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DC/沙盒/4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希望王國

上古時期(上元2000年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穴居及自居時期(上元100年前)(公元前1900年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希望大陸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上元前100年,當時人類穴居於洞內,後人類懂得如何建房屋,但亦僅限一家人居住。

氏族各自統領(上元100年至上元508年)(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418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上元102年,歷史記載首個氏族於嘉龍[1]成立,自此氏族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但氏族多,亦使衝突不斷。

當中有兩族最為強勁,分別為賴族及周族,兩族爭鬥不斷,最終周族勝出,首領周啟並用三年時間一統其餘氏族,登基為帝,開創了希望大陸大一統帝國統治全境的先河。

晉朝(上元508年至上元1028年)(公元前1418年至公元前898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上元508年,周啟統一各氏族,並祭天為帝,建立首個大一統皇朝,定都文寧[2],是為晉朝,自稱晉太祖。

太祖在位三十年。死後,傳位於長子周杰,是為太宗。

晉朝各帝除太祖外,在位時政績多不可考。

太宗在位三十八年,死前傳位十子周都,是為秋宗。

秋宗在位六十年,使晉國勢達首個高峯。死前傳位十二子周慧,是為令宗。

令宗在位十八年,突暴斃,生前未立繼承人,引王位爭奪之戰,終二子周道勝出,是為孝宗。

孝宗在位六十九年,死前傳位十子周家,是為烈宗。

烈宗僅在位九年,便因病而逝,死前傳位八子周健,是為文宗。

文宗在位六十六年,死前傳位十八子周永,是為賢宗。

賢宗在位二十八年,荒淫無道,使晉國勢衰敗,故被其侄子周錫所殺。周錫又自稱為帝,是為寧宗。

寧宗在位七十年,行仁政,死前傳位二十六子周馳,是為端宗。

端宗在位二十六年,死前傳位三子周福,是為定宗。

定宗在位五十二年,死前傳位三子周慶,是為興宗。

興宗在位三十二年,不理政事,死前傳位四子周旋,是為明宗。

明宗在位第二十二年,以盧比為首民變部隊攻入京城,明宗被俘,不久被殺,晉朝滅。盧比登基為帝,開展義朝。

義朝(上元1028年至上元1592年)(公元前898年至公元前408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上元1028年,盧比攻入晉京城文寧,並軟禁晉明宗,不久殺害其。後又在文寧祭天,登基為帝,並改文寧為義天,是為高祖。

