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寧歷史」:修訂間差異

增加 226 位元組 、​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第19行: 第19行: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慶寧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有中原的東幌文化、東大陸的長濱文化、南部的尼格文化等。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慶寧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有中原的東幌文化、東大陸的長濱文化、南部的尼格文化等。


==上古時期(公元前3000年-元8年)==
==上古時期(公元前3000年'''至'''元972年)==
==='''中原眾氏族國時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
==='''中原眾氏族國時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自首個氏族族建立開始,慶寧中原氏族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根據此時期的文字記載,此時慶寧氏族多達百餘個,各氏族的邦國林立,並開始有了清晰的社會及政治架構。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自首個氏族周安(慶寧語:'''Choan''';意思為天族)的建立開始,慶寧中原氏族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根據此時期的文字記載,此時慶寧氏族多達百餘個,各氏族的邦國林立,並開始有了清晰的社會及政治架構。


隨著時間遞進,各氏族國開始相互兼併。最終,慶寧中原分為了大帝國大堯帝國,分別統治中原上下
隨著時間遞進,各氏族國開始相互兼併,並分成了上中原由原周安族領導的永興氏族(慶寧語:'''Yohan''';意思為神聖之族),以及下中原的堯德氏族。最終,在公元前約3000年,永興氏族族長弗哈亞雅統一了上中原,建立'''帝國'''(慶寧語:'''Choan Tegake''',意思為天之國),堯德氏族族長瑪哈亞雅則建立了'''大堯帝國'''(慶寧語:'''Yutak Tegake'''意思為地之國),自此開展了千餘年的中原兩帝時期


=== 中原兩帝時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418年)''' ===
=== 中原兩帝時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418年)''' ===
公元前3000年,慶寧文字史首次成體系的刀文出現。
公元前3000年,慶寧文字史首次成體系的刀文出現。


=== 中原統一帝國及夷狄建國時期 ===
== 前大統一時期'''(公元前1418年至公元前972年)''' ==


=== 戰國===
=== 晉朝大一統期('''公元前1418年-前972年)''' ===
公元前1418年,大周皇帝啟亞雅(慶寧語:'''Kiaya''')迎娶大堯女帝納亞拉(Nal'ara),正式統一中原上下帝國,建立首個大一統皇朝,定都文寧<ref>今山川都豚丘區附近,確切位置已不可考</ref>。


==== '''[[朝]]上元508年至上元1028年)(公元前1418年至公元前898年)''' ====
啟亞雅改國號為'''帝國'''慶寧語:'''Jina Tegake''',意思為統一帝國),是為晉大帝。晉大帝與皇后育有兩子長子杰金亞雅後繼位晉二帝,次子居樂亞雅則以前帝頭銜'''何佳臣'''為姓獲封'''堯王'''承襲堯德氏族總帥並建立[[何佳臣家族]],為晉國權力最大的諸侯地位及權力僅次於天子
上元508年周啟統一各氏族並祭天為帝,建立首個一統定都文寧<ref>今山川都豚丘區附近確切位置已不可考</ref>為晉自稱太祖


太祖在位三十年。死後,傳位於長子杰,是為太宗
晉大帝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448年死後,傳位於長子杰金亞雅,是為晉二帝


