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聯邦的形成與鞏固 (1784-1815)
無編輯摘要 |
|||
第23行: | 第23行: | ||
=== 帝國聯邦的形成與鞏固 (1784-1815) === | === 帝國聯邦的形成與鞏固 (1784-1815) === | ||
18世紀末對大英帝國是一個動盪的時代。1783年《巴黎條約》簽訂後,亞茲特蘭十三殖民地的失落震撼了大英帝國。英皇佐治三世 | 18世紀末對大英帝國是一個動盪的時代。1783年《巴黎條約》簽訂後,亞茲特蘭十三殖民地的失落震撼了大英帝國。然而,英皇佐治三世仍然懷抱著奪回和擴大帝國疆域的願景,因此決定走出非常大膽的一步:起兵重征亞茲特蘭。根據英國國會在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中的規定,和平時期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維持常備軍。因此,佐治三世決定動用其作為英國國教會之首的權力宣布發動聖戰。 | ||
18世紀,遠在慶寧的何武雍看到了機會,因此差遣留英的長子何西與英皇商談。何佳臣家族願意為 | 18世紀,遠在慶寧的何武雍看到了機會,因此差遣留英的長子何西與英皇商談。何佳臣家族願意為聖戰及新帝國提供財政支持,作為換取對帝國最重要的經濟機器 — 東印度公司的控制權。自此,何佳臣家族通過其龐大的金融帝國,成為帝國經濟的實際統治者。他們通過幾乎完全控制主要銀行、金融機構和世界上最強大的商業實體東印度公司實現了他們的統治地位,到18世紀末,東印度公司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商業實體。這種金融霸權使何佳臣家族不僅塑造了帝國的經濟,而且影響了帝國的政治。他們與英皇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不但確保帝國保持其經濟霸主地位,還確保家族的特權地位。 | ||
1784年至1790年間,英皇聖戰軍透過一系列將軍事實力與精心策劃的外交相結合的戰略戰役,成功收復了亞茲特蘭十三殖民地,重新統治亞茲特蘭大陸。這一大膽的軍事成就鞏固了他在臣民眼中英雄和神一般人物的地位。 | |||
收復失地的成功,加上公眾對國王日益增長的崇拜,導致英國政治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民眾日益增加的壓力下,國會的政治影響力被剝奪,英皇獲得了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英皇於1790年宣布《'''新帝國法案'''》,將大英帝國改組為'''大英帝國聯邦'''('''Imperial Commonwealth of Britannia'''),曾經為殖民地的領土成為獨立主權國家,而帝國聯邦則為這些國家的聯合體。雖然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擁有主權,但實際上從屬於聯邦政府。大英帝國由議會立憲君主制改為君主專制,權力集中在英皇手中,英皇亦自此採用了'''不列顛尼亞神聖皇帝'''('''Holy Emperor of Britannia''',簡稱'''大英聖皇''')的稱號,並成立了'''御前會議'''('''Imperial Privy Council''')和'''御史台'''('''Imperial Secretariat''')來監督治理。雖然國會繼續存在,但它只是一個擁有有限立法權的諮詢機構,其決定須經由英皇批准。政黨及選舉繼續存在,但它們對政府的影響也只是象徵性的,而非實質性的。帝國採用了一種獨特的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形式,這是為滿足帝國需求而定制的自由放任經濟的演變。在這種制度下,企業被賦予很大的自由,但前提是必須忠於英皇。企業和寡頭要向英皇及何佳臣家族納貢並讓其入股,確保全球貿易、工業和征服所產生的巨額財富流入英皇及其統治精英的庫房。這個體系鞏固了何佳臣家族幾乎完全控制了帝國的金融網絡,使其成為帝國內最強大的寡頭家族。 | |||
對內,帝國聯邦將其領土改組為高度集中的治理系統。以前的殖民地現在改為行省,由英皇直接任命的大總督管理,確保對經濟和政治事務的嚴格控制。1795年成立的'''帝國黨'''('''Imperial Party''')建立了一黨制,所有政治權力都集中在忠於英皇的人手中。此外,還成立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御史台'''('''Imperial Secretariat'''),負責管理帝國的日常事務,包括稅收、執法和各省的治理。 | 對內,帝國聯邦將其領土改組為高度集中的治理系統。以前的殖民地現在改為行省,由英皇直接任命的大總督管理,確保對經濟和政治事務的嚴格控制。1795年成立的'''帝國黨'''('''Imperial Party''')建立了一黨制,所有政治權力都集中在忠於英皇的人手中。此外,還成立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御史台'''('''Imperial Secretariat'''),負責管理帝國的日常事務,包括稅收、執法和各省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