高祖在位十年。死前留詔傳位長孫盧勝,是為太宗。

太宗在位僅八年,但期間勵精圖治,使義朝國勢漸強。死前留詔傳位長子盧寧,是為聖宗。

聖宗以後,政績多不可考。

聖宗在位二十六年,承太宗之風,人民安居樂業。死前留詔傳位長子盧田,是為荊宗。

荊宗在位三十二年,正式將義朝遷都至成京。死前留詔傳位四子盧角,是為夕宗。

夕宗在位八十二年,死前留詔傳位長孫盧琳,是為景宗。

景宗在位四十六年,未知是否為其父盧美追尊王位,死前留詔傳位九子盧明,是為成宗。

成宗在位二十年,死前留詔傳位七子盧券,是為慶宗。

慶宗在位四十四年,死前留詔傳位四子盧青,是為真宗。

真宗在位六十二年,死前留詔傳位八子盧塘,是為合宗。

合宗在位十三年,死前留詔傳位長子盧慬,是為全宗。

全宗在位七十年,平定外族「汀椏」,死前留詔傳位十五子盧談,是為炎宗。

炎宗在位二十二年,死前留詔傳位十二子盧專,是為互宗。

互宗在位四十八年,死前留詔傳位九子盧亙,是為亞宗。

亞宗在位六十二年,死前留詔傳位九子盧悉,是為高宗。

高宗在位僅五年,便離奇失蹤,亦因而展開王位繼承戰,使義朝間接滅亡。

高宗失蹤後,首個即位的皇帝是亞宗十子盧虛,稱理宗,唯一年後便逝世。

理宗逝世後,亞宗十六子盧景及高宗長子盧靜分別稱帝,是為文宗及元宗,分別佔領義朝領土之東部及西部,自此東西分治開始。

文宗在位三年後逝世,死前留詔傳位長子盧辰,是為孝宗,由其外公劉銘輔政,實則掌控朝政。

上元1592年,劉銘起兵造反,並殺害孝宗,同時帶兵攻入西義,元宗自殺,義朝滅亡。

金朝(上元1592年至上元2008年)(公元前408年至公元8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前中世紀時期(上元2000年至3000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弘朝(上元2008年至2201年)(公元8年至公元201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上元2008年,西朝被時農民軍推翻,農民軍擁時任領袖劉易珍為帝,建立弘朝,定都明城[3]。唯劉易珍僅在位一年便逝世,諡成祖,死前未有立太子,群臣便擁立三子劉成邦為帝,稱明帝。

劉成邦在位三十五年,將弘朝國勢推至頂峯,其死後,諡穆宗,太子劉翔宇繼位,稱高帝。

惟劉翔宇荒唐無道,在位三年,便被時任丞相李龍廢黜,改立同父異母弟劉翔慶為帝,稱烈帝,其在位四十年,將弘朝國勢再次推上頂峯。

劉翔慶死後,諡孝宗。成朝國勢因二子劉令孔與三子劉令吉爭權而衰敗,雖後來由劉令孔繼位為帝,稱文帝,其在位三十三年,唯依舊沒有使弘朝國勢有任何起色。

文帝死後,諡世宗,其子劉邦宜繼位,稱安帝,其在位二十三年,不思進取,國勢漸衰,國勢一日不如一日,對內連年饑荒,民心不穩,對外外族入侵,為弘朝之亡遺下伏筆。

安帝死後,諡肅宗,其子劉敬耀繼位,稱康帝,其在位三十五年,勉力挽國勢,卻力不從心。

康帝死後,諡中宗,其子劉泰弘繼位,稱簡帝,其在位二十三年,被時任軍督江成奪位,弘朝滅亡。

江朝(上元2201年至2246年)(公元201年至246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江成奪位後,建立江朝,自稱仁帝,不遷都。在位32年,多施仁政,使江朝國勢達到頂峯,故死後諡仁宗。

江成死後,其孫江言斌繼位,意圖削瀋,結果因戰略失誤,加上臣子不順,故終時為禁軍提督的李濤攻入皇宮而滅,江言斌下落不明,江朝滅亡,國祚僅45年。而李濤自立為帝,開展前景朝。

前景朝(上元2246年至2555年)(公元246年至555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李濤在篡江朝之皇位後,自立為帝,改明城為坂京,是為太祖。太祖在位三十年期間,國家大約承繼前朝江仁宗之勢。

太祖死後,其五子李台即位,是為仁宗。

仁宗在位十七年,大約承繼太祖之國勢,並曾對外用兵,並大敗外族。仁宗死前,傳位長子李毓,是為慶宗。

慶宗在位六十四年,起初有太祖之遺風,但後卻以此自誇,又崇長生之道,三十年不上朝,最終因丹藥中毒而死,死前傳位李成,是為令宗。

令宗本體弱,在繼承皇位後,因操勞國事,故身體更不堪負荷,在繼位僅三年後逝世,死前留遺詔令其二弟李訓監國十年,待令宗長子李輝長大,再將皇位傳與其。

唯事與願違,李輝在其父死後七年亦因染病,隨之逝世,其叔李訓為其追尊為睿宗。而後令宗絕後,李訓便承繼大統,是為武宗。

武宗勵精圖治,在位三十八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民豐衣足食。死前,留遺詔,令長子李白繼位,是為文宗。

文宗在位四十二年,將前景朝之國勢推至高峯,人民豐衣足食。死前,宣二子李成入室,傳位後死。李成便是禮宗。

禮宗在位三十五年,雖國勢未如文宗在位時般強盛,卻亦為外族所敬及仿效。禮宗死前指定由五子李國繼位,是為瀛宗。

瀛宗勵精圖治於文教,但亦因而使軍事被忽略,至使在瀛宗在位第二十一年時,外族入侵,前景朝節節敗退,瀛宗氣急攻心,一病不起,故命長子李毅監國。惜李毅監國十年後逝世,為作紀念,追尊為廉宗。