晉朝各帝除太祖外,在位時政績多不可考。
晉朝各帝除大帝外,在位時政績多不可考。


在位十八年,死前傳位十子周都秋宗
* 晉二帝杰金亞雅:在位三十二年,前1416年死前傳位十子都部亞雅。
* 晉三帝都部亞雅:在位六十年,使大晉勢達首個高峯。三帝因此創立[[封建制度(慶寧)|封建制度]],除堯國外,其餘疆域劃分為七國,由三帝的同胞兄弟統治。七大諸侯分別為劉爵介虎亞雅([[夜靜劉氏]]始祖)、盧爵蘭德亞雅([[北靖盧氏]]始祖)、江爵鄂霍亞雅([[川野江氏]]始祖)、李爵蒂瓦亞雅([[千城李氏]]始祖)、郭爵上真亞雅([[成川郭氏]]始祖)、陳爵冠慈亞雅([[北海陳氏]]始祖)和施爵御成亞雅([[海崎施氏]]始祖)。
* 晉四帝慧閔亞雅:在位十八年,前1338年突暴斃,生前未立繼承人,引皇位爭奪之戰,終二子道迪亞雅在堯王支持下勝出。晉代中期,師已成為晉國僭主,表面上晉天子仍為晉國皇帝,太師僅給予建議。然而,太師實際上卻獨攬大權,並獲天子尊為仲父。
* 晉五帝道迪亞雅:在位六十九年,五帝登基後,為報答其靠山堯王而冊封其為太師。自此堯王權力更上一層樓。前1269年死前傳位子吉樺亞雅。
* 晉六帝吉樺亞雅:僅在位九年,便在前1260年因病而逝,死前傳位子健文亞雅。
* 晉七帝健文亞雅:在位六十六。由於七帝年少繼位,太師堯王成為晉國僭主。表面上七帝仍為晉國皇帝,太師僅給予建議。然而,太師實際上卻獨攬大權並獲七帝尊為仲父。前1194年死前傳位十永賢亞雅。
* 晉八帝永賢亞雅:在位二十八年,荒淫無道,使晉國勢衰敗,故在前1166年被其侄子錫寧亞雅所殺。錫寧亞雅又自稱為帝。八帝年間部分地方權貴不滿中央政府年年增加稅款而率領部下離開中原至蠻夷之地北夷牧民、南港漁民,東域獵戶,中原人稱'''三夷'''。
* 晉九帝錫寧亞雅:在位七十年,行仁政,前1096年死前傳位二十六子馳端亞雅。
* 晉十帝馳端亞雅:在位二十六年,前1070年死前傳位三子福定亞雅。
* 晉十一帝福定亞雅:在位五十二年,前1018年死前傳位三子慶興亞雅。
* 晉十二帝慶興亞雅:在位三十二年,不理政事,前986年死前傳位四子旋明亞雅。
* 晉十三帝旋明亞雅:在位第十四年,前972年駕崩。由於旋明亞雅無子,大晉帝位無人繼承,晉國因此被堯、劉、盧、江、李、郭、陳、施八大諸侯國瓜分,史稱「八家分晉」,戰國時期正式開始,晉朝滅亡


秋宗在位六十,使晉國勢達首個高峯。死前傳位十二子周慧,是為令宗。
== 戰國時代及蠻夷建國(公元前972年至公元8) ==


令宗在位十八年,突暴斃,生前未立繼承人,引王位爭奪之戰,終二子周道勝出,是為孝宗。
=== 堯國 ===


孝宗在位六十九年,死前傳位十子周家,是為烈宗。
=== 劉國 ===


烈宗僅在位九年,便因病而逝,死前傳位八子周健,是為文宗。
=== 盧國 ===


文宗在位六十六年,死前傳位十八子周永,是為賢宗。
=== 江國 ===


賢宗在位二十八年,荒淫無道,使晉勢衰敗,故被其侄子周錫所殺。周錫又自稱為帝,是為寧宗。
=== ===


寧宗在位七十年,行仁政,死前傳位二十六子周馳,是為端宗。
=== 郭國 ===


端宗在位二十六年,死前傳位三子周福,是為定宗。
=== 陳國 ===


定宗在位五十二年,死前傳位三子周慶,是為興宗。
=== 施國 ===


興宗在位十二,不理政事,死前傳位四子周旋,是為明宗。
==帝分治理時期(公元8至公元555年)==


明宗在位第二十二年,以盧比為首民變部隊攻入京城,明宗被俘,不久被殺,晉朝滅。盧比登基為帝,開展義朝。
=== 慶寧中原 ===


==== '''[[義朝]](上元1028年至上元1592年)(公元前898年至公元前408年)''' ====
==== '''[[弘朝]](公元8年至公元201年)''' ====
上元1028年,盧比攻入晉京城文寧,並軟禁晉明宗,不久殺害其。後又在文寧祭天,登基為帝,並改文寧為義天,是為高祖。
 
