化階段。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隨之而來的貧富差距擴大與貴族政治壟斷,卻也為之後的大事埋下伏筆。

1920年,歐洲社會發生社會革命浪潮,聯合帝國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工人示威浪潮越演越烈,最終在國內嚴重的勞資問題沒有獲得解決的情況下,聯合帝國皇室被政變推翻,而時任皇帝—梅瑟四世,被激進份子槍決,國會宣布廢黜聯合帝國皇位。從此,聯合帝國滅亡,取而代之的則是聯合工團。

聯合工團時期(1920~1956)[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20年初,首都斯德哥爾摩爆發了工人總罷工遊行,後來更因警民衝突擴大變成了全國性的暴動,1920年中,伴隨著蘇俄支持下,拉普蘭地區率先成立拉普蘭工人共和國,緊接著便是挪威社會主義共和國,最後在王宮事件皇帝遭到武裝民眾槍決後,正式邁入聯合工團時期,而瑞典社會工黨主席傑克·艾里爾·羅根斯坦當選第一任工會聯席主席,並宣布由瑞典、挪威、拉普蘭三國所組成的聯合工團正式成立。

聯合工團成立後,在1922年便公布了第一次的五年計劃,力求國家農業迅速高度機械化解放勞動力以發展工業,建立北歐高工業化國家的基礎,在1931年中與蘇聯簽署互助協議,並於1935年變成了全方位的軍事同盟,而1937年後工團便開始進行社會福利政策。

1939年,二戰開打,起初聯合工團拒絕參與戰爭並保持中立,同時與普盧斯亞保持緊密的貿易關係,肇使蘇聯不滿並下達最後通牒,1940年4月13日,親帝國公約的聯席主席下臺,翌日,親蘇的聯席主席與內閣上台,正式加入聯合協約對抗由帝國公約與帝國聯邦組成的援軍。

第二聯合帝國時期(1956至今)[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工團因對帝國公約長期入侵而疲憊不堪,多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再加上政府無法妥善處理國內經濟,更因錯誤政策而導致財閥並起。還有因戰爭、社福、軍事動員造成的巨額賠款導致工團政府財政破敗並且實施緊縮政策,導致民眾不滿民生水準迅速下降上街抗議工團政府,高級知識分子也逐漸轉向支持保皇派復辟。最終於1956年,工團政府妥協,並與軍方協商舉辦公投。

公投最終以復辟帝國,並實施君主立憲制為結果,而隨後聯合工團政府亦表示承認公投,並決定迎接聯合帝國皇族復辟。而時任聯合帝國皇室家族首領、梅瑟四世嫡長子—斯科訥公爵切斯特王儲之子—歐根王孫還留在英國,所以由梅瑟四世的庶孫—小安帕森王孫成為攝政王暫時領政,並迎接歐根王孫回歸即位,成為瑞典聯合皇帝歐根一世.切斯特,並與聯合工團政府共同簽下《聯合大憲章》,正式移交權力,史稱「皇政奉還」。且歐根一世.切斯特為感謝小安帕森王孫的相助,冊封其為哥特蘭公爵

至此,聯合帝國復辟,並以君主立憲制及雙首長制為主要政體,由皇帝和首相共有行政權。

由於剛復辟不久,帝國政府大多將前聯合工團政府要員留下組閣,而這些要員也成立了北方工黨。在北方工黨執政期間,為了彌補工團時期錯誤政策造成的財閥並起問題,通過了反托拉斯法案,拆解財閥收歸國有推行社福政策。不幸的是,在拆解到與軍方關係良好的財閥時,引起了軍方的不滿。而同時期,為了擴編社福預算,工黨政府也刪減了軍方預算,導致軍方的底線直接被觸及,軍方與工黨政府的衝突一觸即發。並在1967年發生了軍方率領部隊進入首都,脅迫工黨政府解散的事情。最後,在皇帝出面協調之下,工黨政府同意自身對軍方政策上的部分疏失,停止刪減軍事預算。而為了安撫軍方,在工黨首相萊席尼·拉伊內向皇帝請辭後,工黨與其他政黨推選保皇派中親近軍方,但對工黨也沒有敵意的列特·拉茲爾·德雷克伯爵擔任新首相。此次事件,史稱工軍政爭

政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由於復辟之後,政府大力起用前聯合工團重要人士進行經濟改革,導致工團勢力在聯合帝國的影響力仍然不小,間接促成瑞典聯合帝國主要呈現了由前聯合工團主要人士組建的北方工黨與復辟運動後相當支持皇室的重要人士組成的聯合皇冠黨所構建之兩黨政治。而內閣的部分,目前由聯合皇冠黨完全執政,現任聯合帝國首相為隸屬於聯合皇冠黨的拜倫·庫里安·康柏拜區男爵擔任。

根據復國後,歐根一世·切斯特立下的慣例,雙國會分別為帝國議院與聯省議院。帝國議院負責上對下的議案審議,也有權對皇室提出政策和預算方面的建議。聯省議院則是負責下對上的政策建議和制衡。為尊重民意,內閣人選以及首相皆由聯省議院提名、帝國議院選出。

雖說是雙首長制,但相較於首相,皇帝擁有更大的決策權。首相雖說是由帝國雙議院選出,但仍然要有皇帝同意任命才能正式擁有職權。但從歐根一世·切斯特開始,不曾發生過皇帝駁回人民議院首相人選的事情。

瑞典聯合帝國主要政黨有北方工黨、聯合皇冠黨、瑞典自由黨、維京民族解放陣線、女武神黨、冰雪狐狸黨、基督共和黨和極地聯盟。其中以北方工黨與聯合皇冠黨為瑞典兩大政黨。

地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軍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主條目:瑞典軍事

瑞典聯合帝國的武裝力量,被統稱為瑞典皇家軍隊。其中,皇室禁衛軍為保護聯合帝國皇室和三個王國王室的存在。另設有皇家憲兵部隊,用來維持軍中治安。除了皇家軍隊以外,還有公民自衛隊這個民兵性質的武裝團體,算是除了皇家軍隊以外,聯合帝國內實力強大的武裝力量。

聯合皇帝為皇家軍隊元帥,擁有著軍隊的人事任命權,但是基於尊重民意,通常皇帝會從國會推薦名單中進行挑選。而公民自衛隊主席則是由首相直接全權任命,但雙議會一旦決議共同否決此人選,首相就必須再挑選新人選。

瑞典相當注重國防科技自主,截至目前為止也已經開發出了多款適應北方寒冷氣候的軍用武器和載具。

行政區劃[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區分等級:

  • 特級:王國/公國
    • 一級:省/自治區
      • 二級:郡
        • 三級:市/鎮/鄉
          • 四級:區

外交[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瑞典的外交主管為帝國外交尚書,主管著帝國外交部,辦理一切帝國外交事項。

由於皇政奉還事件的發生導致聯合帝國再次成立,瑞典成功與帝國公約達成和解並且加入帝國公約。目前,瑞典與帝國公約各成員國都有邦交關係,且都有互設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