瀛宗又命二子李理監國,十五年後,瀛宗逝世,在位共四十六年,監國李理繼承皇位,是為孝宗。

孝宗在位三十一年時,軍督江青自稱江朝皇族,意圖「反景復江」,卻被孝宗親征而滅,但孝宗亦在此戰傷重,回京後不久死,統治共三十二年,死前傳位五子李宗,是為英宗。

英宗少時繼位,但皇叔暨丞相李昌不服,起兵造反,英宗被逼禪讓與李昌,僅在位兩年,前景朝滅。

後景朝(上元2555年至2918年)(公元555年至918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英宗禪讓與李昌後,李昌為帝,是為泰宗,其在位四十年,勵精圖治,使國家在各個方面均達致前所未有的高峯。

泰宗死後,其子光宗李崇繼位,但不久便離奇死亡,僅在位四年。

光宗暴斃前後,太子人選均未定,長子李敏及三子李敖明爭暗鬥三年,最後在2559年,李敖勝出,繼位為帝,是為安宗。

安宗在位六十年,前三十年勵精圖治,令後景朝國勢更上一層樓,唯後三十年便好大喜功,雖在表面上並無任何衰退的徵兆,但國勢實早已漸衰。

安宗在位六十年後,決定禪位於五皇子李純,是為明宗。

明宗在位三十年,無大事發生,死前遺下詔書,要十四子李恆繼位,但李恆卻在回京時不幸遂馬,傷重而死,故由同母弟十五子李福少時繼位,是為神宗。

神宗起初勵精圖治,頗有泰宗之風,但他後來崇道教,為此曾有三十年不上朝,使朝政敗壞。

神宗在位六十八年後逝,其十六子李康登基為帝,是為健宗。健宗力挽已衰之國勢,唯僅在位十年便逝世,死前要長子李旭繼位,是為福宗。

福宗續健宗之策,在位三十二年,以「與民休息」之策,使國勢再復。

唯福宗突卒,便由三子李江繼位,是為敬宗。

敬宗勵精圖治,頗有泰宗之風,雖僅在位十三年,但後景朝的國勢創最後一次高峯。

敬宗在位十三年,終因過累而卒,死前傳位予李安,是為公宗。

公宗即位後不思進取,國勢漸衰。在位六十三年,國勢一日不如一日,對內連年饑荒,民心不穩,對外外族入侵,為後景之亡遺下伏筆。公宗死前傳位予其五子李亞,是為端宗。

端宗在位二十七年,雖勉力挽國勢,卻力不從心,在即位二十年後病倒,由長子李誠監國。

唯事與願違,監國李誠勞累過度,不久病倒並去世。端宗悲痛欲絕,在其死後三天亦過世,死前指定二子李官繼位,是為會宗。

會宗即位後,先為大行監國李誠上諡,是為爾宗;又續端宗之策,勉力挽勢,至使勞累過度,在位八年後逝世,死前指定幼子李產繼位,是為後景朝最後一位皇帝-哀宗。

哀宗即位時,後景已無法挽救,民變四起,當中又以郭江為首。

哀宗即位第八年,民變部隊攻入京城,哀宗投井自盡,死前留下「朕在位八年,有意卻無力回天,現朕投井,望賊勿害百姓一人」,年僅十七,後景滅。

後來攻入京城的郭江感其忠烈,為其厚葬。厚葬後即位為帝,開創衛朝。

衛朝(上元2918年至3182年)(公元918年至1182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上元2918年9月,郭江攻入京城,景哀宗投井自殺,郭江於自立為帝,建立衛朝,自稱衛太祖,並遷都海景[4]

