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972年)
無編輯摘要 |
|||
第23行: | 第23行: | ||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自首個氏族周安族(慶寧語:'''Choan''';意思為天族)的建立開始,慶寧中原氏族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根據此時期的文字記載,此時慶寧氏族多達百餘個,各氏族的邦國林立,並開始有了清晰的社會及政治架構。 |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自首個氏族周安族(慶寧語:'''Choan''';意思為天族)的建立開始,慶寧中原氏族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根據此時期的文字記載,此時慶寧氏族多達百餘個,各氏族的邦國林立,並開始有了清晰的社會及政治架構。 | ||
隨著時間遞進,各氏族國開始相互兼併,並分成了上中原由原周安族領導的永興氏族(慶寧語:'''Yohan''';意思為神聖之族),以及下中原的堯德氏族。最終,在公元前約3000年,永興氏族族長弗哈亞雅統一了上中原,建立了'''大周帝國'''(慶寧語:'''Choan Tegake''',意思為天之帝國),堯德氏族族長瑪哈亞雅則建立了'''大堯帝國'''(慶寧語:'''Yutak Tegake''',意思為地之帝國),自此開展了千餘年的中原兩帝時期。 | 隨著時間遞進,各氏族國開始相互兼併,並分成了上中原由原周安族領導的'''永興氏族'''(慶寧語:'''Yohan''';意思為神聖之族),以及下中原的'''堯德氏族'''(慶寧語:'''Yutak''',意思為大地)。最終,在公元前約3000年,永興氏族族長弗哈亞雅統一了上中原,建立了'''大周帝國'''(慶寧語:'''Choan Tegake''',意思為天之帝國),堯德氏族族長瑪哈亞雅則建立了'''大堯帝國'''(慶寧語:'''Yutak Tegake''',意思為地之帝國),自此開展了千餘年的中原兩帝時期。 | ||
=== 中原兩帝時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418年)''' === | === 中原兩帝時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418年)''' === | ||
第29行: | 第29行: | ||
== 晉朝大一統時期('''公元前1418年-前972年)''' == | == 晉朝大一統時期('''公元前1418年-前972年)''' == | ||
主條目:晉朝 | 主條目:[[晉朝]] | ||
公元前1418年,大周皇帝啟亞雅(慶寧語:'''Kiaya''')迎娶大堯女帝納亞拉 | 公元前1418年,大周皇帝'''啟亞雅'''(慶寧語:'''Kiaya''')迎娶大堯女帝'''納亞拉'''(慶寧語:'''Nal'ara'''),正式統一中原上下帝國,建立首個大一統皇朝,定都文寧<ref>今山川都豚丘區附近,確切位置已不可考</ref>。 | ||
啟亞雅改國號為'''大晉帝國'''(慶寧語:'''Jina Tegake''',意思為統一帝國),是為晉大帝。晉大帝與皇后育有兩子,長子杰金亞雅後繼位為晉二帝,次子居樂亞雅則以前大堯皇帝頭銜'''何佳臣'''為姓,獲封'''[[堯國|堯王]]''',承襲堯德氏族總帥並建立[[何佳臣家族]],為晉國權力最大的諸侯,地位及權力僅次於晉天子。 | 啟亞雅改國號為'''大晉帝國'''(慶寧語:'''Jina Tegake''',意思為統一帝國),是為晉大帝。晉大帝與皇后育有兩子,長子杰金亞雅後繼位為晉二帝,次子居樂亞雅則以前大堯皇帝頭銜'''何佳臣'''為姓,獲封'''[[堯國|堯王]]''',承襲堯德氏族總帥並建立[[何佳臣家族]],為晉國權力最大的諸侯,地位及權力僅次於晉天子。 | ||
第60行: | 第60行: | ||
八大侯國互相兼併,盧國和李國相繼被消滅,封地被其他六家瓜分。以堯國為首的施、郭、江四國聯盟,於前900年合兵攻盧陳國,並在陳滅後瓜分了陳國的全部土地,史稱四國滅陳。到了公元前九世紀中期,剩下堯、劉、江、郭、施五大國。除已為王爵的堯以外的四大國爵相繼稱王,被稱為戰國五王。五大王國為了凸顯自己與晉國的差別,相繼建立了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 | 八大侯國互相兼併,盧國和李國相繼被消滅,封地被其他六家瓜分。以堯國為首的施、郭、江四國聯盟,於前900年合兵攻盧陳國,並在陳滅後瓜分了陳國的全部土地,史稱四國滅陳。到了公元前九世紀中期,剩下堯、劉、江、郭、施五大國。除已為王爵的堯以外的四大國爵相繼稱王,被稱為戰國五王。五大王國為了凸顯自己與晉國的差別,相繼建立了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 | ||
公元前七世紀,北江汗國完全吞併劉國,東域三國又連年攻伐中原東部的江國。為抵禦蠻夷的進一步入侵,四大國結成'''義旦聯盟'''(慶寧語:'''Yidan''';意思為同盟)繼續與兩蠻戰鬥。多年戰爭後,義旦聯盟與大蒼帝國以及東域三國在公元前602年簽訂拉麼河之盟,自此,從此八國的和平局面長達三百餘年,直至前276年大義滅亡。 | 公元前七世紀,北方的北江汗國完全吞併劉國,東域三國又連年攻伐中原東部的江國。為抵禦蠻夷的進一步入侵,四大國結成'''義旦聯盟'''(慶寧語:'''Yidan''';意思為同盟)繼續與兩蠻戰鬥。多年戰爭後,義旦聯盟與大蒼帝國以及東域三國在公元前602年簽訂拉麼河之盟,自此,從此八國的和平局面長達三百餘年,直至前276年大義滅亡。 | ||
=== 北江汗國及大蒼帝國 === | === 北江汗國及大蒼帝國 === | ||
第84行: | 第84行: | ||
公元前602年,義旦聯盟在簽訂拉麼河之盟後,組成'''大義帝國''',成為歷史上首個聯邦君主制國家,四大國王輪流擔任皇帝。 | 公元前602年,義旦聯盟在簽訂拉麼河之盟後,組成'''大義帝國''',成為歷史上首個聯邦君主制國家,四大國王輪流擔任皇帝。 | ||
義大帝漢和亞雅:原為堯王,在位三十六年,在位期間恢復禮法,主張與民休息、清靜無為。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其統治下中原歌舞昇平。前566年死後傳位江王曼大亞雅。 | 義大帝漢和亞雅:原為堯王,在位三十六年,在位期間恢復晉代禮法,主張與民休息、清靜無為。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其統治下中原歌舞昇平。前566年死後傳位江王曼大亞雅。 | ||
義二帝曼大亞雅:在位十二年。前554年死後傳位郭王達斯亞雅。 | 義二帝曼大亞雅:在位十二年。前554年死後傳位郭王達斯亞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