高祖在位十年。死前留詔傳位長孫盧勝,是為太宗。
 
太宗在位僅八年,但期間勵精圖治,使義朝國勢漸強。死前留詔傳位長子盧寧,是為聖宗。
 
聖宗以後,政績多不可考。
 
聖宗在位二十六年,承太宗之風,人民安居樂業。死前留詔傳位長子盧田,是為荊宗。
 
荊宗在位三十二年,正式將義朝遷都至成京。死前留詔傳位四子盧角,是為夕宗。
 
夕宗在位八十二年,死前留詔傳位長孫盧琳,是為景宗。
 
景宗在位四十六年,未知是否為其父盧美追尊王位,死前留詔傳位九子盧明,是為成宗。
 
成宗在位二十年,死前留詔傳位七子盧券,是為慶宗。
 
慶宗在位四十四年,死前留詔傳位四子盧青,是為真宗。
 
真宗在位六十二年,死前留詔傳位八子盧塘,是為合宗。
 
合宗在位十三年,死前留詔傳位長子盧慬,是為全宗。
 
全宗在位七十年,平定外族「汀椏」,死前留詔傳位十五子盧談,是為炎宗。
 
炎宗在位二十二年,死前留詔傳位十二子盧專,是為互宗。
 
互宗在位四十八年,死前留詔傳位九子盧亙,是為亞宗。
 
亞宗在位六十二年,死前留詔傳位九子盧悉,是為高宗。
 
高宗在位僅五年,便離奇失蹤,亦因而展開王位繼承戰,使義朝間接滅亡。
 
高宗失蹤後,首個即位的皇帝是亞宗十子盧虛,稱理宗,唯一年後便逝世。
 
理宗逝世後,亞宗十六子盧景及高宗長子盧靜分別稱帝,是為文宗及元宗,分別佔領義朝領土之東部及西部,自此東西分治開始。
 
文宗在位三年後逝世,死前留詔傳位長子盧辰,是為孝宗,由其外公劉銘輔政,實則掌控朝政。
 
上元1592年,劉銘起兵造反,並殺害孝宗,同時帶兵攻入西義,元宗自殺,義朝滅亡。
 
==== '''金朝(上元1592年至上元2008年)(公元前408年至公元8年)''' ====
 
==中世紀時期==
 
==== '''[[弘朝]](上元2008年至2201年)(公元8年至公元201年)''' ====
上元2008年,西朝被時農民軍推翻,農民軍擁時任領袖劉易珍為帝,建立弘朝,定都明城<ref>今山川都雙湖區</ref>。唯劉易珍僅在位一年便逝世,諡成祖,死前未有立太子,群臣便擁立三子劉成邦為帝,稱明帝。
上元2008年,西朝被時農民軍推翻,農民軍擁時任領袖劉易珍為帝,建立弘朝,定都明城<ref>今山川都雙湖區</ref>。唯劉易珍僅在位一年便逝世,諡成祖,死前未有立太子,群臣便擁立三子劉成邦為帝,稱明帝。


第125行: 第89行:
康帝死後,諡中宗,其子劉泰弘繼位,稱簡帝,其在位二十三年,被時任軍督江成奪位,弘朝滅亡。
康帝死後,諡中宗,其子劉泰弘繼位,稱簡帝,其在位二十三年,被時任軍督江成奪位,弘朝滅亡。


==== '''[[江朝]](上元2201年至2246年)(公元201年至246年)''' ====
==== '''[[江朝]](公元201年至246年)''' ====
江成奪位後,建立江朝,自稱仁帝,不遷都。在位32年,多施仁政,使江朝國勢達到頂峯,故死後諡仁宗。
江成奪位後,建立江朝,自稱仁帝,不遷都。在位32年,多施仁政,使江朝國勢達到頂峯,故死後諡仁宗。


江成死後,其孫江言斌繼位,意圖削瀋,結果因戰略失誤,加上臣子不順,故終時為禁軍提督的李濤攻入皇宮而滅,江言斌下落不明,江朝滅亡,國祚僅45年。而李濤自立為帝,開展前景朝。
江成死後,其孫江言斌繼位,意圖削瀋,結果因戰略失誤,加上臣子不順,故終時為禁軍提督的李濤攻入皇宮而滅,江言斌下落不明,江朝滅亡,國祚僅45年。而李濤自立為帝,開展前景朝。


=== 三帝分治 ===
==== '''[[前景朝]](公元246年至555年)''' ====
 
==== '''[[前景朝]](上元2246年至2555年)(公元246年至555年)''' ====
李濤在篡江朝之皇位後,自立為帝,改明城為慶寧,是為太祖。大中京帝國又向李濤稱臣,成為其藩屬國,以獲其保護。太祖在位三十年期間,國家大約承繼前朝江仁宗之勢。
李濤在篡江朝之皇位後,自立為帝,改明城為慶寧,是為太祖。大中京帝國又向李濤稱臣,成為其藩屬國,以獲其保護。太祖在位三十年期間,國家大約承繼前朝江仁宗之勢。


第159行: 第121行:
英宗少時繼位,但皇叔暨丞相李昌不服,起兵造反,英宗被逼禪讓與李昌,僅在位兩年,前景朝滅。
英宗少時繼位,但皇叔暨丞相李昌不服,起兵造反,英宗被逼禪讓與李昌,僅在位兩年,前景朝滅。