太祖於海景稱帝五個月後便急病而亡,未作政策。其三子郭尚繼位,是為太宗。

太宗在位三十八年,其減免賦稅,又以休養生息主義治國,使國勢遂漸恢復,但其從未立太子,亦使其死時,發生五王奪位之事,使衛朝國勢漸漸衰敗。

五王奪位,是指太宗五子(長子郭書,三子郭豪,四子郭德,五子郭棋,七子郭嘉)為爭帝位而發動的政變。

首個自稱帝的是三子郭豪,為順帝,但一個月後便被後來的五子郭棋而殺,又追廢其帝號。

郭棋又自稱為帝,是為代帝,唯三個月後便被人下毒毒害而死。

長子郭書自立為帝,為明帝。先是為代帝追封廟號,是為代宗;又決定為順廢帝重追廟號,是為順宗,以此獲兩派人支持,而其亦行仁政,在位六年,後因勞累過度而逝,是五王奪位中少有的明君。

明帝死後,原本和平的衛朝朝廷又再次不平,而四子郭德和七子郭嘉同時自立為帝,郭德為興帝,郭嘉為獻帝,亦同時稱對方為偽帝。

此局面直至八年後,時太宗二子郭銘出馬,決定議和,而興帝和獻帝亦同意,並讓位郭銘,是為慶宗,五王奪位自此完結。

而興帝和獻帝死後,亦被追封廟號興宗及獻宗。

慶宗在位十八年,將自五王奪位以來的亂世平定,又如太宗般以休養生息之策治國,使國勢基本平定。

其亦為防五王奪位般的事再次發生,故先是在登基後立長子郭平為太子,但郭平不久便逝,諡懷恩太子。後又立三子郭化為太子。

慶宗死後,郭化為帝,是為華宗。先追封其兄懷恩太子為京宗,亦承繼其父之方針治國,使衛朝國勢增強,但僅在位七年,便因怪症[5]而亡,無子,死前傳位與其五弟郭歡為帝,是為清宗。

清宗在位二十二年,對內減免賦稅,安百姓;對外擊退有意入侵的外族「法令」,令其分裂成「外法令」及「內法令」,而內法令亦歸依衛朝。

清宗死前,詔其守邊疆之三子郭涌入宮為帝,但郭涌未及扺宮,清宗便已逝。而此時清宗四子郭英偽造清宗遺詔,令郭涌自殺,而自己則登基為帝,是為文帝。

唯文帝僅在位三個月,便因荒淫無道,被時宰相賀樸及太后李氏而廢,廢為邑王,其不久便逝,年三十九。

廢文帝後,太后李氏又迎郭涌之子郭崇為帝,是為曦宗。

曦宗即位後,先是追封其父郭涌為敬宗,亦勵精圖治,惜僅在位六年,便急病而逝,無子,亦未立太子。太皇太后李氏見此,便以兄終弟及之序,迎尚在世,清宗之孫,曦宗堂弟郭方為帝,是為蘭宗。

蘭宗即位後,想追封其父郭家為帝,唯朝臣不允,指蘭宗乃小宗入繼大宗,應以敬宗為父,生父為皇叔父。蘭宗不願,堅決要追封,又威脅朝臣,如不允其追封,他將退位。朝臣懼怕,加上太皇太后李氏批准,才追封其父為寧宗,歷時三年,史稱追封之議。

蘭宗在位十六年,除追封之議一事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有太宗之風,死前傳位其長子郭宏,是為樂宗。

樂宗在位四十二年,承蘭宗之勢,使衛朝國勢大增。死前傳位長子郭承,是為中宗。

中宗在位第十年,外族「月隙」又大舉入侵。有見及此,中宗希望仿效清宗般御駕親征,但卻因宦官李元貞之遲疑不決,終導至中宗被俘。

此消息傳至海景時,朝臣均大驚,不知如何是好。此時皇太后周氏和中宗皇后庾氏決定擁樂宗三子郭亮為帝,是為珠宗。遙尊中宗為太上皇,又向「月隙」宣戰,歷經八年,終戰勝,正式迎回中宗。但此戰亦使蘭,樂二皇所創的盛世一掃而空,埋下衛朝滅亡之伏筆。

迎回中宗後,朝臣又為應以誰為帝而爭吵。以李寧和高國為首的一派主張珠宗為攝政王,只不過為局勢,才讓其登基為帝,現中宗已回,應將皇位交出;而以魏月,陳烈為首的一派就主張珠宗已登基祭祖,已是正式的皇帝,不用再交出皇位。

兩派之爭一直持續至珠宗和中宗在十三年後相繼逝世後依舊未結束。

珠宗和中宗死前,均已擇定珠宗四子郭熙兼祧兩家,並將繼位為帝。而兩皇死後,郭熙繼位,是為紹宗。

紹宗在位五十四年,不思進取,任由黨爭持續,自己醉心道教,不理朝政,死前傳位郭理,是為恭宗。

恭宗先是平定黨爭,後又試圖挽回衛朝局勢,可惜積弱難改,其亦於在位十四年後死。

恭宗未有指定繼承人,朝臣便擁恭宗長子郭紋為帝,是為思宗,但此時以北宋皇室後裔趙成本為首的起義軍已攻入京城,思宗自知無力回天,便投井自殺,僅在位一年,衛朝滅亡。

後中世紀時期(上元3000年至3800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宋朝(上元3182年至3430年)(公元1182年至1430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上元3182年,北宋皇室後裔趙成本為首的起義軍已攻入京城,衛思宗自知無力回天,便投井自殺。

趙成本得知衛思宗死後,便登基為帝,是為宋德祖。又改海景為慶京。

德祖在位十八年,復行了宋朝的眾多措施,當中多是重文興武之策,令前中世紀以來武人當政的局面被扭轉。德祖死前,擇十子趙鉢為帝,是為明宗。

明宗即位後,起用文人曾任為相,又繼續推行其父的重文興武之策。其本人亦擅於作詩文,在位三十二年,撰寫高達一百多首詩,故後人又俗稱「詩帝」。死前,召六子趙基為帝,是為寧宗。

寧宗即位,其在位並無特別政績,多是沿行其父之策,但卻以其「十年廢三后」而聞名於世。寧宗在位十九年,死前以福皇貴妃(後尊太后)所生之子趙和為帝,是為合宗。

合宗即位,卻在三年後逝世,死前無特別政績。而由於其突然逝世,太子未立,太后便以合宗長子趙柴為帝,是為孝宗。因其年幼,太后垂簾聽政。

孝宗以五歲之齡即位,十六歲時親政,在位八十二年,重視文教,又完善科舉之制,亦以此取士。同時亦令外族順服,各國爭相來朝貢,為宋朝國勢的高峯。唯其在選擇繼承人上,卻是失敗。

品興十二年,立長子趙板為太子,趙板行事謹慎,一直獲孝宗稱讚,唯其卻因於太后之喪禮上失儀,被孝宗訓斥,不久逝世,孝宗贈諡「全文太子」。

品興三十年,又立六子趙光為太子,但其在品興六十二年先於孝宗而逝,孝宗贈諡「聖武太子」,足見其在孝宗心中之地位。

品興七十年,立十二子趙璂為太子,並在孝宗死後即位為帝,是為光宗。

光宗即位,沿行孝宗重文之策,更於首都慶京及陪都江京設立大學院,又完善科舉制,在文教上之成就不小於其父。同時,其亦開展秘密建儲制,光宗在位二十八年,死後,皇后打開金盒,上令六子趙嘉為帝,是為福宗。

福宗即位,卻不如其父般勤政,又好色,在位十三年後突,死前未立太子,又未指定傳位與誰,自此展開間接導致宋滅的「皇位之爭」。

福宗既死,未立太子,其皇后李氏便以旨意傳福宗二子趙豐為帝。福宗三子趙儀不服,決定自立為帝。兩帝均稱對方為偽帝,但礙於太后李氏之影響力,朝臣均以趙豐為正帝。

定武八年,太后李氏崩,部分曾因礙於太后臉色而承認趙豐的大臣迅速投靠趙儀,朝中分成勢均力敵的兩派,於各方面均持相反的意見,使國家事務未能處理,亦使自福宗以來已衰敗的國勢雪上加霜。