=== 景朝大一統時期 ===
=== 北慶寧 ===


==== '''[[後景朝]](上元2555年至2918年)(公元555年至918年)''' ====
=== 南慶寧 ===
 
=== 東慶寧 ===
 
== 後大一統時期(公元'''555年至1644年)''' ==
 
=== '''[[後景朝]](公元555年至918年)''' ===
英宗禪讓與李昌後,李昌為帝,是為泰宗,其在位四十年,勵精圖治,使國家在各個方面均達致前所未有的高峯。
英宗禪讓與李昌後,李昌為帝,是為泰宗,其在位四十年,勵精圖治,使國家在各個方面均達致前所未有的高峯。


第259行: 第227行:
恭宗未有指定繼承人,朝臣便擁恭宗長子郭紋為帝,是為思宗,但此時以北宋皇室後裔趙成本為首的起義軍已攻入京城,思宗自知無力回天,便投井自殺,僅在位一年,衛朝滅亡。
恭宗未有指定繼承人,朝臣便擁恭宗長子郭紋為帝,是為思宗,但此時以北宋皇室後裔趙成本為首的起義軍已攻入京城,思宗自知無力回天,便投井自殺,僅在位一年,衛朝滅亡。
==='''宋朝(上元3182年至3430年)(公元1182年至1430年)'''===
==='''宋朝(上元3182年至3430年)(公元1182年至1430年)'''===
上元3182年,北宋皇室後裔成本為首的起義軍已攻入京城,衛思宗自知無力回天,便投井自殺。
上元3182年,南慶寧銘誠為首的起義軍已攻入京城,衛思宗自知無力回天,便投井自殺。


趙成本得知衛思宗死後,便登基為帝,是為宋德祖。又改海景為慶京。
趙成本得知衛思宗死後,便登基為帝,是為宋德祖。又改海景為慶京。
第313行: 第281行:


紀高宗仙儀二年,以明皇室成員朱慈炯為首的朱家軍攻入首都泉州,紀朝皇室東遷,自此開始東紀朝紀元。
紀高宗仙儀二年,以明皇室成員朱慈炯為首的朱家軍攻入首都泉州,紀朝皇室東遷,自此開始東紀朝紀元。
==='''朝時期(上元3644年至3802年)(公元1644年至1802年)'''===
 
上元3644年,明皇室後裔朱慈炯為首的朱家軍攻入京城,並殺害紀哀宗及其他紀朝皇族。同時祭天,自立為帝,改泉州為理天府,是為弘祖。
== (公元1644年至公元1802年) ==
公元1644年,明皇室後裔朱慈炯為首的朱家軍攻入京城,並殺害紀哀宗及其他紀朝皇族。同時祭天,自立為帝,改泉州為理天府,是為弘祖。


弘祖在位五十五年,以嚴法治國,設特務機構「軍國處」,民眾和官員便因畏嚴,多不犯法。弘祖又勤於教育改革,於各地設中小學,使文盲率進一步降低。死前傳位太子朱和坂,是為純宗。
弘祖在位五十五年,以嚴法治國,設特務機構「軍國處」,民眾和官員便因畏嚴,多不犯法。弘祖又勤於教育改革,於各地設中小學,使文盲率進一步降低。死前傳位太子朱和坂,是為純宗。
第326行: 第295行:
和義二十六年,安軍攻入京城,以施永真為首的成員要求真宗退位,真宗允,明朝滅,也象徵的封建朝代的沒落。施永真建立希望帝國,亦稱安朝。
和義二十六年,安軍攻入京城,以施永真為首的成員要求真宗退位,真宗允,明朝滅,也象徵的封建朝代的沒落。施永真建立希望帝國,亦稱安朝。


==近代時期(上元3800年至今)==
==希望帝國時期(公元1802年至今)==
==='''希望帝國(安朝)時期(上元3802年至今)(公元1802年至今)'''===
上元3802年,施永真帶領革命軍攻入明首都,明真宗決定退位。施永真建立[[神聖的希望帝國]],又為使國民適應,故又名安朝。他登基為帝,取尊號迪克一世,又稱太祖。
上元3802年,施永真帶領革命軍攻入明首都,明真宗決定退位。施永真建立[[神聖的希望帝國]],又為使國民適應,故又名安朝。他登基為帝,取尊號迪克一世,又稱太祖。


2,4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