定武四十六年,趙豐在皇宮處理政務時突斃,朝臣私諡道宗。由時太子趙記即位為帝。趙儀得知後,便決定領兵入京,趙記在紛亂中被殺。趙儀便成為宋朝正統皇帝。

唯好景不常,紹寧七年,起義軍首領陳元益攻入京城,趙儀被殺,宋朝滅。

紀朝(上元3431年至3644年)(公元1431年至1644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宋紹寧七年,起義軍首領陳益元攻入宋首都慶京,宋帝趙義被殺。陳益元在慶京即位,建立紀朝,是為紀高祖,又改慶京為泉州。

紀高祖在位四十二年,推行多項惠民之策,又將原宋朝之重文輕武之策改為兩者平衡。高祖以八十之齡逝世,死前傳位予十五子陳品良,是為太宗。

太宗在位二十六年,續其父之策,更大力發展軍事,使當時的大紀帝國成為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太宗死前,擇八子陳興寧為帝,是為文宗。

文宗在位四十四年,在太宗的發展軍事政策之外,更注重文教,改革自古以來的教育政策,以時靜平聯合王國之制度為藍本,決議成立「帝國皇家大學」,「帝國文律大學」,「帝國大藏大學」以及「帝國軍事大學」,唯未及建成,文宗便逝,死前傳位太子陳平年,是為英宗。

英宗即位後,見證四座大學的建成。但其本人好玄學,不理政事,十年後突暴斃,群臣便擇文宗九子陳平年為帝,年少即位,是為景宗,其嫡母明成太后,生母明和太后垂簾聽政,合稱南北太后。

景宗雖為皇帝,但實權卻掌握在南北太后手中。直至兩宮太后在靜鼎二十八年及三十二年逝世,景宗方正式掌權。

靜鼎三十五年至四十四年,景宗七次御駕親征,意圖擴大紀朝之版圖,卻反被外族奪去富沙地區,使紀朝失去天然屏衛帝國的地區。而景宗本人亦因此一病不起,直至靜鼎五十四年逝世。太子陳和秋繼位,是為世宗。

世宗在位時,力挽已走下坡的紀朝,但未能。其在位十五年,僅將帝國教育制度多加改良,設帝國國考,成績優異者可入朝為官。

清亞十四年九月初八,世宗被刺,兩天後不治,太子陳勝周繼位,是為寧宗。

寧宗在位二十年,見紀朝已無力回天,便是更為放縱自我,終於而立之年時逝世,其長子陳敬儀以兩歲之齡登基為帝,是為哀宗。

仙儀二年,以明皇室成員朱慈炯為首的朱家軍攻入首都泉州,哀宗及一眾紀皇室成員被殺,紀朝滅亡。

明朝(上元3644年至3802年)(公元1644年至1802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上元3644年,明皇室後裔朱慈炯為首的朱家軍攻入京城,並殺害紀哀宗及其他紀朝皇族。同時祭天,自立為帝,改泉州為理天府,是為仁祖。

仁祖在位五十五年,以嚴法治國,設特務機構「軍國處」,民眾和官員便因畏嚴,多不犯法。仁祖又勤於教育改革,於各地設中小學,使文盲率進一步降低。死前傳位太子朱和坂,是為純宗。

純宗在位二十八年,承仁祖治國之法,人民安居樂業,亦無大事發生,可謂和平之世。死前傳位太子朱怡鑠,是為尚宗。

尚宗在位四十九年,初期仍勵精圖治,使國勢得以維持;但後期醉心修道,不理政事,使國勢漸衰。而此時,外國的思想漸傳入明朝,但尚宗卻為守舊,不願接受外國思想,為明亡埋下伏筆。死前傳位太子朱伯淅,是為真宗。

真宗在位二十六年,面對外國思想之傳播,他不僅並未接納,更是多加壓制,導致已接納外國思想的人民決定起義。

和義二十六年,革命軍攻入京城,以施永真為首的成員要求真宗退位,真宗允,明朝滅,也象徵的封建朝代的沒落。施永真建立希望帝國,亦稱安朝。

現代時期(上元3800年至今)[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希望帝國(安朝)(上元3802年至今)(公元1802年至今)[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上元3802年,施永真帶領革命軍攻入明首都,明真宗決定退位。施永真建立希望帝國,又為使國民適應,故又名安朝。他登基為帝,取尊號迪克一世,又稱太祖。

迪克一世先是將外國思想傳入帝國,其本人確立帝國未來二百年均以絕對君主制治國之綱領。又以外國之議會為例子,設立只供皇帝議政所用的「軍機處」。又大力發展工業,使希望帝國開展了首次工業革命。在位五十八年,死前傳位予子施明翰,是為約克一世,又稱太宗。

約克一世繼承其父以開明思想治國之法,又大力發展軍事,多次率軍平外族,又重獲富沙地區,以及佔領海羅大陸,並建立多個殖民地,使帝國疆域進一步擴大。其亦大力發展經濟,為後來的帝國盛世立下基礎。在位三十七年,因無子女,死前傳位其弟施明德,是為約克二世,又稱仁宗。

約克二世在迪克一世及約克一世的統治基礎上,大力發展各方面的事業。在軍事上,他提倡應於國內建立大規模兵器工廠,以生產軍備;在經濟上,他大力推行利民之策,鼓勵人民創業;在工業上,他開展帝國史上第二次的工業革命,並將其傳至海羅大陸,使工業再次邁向快速發展。在位十五年,在出外巡遊時被槍傷,不久逝世,子施亮慶登基為帝,是為塞文一世,又稱敬宗。

塞文一世見帝國多專於海、陸二軍,而欠缺能在空中進行攻擊的軍隊,便以民用飛機為藍本,設計出戰鬥機及一系列軍用飛機,空軍也隨之成立,並在佔領寧沙地區的戰役中,佔了重大的功勞。在位二十五年,因癌症而逝世,死前傳位予子施厚朗,是為諾亞一世,又稱理宗。

諾亞一世一改前三位皇帝多專於軍事的作風,改為注重於教育方面,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又親自定立並撰寫「帝國常用詞典」,是帝國至今依舊正在使用的詞典,為教育方面作出極大貢獻。而在其統治下,海羅大陸上的殖民地獲其御准而獨立成維多利亞帝國,並與希望帝國關係良好;寧沙地區則亦獲御准而獨立成寧沙王國,後又併入靜港帝國。在位六十六年,後人對其毀譽參半,死前傳位予唯一在世之女施文慶,是為柯莉金女皇。

柯莉金女皇將帝國實行起過二百年的州制更改為地區四級制,並沿用至今。同時,其亦一如其父般,為守舊派,堅決守護君主的絕對權力,儘管即位不久,帝國便多次發生要求立憲的示威,但其並未予以理會,終導致景祥政變的發生。

景祥十八年七月初一,一群支持立憲的王公大臣衝入皇宮,並要求柯莉金女皇退位,又四處破壞,女皇並未同意。僵持一個月後,王公大臣們決定成立希望民主國,擁時十皇子,光城親王施德賢為大總統,後又改成希望聯邦共和國,施德賢仍為聯邦主席。

景祥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柯莉金女皇宣佈退位,並立即舉行公投,以決定國家未來的政體,而君主立憲制亦獲最多支持,時聯邦主席施德賢及柯莉金女皇商討後,改國號為希望王國,施德賢正式成為新君主,取尊號希望一世,同時改年號為彰德,意為彰顯德行。

希望一世即位後,即將首都遷至山川,把原首都海崎改為陪都,又重建各地在景祥政變中被破壞的建築。

彰德元年十月十八日,希望一世正式宣佈制定憲法,並因應此,將國號改回希望帝國。同年十二月二十日,憲法正式制訂完成,並於來年一月一日生效,意味將改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其餘基本法律亦分別在十二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及二十九日完成制訂,史稱「一憲八法」,而大多均由希望一世參照他國法律而制定。

  1. 今海崎市森原區附近,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2. 今山川都豚丘區附近,確切位置已不可考
  3. 今山川都雙湖區
  4. 今海崎市杉宮區
  5. 有指為隱性心臟病,野史指被人下毒